“我正是打听这个。”王五率直问道,“听说昨天出事了。是不是?”
“昨天倒没有出事。先说有个钦命要犯姓康的,躲在张大人家,九门提督派兵来抓走了,后来才知道不是。抓走的是刑部的区老爷,问明白了也就放掉没事了。不过,”王三喜将声音放得极低,“张大人迟早要出事!”
“喔,三哥,你倒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
“他把皮硝李给得罪了!得罪了皮硝李就会得罪老佛爷;事情出在去年,张大人打外洋回来的时候……”
第二章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3)
张荫桓是在上年二月,受命为祝贺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即位六十年庆典的特使。放洋之前有个内大臣授意:回国之时,要有外洋新奇的珍宝,上献太后。张荫桓当然谨记在心。归途经过巴黎,正逢拍卖拿破仑的遗物,张荫桓以重金买到一颗翡翠帽花。绿宝石都叫翡翠,最好的一种名为祖母绿。入水会发出一种形似蜻蜓闪翅的绿光,所以又称助水绿。又因为通体晶莹,形似玻璃,因而俗称玻璃翠,是宝石中的极品。另外又配上一副金刚钻的串镯。这份贡物,实在很珍贵了。
光献太后,不献皇上,亦觉于礼有所亏,所以张荫桓又买了一副钻镯,一颗红宝石的帽花,回京复命,一一进奉,献入宁寿宫时,有人提醒张荫桓说:“也该给李总管备一份礼。”仓卒之间,无以应付。他只好托人示意,随后再补。
这也是常有的事。反正从无人敢对李莲英轻诺,更无人敢对他寡信,所以只要许下愿心,在他就等于已经笑纳。因此,张荫桓这份名贵的进献,毫不延搁地送呈宁寿宫。那颗祖母绿的帽花,确是稀世之珍,慈禧太后颇为欣赏。
可是张荫桓却把应该补的礼,忘记掉了。李莲英等了好久,未见下文。加以张荫桓平日不免恃才傲物,对太监及内务府的人,一向不大买账,新恨旧怨,积在一起,李莲英的这口气咽不下,决心等机会报复。
机会很多,只是怨毒已深,李莲英要找一个能予以致命的中伤机会,所以要等一个机会,就是慈禧太后在把玩那颗祖母绿的时侯。
“我眼里经过的东西也多了,可就从没有见过绿得这么透的玻璃翠。真好!”
正当慈禧太后赞叹不绝之时,李莲英微微冷笑着接了一句:“也真难为他想得到!难道咱们就不配戴红的?”
此言一出,慈禧太后勃然变色。李莲英那句话,直刺老太后深藏心中五十年的隐痛!慈禧太后虽出身于“海西四部”之一的叶赫那拉氏,是不折不扣的满洲人。但一切想法,早与汉人无异。汉人大家的规矩,正室穿红,妾媵着绿。慈禧太后一生的恨事,就是未曾正位中宫。当年穆宗病危,嘉顺后悄然探视。夫妇生离死别之际的私语,恰为慈禧太后所闻,要传家法杖责皇后;情急之下,忘掉忌讳,说得一句:“皇太后不能打奴才,奴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以致慈禧太后的盛怒,更如火上加油。宫禁相传:穆宗的天花重症,本来已有起色。只为受此惊吓,病变而成“痘内陷”,为终于不起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今李莲英牵合附会,一语刺心。张荫桓在慈禧太后面前,从此失宠了。相反地,皇帝因为变法维新,对于深通洋务的张荫桓,更见倚重。因此便又有一种流言:两宫母子不和,都是张荫桓从中挑拨离间之故。当然,这些流言是李莲英手下的太监所散布的。不然,王三喜就不容易有机会听到。
收获相当丰富,王五觉得对秦稚芬已足可交代;而谭嗣同郑重托付的大事,却还不曾着手,心里不免焦急。因而不顾王三喜殷殷劝酒的情意,致谢过后,出了东兴楼,急步往南而去。
刚到崇文门,恰好闭城的禁令解除,外城的车马,蜂拥而进,彼此争道,塞住了城门洞相持不下,大呼小叫,喧嚣一片。王五陷身在车阵之中,进退两难。照他的身手,很可以攀登车顶,跃越脱身,但那一来惊人耳目,会引起更大的混乱。所以王五只能缝头觅缝地找空隙擦身而过,费了好大的劲,才得出城。赶到糖房胡同,夕阳西下,大酒缸正是上市的时候。
京师的酒馆分上中下三等,“大酒缸”的等第最下。极大的酒缸,一半埋入泥中,上覆木盖,就是酒桌,各据一方,自斟自饮。酒肴向例自备,好在大酒缸附近,必有许多应运而生的小吃摊子,荷包里富裕,买包“盒子菜”,叫碗汤爆肚,四两烧刀子下酒,来碗打卤面,外带二十个锅贴,便算大酒缸上的头号阔客。倘或手头不宽,买包“半空儿”下酒,回头弄一大碗麻酱拌面果腹,也没有人笑他寒酸,一样自得其乐。有时酒酣耳热,谈件得意露脸之事,惊人一语,倾听四座,无不投以肃然起敬,或者艳羡赞许的眼光;那种痒到心里的舒服劲儿,真叫过瘾。
因此,大酒缸虽说是贩夫走卒聚饮之处,却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尽有怀才不遇的落魄文人,身负奇能的末路英雄,在此借酒浇愁。王五的徒弟,干这一行买卖,一半也就是为了易于结交这类朋友。因此,提起京里糖房胡同口的大酒缸,江湖上亦颇知名。
自然,那里的常客,是没有一个不识王五的。一见他到,有的让座,有的招呼,十分亲热。王五爱朋友,很招呼了一阵,方得与早已迎了上来的徒弟说话。
他这个徒弟叫张殿臣,手底下的功夫不怎么样,但极能干,又极忠诚缜密,为王五倚作可共心腹的左右手。在柜房后面,专有一间密室。若有大事,都在这里商量。
“五九派人来传过话。从午前到此刻,我都没有敢离开。可是,谭大少爷没有来。”
“他在日本公使馆,快来了!”
“那得派人去守着,打后门把谭大少爷接进来。”张殿臣说,“宫里的事,很有人在谈。南海会馆抓的人,一个一个都说得上名儿来。谭大少爷在这儿露面,可不大妥当。”
“有人认识他吗?”
“有!”
张殿臣说完,随即起身去安排。不一会去而复回,亲自端了一托盘的酒菜,来陪师父小酌。
“有件事很扎手,可是非办不可。”王五问道,“你在西苑有熟人没有?”
张殿臣想了一会儿答说:“有一个,是茶膳房的苏拉。再有一个,是护军营的笔帖式。他那一营本来守西苑,前一阵子听说调到神武门去了。”
“那还是有用。反正在西苑待过,知道那里的情形……”
一语未毕,拉铃声响,这是有人要进来的信号。王五抬眼外望,而张殿臣起身去掀门帘,正是谭嗣同来了!
“大少爷!”
“五哥,”谭嗣同抢着王五的话说,“今日之下,可千万不能再用这个称呼了!你叫我复生。”
王五还在踌躇,张殿臣在一旁插嘴:“师父,恭敬不如从命,你老就依了谭大叔的话吧!”
“好,好!”谭嗣同抚掌称赏,“殿臣当我老叔,我倒忝受不疑了。”
这意思是,愿与王五结为昆季。虽不必明言,亦不必有何结盟的举动,只要有这样的表示,已足令人感动了。于是王五慨然说道:“我就斗胆放肆了!复生你请坐。”
“请师父先陪陪谭大叔,我去看看,有什么比较可口的吃食?”
“这就很好!”谭嗣同拉着他说,“殿臣你别走,我有话说。”
于是张殿臣替谭嗣同斟了杯酒,坐定了静听。而王五却迫不及待地表示歉意,“复生,”他说,“今天白白荒废了,你昨儿交代我的事,一点眉目都没有——不是没有眉目,根本就没有去办。”
“那是因为突然关城的缘故,咱们得谋定后动,先好好商量。打你走了以后,日本公使馆的人,倒是有好些消息告诉我。”
消息虽多,最紧要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皇帝确已被幽禁在瀛台,而珍妃的遭遇,更为惨酷,已打入冷宫——是宁寿宫之北,景祺阁之后,贞顺门之东,靠近宫女住处一所简陋小屋。一切首饰,尽为慈禧太后派人没收,甚至连一件稍微好一点的衣服都不许携带。
再一件是,慈禧太后决心要捉康有为,已经由军机处密电天津的直隶总督荣禄,江宁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广州的两广总督张之洞,以及江苏巡抚、上海道等等,一体严拿。又有个传说是:电谕中指康有为弑君,是大逆不道的重犯,一经缉获,就地正法。
第二章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4)
“这个传说靠不住。或者是怕洋人庇护康先生,故意安上个了不得的罪名,以便于抵制洋人的干预。不过,我相信康先生一定可以脱险。”谭嗣同停了一下说:“珍妃,当然也顾不得了。如今惟一的大事,是要将皇上救出来!”
王五点点头不语。张殿臣是想说而不敢说,但终于因为他师父及“谭大叔”眼色的鼓励,将他的如骨鲠在喉的话,率直吐露。
“谭大叔,我想插句嘴。倘或能够将皇上从瀛台救出来,可又怎么办?有什么地方能藏得住这么一位无大不大的大人物?”
“这话问得好!”谭嗣同将声音放得极低,“能把皇上救了出来,还得送出京去。找个安全的地方,譬如天津、上海租界,万不得已外国公使馆也可以。皇上只要摆脱了太后的掌握,照样可以发号施令。谁敢说他说的话,不是上谕?”
“那不是另外又有个朝廷了吗?”
“只有一个朝廷!皇帝所在之地,称为‘行在’,不管什么地方,都能降旨。各省督抚,不敢不遵。至于太后‘训政’,那是伪托的名目。说得干脆些,就是篡窃!就是伪朝!当然不算数。”
王五师徒对他的话,都不甚明了,两人很谨慎地对看了一眼。怕谭嗣同发觉,却偏偏让他发觉了,当然要有进一步的解释。
“这件事,我昨天想了一晚上。”他说,“看起来好像不可思议,其实是办得到的。因为现在各国都赞成我们中国行新政,所以很佩服皇上。只要皇上能够恢复自由,各国就都会承认皇上的权柄。新闻纸上一登出来,天下臣民都知道皇上在什么地方,自然都听他的,不会听太后的了。”
这番话,在王五和张殿臣仍然不十分了解,何以中国的皇帝,要外国来承认?不过,王五认为无须多问,反正谭嗣同怎么说,他怎么做就不错。
“复生,咱们就商量怎么样救皇上吧!”
“救皇上有两个法子。”谭嗣同问道,“有个教士叫李提摩太,你们爷儿俩知道不知道?”
“听说过。”王五答说,“不怎么太清楚。”
“此人是英国人……”
谭嗣同简略地谈了谈李提摩太的生平。此人是英国人,来华传教多年。在上海设过一个广学会,以广收世界新知,启迪中国民众为宗旨。四五年前曾到过京师,与康有为极为投缘。亦颇蒙翁同的赏识,曾接受了他的许多新政建议,打算奏请皇帝施行。
不久以前,他又从上海到京,赞助新政,更为出力。照预定的计划,他与伊藤博文都将被聘为皇帝的“顾问”。谭嗣同跟李提摩太亦很熟,深知他为人热心,敢作敢为。打算请他出面,联络各国公使,出面干预,要恢复中国皇帝的自由。
听他说完,王五说道:“复生,我可要说不中听的话了!你听了可别生气。”
“哪里,哪里,五哥你尽管实说。”
“咱们中国的皇上,要靠洋人来救?这件事,说起来丢脸!”
“是、是!”谭嗣同惶恐地说,“自己能救皇上,当然更好。”
张殿臣的思路很清楚,就这片刻工夫,对整个情势,已大有领悟。本来不敢驳他师父,只是事情太大,自己的力量太薄,倘或知而不言,误了大事,反增咎戾,所以又不能不插嘴了。
“师父,你老人家得听谭大叔的!这件事说起来好像丢脸,实在也是没法子。好比一大家人家闹家务,做小辈的没有辄了,只好托出几位朋友来调停,那也是有的。”张殿臣紧接着掉了句文:“我看莫如双管齐下,一面请谭大叔跟李提摩太去谈;一面,咱们预备着,如果李提摩太办不下来,马上就好接手,你老看,这么办是不是妥当?”
这个双管齐下的折衷办法,谭、王二人自无不同意之理。可是接下来要问,如何才能将皇帝从瀛台救出来?这两人可就只有面面相觑的份儿了。
谭嗣同脑中,只有唐人传奇中“昆仑奴”飞檐走壁,那种模模糊糊的想像。一到临事之际,才知其事太难,看看张殿臣说:“你倒出个主意看!”
“这件事,可是从来都没有人做过的!”张殿臣答道,“咱们得一点儿、一点儿琢磨,才能捋出个头绪来。”
“对,对!”谭嗣同又问,“你看,先从哪里琢磨起?”
“当然是先要把瀛台这个地方弄清楚。那是怎么个格局,出入的道路有几条,周围有人看守没有?”
“西苑我去过一回。”王五接口,“那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瀛台在南海。”
“慢点!等我想想。”
当谭嗣同凝神回忆时,张殿臣已取了一副笔砚过来;移开杯盘,铺纸磨墨,等他画出一张地图来。
“大致是这个样子。”
谭嗣同一面讲,一面画。先画一个圆池,就是南海;自北伸入水中一块土地,便是瀛台,瀛台的正屋名为涵元殿,殿前有香衣殿,有迎薰亭。亭外便是临水的石级,可以泊舟。
涵元殿之后,有一座左右延楼回抱的高阁,名为翔鸾阁;由此往南直到迎薰亭,统名瀛台。与翔鸾阁北向相对的大殿,就是皇帝驻跸西苑时,召见臣子的勤政殿,如今成了慈禧太后训政的“正衙”。
“讲得不错。”王五点点头说,“你一画出来,我差不多都记得了。”
“谭大叔,”张殿臣问,“我跟你老请教。瀛台的北面,是清楚了;东、西两面呢?”
“东面有道木板桥,斜斜通西苑门;西面隔水,大概是座亭子,名为流杯亭,又叫流水音。我没有到过。”
“南面呢?”
“南面对岸叫做宝月楼,是乾隆年间特筑来给回部的容妃住的。”
“喔,喔,”张殿臣恍然大悟,“我知道了。从西长安街回回营那一带,往北看过去,皇城里头有座高楼,想来就是宝月楼了?”
“你说对了!当初拿宝月楼盖在那个地方,就为的是好让容妃凭栏眺望回回营的风光,稍慰乡思。”
“是!”张殿臣想了一会儿说,“宝月楼既在皇城根,总比较荒凉。我看,南面或许有办法。”
听这一说,王五精神一振,急急问道:“殿臣,你说,你是怎么打算来着的?”
“此刻还不敢说,你老人家知道的,我有个表弟在通政司衙门当差,家住双塔庆寿寺;那里可以做个接应的地方。”
这样渺渺茫茫的一句话,王五不免失望。但谭嗣同觉得,这多少也算一个头绪,不妨就从这一点上往下谈。
“我这个表弟最听我的话,倘或能够把皇上从瀛台救出来,就近在我表弟那里藏一藏,倒是很稳当的一个地方。”张殿臣说,“不过,以后可就难了!”
“以后是我的事。只要能救驾到令表弟那里,我可以请英国或者日本的使馆,派车子去接。”
“好!”王五先将责任范围确定下来,“咱们就只商量从瀛台到宝月楼墙外那一段路好了。”
虽不过咫尺之路,但在禁苑之内,便如蓬山万重。张殿臣细细思量下来,提出两件必须做到的事。第一,是联络皇帝左右的亲信太监;第二,要买通奉宸苑中管船的人,因为皇帝要从瀛台脱困,只有轻舟悄渡。但如能在护军营中找到内应,那就一切都方便了。
谈到这里,已近午夜。王五突然想起,秦稚芬所托的事,还没有交代,“荒唐!我从没有做过这种事!”他烦躁不安地出了一身汗,“我得赶紧到秦五九那里去一趟。”
第二章一径难通的瀛台(1)
秦稚芬一夜不曾睡。虽然城门一开,便另外派人到锡拉胡同,打听得张荫桓安然无事;但午夜时分,王五来访,谈到他在东兴楼所听来的,关于张荫桓得罪了慈禧太后和李莲英的故事,大为担忧,就辗转反侧,通宵不能安枕了。
天色微明,便已起身。时候太早,还不便去看张荫桓;就去了,张荫桓上朝未归,亦见不得面。一直捱到钟打七点,到底耐不住了,关照套车进城。
到得锡拉胡同,张荫桓亦是刚从西苑值班朝贺了慈禧太后回府。一见秦稚芬,很诧异地问说:“你怎么来得这么早?”
秦稚芬老实答说:“听了些新鲜话,很不放心,特为来看看。”
“大概没事了!你不必替我担心。我还没有吃早饭,正好陪我。回头咱们一面吃,一面谈。我也听听,是什么新鲜话。”
于是秦稚芬夹杂在丫头之间,服侍张荫桓换了衣服,正要坐上餐桌,听差神色张皇地报:“步军统领衙门有人来了!”
秦稚芬一听色变,而张荫桓却很沉着,按着他的手说了句:“别怕!不会有事。”
及至便衣出见,崇礼派来的一名翼尉,很客气地说:“请张大人到敝处接旨!”
听说接旨,张荫桓知道大事不妙。只是不愿让家人受惊,所以平静地答说:“好!等我吃完饭就走。”
回到餐桌上,神色如常;只是秦稚芬却不敢再说那些徒乱人意的故事了。张荫桓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话,静静地吃完,换上公服,预备到步军统领衙门去接旨。
须臾饭罢,张荫桓不进内室,就在小客厅中换了公服。一如平时上衙门那样,从容走出大厅。那翼尉是老公事,看他这副神态,知道他掉以轻心,自觉有进一忠言的必要。
“大人,”他说,“如果大人有话交代夫人,不要紧,卑职还可以等。”
张荫桓一颗心往下沉!这是暗示他应与妻子诀别。有那样严重吗?刹那间想起自己在洋务上替朝廷解决了许多的难题,以及慈禧太后屡次的温语褒奖,谁知一翻了脸是如此严酷寡情!他平日负才使气惯了的,此时习性难改,傲然答道:“不必!”
说着,首先出门上车。翼尉紧接在后,与从人一起上马,前后夹护,一直到了步军统领衙门,将他带入一间空屋子,那翼尉道声:“请坐!”随即走了。
张荫桓原以为崇礼马上就会来宣旨,谁知直坐到午时,始终不曾有人来理他。听差当然是被隔离了,只能问看管的番役,却又不得要领。守到黄昏,饿得头昏眼花,而且不知道这晚上睡在哪里,忍无可忍之下,大发脾气。于是有个小官出面,准张家的听差送来饮食被褥。只是主仆不准交谈,所以张荫桓对这山雨欲来、狂飚已作的朝局,毫无所知。
这天朝局的进一步变化,是从一桩喜事开始。王公大臣,一律蟒袍——俗称“花衣”,是国家有大喜庆时必穿的吉服。慈禧太后复出训政,当然算是喜事,所以王公大臣“花衣”朝贺。
朝贺皇太后,是由皇帝领头。天颜惨淡,手颤目呆,与那班别有异心的亲贵如端王载漪,顽固不化的老臣如徐桐,以及“后党”如刚毅之流的喜逐颜开,恰成对比。
瞻拜玉座,行礼既罢。慈禧太后传旨:御前大臣、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暂留,听候召见。
等到慈禧太后用过早膳,再次“叫起”,由御前大臣首位的庆王领班,进入勤政殿时,皇帝已经鹄立在堆满了文件的御案之前了。
“皇帝!”
“儿子在!”皇帝急忙转过身来,伛偻着腰,斜对着上方。
慈禧太后却又不理皇帝了,指指御案上的文件,面对君臣,大声说道,“这是从皇帝书桌里和康有为住的地方找出来的东西!我要大家来看看,皇帝几次跟我说,要变法图强。想国家强,谁不愿意。不过,变法可不是随便的。本朝最重家法,祖宗的成宪,哪里可以不守。我当时跟皇帝说:只要你不改服饰,不剪辫子就可以了!这话的意思,谁都明白,是劝皇帝别闹得太过分!哪知道皇帝竟听不懂,或者听是听懂了,为了跟我呕气,索性大大地胡闹!”
“儿子,”皇帝结结巴巴地分辩,“绝不敢!”
“哼!”慈禧太后冷笑一声,仍然俯视群臣,对皇帝连正眼都不看一看,“四月初十以前,皇帝还不敢太胡闹,因为恭亲王还在,敢在皇帝面前说话。皇帝,你自己说,你六叔咽气的时候,跟你怎么说来的?”
皇帝御名载,生父醇王奕行七;而恭王行六,本应称“六伯”,但因皇帝已入继文宗为子,所以改称“六叔”。当恭王病危时,皇帝奉太后旨意亲临视疾;已入弥留的恭王突然张眼对皇帝说道:“听说有广东举人主张变法,请皇上慎重,不可轻信小人。”这是指康有为而言。在此以前,皇帝曾打算召见康有为,面询变法之道。恭王不肯承旨。他的理由是:定例,皇帝不得召见四品以下的官员。而康有为是工部主事,官只六品,结果是命军机大臣及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代询。此时又作最后的谏劝,皇帝含泪颔首,表示接纳。而亦因此,为慈禧太后所恶,逐出军机、闲废十年而复起的恭王,身后恤典优隆,赐亲贵最高的谥号为“忠”;辍朝五日,素服十五日;入祀贤良祠,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