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宋时辽国的一首艳诗《十香词》。”
“嗯……”
“这诗里,有一句不错,”他继而点评,“谁将暖白玉,雕出软钩香。”
因她像羊脂白玉,他才喜欢。
她和沈策对视着,在想,不是在说传承吗……
他把烧好的水,给她沏茶,仍是一副传道解惑的先生做派:“说到香,你懂辨香,这十香词里写了十香,你该有兴趣?”
她点点头,在摇摆不定中,努力认真听下去。
他往沙发后靠,摸了摸她的头发:“过去叫女子黑发作绿云,所以是绿云香。”他的手指仍如过去,养病多年,滑得很,往下摸到她毛衣领口,轻划了划:“颈边香。”
他视线往领口下走,颤酥香。
“是什么?”她也低头看。
沈策一笑:“没什么,”他的指腹擦上她的脸,低声问,“猜猜这个?”
他人跟着亲过来,到脸边,暗哑的一句话几不可闻:“粉腮香。”
茶烟像把两人都围拢住了,他移到她唇前,轻声问:“还想知道吗?”
她轻呼吸着,仿佛站在一旁在看两人是如何在接吻,他微张开唇,和她互相抿住彼此的唇。今天是数年来最闲暇、最不受打扰的一日,分秒都是他们的。他不急深入,每一寸的移动奇慢,微微濡湿她的下唇:“张嘴。”
她微启唇,和他轻吻。
“安知郎口内,含有暖甘香。”
暖甘香?倒也合。合沈策。
手为春笋香,脚是软钩香。
昭昭被他脱鞋去袜,毛衣留着,怕她冷。
再来就是,裙下销魂别有香了。
从滚烫的茶到冷,至冰凉。他寻了茶杯,为她润口,和她再唇舌搅缠。
沈策温柔只有她见过,他的掠夺,也只有她体会过。柔时,他会用指腹揉你的耳垂、下唇,烈时,他会让你来不及哭就陷入无底深渊。
像突然置身万马千军,泥沙刮身,她被杀气封住了视觉,只能凭借嗅觉找他,抱住他……哪怕这千军万马、刀光剑影的真身都是沈策。
她手指扣住他的肩,喃喃:“昙花谢了。”
竟然从花开到了花谢。
沈策低头,亲她浮着薄汗的脸,用亲吻和她征询,是否在今夜,是否要当真,要一个属于沈策和沈昭昭的孩子。
在这件事上,他从没骗她。他想要她的孩子,不止一次在想,可不愿她受苦,在过去,她手指头划破受伤,面颊擦伤他都要自责数日数月。
她对他来说不同,和寻常女人男人之间的关系不同。
与其说她要下定决心,他也要过一个心理大关,为了这个让昭昭吃苦?
沈策略迟疑后,选择放弃。
这一来回,汗下去得快,粘挂了一身汗。她打了几个喷嚏。
沈策怕她受凉,不让她出去,去房里取了他最厚的大衣来,把她裹住,直接从沙发里横抱到身前,像过去抱新娘子一样抱去洗澡。他踢开花房门,往电梯走。
“你不是胳膊有伤吗?”她把他衣领拢住,怕风灌进去太多,想跳到地上自己走。
“初一抱,抱一年。”他阻止她。
昭昭一想,好意头,双臂搂上他的脖子:“你要抱不动,告诉我,我背你也行。我背得动。”她跃跃欲试,只当有趣,都是为了讨彩头。
在夜风里,盛着月光的眼眸,低下来看她。
他眼里转瞬消失的暗沉,让她心空落落的,丢了什么似的。
“抱不动了?”她要下来。
“不会抱不动,”他抱牢她,望向银色的金属门,“只要你不嫌,抱你到老。”
☆、第二十八章 水墨河山影(1)
初三,沈策带她去看新春马。
她想看个热闹,挤在人潮里,看请来的年轻女风水大师做新春活动。她这回和沈策一起过春节,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风水命理,各种讨喜的意头,寻常在家听不到。她留意到不少人举着相似的风车,金色的细棍上有红纸做的三角小旗子,彩色或是金色的小风车点缀在两旁,像同一个地方买来。
“初三不宜拜年,大家都喜欢去庙里烧香拜佛,再来买马。”他说。
风车是车公庙的,买来讨吉利,新年转运。
“早知道我们也去了。”想买给他转运。
沈策笑,耳语:“以后年年有机会。”
倒也是。
她甘心做人海一粟,趁四周都是陌生人,环抱他:“哥。”
“嗯。”他在算时间,想带她上去看十二点的新年首场。
“离上回求婚一年多了,答应也答应了,只会带我吃吃喝喝,看马赏花,不拿出点实际的,”她忽然和他玩笑,“这里人多,你再说一次?还会不会嫁给我了?”
“……”沈策拿她没办法,“嫁。”
今天一共十一场。
他们没时间看全程,还要回澳门,只能看十二点的开场。她到贵宾包厢,兴致勃勃要报纸看,想看马经。沈策问人要给她。
“你还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同报纸一起来的竟是梁锦华兄弟,跟在后头的是几个和沈策相熟的朋友,还有带来的女朋友。梁家的人有消息,晓得他在病着。外人不清楚,几位公子哥见到沈策极为稀罕,追问他在忙什么大事,数年不露面。
沈策难得心情好,回应他们说:“终身大事。”
他是个不喜欢谈男女事的人,冒出这句,自然引来更多追问,却再挖不出多的话。
众人来前,她从身后抱着沈策腰,众人一来,两人不得不分开。她捡了张报纸在沙发旁,翻看着,和围拢自己的几个男孩子闲聊。
“你哥藏,你也藏。还记得我吗?”梁锦荣上次见她是香港机场外,已是惊艳,今日再见险些不敢认。
昭昭比高中毕业高了许多。沈策立在几个公子哥里是最冒尖的,她比沈策矮半头,两兄妹一起不突显她,等她单独和梁锦荣面对面,竟是差不多。
她点头,对梁锦荣一笑:“记得,你是开车接过我的人。你哥哥倒是去过蒙特利尔,见过两回。你要是去——”
“昭昭,”沈策突然叫她,“过来看。”
她一听他叫,抛下身边围拢的人,回到他身边。
两人目光交汇。
沈策身边是梁锦华。
梁锦华有葡萄牙混血,生得骨架子大,浓眉深目的,鼻子有点鹰勾,气质粗犷。沈策在这位老友身旁,被衬得五官柔和不少,数年养病避日,白得像女孩子,若非自身锋芒过盛,恐怕会被人误认是娇养着的、难辨雌雄的病美人。
“马都喜欢你哥哥,”梁锦华说,“我的马见他,也像认识一样,亲得很。”
梁锦华不像弟弟,只肖想,没行动。曾去蒙特利尔约过昭昭两次,所以和她更熟些,还能聊几句:“说不定他上辈子是养马的。”
沈策笑而不语。
她不大服气。不过鉴于梁锦华追过自己,为避嫌,抿抿唇不争了。
恰好,一群高头大马狂奔而出,身边的男人都围到玻璃前,叫好鼓劲,唯独沈策安静如常。她偏头看他,像从他的眼里看到了天,云,还有绿草上的千军万马。
耳边似有万马踩烂野草,泥滩,砂石的震天巨响,还有趋近于野蛮的战场呼号……
左肩被轻按住,她醒过来。
“不舒服?”沈策问,听到她的呼吸不顺畅,很压抑。
她摇头:“觉得马跑起来好看,”她见无人注意,在他耳边说,“你更好看。”
沈策的手滑下去,在她背上一拍:“走了,回澳门。”
……
“这就走?”梁锦荣惊讶。
沈策懒得说,要不是你们两兄弟从进来,就盯着昭昭,也不会这么快。
“锦珊说,你们家长辈都回去了,家里有事?”梁锦华最后问。
沈策点点头,带昭昭走了。
这一次不像上回要接送客人,只有兄妹俩,坐的是沈策的小游轮。
他在舱里换上要见长辈的西装,从镜子里端详自己的脸,找到一副备着的黑色的半框眼镜,擦擦镜片,戴上。昭昭想到老阿姨的话,环他的腰:“戴眼镜更不像好人。”
“是吗?”他笑。
下一刻,她脸上有镜片的凉,压在皮肤上。
镜片的凉意,让这亲吻变得内敛,安静。沈策要摘掉眼镜,她不许,亲糊了镜片,他取下放到洗手池旁。“你在马场吃醋了,梁锦荣和我说话的时候?” 她搂他的脖子。
“你说是,就是。”
“他都没我高,有什么好吃醋的。”
沈策点头:“有道理。”
“哥。”她叫不够他似的。
“嗯。”他照例,答应着,从不厌烦。
“你说,像我们这样谈恋爱正常吗?”始终想抱,亲不够。
“正常不正常,不都一样,”他答,“没人管得着你。”
“会腻吗?”天天吃一种东西,再好吃也会腻。
“不会。”
“也许久了,就不新鲜了。”
“你可以试试,”他笑了,“试试二十四小时和我在一起,什么都不做,只这一件事,做十年。再看看我是不是骗你。”
她心动了,盯着他,如同一个昏君盯着美人。心里把古代祸国殃民的美人典故都过了一遍,设想着,如果沈策喜欢听裂帛之音,她也一定乐意广集天下名贵丝绸,天天撕给他听。为他建宫铸台,为博他一笑,山遥水远地送天下的荔枝来……
“在想怎么养我?”沈策忽然问。
她抿嘴笑着。
头发被他摸了摸,他把那个眼镜重新擦干净,戴上。
镜子里的昭昭,背靠着推拉门,望着他。他从镜中望着她。
一切如昨,归家前车祸受伤,她脸上的伤疤,许多微妙的细节,让他无法忽略……过去的他死于二十六岁,而今,又到了这一年。他猜,这一年不会好过。如果没逃过此劫,最怕的是她接受不了。别的,倒也无所谓。
五点,他们到了澳门。
沈叔叔早叫人等在一楼大厅里,让兄妹俩到了,不用上楼,先去一楼的书房。
“难怪你要特地换衣服。”她悄声说。
“一会儿少说话,听着就好。”沈策叮嘱。
难道是过年的规矩,小辈要在祖辈书房被训话?昭昭被他嘱咐的不安,和沈策一道进书房外套间的会客厅。没人,人声都在隔壁。
沈策带她进隔壁的大会客厅,这是过去曾祖父用的,常年挂锁,没大事不用。
她婚宴时来,只见书房和套间会客厅,没机会见这间。
里边全是红酸枝的老家具,将屋里的光和影都压得沉了些,几个盆景架上是黄香梅,算是点缀。里面坐满了人,男女都有,在低声笑着聊着,见他们两个到,都面上挂着笑,静了。昭昭跟着沈策,一个个打过招呼,最后回到大伯跟前。
“今日是长房的大事,所以你的叔伯,还有姑姑们都来了,”年迈的大伯说,“你来。”
沈策走到大伯面前。
大伯握住他没伤的那只手臂,滑下来,两掌合握住他的手,轻叹口气,带着几分疼惜说:“希望换个父亲,能替沈家留住你。”
片刻的静默。
沈策微颔首:“谢谢大伯。”
昭昭如坠云雾,众人已笑着恭喜大伯。
她谨记沈策的话,不多问,和沈策一道落座,接人递来的热茶。他似乎一进这屋子就和她不熟似的,除了饮茶,就是回应长辈们的关心,视线不常在她这里。
长辈们聊了十来分钟,昭昭从他们的言谈里,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消息。
沈叔叔竟然要把沈策过继给大伯。一是为了给大伯这一脉开枝散叶,二来是想换个父母,改改沈策的命数。大伯没有孙辈,自然不反对,唯一顾虑是,沈策是沈叔叔的独子,对沈叔叔来说太不公平。
沈叔叔的回答是,沈宝盈的女儿就是自己亲生女儿,不计较这些。
所以这些平日见不到的长辈都回来了,要在初五办一场正式的过继宴。初五起,沈策在族谱上,将成为大伯沈翰松的次子,而沈翰中,只剩了一个独女沈昭昭。
这不只是一个仪式,或是族谱的变更,还包括沈策和昭昭未来的继承权。
长房一直掌管着家族生意和基金,也就是沈家的聚财和散财。
大伯沈翰松执掌的是家族基金,因为长子十数年带发修行,等大伯离世后会剃度出家,已算半个空门之人。所以大伯这里后继无人。沈策现在成了次子,理所当然会接手这一部分。大伯年事已高,沈策一过继,就要退居人后,专心管理家族基金会,成为沈家幕后的“散财人”。主要管理家族内部财产分配,还有不盈利的慈善投资。
在今天之前,昭昭都以为沈家没有家族基金。当年她初到香港,梁锦荣和那帮公子哥提到过,沈家不上市,也没有家族基金,财产不可知……现在看,沈家是不想被公众评判,惯来是自主赚钱,自主慈善,才对外否认家族基金的存在。
沈翰中管理的是沈家生意,会交给独女沈昭昭。当然昭昭还小,沈翰中仍在巅峰,还能再做至少二十年,有妻子沈宝盈在,两个人足够培养出昭昭。
“以后就是你聚财,我散财。”他简单补充。
……
沈策唤人拿了盘松子。
他本想要松仁,一想,坚果现剥才香,特地嘱了句要带壳的松子。
他剥得悠然自得,她在细微的、有规律的声响里,以目光灼他。虽无证据,但她有直觉,此事源头是自己。
沈家经商起家,沈叔叔做的是家族核心,这原本都是沈策的。
他为了自己,退居人后,虽然两人不用分彼此。可一开始,他就在退让,在给予,从无索求,这是他沈策对沈昭昭的态度。她没法说清此刻感受,若在古时,今日的沈策倒有一句话能合:拱手让河山。
☆、第二十九章 水墨河山影(2)
两人离开书房,他塞来一把剥开的松仁。
“你告诉你爸了?”
沈策默认。
“他竟然同意把你过继给大伯?”
“因为他爱你妈妈。他也想保护他的妻子,不被流言伤害。”
在这件事上,他最欣赏沈翰中的就是这一点。很多家庭,一旦夫妻拥有了父母身份,就忽视了爱情和自我地位,一切为孩子让步。而沈翰中把妻子和子女放在了同等位置。
那天早上,父子在厨房里商谈处理方式。在沈翰中看来,两人毫无血缘关系,不违背伦常,没任何反对的理由。沈翰中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宝盈不像我们,习惯隐在人后。她要常在人前露面,当年离婚已经遭受过重创,这一次要把影响降到最低。”
沈宝盈再嫁,比当年嫁的更好,直接进入了澳门沈家的核心。多少人在背后妒忌议论,从未断过,如果让沈策和昭昭直接结婚,和他们同一屋檐下生活,多难听的话都会有。
所以在一开始,沈翰中直接提出,一定要先有一个人脱离家庭关系。
“第一种方法,你去你爸爸家。这点被我和父亲一起否决了。”两人都认为,不能让昭昭放弃了台州沈家的财产,又放弃了澳门沈家的。
“或者,我去我妈妈家。这点被父亲否决了。”澳门沈家人少,再走一个是大损失。
“今天你听到的是最折中,能保护你和你妈妈,又不损害家族利益的方法,”他说,“我们家是大家族观念,大伯和父亲不分彼此。而且我对家族的事没兴趣,要有兴趣,早在读大学就接手了。反而是大伯做的和我自己的事业相近。”
这一点昭昭倒是相信,沈策曾给她讲过他做的事,确实更贴合。
“我曾祖父最擅长散财,所以散财的事一直交给长子长孙。他资助人反袁、反清,支持孙先生,抵抗侵略,不知花了多少。散尽千金,匡扶我族,是沈家家训。”
往更远说,光绪三十年,广州沈家三百七十一颗人头落地,险些灭门,也是为了救族。其后仅存一脉来到澳门定居,才有了今日。
她知道,妈妈讲过,妈妈甚至还开玩笑,沈家祖辈让她颇有好感,才为当时追求自己的沈叔叔加了不少印象分:“我妈也很爱你爸,她说过,你爸求婚后,她睡不着,想找出一个不同意的理由,竟然发现找不到沈叔叔的缺点。一个都没有。”
沈策笑了,带她往院子里走:“可惜,在我妈妈眼里,他处处缺点。”
沈策把父母的婚姻讲了两句。
沈家初迁来澳门,各方局势复杂,扎根下来费了一番功夫,沈策妈妈那一族帮过大忙。后来在上世纪黑道势盛的年代,救过沈策一位伯伯的命,有恩于沈家。沈策妈妈邵小绾,自幼慕沈氏子弟的风流家风,看上了当时留学归来的沈翰中,主动要嫁,两人见了数面,互相感觉不错,结了亲。婚后邵小绾发现沈翰中毫无沈家祖辈的风流意气,反而正统死板,生活无趣,而沈翰中也发现邵小绾和自己不是一路人。两人约定分居,本想等孩子生下后和平离婚,被沈策的病一拖数年。
“我父亲慕强,”沈策笑着说,“我第一次见你妈妈,就知道,她是我父亲等了多年的人。”
两人当时相遇,都过了不惑之年,不打算再要孩子,有各自事业,再婚的理由只有一个,为了爱情。迟来的爱情。
沈策陪她说了没多会儿的话,就被叫走。
妈妈已经早一步离开澳门。华人的春节,并不影响全球的假期表,所以每年除夕和初一之后,该工作的人都开工了。网络飞速发展,博|彩也开了网络牌照,每个开放博|彩的国家固定几张,每一张都价值连城,妈妈最近几年的重心都在拿牌照上,自然忙。
沈叔叔的意思是,等回来,让她和妈妈面对面再说。大事面谈,是尊重长辈的态度。
“那之后,如果大伯反对呢?”
他笑:“我病重在身,哪有女人肯嫁。唯独你看在昔日兄妹情分上,悉心照顾。日久生情,我情根深种,非你不娶,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而昭昭肯嫁给这样的沈策,沈家上下也会感恩于心。
就算他逃不过这一劫,有沈翰中,有沈家,都是正直的人,他能放心。
他有时想,过往投生都不得善终,这一次回到这里,可能就是因为这一支都是忠烈之后,积德在前,才能留住他。
***
大伯主内,本该静,沈叔叔主外,本该冲。
偏沈叔叔是个慢性子,大伯是个急性子,说交手给沈策,连初五都不想等。
晚饭时,几房聚在一楼的餐厅。
沈衍是三房的人,白天要陪在三房。梁锦珊带着孩子回了梁家,晚饭前,夫妻俩回来,已经要开始晚餐,匆匆和昭昭说了几句话,就开席了。
昭昭撑着下巴,在沈叔叔身边,等着沈策。
这一桌只有她和继父,还有对面大伯的儿子沈正,年纪和沈翰中差不多,已近五十……因为他在,独有这桌上是素斋。
“沈策出生时,是这个哥哥的师父建议,让带他去普陀。”沈叔叔说。
昭昭和沈正对视,实在无法把比自己父亲大的人当成哥哥,主动闲聊示好:“你信佛吃斋的话,看邻桌吃肉,会觉得不好吗?”
沈正笑:“宗教信仰,约束的是自己,”他见昭昭有兴趣听,多说了几句,“比方说,十八层地狱源自《十八泥犁经》,泥犁是梵语的地狱,火泥犁有八,冰泥犁为十。杀人盗人,好为不善,嫉妒言怒,喜好毁谤他人等等,在地狱都会有惩罚,火煮,铁炉烧烙等。如果不信佛的人,不信地狱存在,当然不会自我约束。反而是信的人,才会心有敬畏,会控制自己,让自己尽量少做错。”
这么讲,倒也是。
沈正偏头:“沈衍。”
沈衍笑着过来:“大舅舅。”
“你问问沈衍,他可以说谎吗?他和我信仰不同,他是要去教堂的。”
沈衍直接摇头:“我们不可以说谎,”说完,惊喜看大舅舅,“你终于知道自己信的是假神了吗?幡然醒悟了?”
沈正但笑不语,一副我看你何时彻悟,皈依我佛的慈爱眼神。
……
昭昭被他们两个引得笑。
身旁,椅子被拉开。
和大伯一道来的沈策,落座于她身旁:“在笑什么?”
昭昭抬眼,惊愕于他的正派衣装。沈策爱穿休闲西装,常搭各式衬衫,可从未像今日一般:“老派。”
沈策嘴角挂笑,点头:“确实。”一家之主的传统,没办法。
有人拿来银足杯,仿古鹦鹉杯。螺旋尖头一抹红,摆在桌上。
这是一套。沈策小时候喜欢,找人定做的,用来新年喝屠苏酒。
本该除夕夜喝,为辟邪,没赶上。今晚补,一因为她喜欢讨意头,二来是今天高兴,诸事顺利。这酒要从小辈开始喝,没沾过酒的小孩子都象征性用舌头舔的有,筷子头沾沾也有,大人逗小孩,笑声不断。
到他们这桌,昭昭是桌上最小的一个,她闻了闻。
“怕什么,喝光它。你酒量好得很。”他话中有话,暗指她当初逞能醉酒。
“诶?鹦鹉杯中休劝酒,”她嘴硬反驳,“古人说的。”
“是吗?”他盯着她笑,“可古人还说过,一日须倾三百杯。尽管喝,酒有的是。”
“……”她认输,仰头要干。
他先一步按住她的杯,也认了输:“喝一口,讨吉利。”
这是沈翰中初次见他们斗嘴,也是初次见儿子和女孩相处,看得新鲜。
饭罢。
沈策带她离开主楼,往院深处走,那里有另一幢楼,两层高。
“我曾祖父不姓沈,而是姓傅,入赘沈家。”他带昭昭走入一楼,木质地板有了年头,这附属的楼从沈家迁到这里,就开始建造,距今有六十年了,“傅家是沈家满门斩首的元凶,所以他一直心中有愧,重修了沈家祠堂,也建了这里。”
从今天起,这里就传给了沈策。
“你表外公那一支的族谱只到二十六代,不止这么短。”他将未上锁的两扇门,推开,“这里一楼是和沈家有关的藏品,楼上还有书。”
私人的藏品阁内,正当中是一个密封的玻璃柜,屋内的灯偏暗,展柜旁的灯泛着青白的光,洒在玻璃柜内的两把兵器上。
昭昭对兵器从无关注,过往见兵器展馆,都是一扫而过。
但展柜里的这两把剑……她仿佛被擒住了心脏,四周大小展柜都隐去了,唯这一处。她到近前:“这是……两把剑?”
都是细窄身,她概念里,剑都是细长的,刀是宽的。
“一剑,一刀,”他在她身后说,“有剑鞘的是青铜八面汉剑,没有刀鞘的……是鎏金虎头环首刀。刀身长而细窄,与剑同宽,一侧有刃。”
“为什么刀没有鞘?”
“刀鞘是木的,烧毁了。”
“为什么会被烧?”
“谁知道。”他语气平淡,骗着她。
“这两把都属于一个人吗?”她看在一个展柜里,如此猜。
“对。青铜八面汉剑,是封王时御赐的,仪式用。那把刀,是随身带的,杀敌用。”
“所以这个人,刀剑都会?”
“还有枪。他擅长三种兵器,年代久远,赤金枪不可寻了。”
她在玻璃柜前,目不转睛看着:“他们有自己的名字吗?”
“剑是御赐,取封号,江临。”
“江临王?”她蹙眉,回忆,“有江临这个地方吗?”好像古代封王,常根据封地来取。
“他据守重镇,皇帝不想给他做封地。所以取‘江边’之意。”
“皇帝小气,”她不平,都封王了,也不肯承认封地,“刀呢?”
在沈策的说法里,这剑是身份象征,刀似乎更重要。
他凝视刀身,刀也在看他。
昭昭想的没错。剑求稳,刀求狠,后者更得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