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一切准备就绪。电动机安静地运转起来,但螺旋桨还没有启动,“西灵”号依然停留在停泊处。下一步,他松开左侧螺旋桨的制动装置,“西灵”号慢慢地向右转去。等到“西灵”号完全脱离港口,他便拉正航向,开始全速前进。
考虑到其新颖的设计,“西灵”号的操作非常灵活、轻便。自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第一次把木头放下水,到轮船在水面上航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做过无数次试验,遇到过无数次失败与挫折。相比之下,“西灵”号便没有经历过这么多磨难。在同类型交通工具中,它是独一无二的,是几位工程师的智慧结晶。“西灵”号的整个设计过程很简单,他们围桌而坐,讨论设计的核心问题——“如何建造一艘能在由尘埃构成的海上航行的交通工具?”
有几位工程师到航海博物馆去寻找灵感。他们本想采用艉明式的设计,但艉暗式螺旋桨会更有效率。所以“西灵”号船身在前,螺旋桨在后,航行时,转动的螺旋桨会吃进尘埃中,在船尾形成一条尾流,看上去就像一只快速飞奔的鼹鼠,身后留下一条地沟。不过,这条地沟眨眼之间就会消失不见。在渴海的海面上,任何轮船驶过都不会留下痕迹。
罗里斯空港巨大的圆顶气密建筑群迅速隐没在海平面以下。“西灵”号开出还不到十分钟,它们便已经在游客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西灵”号现在是形单影只。它已经进入到某种力量的中心地带,这种力量,人类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
帕特关闭了发动机,让游轮靠惯性滑行,直到彻底停住。他等着船舱里安静下来。乘客们很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舷窗外的景物。没有关系,帕特能理解,他可以等上一会儿。乘客们已经意识到,在舷窗外,横亘于他们面前的是个多么奇妙而陌生的世界。他们穿越过时间和空间,观赏过周边的星辰,或仰望或俯瞰过地球光辉灿烂的容颜,但他们现在见到的景象与他们从前的经历是如此不同。这里既不是陆地,也不是海洋,更不是天空或宇宙空间,然而所有这些的特点却都或多或少地兼而有之。
船舱里终于安静下来——如果帕特任由安静持续的时间过长,有人就会由于安静而产生压抑感,进而陷入恐惧——于是他站起身,面向乘客。
“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他开始讲话,“希望威尔金斯小姐的服务会令你们感到愉快。我们在此停泊,因为这里是向你们介绍渴海的最佳位置——可以让你们更深刻地了解它。”
他指着舷舱外那一片灰暗的鬼影,“你们想过没有,眼前的地平线离我们有多远?或者,我换个说法,在那星星和地面似乎连成一片的地方,如果站着一个人,那么在你看来,这个人会有多大?”
仅凭视觉印象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给出正确答案。理性和逻辑会告诉我们:月球是个很小的世界,所以地平线一定离我们很近。但是感官却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说法:这个世界非常平缓,一眼望不到边际。大地在星空下永无止境地向前延伸,把整个宇宙一分为二……
即便人们明明知道这一点,但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官,这样的幻觉依然存在。视野中没有可以聚焦的物体时,人是没有办法判断距离远近的。在这茫茫一片的尘埃海洋中,视线只能无助地四处游离、飘忽不定,找不到任何可参照的物体,甚至连地球上随处可见的轻柔雾霭都没有,也就没有任何标示,能让人们做出距离远近的判断。这里的星星不会闪烁,都发出针尖一般的光芒,漫天星辰径直融入天边那若有若无的地平线。
“信不信由你们,”帕特继续说,“地平线与我们也就隔了三公里远——或者说,将近两英里,有些人还不太习惯公制单位。我知道,看起来似乎有几光年的距离,不过,如果你们走过去,不到二十分钟就能到了。当然,前提是你能在这海面上行走。”
他回到座位上,再次启动发动机。
“接下来的六十公里,没有什么值得观赏的景物。”他回过头来说,“所以我们将不作停留。”
“西灵”号高速向前疾驰,乘客们第一次有了真实的速度感。飞快转动的螺旋桨深深地吃进尘埃里,游轮尾部的航迹拉得越来越长,尘埃也翻滚得也越来越高,一片片地向两边抛出。远远看去,“西灵”号就像一台扫雪机,映着月色,奔驰在霜封雪冻的原野上。当然,这些被卷起抛出的灰白物质既不是霜,也不是雪,照亮它们的不是月亮,而是地球。
游轮开得平稳而安静,乘客们悠然自得。在来月球的途中,他们经历过许多次比这快得多的旅行,但在太空中,人们一般很难体验到速度感,这种在尘埃之上的高速滑行着实令他们兴奋。当帕特让“西灵”号做了个急转弯时,游轮几乎迎面撞上了螺旋桨翻卷起来的尘埃迷雾。因为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这些几乎不可感知的尘埃居然会沿着十分清晰整齐的弧线飘起又落下。要是在地球上,这些迷雾将会在空中飘浮好几个小时——甚至几日。
“西灵”号调整航向,开始作正常航行。这时,除了空荡荡的海面,再没有其他特别的景致,乘客们便开始翻阅起为他们精心准备的读物。每位乘客都领到了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内附有照片、导游图、纪念证书(“兹证明某某先生/女士/小姐——乘坐渴海游轮“西灵”号游历过月球上的尘埃之海”),以及其他相关的介绍材料。从这些材料中,他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渴海的情况。
材料中说,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尘埃,通常,厚度不会超过几毫米。这些尘埃,有的是星星的残骸——如陨石的遗留物,至少在五十亿年前坠落到月球毫无保护的地表上;有些则来自裸露的月球岩石,历经剧烈的昼夜温差变化和热胀冷缩“风化”而成。不管这些尘埃是怎么形成的,它们都十分细密,在月球微弱的引力之下会像液体般流动。
多少年来,它们不断地从高处流动至低洼地带,逐渐聚集形成池塘湖泊。第一批探险者预料到了这种情况,早已有所防备,但见到渴海时,他们仍然惊讶不已——谁能想到,这里会出现一片方圆上百公里的汪洋大海呢?
月球上的“海”通常都不大。其实,天文学家从未正式认可过“海”这个称谓。他们解释说,渴海只是罗里斯湾(露湾)的一小部分,既然是“湾”的一部分,又怎么能称之为“海”呢?尽管他们强烈反对,但这个由月球旅游事业管理局一位文员发明的名称——“渴海”——还是被一直沿用了下来。至少,这个名称与其他的“海”比较接近,如“云海”“雨海”“静海”,当然,还有“酒海”。
宣传册上还有些内容,是提高旅游者的勇气和信心的,为了消除某些胆小游客的恐惧感,证明月球旅游事业管理局已经面面俱到,凡事皆有考虑。上面是这样写的——“为了你们的安全,我们采取了各种可能的预防措施。‘西灵’号游轮的氧气储备装置足以维持七天的用氧量,所有基本设备都配备了两套,无线电信号发射装置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自动报告游轮的方位,即便出现电源耗尽这种极不可能的情况,罗里斯空港的摩托滑尘艇也会迅速将旅游者送回大本营,绝不会有丝毫耽搁。总之,您不必担心天气是否恶劣,也不必担心是否会晕船。渴海绝不会兴风作浪,它永远是那么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最后几句话写得真诚而自信,但有谁会知道,这些话马上就将走样了呢?
在地球的光辉映照下,“西灵”号安静地航行着。月球本身也在运动。在休眠了无数个日子之后,现在,它有许多事情要做;最近的五十年里,月球上发生的变化比此前五十亿年发生过的总和还要多;而且,很快还将发生更多的事情。
在故土之外,人类修建的第一座太空城名为克拉维斯。此时,克拉维斯的行政总督奥尔森正在城内公园散步。和太空城内的两万五千名居民一样,他也为这座公园感到非常骄傲。当然,公园是小了一点儿,但还不至于像一位电视评论员说得那样,“不过是个壮丽的花盆。”而且,在地球上,你也不可能看到十米高的向日葵。
头顶上,天空中,轻薄的云朵缓缓飘过——至少看上去如此。这些都是投射到穹顶上的影像,但非常逼真,有时候还会让总督想到家乡。想家?不,他对自己说,这里就是家。
然而,在内心深处,他依然怀念着家乡。对孩子们而言,月球就是家,这里就是他们的故土;但对他来说,月球不是家,更不是故乡。他出生在地球上一个叫作斯德哥尔摩的地方,他的孩子们则出生在克拉维斯太空城。他们是月球的公民,而他却永远属于地球。虽然这种思乡病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淡漠,但却永远也不会彻底遗忘。
就在主穹顶以外,距公园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月球旅游事业管理局局长戴维斯正在翻阅最新的反馈信息。他轻轻地叹了口气,多少还算满意吧。本季度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势头依然得到了保持。虽然月球上没有季节变化,但当地球的北半球进入冬季后,来月球的游客人数还是会显著增加。
如何保持游客数量的增长势头一直是个困扰他的难题,旅游者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新颖性、参与性等特点,所以你不能总是让他们看一模一样的东西。月球上有什么东西可供旅游者观赏呢?新奇的景致、微弱的引力、地球的景观、神秘的月球背面、壮观的天体景象、先辈们的定居点(但那里不怎么欢迎旅游者)——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呢?如果《月球旅行记》中的塞勒尼特人真的存在就好了,他们奇特的风俗习惯和怪异的体貌特征一定会让旅游者端起照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可惜啊,人们用显微镜才能发现月球上最大的生命体——它们的祖先是搭载月球二号无人探测器来到这里的,只比人类早到了十几年而已。
戴维斯局长迅速翻阅着刚刚收到的传真,他集中精力,想从中找出一些有益的消息。和往常一样,这次也有不知名的电视公司发来请求,希望在月球上拍摄纪录片,条件是所有费用由管理局出。对于这种要求,答复一律是“不行”。如果连这种要求他都能接受,管理局早就破产了。
新奥尔良大旅游管理有限公司的经理给他寄来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了人员互访的建议。真不明白,这项建议对月球和新奥尔良会有什么好处?好在不必支付什么费用,而且说不定真的会带来一些效益。另外,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今年的澳大利亚滑水冠军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没有人在渴海上滑过?
没错,这是个新颖的想法。他有些意外,怎么就没有人到月球上“滑水”呢?这个主意值得一试,也许可以由“西灵”号或者小型摩托滑尘艇做牵引。他一直在关注月球上可以有什么新的娱乐项目,而渴海就是他心中的首选。
再过两三个小时,这个旅游项目就将变成一场噩梦。


第3章
在“西灵”号游轮的正前方,地平线不再是完整的圆弧形状。月球上呈锯齿状高高低低、连绵起伏的山峦在天边露出了轮廓。在“西灵”号的乘客们眼中,它们慢慢地爬上天空,仿佛有一座巨大无比的平台正将它们缓缓地托了起来。
威尔金斯小姐说:“前面那几座大山是天堑山脉的一部分,因为它被渴海包围着,所以便有个这个名字。它比月球上大多数山脉都要陡峭,一般情况下是很难接近的。”
她没有继续讲下去。月球上绝大多数山脉都不适于观赏,这一点确实是非常令人失望。站在地球上拍摄月亮的照片,那些巨大的环形山似乎非常壮丽,等到离近了,你会发现那仅仅是些层层叠叠的丘陵,日出日落时投下的阴影强化了它们的高低起伏,使之显得更加参差错落。月球上任何一座环形山的陡峭程度甚至比不上旧金山的大街小巷,只要你是个稍稍有点毅力的自行车手,翻越这些环形山绝不会遇到多大障碍。不过,月球旅游事业管理局发放的宣传品可不会让你知道这么多。那些照片的角度和取景都是精挑细选的,所以照下来的都是壮丽的峡谷与陡峭的绝壁。
威尔金斯小姐又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彻底探索过天堑山脉。去年,我们带领一队地质学家,从那边的海角处登陆,但他们只是沿着纵深地带前进了几公里。所以说,这条山脉上很可能有些值得一看的东西,只可惜我们还不知道。”
苏珊真是好样的,帕特心中暗道。她是个一流的导游,知道哪里该详细讲解,哪里该吊人胃口;她的嗓音柔美圆润,不会像大多数导游那样拿腔捏调;知识也非常全面,可以说是有问必答,几乎没有问题可以难倒她;总而言之,是个非常能干的女孩。尽管她经常会出现在他的春梦中,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对她有些发怵。
群山越来越近,乘客们睁大眼睛,看得聚精会神。在这充满神秘气息的月球上,这里更是谜一般的地方。群山就像从海中升起的岛屿,围绕它们的奇异海洋守护着这片秘境。对下一代探险者来说,天堑山脉仍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虽然这片群山已近在眼前,但月球上仍有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不那么危险,在那些地方被揭秘以前,还轮不到这片危险的秘境,所以,这里仍然被称之为“天堑”。
“西灵”号驶进了群山的阴影。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低垂在天边的地球就已被完全遮蔽。地球明亮的光辉依然照耀着山顶,但“西灵”号所在的山脚已是完全黑暗的世界。
“我将关闭船舱内的照明灯,大家可以更好地欣赏眼前的景色。”威尔金斯小姐说道。
船舱内暗红色的灯光熄灭了,每位游客们都有这么一种感觉——似乎自己孤零零一人处于月球的夜色之下。游轮的前方愈加黑暗,就连从群山之巅洒下的地球光辉也消失了。几分钟后,夜空中只剩下繁星点点——冰冷的星光点缀在无限的黑暗之中,令人不寒而栗。
在月球的星空中,很难分辨出原本熟悉的星座。你会发现,有些星星在地球上是完全看不到的,它们会迷惑你的眼睛,让你眼花缭乱,甚至迷失在璀璨的星云和星团组成的迷宫之中。在灿烂的星图上,只有一颗标志性的星星是不会弄错的——那就是光华耀眼的金星。金星比其他所有的天体都要明亮,它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过了好几分钟,游客们才发现奇观异景并不仅限于天上。飞驰的“西灵”号在身后犁出了一条长长的、散发着磷光的尾迹,仿佛魔法师伸出一根手指,在月球黑暗的表面上划出了一条光明之路。“西灵”号如一颗拖曳着尾巴的彗星,看起来与行驶在地球热带洋面上的轮船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