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上一章:第169章
  •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下一章:第171章

  朱标突然庆幸,如果不是南北榜案,这近三千学子就不会全都被录取为进士,也不会都还留在南京。他爹突然来这么一手,他都不知道从哪凑够那么多官吏去接管废藩立省后的高丽。

  这就是天命吗?

  天命个屁啊!臭爹你等着!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等我把你接回来我就跑路!

  朱标: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 ̄)。

第251章

  朱元璋打到了高丽的都城,穿上自己的龙袍,也玩了一出“微服私访露龙身”的戏。

  只是他这个“微服私访”是带着兵“来访”,怪吓人。

  朱元璋拍着龙椅道,他正带着皇后在辽阳行省视察,结果被高丽人带兵打了,这是谋逆!你们这个藩国别想要了!给朕废藩立省!

  早就在这场内乱中打得疲了,多次请宗主国下场主持公道的高丽众贵族立刻跪下三呼万岁。

  他们心里很委屈。皇上,你怎么不早来?这几年打仗,把我们都打穷了!

  朱元璋从大明的南京皇宫跑路,来到高丽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享用了几日高丽王规格的美食,然后挨不住想回家了。

  朱元璋纳闷:“高丽王原来还是个好皇帝?我都这么节俭了,高丽王比我更节俭!”

  徐达道:“皇上,有没有一种可能,不是高丽王节俭,只是他吃得本就特别差?”

  朱元璋疑惑:“我看高丽那些大官吃得不差啊。”

  徐达道:“皇上,有没有一种可能,高丽王就是吃得比大官差?”

  朱元璋拍了拍脑门:“怪不得标儿说去了大元当王的高丽王室都力主废藩立省。他们在大元当官,恐怕比回高丽当王族过得好。走,我们去搜罗点字画书本什么的,标儿就喜欢这些东西。”

  徐达跟在朱元璋身后道:“高丽都废藩立省了,东西都是皇上你的,都要登记入库,皇上何必亲自去找?”

  朱元璋回头骂道:“你懂个屁!自己找的和别人找的能一样吗?快走!”

  周德兴和常遇春落在后面。他对常遇春小声道:“老大这样子不像皇上,像山贼!”

  当过山贼的常遇春:“……”他在努力思考,周德兴是不是内涵他。

  周德兴:“哎呀,我想起来,你真当过山贼!”

  常遇春:“……”这家伙真的在内涵我!

  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四个老汉在高丽作威作福,又是屯田又是分田又是惩治不法豪强,把高丽贵族弄得苦不堪言。

  当大明太子朱标抵达高丽的时候,高丽贵族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太子到了,皇上就该滚……移驾回南京了吧?再怎么说,年轻的太子肯定比皇上好糊弄。

  高丽官员甲:“等等,大明太子叫什么?”

  高丽官员乙:“听说叫朱标……等等,朱标?!”

  高丽官员丙:“这个名字好耳熟啊,一定是我的错觉。”

  高丽官员丁:“赶紧去问问啊!”

  高丽官员开始紧张。

  他们还记得几年前,有个叫朱标的年轻人自称北直隶知省、詹事府中书令,前来传旨令高丽王臣服。

  当时他们还轻视朱标,以为朱标只是仗着大明军队厉害,仗势欺人,其实没什么本事。

  但很快,朱标一通拉拢打压,就让整个高丽朝堂再不敢对大明有二心。

  朱标留下的那个叫朱异的人,表面上看上去是个老实人,但和他做生意的人,没有不大出血的。高丽贵族许多资产,都落入了他手中。

  高丽内乱的背后,就有朱异的黑手。

  那个可怕的朱标,居然就是大明太子?!

  高丽官员们问清楚后,突然释然,并且有点开心。

  “大明对我们高丽真是重视啊。”

  “没错没错。出使高丽的是大明太子,打下高丽的是大明皇帝。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高丽真的非常厉害,才会让大明的皇帝和太子亲自出手!”

  “听说大元的都城只是太子打下来,皇帝都没有出手。我们高丽比大元还强大!”

  “诸位,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可大明太子布局,大明皇帝亲征,我们难违天命啊!”

  高丽士绅贵族泪满衣襟,虽然表情很忧伤,但心里有一点点窃喜。

  唉,我高丽真是太强大了,太受大明重视。就算废藩立省,我们也一定会得到大明许多资源倾斜!

  当朱标带着三千学子到来时,高丽士绅贵族的心情就悲喜交加,扭曲极了。

  听说这三千学子都是太子亲自教导了大半年教出来的“太子门生”,是这一届科举会试所有应考举子,因太厉害,被皇帝特许全部成为进士。

  排面!什么叫做排面!

  我高丽有如此排面,废藩立省也能接受了!

  大明这边,朱标先对着朱元璋咆哮了半个时辰,直到喉咙吼干了之后才放过朱元璋可怜的耳朵。

  然后,朱标从朱异口中得到了高丽士绅官宦的“误解”,颇为无语。

  “他们突然积极支持大明废藩立省的政策,就是因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很有排面?”朱标嘴角隐隐抽搐,“行吧,他们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但内乱你插手了?真的?你折子上怎么没说过?”

  朱异连声喊冤:“太子殿下,你是了解我的,我怎会是如此小人?我只是有人来买东西就卖,钱货两讫后两不相干,简简单单做生意而已。我也不知他们为何会说高丽内乱与我有关!”

  朱标看向来凑热闹的廖永忠:“廖叔叔知道原因吗?”

  廖永忠摇头:“不知道,但他们都这么说。”

  廖永忠都开始怀疑,是不是朱异真人不露相,背地里背负着太子给的密令了。太子居然也不知道?

  朱标当然相信朱异。如果朱异真的有这等本事,或者说,朱异真的肯稍稍勤奋一点去琢磨这些,早就入朝为官,而不是甘心去当儒商。

  或许,高丽士绅官宦只是想找个人甩锅吧。

  朱标将这件事抛至脑后,和朱元璋一起认真为重建高丽秩序努力。

  重建高丽秩序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高丽士绅找各种借口迁走。大明地大物博,想必他们能去大明当士绅,心里一定很高兴。

  如果他们不高兴,朱元璋就带着四个老兄弟(廖永忠举着双手跳着脚加入),让他们高兴。

  高丽官宦士绅再次喜极而泣。

  排面?什么叫做排面?这就是排面!

  高丽王国的末路,真是太高光了!这怕不是高丽自建国以来,最高光的一刻!

  汉话和汉字本来就是高丽的官话和官方文字,豪强们都是饱读诗书的儒学之士,进入大明生活并无障碍。

  朱标考核了官员们的能力,朱元璋给他们授予了进士、举人、秀才的功名,让他们进入大明之后就能努努力,成为大明的士绅。

  高丽这种小国,官宦势力架构正处于隋唐刚开科举的时候,即世家门阀和科举进士的斗争中,此时教育资源还大部分集中在士族门阀手中。在元朝的扶持下,世家门阀暂时占据上风。这让高丽民间遗落了许多有才有德之士。

  朱元璋召开特榜“省试”,上榜者按照成绩,可得举子和秀才功名,以填充高丽基层官员的空缺。

  三千学子要填充高丽中高层官吏位置,基层也要有人做事。这些基层官员运用当地人,效果会更好。

  高丽被世家门阀苦苦剥削了这么多年,民间也如隋唐刚建国的时候一样,无论是曾经的王族还是现在的民间,都盼着这群鲜衣怒马的风流世家们去死。

  大明迁走世家豪强,大量任用寒门士子为官;大明不动寒门的田,只把豪强的田均分给普通百姓,也让寒门感激涕零。民间对皇帝的称赞声四起。

  而高丽的百姓,如果能说大明官话、会用大明文字书写自己的名字,就能多分一小块田。这个“福利”会持续到第三年。

  这个政策公布之后,转化成三千高丽官吏的三千学子闲暇时举办的扫盲班人满为患,朱标已经紧急运印刷机来开印刷启蒙课本。

  如朱元璋还是朱大帅的时候攻城略地的情况一样,他打下一个地方,“陈家”就带着人才和物资过来,将那个地方“盘活”,配合十分默契。

  朱元璋感慨:“有子如此……”

  朱标等了许久,都没等到下半句。

  他好奇道:“爹,你怎么话说一半?下一半呢?”

  朱元璋憋了许久,讪讪道:“我本来想作一首诗。”

  朱标:“嗯?”

  朱元璋摊手:“但想半天想不出来。”

  朱标:“哦。”

  朱元璋拍拍朱标肩膀:“有子如此,我很得意!”

  朱标嘴角抽搐:“爹,你想不出来夸奖的话,可以不说。”

  朱元璋使劲拍着朱标的肩膀,哈哈大笑。

  朱标揉着自己的肩膀,龇牙咧嘴:“收点劲收点劲!你儿子我娇生惯养,经不起你的力气。好了爹,高丽的事安排得差不多了,该接娘回家过年了。你不是说今年正月我以太子的身份祭拜祖先和天地吗?再不回去,你所想的太子正式在天地和祖先前亮相的计划,又要延后一年了。”

  朱元璋赶紧道:“那还不快走!回家啰!”

  朱元璋立刻打包行李,把四个老兄弟也打包上,大家一起回南京过年。

  至于高丽省由谁镇守?大明新一代将领早就成长起来了。

  大明一些年轻将领在朱元璋南征北战的时候就随军出征,磨砺了这么多年,早就等着老将们退居二线,自己顶上去当元帅。但是朱文正、李文忠、陈英、蓝玉等年龄是二代,资历却是一代的将领,生生让他们没了机会。

  没捡到北征草原南平安南的功劳,终于能捡到一个镇守高丽的功劳,他们才是真的喜极而泣。

  原本洪武十五年,明朝在打下云南;洪武二十年,明朝才得到辽东;洪武二十一年,明朝才在捕鱼儿海之战彻底打散了残元的朝廷;洪武二十六年,明朝才确立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这之后,还有连绵不绝的倭寇犯边。

  这个时空中正因找不到立大功劳的机会哀叹的小将们,在原本的历史中,有死在北伐残元的,有死在征讨云南的,有死在追缴倭寇中的……

  现在,他们都活蹦乱跳,摩拳擦掌,各个边疆乱窜,令还很能打的老将们看着就心烦。

第252章 爹我带你去看月亮(正文完)

  尊贵的大明太子,终于带着他不安分的皇帝老父亲,回到了他忠实的南京城。

  百官喜极而泣。

  以前皇帝乱跑的时候,他们只能傻傻地等着。现在太子居然能把皇帝“抓”回来干活,终于有人能制得住这位暴君陛下了吗!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抠鼻:“这群人太啰嗦,还是杀少了。”

  朱标从袖口拿出一方手绢怼朱元璋脸上:“不要用手指抠,抠破了会流血,还脏。”

  朱元璋唉声叹气。虽然儿子到了身边很好,但儿子太啰嗦,管东管西也很烦。

  朱标见朱元璋乖乖用手绢擦鼻涕鼻屎后,才继续埋头读这次祭天祭祖的礼仪流程。

  朱标自己记下之后,还要督促弟弟们背诵。

  这次是皇后所生的嫡出皇子亮相。朱桢一是庶出,二是年纪小,今年不参与祭天。等明年,庶出的皇子才会正式走入众人的视线。这也是朱元璋对嫡子看重的表现。

  朱元璋对嫡子们一片慈父心,但朱樉、朱棡、朱棣都不领情,只有朱橚在劝哥哥们别抱怨。

  显然,朱元璋的二三四儿子都非常厌烦这种“面子仪式”,对穿着沉重又不保暖的皇子冠服被人当猴子观看一事深恶痛绝。

  所以他们非常希望朱桢也加入。当自己痛苦的时候,看见别人也痛苦,他们就开心了。

  三个哥哥把朱桢往外拖,说要和皇帝老爹请求,把朱桢也带上。

  朱桢双脚在地上划拉出两条白痕,惊恐大喊:“五哥救我!”

  嫡出的哥哥们祭天,管我这个庶出的弟弟什么事?!我不要被架在火堆上烤!!!朱小六都要被哥哥们吓出眼泪了。

  “咳。”朱标背着手跨过院子拱门。

  三只熊弟弟立刻松手,朱桢可怜兮兮摔了个屁股墩。

  朱橚连忙把朱桢扶起来:“大哥,我有好好背诵!我绝对没问题,不会给你丢脸!”

  朱樉、朱棡、朱棣对朱橚怒目而视。

  叛徒!

  “好。完成抽背,大哥奖励你……”朱标对朱橚招招手。

  朱橚连忙丢开便宜弟弟朱桢凑上前,朱标在朱橚耳旁耳语了一番,朱橚眼睛一亮,兴奋地握紧了拳头。

  朱樉、朱橚和朱棣像是幽灵一样小碎步飘着贴过来:“什么奖励?”

  朱橚笑道:“不告诉你们!”

  朱标无视三只熊弟弟幽怨的眼神,道:“你们完成抽背,我就告诉你们。”

  “虽然我很讨厌这个麻烦的仪式,但我还是有好好背诵。哥,这个你考不到我。”朱樉十分自信道。

  朱棡尖叫:“二哥!你不是说你连看都没看吗?你居然背着我偷偷背书!好巧,我也能背。”

  朱棣:“……合着你们俩都在骗我?幸亏我没听你们的。大哥,随便考!”

  朱橚嫌弃地瞥了三个哥哥一眼。他就知道。

  只有朱桢满脸茫然。哥哥们不是为了不想背那个祭天流程而要拉着他一同受罪吗?你们刚刚不还嚷嚷一个字都没看吗?怎么现在就全会背了?

  朱小六天真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

  他不认为自己是个没城府的单纯人,但他真的搞不懂哥哥们闹这么一出有什么意义?

  朱标哭笑不得。这几个弟弟从小就这样,就是单纯地“耍贱”。

  “好,我考考你们。”朱标挨个抽背,满意地点点头,道,“玻璃制作终于有了巨大进展,可以生产出无色透明的玻璃。新年送你们一人一个高倍率望远镜。”

  被命名为科学阁的女子科学院与工厂、工坊合作后,朱标将生产和改良交给了他娘管理。

  无色透明的玻璃需要用到许多化学知识,他记不清,只能让工匠们自己研究。这都不知道多少年了,工匠们突然说“技术突破”的时候,朱标还愣了一下。

  他还以为,是大块平板玻璃的技术先突破,没想到是无色透明玻璃的技术先突破。

  据说大块平板玻璃的技术突破也快了,现在实验室生产已经没问题,不仅能满足一些仪器制作,还能给宫里都换上玻璃窗。

  不过朱元璋等人不常住宫里,准备先把别庄的窗户换了。

  望远镜?我们终于可以人手一个了?嗷!!!四个弟弟振臂欢呼!

  朱桢听说过望远镜,心里有点酸。

  朱标对朱桢道:“这次期末能考前三,我送你一个低倍率的望远镜。高倍率的望远镜得先紧着军用,你什么时候能上战场了,我什么时候送给你。”

  朱桢眼睛一亮,使劲点头。

  朱标拍了拍朱桢的脑袋:“压力不要太大。送你的望远镜我会好好留着,你什么时候考到前三都能得到。”

  朱桢再次使劲点头。他在心里道,没有下次,这次一定要得到!

  一旬后,祭天祭祖的时间终于到了。

  在祭天祭祖之前,朱元璋先祷告天下,重申了朱标太子的身份,并封常葳为太子妃。

  太子妃虽然先册封了,但成婚的流程需要很长时间,还要重新修建东宫,所以至少要准备两年。

  这两年的缓冲时间,也是朱标自己向大臣们讨来的。

  虽然他和常葳过了正月就虚岁二十一岁了,但实际上他俩都刚满十八岁。现在结婚,年纪还太小。放在现代,他们才刚成年。

  在常葳二十周岁的时候成婚、要孩子,对常葳的身体更好。

  朱元璋也同意。他的想法和朱标不一样,他是想,大明第一个太子大婚,怎么隆重都不为过,必须给朕把每一个细节都打磨好,绝对不能让标儿的大婚留下任何遗憾。

  常遇春对朱元璋、朱标父子对常葳的看重和珍视感动得哭得停不下来,回南京过年的蓝玉也陪着姐姐蓝氏不断抹眼泪,然后叮嘱外甥们绝对不能给常葳添麻烦。

  “如果你们胆敢做不法之事,轮不到你们姐夫出手,我挨个收拾!”蓝玉道。

  常葳的三个弟弟把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我们不是那种人!”

  开什么玩笑?给夫子惹麻烦,还需要舅舅你动手吗?我们的同窗同校会一人一拳把我们捶成肉泥。

  话说回来,光是夫子一个不赞同的眼神,自己的心脏就要被吓得跳快一倍,都不需要同窗同校动手了。

  常葳哭笑不得:“还需要舅舅动手?我又不是打不过他们,亲自清理门户就成。”

  蓝玉点头:“说得也是。”

  常遇春使劲哭:“狠狠揍!”

  常葳的三个弟弟们:“……”

  好了,别说了,我们已经很清楚自己的家庭“弟”位,绝对不会给阿姐添麻烦。等明年,我们就滚去外地,不在京城惹你们烦!

  太子还未大婚,先册封常葳为太子妃,满朝文武也看出了朱元璋对常葳这个儿媳的看重和喜爱。

  他们都没有反对。

  以常葳如今的名望和功劳,皇帝做出这种举措,只纯粹从利益上来说,都合情合理。

  除了册封常葳,二皇子朱樉、三皇子朱棡、四皇子朱棣、五皇子朱橚皆封王。但与燕王朱文正不同,他们的称号分别为“寿、禄、康、德”,含义为五福中的前四福,并不是以封地为称号。

  四位皇子的称号一出现,众臣就明白了,皇帝并不打算让其他皇子也成为藩王,执掌地方实权。

  这更有利于太子,但不知道四位皇子心里如何想。

  四位皇子都板着脸,严肃的表情就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特别是朱棣和朱橚这对双生子。谁也看不出他们心里在想什么。

  朱标带着四个弟弟,一步一步走完了祭祀的每一个流程,在百官和百姓面前,展现出了马皇后所出的皇子的风华绝代。

  他们五人的气度,无不让人心折。

  当走到祭坛最高点的时候,朱标回头看了一眼祭坛下跪伏着的文武百官。

  他爹为了让他出风头,此次躲在宫里没出来。

  他的弟弟们也皆跪在他脚下。

  他举目四顾,心中不知不觉出现了一丝孤单。

  这就是高处不胜寒吗?果然还是不应该让他们跪下。当自己的亲朋好友都跪在自己的脚下,这种滋味真不好受。

  朱标挨个把弟弟们拽起来,道:“以后见我不准跪,我不喜欢。”

  四个弟弟虽然不知道朱标此刻心情,也使劲点头。

  哥哥说不喜欢那就不跪。他们也不喜欢跪。

  当然,如果能不跪那个爹,就更好了。他们宁愿跪大哥。

  朱标见弟弟们站起来了,百官们在典礼结束后也站了起来,长长舒了口气,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

  “完事,收工,回家!”朱标开心道。

  四个刚封王的弟弟们欢呼,帽子都歪了。

  底下跟着的大先生们嘴角也都气歪了。

  祭天祭祖呢!严肃点!怎么连太子殿下也突然不靠谱了!

  朱标笑着领着四个弟弟,大摇大摆地不按照事先规定好的礼仪离开。

  我帮爹缔造了大明朝,还将创造一个盛世,天地和祖宗都会很满意,就算洒脱些他们也一定不会怪我。

  仰天大笑回家去也!

  ……

  “标儿啊,你真的是我的种,和我一模一样。”朱元璋提着个花灯,说起那日祭天祭祖,就笑得直不起腰。

  寻常皇帝肯定都气炸了,但朱元璋,他可开心了。

  朱标当时心血来潮“洒脱”了一把,现在却有些不好意思。

  他摸着鼻子,讪讪道:“以后不会了,我以后一定会老实。大先生们快把我耳朵念出茧子了。”

  朱元璋笑道:“随他们念!唉,你娘怎么这么慢?”

  朱标道:“女子出门都要盛装打扮,当然比男人慢一些。”

  朱元璋嘀嘀咕咕一些“出去打扮那么好看干什么,回家打扮给我看就好”之类的直男癌话语。当马秀英涂抹着脂粉,戴着珠翠,穿着最新式的衣裙出门的时候,他立刻闭嘴,赶紧贴了上去。

  马秀英今年四十二岁。虽经历了许多沧桑,但在朱标从小精心地照顾下,马秀英如现代四十二岁的女子一样风韵十足。再加上漂亮的妆容和首饰、衣裙,在当皇后的时候朴素无比的马秀英,如今经过了精心打扮,艳丽得像一朵盛开的牡丹,无比的雍容,看得朱皇帝眼睛都直了。

  朱元璋围着马秀英,就像是蜜蜂和蝴蝶围着牡丹花转悠了一圈后,突然眼睛猛眨了几下,落下泪来。

  马秀英以团扇掩面,惊讶道:“国瑞,怎么了?”

  朱元璋吸了吸鼻子,道:“我就是觉得、觉得大妹子跟着我,委屈你了。以前你跟着我打拼,总是灰头土脸;后来当了皇后,又为了以身作则简朴度日。嫔妃们可以满头珠翠,你除了大典,从来只带着绒花……”

  朱元璋抹了把脸,又洗了洗鼻子:“你打扮后这么好看……”

  马秀英温婉地笑道:“委屈什么?皇后母仪天下,就应当以身作则,过得节俭些。待我俩离开皇宫,我不是皇后,你也不是皇帝的时候,我们就把好东西穿戴上,不要辜负标儿为我们攒的家底。以后我穿金戴银的时候还长着呢。”

  朱元璋接过朱标递来的帕子揩了鼻涕,点头展颜笑道:“对,现在我俩是富商,就该穿金戴银。”

  说完,他晃了晃手,手上居然戴了十个镶嵌着彩色宝石的大金扳指。

  朱标眼皮子颤了颤,实在不想评价他爹的“豪商”审美。

  马秀英戴上了面纱,朱元璋搀扶着马秀英登上了马车,朱标和四个弟弟坐上了另一辆车。

  今日元宵节,妃嫔们也能回家省亲,出宫赏灯。朱桢要陪着亲生母亲赏灯,不在这堆弟弟中。

  朱标卷起马车车帘,看向马车外的灯火通明,不由晃神。

  “大哥,你在发什么呆?”朱棣把脸凑过来。

  朱标推开朱棣离得过分近的脸,道:“我想起了南京城第一次元宵烟花。”

  其他三个弟弟也凑了过来,听朱标回忆过往。

  那时朱标年纪都很小,弟弟们更小,连朱樉都在家里酣睡,没能出来闲逛。所以,这个元宵节只存在朱标的记忆中。

  用自己赚的辛苦钱来买花灯和面具的朱标的第一届学生们,和用“牵引带”拴着他们遛孩子的学生家长;

  装瞎子摆占卜摊的叶大先生、叶二先生和刘伯温先生;

  为人写对联,写着写着就用头发当毛笔的宋先生和王先生;

  摆摊卖东西的徐叔叔和卖艺的汤叔叔、周叔叔……

  还有那一场盛大的烟花,与骑在爹的脖子上、与爹一起看烟花的自己。

  回忆往昔,那一场烟花已经过去了许久许久,但又仿佛就在昨日,想起时画面如新。

  朱樉指着窗外,道:“大哥,你说的卖艺,是指这种吗?”

  朱标:“啊?”

  前面人流量很大,街道“交通管制”,只准步行。朱标从马车上跳了下来,走到正在看卖艺的爹娘身边。

  脸上画着奇怪花纹的徐达正在耍大刀,把大刀往汤和身上劈。不知道他们俩耍了什么花样,刀劈在汤和身上一点印子都没有。

  周德兴敲锣打鼓,让看客们走过路过莫错过,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他们三人穿金戴银的夫人,在台下疯狂撒钱叫好,引发不少人跟风,正在当托。

  朱标嘴角微抽:“嗯,就是这种。”

  他从荷包里掏出一块银币,默默放到了台前的篮子里,然后拉着兴致勃勃仿佛也想登台演出的自家爹离开。

  一家人挤在人群中,慢悠悠顺着人群一起观赏花灯。

  朱棡突然指向一边,道:“那个登台唱戏的人是不是正哥?”

  朱元璋护着马秀英赶紧往台前挤,朱标连忙跟上。

  他抬头一看,登台唱戏的不仅有正哥,还有蓝玉。只是这次蓝玉演好人,正哥演坏人。

  台子一旁拉着二胡的是忠哥,弹着古筝的是……英哥?

  看着一脸苦相的英哥,朱标敢肯定,英哥又是被正哥和忠哥道德绑架“你不来就不是兄弟”给逼来的。

  咦?现在上场的莫非是泰山大人常遇春元帅和我媳妇常葳?

  朱标赶紧从荷包里摸出一个金币,这必须厚赏!

  看了一会儿戏,弟弟们叫着肚子饿了,朱标拉着还想继续看下去的爹离开戏台子,去找吃的。

  为了让老伙计们都看到朱标第一次以太子的身份祭天祭祖,叶琛和胡大海也从广东被叫了回来。

  现在叶琛正在煮馄饨,花云在和面,胡大海在包馄饨,康茂才在收钱,花云的义子、也是朱元璋的义子花文逊在当跑堂。

  “唉?太……哎哟,咳,标儿?”花文逊被朱元璋踹了一脚后,试探性地问道。

  “嗯,文逊哥好。一人一碗,纯肉馄饨。”朱标礼貌道。

  被朱标叫了一声“文逊哥”,花文逊笑得眼睛都看不到了:“好嘞!”

  朱棣抱怨:“一碗哪够?”

  朱标道:“接下来还有很多好吃的。你现在吃饱了,等会儿还吃吗?”

  朱棣立刻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