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上一章:第140章
  • 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下一章:第142章

  说实话,若不是朱标的要求,李善长和燕乾绝对不会做如此……折辱孔子像的事。

  “但真的很有意思。”李善长和燕乾再次道,“海市蜃楼难道也是这个道理?”

  朱标道:“小孔成像和海市蜃楼背后的原理虽然都和光线传播有关,但具体原理不同。”

  朱标简略为李善长和燕乾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散射、凸透镜原理等光的基础运用。

  本来朱标想要弄一个投影仪出来,直接给孔希友上演一出孔圣人显灵。但从他萌生出这个念头,到制作出可以用的简陋放映机,时间实在是太短,他做不出来。

  小孔成像只需要调整小孔和光源距离,比制作凸透镜容易多了,朱标就搞了一个简略版的。

  还好,效果也不错。

  “许多神迹背后都有相应的科学道理。你们看过所谓的天书,应该知道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朱标道,“我不否认神灵的存在,但如果神灵真的存在,我相信我们有一日,也能观测祂,认识祂。”

  朱标笑了笑,道:“虽然用这些东西来伪装神迹,或许对我私人有好处。但我希望,大明的百姓都不要相信神迹,保有一颗愿意认知世界的心。这也符合儒家教化的定义吧。”

  春秋战国时代,人分为四等,第一等为包括天子、诸侯、士大夫在内的贵族;第二等为可以居住在城中、为诸侯耕地、负担徭役兵役的“庶民”;第三等为在城外居住、耕种最贫瘠的地的“野人”,又称“氓”;第四等,自然是奴隶。

  在这四等人之中,只有贵族才有学校;庶民如果得到了贵族赏识,成为贵族的附庸,就能被贵族赐予受教育的权力。

  野人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资格,并且被认为天生愚蠢。一些贵族如果发现氓和奴隶识字,还会惩罚他们。

  这一点,和如今的西欧封建领主农奴制度差不多。西欧现在也是这副鬼样子。

  在“礼乐崩坏”的年代,出现了百家争鸣,许多有识之士都希望普通百姓也有受教育的权力,这就是“私学”的兴起。

  孔子就是其中推行私学最尽力的人。

  孔子的“教化百姓”,涵盖了贵族、庶民、野人。他的弟子虽然没有奴隶,但奴隶是别人的私产,自然不可能来向他求学。祖上是奴隶,之后因为立功等成为庶民、野人的弟子,孔子来者不拒。

  这就是儒家的“有教无类”。

  孔子当然也有时代局限性,比如他没想过解放奴隶,也较为歧视女性,不认为平民女性也该有受教育的权力。但在当时,他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给华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让华夏文明是唯一一个平民甚至奴仆可以受教育,并且会因为“会读书”受人尊重的封建文明。

  曾经是奴仆也罢,家徒四壁也罢,只要能读书,就不会有人歧视他们的家境。甚至连朱元璋这样的佃农,小时候家中人没被饿死的时候,也是读过私塾的。

  朱元璋读的这种私塾,就是秉承“有教无类”的家中有钱有闲的文人开的。他们只需要收很少的束脩——比如几条腊肉、一只鸡,就愿意孩子入学。就算送不起束脩,那些孩子也能在私塾外旁听,先生们不会将其赶走,只是不为其解答问题而已。

  所以华夏的封建王朝中,虽然因为经济问题,能读书的人可能只有十之一二甚至更少,但从社会规则上,百姓谁都有读书识字的权力。

  哪怕他们没有科举的权力,也有读书识字的权力,不会因为读书识字而被人责打砍头。

  儒家有千万不好,光是“有教无类”对华夏文明的影响,就值得后人仍旧对其抱有几分尊重。

  朱标侃侃而谈,说着自己如何在公学中普及自然科学,特别是将民间常用的骗术和神迹编入课本,教导给学子们的计划。

  朱标这个后世的灵魂可不管这些学生们能不能接受那么多知识,无论是识字算数还是基础自然科学,还是政治经济地理历史,以及这个时代读书人必读的四书五经,他要一股脑地塞进公学的教学大纲中。

  公学会用最简洁的白话文告诉这些学生们知识,让学生们不求甚解,但求了解。等给他们奠定了基础的知识体系之后,再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未来。

  比如进一步钻研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成为一个正统文人考科举。

  “我的计划是接下来五年,要培养出第一批公学学生,并将公学教材推广到私学。在这五年间,逐步更改官吏考核制度。先从普通小吏开始,从公学选人,将小吏纳入官府官吏体系,不再由地方官私人雇佣。”

  “皇商招工的时候,也会设置公学学历要求,然后进行笔试面试。我想其他豪商一定会学习皇商的招工制度。”

  “还有啊还有啊……”

  朱升和季仁寿刚得知朱标和南孔对上,但因为担心他们俩是大儒,立场上不好得罪孔家,所以瞒着他们。

  他们立刻让家仆驱车来官衙,要来为朱标撑场子。

  等他们到达的时候,朱标正在手舞足蹈描述自己的“五年教育计划”,畅想着百姓们都会识字算数,有最基本的科学修养,不会被骗术和神迹蒙蔽的美好未来。

  不知道为何,两位大儒的眼眶有些湿润。

  许多儒士找到他们,委婉向他们抱怨,北直隶知省朱标似乎不是一个正统的儒生,该不会是什么杂家法家“余孽”吧。他们希望朱升和季仁寿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皇帝推举厉害的儒生,让儒教重新掌控朝堂。

  但朱升和季仁寿却认为,标儿是他们见到的最纯粹的“儒士”。

  无论是井田制,还是推行公学,亦或是将孔圣人与孔家分割,标儿所做的事,都是圣贤书中已经说腻了的儒家最初、最纯粹的理想。

  甚至标儿所畅享的政治主张,君主不由血统确定,而是有贤能居之。君主到了一定年龄,就和官员一样“致仕”,让位给下一个有能力的人。

  这不就是儒家圣人们最期盼的“禅让制”吗?

  虽然细微处有区别,但这本质就是一样啊。这是将圣人们心目中的“禅让制”现实化、具体化的制度,是儒家畅享的国家最美好的未来。

  说白了,儒家最初为什么被始皇帝揍,就是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让皇位千秋万代都在一家人手中的学说。

  回归最初最本质最纯粹的儒家、儒学,应该就是标儿这样了吧?

  “啊?你们怎么来了?”正手舞足蹈的朱标吓了一跳。

  朱升和季仁寿立刻吹胡子瞪眼,异口同声:“怎么?我们还不能来了?”

  朱标心虚:“能,能,当然能!”

  两位老先生开始训斥朱标,朱标垂着脑袋乖乖听训,保证自己下次绝对不将两位老先生排斥在外。

  老先生们训着训着,又担心朱标是否受欺负。

  当李善长笑着打圆场,绘声绘色将朱标和孔希友的“交锋”描述出来之后,两位老先生轮流敲朱标的脑袋。

  这么热闹,怎么不让我们来看看?我们一直很好奇标儿怎么骂死骂晕人!这次还骂跪了!

  朱标辩解:“我没有骂!”

  季仁寿:“师弟这次又要气得失眠了。”

  朱升:“刘伯温那匹夫,真是白长了岁数。”

  李善长:“我已经想好怎么给他写信,希望他不会抛下政务跑来北京。”

  朱标大叫:“听我说话啊!我没有骂!”

  三位老先生兴高采烈聊天,完全无视朱标。

  朱标试图挤到他们身边,不断晃悠脑袋吸引他们注意力。

  三位老先生直接把朱标的脑袋推开,继续聊天。

  朱标:“……”生气!

  燕乾和唐大夫忍俊不禁。

  朱标:“……”更生气。

  “好了好了。”燕乾忍不住像对待孩子一样,差点揉了朱标的脑袋,最后关头才改成拍肩膀,“孔希友要将儿子托付给你,你让他住在哪里?学院还是家里?”

  朱标闷声道:“住在家里,好教导一些。他需要补课。”

  燕乾道:“好,我去安排。”

  朱标道:“燕叔叔,你有政务办,不用还操心我家里的事。”

  燕乾笑道:“李贞不在北京,还是由我操心吧。我也没多少政务。”

  朱标无奈,只能同意。

  他已经知道自己是朱太子。燕叔叔一直为他私事忙上忙下,也算政务吧。

  朱标制定了五年公学计划,朱升和身体刚好不久的季仁寿又闲不住,离开了北京,去推行和监督公学计划,并且回南京催促翰林院赶紧把“切音表”制作出来。

  朱元璋刚登基就召集人制作“切音表”,自始皇帝“书同文”后,要再创“语同音”的壮举。

  但翰林院商量了几年了,采用了几个音源地,现在还在争吵。

  为了大明的教化计划,今年他们再拿不出成果,朱升和季仁寿就要建议主公独断专行,由主公决定了。

  朱元璋:俺觉得濠州话就很好。

  朱升和季仁寿闲不住,离开北京养老地的时候,孔希友也启程返乡,留下了孔佑一人。

  他甚至连个书童家仆都没留下来。

  朱标看着独自拎着包裹,表情茫然的孔佑,不由生出了怜惜。

  没想到孔希友还是个虎爹。

第207章 开垦东北时机到了

  “我……”孔佑看着朱标,虽然很想站直了身体,但脖子却忍不住缩了起来。

  他父亲已经告诉了他一切,孔佑很支持父亲。

  说白了,孔佑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自信自己能凭借自己出人头地。

  有能力的人大多自负。这时候和他说什么家族长辈,他反而会生出“你们都只看重我的家族,看不到我”“我的光芒被家族掩盖了”这种中二思想。

  但孔佑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被独自一人丢到北京,拜他人为师。这个人还是特别可怕的朱标。

  朱标叹了口气,正准备说些什么安抚一下,孔佑双手颤抖着平举作揖,低声道:“老师。”

  身为孔家人,既然他父亲让他拜朱标为师,他就算再困惑和害、害怕,也会尊师重道。

  “嗯。”朱标想了想,没有拿出同龄人的态度,端着架子道,“你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吗?”

  孔佑讪讪道:“勉强能。我独自在外游学过。”

  朱标道:“我给你安排一个书童,你有需要就问他。”

  孔佑道:“是。”

  朱标转身:“进来吧,我先考考你的学识,再看教你什么。”

  孔佑连忙跟上。

  文人们对朱标的评价十分割裂,一边他们很抵触朱标,没少聚集起来骂朱标这个不像儒生的“异端”,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朱标的才华大为推崇。

  特别是朱标“因材施教”的美名,被文人们津津乐道。

  朱标教导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在各地任职,他们的博学,让他们自己扬名的同时,也将朱标的名声传扬了出去。

  观朱标的学生,旁的人就能感受到朱标所学知识浩瀚如烟海,深不可测,令人震撼。

  他们虽然大肆批判朱标,但大明已经逐步铺开的公学,和在军中持续进行的“蒙学”,采用的都是朱标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批判朱标的人,私下人手一本朱标编纂的教材。

  如果给他们一个机会,让孩子直接跟随朱标学习,他们肯定同意。

  不看权势地位,朱标已经是开宗立派的“宗师”。他们拒绝朱标的主张,但不拒绝朱标的知识。

  不过这些人虽然心里这么想,要找到拜师的机会可太难了。朱元璋甚至下了旨,没有他的认可,其他人不准私自拜访朱标,以免他们提出让朱标为难的请求。

  就算是南京官学,除了第一届的学生因为缺少老师,几乎是朱标一个人教出来的,其他人只能偶尔听朱标教课。

  等朱标镇守北京后,南京官学的学生们能被朱标教导的时间就更少了。在学生们的抗议下,现在低年级在南京上学,高年级来北京接受朱标教导。

  因此,第一届学生的火焰袍,含义更加特殊,算是朱标半个弟子的标志。

  那些虽然后入学,但走了“捷径”,能接受朱标的单独教导,获得火焰袍的学生,让人嫉妒不已。

  “特殊入学的学生除了你,还有常葳、陈理、明升,以及张士诚两个正在启蒙的幼子。”朱标介绍自己的学生,“常葳已经得到了火焰袍,其他人还差得远。”

  孔佑问道:“这些都是老师的弟子?”

  朱标愣《今天我仍不知道亲爹是朱元璋》,牢记网址:m.1.了一下,摇头:“不,不算你们标准中那种弟子,只是学生。我是校长,是老师,他们是书院的学生。我们并没有师徒关系,只是师生关系。”

  孔佑神色一黯:“我也不是老师的弟子?”

  朱标道:“我不收弟子……”

  他停顿了一会儿,道:“不,我应该算是有一个弟子。我爹恶趣味,让我收了一个弟子。”

  孔佑脸上露出他自己都没察觉的羡慕:“这位大贤是谁?”

  朱标指向自己身后的“侍卫”:“燕叔叔。”

  燕乾严肃的脸上露出了一抹微笑,然后很快继续保持严肃。

  孔佑傻眼:“啊?”

  朱标介绍:“高阳侯燕乾,我燕叔叔。所以我才说是我爹恶趣味。”

  孔佑:“……”

  他差点被吓傻了。这位一直跟随在知省身后随侍左右,甚至还给他倒过茶的护卫,居然是高阳侯?!

  老师只是一个知省而已!!怎么会让高阳侯当护卫!!

  不不,不对,老师虽然只是一个知省,但高阳侯是老师唯一的弟子,所以随侍左右好像也正常?

  尊师重道的孔佑很快就冷静下来。

  “其实非要说弟子,我弟弟们也算。但弟弟就是弟弟,让他们变成弟子,我们的感情不就生疏了?”朱标开玩笑道,“你爹把你交付给我,但我也只能让你入官学。以后你如果足够优秀,我可以授予你第一届学生的毕业外袍。”

  孔佑立刻再次作揖:“学生一定会毕业!”

  朱标道:“有志气就好。陈理和明升啊,唉,他们都曾想过放弃。我把他们的母亲叫来陪读,他们才坚持了下来。难道我制定的第一届学生毕业要求很高吗?”

  朱标一只手托着手肘,一只手立起来捏住自己的下巴,露出困惑的神色。

  燕乾在心里道,其他届学生都是毕业考试合格就能授予外袍,只有第一届学生独当一面才能授予外袍,这要求还不叫高?

  就以标儿的两个弟弟为例,二弟朱樉已经在海上打出赫赫威名,三弟朱棡成了草原部落继燕王后新的噩梦。同时,朱樉还负责军中文化课教导和护卫商船,朱棡最近带了不少草原部落贵族回来投奔大明。

  不文武双全,做出一定功绩,他们都不敢说自己毕业。

  燕乾用怜惜的眼神看了孔佑一眼。现在孔佑脸上自信的表情,在第一次测验后,大概就会消失吧。

  果然,半日之后,孔佑脸上所有的表情都消失了,变得一片空白。

  四书五经这一块他完全没问题,甚至天文地理他也略有涉猎,但其他试卷,他几乎连题干都看不懂。

  “已经不错了。”朱标评价,“至少你五位数加减法都会做。”

  孔佑不敢置信:“不错?”

  朱标安慰道:“你的学识确实不错,只是我教导的知识,其他人不会教导,所以你才一无所知。慢慢学,不急,你还年轻。”

  孔佑心情复杂极了。他记起老师朱标与他同岁。

  朱标再次安慰:“别看你的同窗们毕业得很早,那是他们已经学了十几年了。你才刚起步。你基础好,用不了十几年。你也不需要什么都学会,我会根据你的擅长和爱好为你制定课程。不过官学的启蒙课本你还是多看一下,哪怕当杂书看,开阔眼界,总不会有错。”

  孔佑心情更加复杂,拱手道:“是,老师。”

  朱标笑了笑,道:“放轻松些。先好好休息几日。有什么住的不习惯的地方,直接说,不用客气。我猜你可能人生地不熟,有些拘束,先介绍几个可能和你谈得来的人……刚说到他们,人就来了。”

  刘琏、宋璲和朱同携手过来时,手中还抱着一摞书。

  朱标疑惑:“你们干什么?”

  刘琏道:“他可是孔家人,一定对圣贤书很了解,我们特来讨教!”

  朱标:“……”你们是来讨教,还是来找茬?

  文人的友谊就是吵出来的,朱标十分同情地看了孔佑一眼,拉着燕乾离开了。

  “希望孔佑能承受得住第二次打击。”朱标道。

  刘琏、宋璲和朱同的本事可不小,放眼整个大明,就是没有他的教导,也是能直接被他爹授官的水平。

  孔佑虽也算个人才,但比起这三人太过稚嫩,就算在擅长的四书五经上,也会被打击得体无完肤吧。

  可怜。

  “标儿,你让他学习之余给你当文吏吗?”燕乾问道。

  朱标摇头:“让他去公学。他不会缺当官的经验,他缺少的是贴近百姓的机会。孔子周游列国,眼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民生。现在的孔家太高高在上了。”

  燕乾道:“好,我去安排。”

  朱标道:“这个我会让其他人安排,燕叔叔,我有其他事交给你。他们终于做出了一台能在地上行走的机械,是时候开发东北了。我希望你能去东北屯田。”

  现在东北还是蛮荒之地,人烟稀少。若要开垦,最适合的是军屯,也就是后世的“兵团农场”。

  后世没有人不知道东北的黑土地有多肥沃,所以现代很多人不种田的人都疑惑为什么东北直到近现代才开发。

  朱标穿越后实地考察,才知道不是古代人无知,放着大好的土地不开垦,而是没有这个能力。

  以华夏人民的种田本事,山尖上都能给你种上东西,住在东北的人,怎么可能不种田?东北田地少,问题就出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它们太肥沃了。

  见过黑土地的人就知道,黑土地因为过于肥沃,所以泥土十分黏稠,仿佛混着油脂一样。这样的泥土,别说人力,连畜力都很难开垦。

  从华夏文明起源就可以看出,种植业最先兴起的地方都是土壤较为松散,可以人力轻松翻动的地方,比如黄土地。

  随着铁器和耕牛出现,百姓们能种植的地域也逐渐扩展,从南到北,现在连云贵也已经被开垦成了良田。

  东北不仅土壤质地十分黏稠,还因为太过寒冷,一年只能收获一次。如果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式开垦,农民费尽心力种出的粮食还不够他们的口粮。东北森林资源丰富,种田还不如渔猎。

  即使是现代,东北产粮地也基本靠大农场,是几个产粮地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因为这个原因,朱标没有告诉他爹去开发东北,只是维持原状。

  现在,开发东北的时机终于来到了——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在女子科学院的理论支撑下,工匠们终于克服了难关,将燕肃的图纸和内燃机结合了起来,做出了第一台大型机械车。

  拖拉机出现。

第208章 民意运用釜底抽薪

  朱标原本以为,内燃机终于研制成功后,会先制作一辆小汽车给他开。

  没想到,第一辆可以勉强量产的内燃机车居然那么大。

  不过仔细一想,这才正常。现在没有机床,小零件需要精密的手工艺,非常难制作。历史中许多机械都是先弄出一个笨重的大个子,然后逐渐缩小。

  因为橡胶要下一次返航才能运来,工匠们绞尽脑汁,给大个子机械车弄了个履带。

  朱标看到成品的时候,脑袋里一下子蹦出“五对负重轮”。

  不过听说二战时,很多装甲车、坦克,都是用拖拉机改的。或许这还真能改成“五对负重轮”。

  蒸汽船目前挺好使,煤炭也好开采。相比煤炭,石油开采还需要工匠们继续研究。所以海船仍旧使用蒸汽锅炉,没有立刻着手制造内燃机驱动的海船。

  朱标知道自己这一方技术发展后,一定会有其他国家学习,不可能阻止技术的传播。

  作为第一技术国,大明可以放心制造蒸汽船。等其他国家开始研制出一点名堂后,就将蒸汽船高价卖给他们,大明自己换成内燃机驱动的海船。

  朱标不知道现代“轮船”是个什么构造,他只能将自己经常乘坐游轮时看到的船的外形描述给工匠们,让工匠们自己琢磨。

  工匠们琢磨出了很多东西,朱标不知道这是不是现代的轮船解构,反正能用就行。

  在朱标的详细解释下,大明朝廷终于接受海船发动机先继续用蒸汽机,内燃机先在农用机械上试验,成熟之后再一波换的策略。

  朱标说,用旧的东西可以去国外换粮食和金银,根据在高丽贩卖破烂武器的收益。他们相信朱标的话。

  武器总会更新换代。以前销毁武器是一大问题,现在卖给其他国家也不错。

  最好卖得更远一点,才不影响大明周边安全。

  “那为何不把大明周边扫平了?这不就不用担心大明周边安全了?”武将们发出灵魂质问,文臣们皆撸起了袖子,要和武将拼命。

  你们打完仗还要我们收拾和治理,能不能给我们喘口气的时间!啊!

  朱元璋若有所思:“最近仗不多,几个小家伙就能解决,你们这些老头子反正也上过培训班,读过书,由武转文吧。”

  武将们:“?”

  朱元璋道:“常遇春、康茂才和花云能干得很好,你们也能,朕相信你们。”

  武将们再次:“?”

  就算陛下你自称“朕”来威胁我们了,我们也觉得很恼火,并不想案牍劳形去处理那些琐事啊!

  求给我们仗打!

  然而打仗是不可能的,荣养朱元璋也心疼钱。

  我和我的标儿都在忙碌,你们凭什么不好好干活?

  这群武将们被逼无奈,都挂着高高的爵位,去当知府了——知省他们还做不到,一个知府应该问题不大。

  于是大明初期出现一个令历史学者每次看到都会捂嘴笑的奇葩现象——一个穷山恶水地方的知府,可能身上有着开国爵位。

  王朝建国后,不需要那么多兵将。一般王朝要么遣散要么荣养。

  像大明这样,先培养兵将们读书,然后填充基层官吏。后世人只能说,大明皇帝仗着自己是开国第一功臣,和李世民那家伙一样,一点都不忌惮武将和功臣,完全不怕别人造反。

  因朱元璋这个“武将转文官”,模糊文武界限的政策,燕乾自然也是能去东北当知省的。

  但问题是,燕乾现在不仅要去当知省,还要文武合一。

  因为东北苦寒,现在还是蛮荒之地,只有辽东一带有城池,再北一点的地方基本没,但他的基本策略和如今的朱标是一致的。

  大明初期,废东北州县,改军卫。在较为容易开垦的辽东一带,大明设置了九个国防重镇,修建了十八座城池,屯田五千七百多倾,以军屯带商业和民生,将辽东一带迅速纳入中原文化体系。

  只是一因为生产力水平限制,二因为大明永乐之后统治力收缩,大明对东北的开拓没有继续深入。

  听了朱标详细描述的东北开拓计划后,燕乾不由感觉压力极大。

  虽然东北荒芜,但面积极大。让自己去东北当军政合一的知省,这简直和分封藩王等同了。

  燕乾不由道:“或许让燕王去更合适?”

  朱标道:“我倒是想让他去,但他不肯去啊。”

  燕乾道:“……让曹国公去也比我好。”

  朱标道:“他也不想去。”

  燕乾:“……”我能说不也不想去吗?

  朱标失笑:“好了,不和你开玩笑了。东北还只能你去。谁去东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好好使用那些机械。你参与了机械车的研制,才知道怎么使用和改进这些机械。换做其他人去,也需要你同行辅佐,那不如直接由你来。”

  燕乾仍旧犹豫:“东北知省的权力太大了。”

  朱标笑道:“那东北实际的知省是我,燕叔叔不过是帮我做事,按照我的计划行事。这样就不怕了吧?”

  燕乾松了口气,道:“标儿你不早说……我去。”

  朱标叹气:“其实你如果不说这句话,我也不想说实际上的东北知省是我。我多想省点心。”

  这下轮到燕乾失笑了:“标儿,我去东北也是明年的事。到了明年,你顶多还省心一年。”

  朱标翻了个白眼:“过了明年,我还是会镇守北京。如果二弟和三弟这两年时间表现好,我就送一个弟弟来帮你。”

  燕乾哭笑不得:“标儿,你其实可以给燕王和曹国公下命令,别老纵容他们,打仗可以让其他人去。”

  朱标撇过脸:“再说吧。南洋很重要,他们去打仗,才会依照我的计划开垦和教化。换了其他老将,打胜仗肯定问题不大,但治理就不一定听我的了。”

  燕乾道:“让邓愈和赵德胜去,他们一定听你的。”

  朱标抱着双臂道:“但我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燕乾无奈了:“这……好吧,也是。”

  标儿的三位兄长算是标儿的半个弟子。无论是能力,还是对标儿意愿的体会,他们都更出色。或许南洋一战,真的必须由他们三人去。

  朱标和燕乾说定之后,燕乾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再次跟着朱标刻苦学习,为去东北开拓做好准备。

  燕乾完全没询问,去东北当知省这种事,怎么一个北直隶的朱标抱着双臂道:“但我不相信他们的能力。”

  两人虽没有说开,但都心知肚明。

  李善长得知此事后,也没有说什么“标儿你居然擅自安排封疆大吏”的话,非常积极地传授燕乾搞后勤和屯田的经验。

  只有朱元璋什么都不知道。

  他得到朱标的家书后,立刻召集心腹,焦急地询问心腹们,要怎么既达成标儿的提议,又能显得洪武皇帝经过了深思熟虑,不让标儿怀疑。

  他的心腹们畅所欲言,但心里的古怪挥之不去。

  罢了罢了,就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了,继续陪着这父子二人玩吧。

  朝廷在讨论东北开拓,以及建立新行省的事时,孔希友还没回到南方老家,山东士绅还没服软。

  而送给衍圣公家族的礼物,已经到位了。

  当报纸送到各行省省城,统一发行的时候,常葳也同时带兵出发,进入了曲阜县城。

  常葳第一日进入曲阜县城,并未发难,只是让自己的兵去散发和宣读报纸,动员曲阜百姓检举衍圣公府不法行为。

  因孔圣人后裔家族这么多年来强大的威慑力,百姓们并不信任常葳,常葳吃了闭门羹。

  她并不气馁,继续散发和宣读报纸,并且宣讲常遇春和她在各地屯田、处置不法豪强的事例。

  于此同时,她拿着皇帝的旨意,封了衍圣公府邸的门,让他们等待处理。

  衍圣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就算有常葳的封锁,他仍旧派出人,去南京找人上奏皇帝,煽动文人,想从朝廷施压,让常葳退缩。

  只要打出孔圣人的旗号,他们的不法事迹向来都会被压下来,顶多赔点钱。无论是皇帝还是文人,都不会让孔家的金字牌匾上出现污迹。

  “我们要继续动员百姓,在南京下旨前,将宣判的大会开起来。”常葳对下属道,“只要有百姓来喊冤,我们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