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安:“……闭嘴。”
廖永忠擦干眼泪鼻涕,站起来道:“我能理解主公。太子殿下去了北平,就不可能事事在他掌握中。但主公不该让太子殿下去镇守北平啊。那可是边镇,哪有太子镇守边镇的做法?”
廖永安摊手:“我这不是上奏了吗?然后被你骂成什么样?”
廖永忠讪笑:“我哪知道标儿是太子……”
廖永安道:“所以标儿立下泼天功劳,其他人又不知道他是太子,主公如何能解除标儿的实职,让他回来休息?那不是寒了功臣的心。”
廖永忠:“……”他总觉得大哥在阴阳怪气自己,但没有证据。
廖永安道:“不过太子身边有朱文正、李文忠、陈英拱卫,残元目前也没有能力再次组织南下,让太子留在北平也不错。以后太子的身份公布,以太子戍边之功,谁能动摇太子的地位?”
廖永忠点头。
点头后,廖永忠突然笑道:“胡泉那家伙,因为自己女儿生了个皇子,鼻子都快翘到天上去了。我就想等太子身份公布,他有多难过。”
廖永安白了廖永忠一眼:“胡泉可不傻,知道自己女儿生的皇子不可能当太子。但不是太子也是王爷,他得意是应该的。目前皇上就这么一个庶子,物以稀为贵,他得意正常。”
物以稀为贵……嫡子就罢了,唯一的庶子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好吧,主公别的妃嫔没有生皇子,就他的女儿生了,胡泉得意正常。
胡泉天天炫耀的对象也不是所有人,只针对胡廷瑞。
胡廷瑞的女儿被封为贵妃,胡泉的女儿比胡贵妃入朱元璋后院早,却只被封为充妃。她们彼此之间关系不知道如何,但两个胡妃的爹就起了攀比之心。
胡廷瑞打仗很厉害,战功卓越。胡泉比不过,便只能比这个了。
想想妃嫔的外戚自诩为“皇亲国戚”十分得意,真正的太子在为大明戍边,并且已经立下三次足以封爵的战功,文治上的功劳更是无数,廖永忠摸摸自己的黑眼圈,怎么这么想笑了。
“啊,既然主公不在意太子上战场的事,那不是更应该让太子回来参与对张士诚之战?不仅安全,还能立下更大功劳,吓大家一跳。”廖永忠乐道,“我明日再去上奏。”
廖永安看着自己弟弟乐于作死,不再阻拦。
既然弟弟知道了自己在作死还要作死,他为什么要拦着,坐看弟弟被主公揍不是更好?
反正揍不死。
廖永忠没能把折子递上去,李善长当面撕了。
李善长没好气道:“陛下说,你再递这种折子直接撕,不用面圣。”
廖永忠深深叹了口气。他真的觉得让太子参与攻打张士诚一战是好事啊。
李善长道:“陛下见你闲得没事做,给你一个差事。”
廖永忠疑惑:“不是要打张士诚了?”
李善长道:“陛下觉得你很烦,不想给你打张士诚的功劳,所以这次攻打张士诚你不用去了。”
廖永忠:“……”
他本想问,那廖家水军谁来领导。话还未脱口,他就立刻闭嘴,差点咬住舌头。
廖永忠不蠢,只是有时候喜欢自作聪明,现在在大哥的爱的鞭策下,已经有了长足进步。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朱元璋给他的考验。
现在包括邓愈在内的自带部曲的人,手下将士早已经轮换过好几次。
如今在邓愈等人手下作战的将士,早已不是邓愈的部曲。
就连主公三位最信任的义子手下的兵,也已经换过好几次。陈英统领的火铳队培养难度那么高,培养好一批,那些火铳队军士就会被朱元璋拆给其他军队。
这一是增加其他军队的活力,二也是为了削弱陈英对火铳队的统治力。
朱元璋麾下唯一没有轮换过将领的军队,只有巢湖水军。
大明已经扩充了水军。在陈标的“点石成金”可怕商业能力支持下,再加上朱元璋为了陈标,愿意打造一支更强大的水军,现在大明水军除了巢湖水军,还有一半在汤和等人的手中。
廖永忠率领水军支援福建和广东战场时,汤和也率领新组建的大明水军同往。
但是,当年从巢湖出来的那些将领,仍旧在廖永忠和俞家人麾下,并未轮换过。
这当然不是廖永忠和俞家人不肯换,有很现实的原因——巢湖水军的将领只擅长打水战,放在路上就变成了三流将领三流兵。而朱元璋麾下大部分将领都是旱鸭子,矮个子里找高个子,勉强能统领水军的只有汤和、常遇春。
常遇春勇猛,什么仗都能打,除了不会飞天。但他得去屯田,所以能打水仗的只有统军能力一般的汤和。
廖永忠和俞家三兄弟是朱元璋麾下难得的一流水军将领,自然就继续领水军。
显然,这种事不能长久。
朱元璋派了许多小将在巢湖水军麾下磨砺,现在已经磨砺出一些人才。那么水军的将帅也该轮换了。
廖永忠想明白之后,立刻道:“好,我去北平镇守边疆去!我换下哪一位?”
李善长道:“不是让你去把主公的三位义子换回来,是你听从标儿的派遣,去北方练一支水军。标儿要在海津镇建立一个商港,与倭国、高丽通商。但高丽首鼠两端,对残元十分暧昧;倭国……”
李善长皱了一下眉头:“不知道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倭寇越来越多。为了保护商船商港,北方也得有水军。你既然知道标儿的身份,派你去正合适。”
第150章 重建海上丝绸之路
陈标还是没有放弃让北平自给自足。
以如今的生产力,大明的地粮食产出不够吃,那就去海外。
只要他拥有足够多的商品、商道和护航船,就能通过正当贸易方式持续不断的购买粮食。
当然,其实还有更便捷的方法。只是陈标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不能接受这样的方法。
我华夏做生意向来讲究双赢,堂堂正正。我们卖给你们手工业品和奢侈品,你们卖给我们粮食和矿产,和平的外贸交易就能达到弥补自身粮食缺陷的目的,何须做那等恶劣小人?
华国近现代一穷二白的时候,就用过衣服、牙刷、苹果抵债换工业品;到了现代,粮食、木材、矿石等纯资源出口国过得也很滋润。
现在大航海时代还没开始,将世界上还未出现的血腥大航海,改成以大明主导的和和气气做生意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大功劳一件啊。
陈标吹嘘了一下自己的伟光正,奋笔疾书,让洪武皇帝同意他在海津镇建商港和水军基地。
陈标知道,应天的人估计挺鄙视行商,一听见商业就皱眉头。所以他写了两份折子。
一份折子,陈标详细阐述了海外贸易对大明的好处,如何用高附加值的商品大量换取矿石、粮食、木材等会耗费本国资源的低附加值商品,这样不剥削自己百姓也能增强国力,养得起一支雄兵。
另一份折子,陈标除了简单阐述与海外做生意,进口粮食和增加税收对农民的好处之外,着重阐述了大明与高丽贵族、倭国贵族做生意,与高丽和倭国上层利益绑定,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倒向大明,甚至主动出兵帮大明剿灭残元和倭寇的策略。
高丽和倭国都是不打不听话的小弟。但一时的殴打,换了一代人,他们立刻又抖了起来。
高丽如今还好,只要中原王朝没有改朝换代,基本还很听话。没有被倭国殖民,高丽国民思想还没扭曲。
但倭国从古至今、从诞生之初,就是完完全全的……
陈标把骂人的话咽下。
高丽与大明相连,很早就是中原王朝的藩国,就像是如今的云南和北疆等地一样。
所以大明待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像对待云南、北疆等藩国一样,慢慢开发其潜力,将其从藩国慢慢变成中央直属的领土。
高丽人现在从上到下都对自己依附中原王朝一事很认可,这一点只要大明强盛起来,就不难做到。
而倭国太远了,不好管理。
即使倭国矿产很多,但挖矿是一件苦差事,总不能把大明百姓运到异国他乡去为大明挖矿?没有这么坑百姓的。
让倭国的天皇和将军自己组织挖矿种田,将矿和粮食卖给大明,这才是细水长流。
和气生财。大明又不是昂撒强盗。就算陈标想,大明的士林官宦也绝对不会同意。这就是泱泱华夏几千年文明积攒的道德观。
为了达到和气生财的目的,为了不用兵戈解决高丽和倭国之患,陈标奏请开商港,建军港,在北方组建一支主要以远程火炮为攻击手段的新式水军。
要让商人们安安心心做生意,就像是开边市一样,需要强有力的军队保护。所以筹备新式海军,没毛病!
朱元璋拿着陈标送来的两封折子,左看右看,然后召集心腹:“我认为标儿此计非常合适!”
宋濂有些犹豫:“我们与海外做生意,用丝绸瓷器换他们的粮食?这的确是好主意。但海外诸国王公贵族会不会为了大量购入此等奢华品,加倍压榨平民?”
刘基白了宋濂一眼,没好气道:“你怎么忧国忧民还忧到别的国家身上?别的国家的百姓过得好不好,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他们的君王英明,自然知道如何达成太子口中的‘双赢’,利用从大明赚取的钱,轻徭薄赋,改善百姓生活;如果他们君王昏庸,只知享乐,那他们的百姓便知道该换一个君王了。”
宋濂道:“那百姓愚昧,不知换呢?”
刘基甩袖子:“那就是他们活该。他们自己都不想为了过好日子而努力,难道还要我们大明为他们做主?”
宋濂想一想,点头叹气:“说得也是。我没意见。”
其他道德感最高的儒臣也纷纷点头同意。非儒臣就更不必说。
陈标的出海之策确实是双赢——做生意,只要不是强买强卖,那就说明对方也认为有利可图,怎么不是双赢?
至于他们的王公贵族是为了自己利益还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做生意,那是他们自己国家的人该考虑的事……
“和我们只会做生意的大萌有什么关系!”陈标理直气壮。
飞速赶到北平觐见太子的廖永忠疑惑:“大萌?什么大萌?”
陈标道:“哦,大明,我说错了。”
廖永忠更加疑惑。两个读音完全不同的字,怎么还能说错?
陈樉老气横秋道:“大哥刚忙完春耕,又去海津镇勘察地形,规划商港,忙得思维有些混乱,哎哟……”
陈标捏住二弟的腮帮子。
陈樉立刻告饶:“我的意思是,大哥和廖将军开个玩笑。”
陈标松开越来越老练,但也越来越不尊敬他这个大哥的二弟的腮帮子,道:“总之,为了能好好做生意,一支强力的水军至关重要。海外诸国皆蛮夷,如草原部落一样。若水军不够强大,他们就不会和我们做生意,而是劫掠了。”
陈樉补充道:“就像是倭寇。”
提起倭寇,廖永忠忍不住磨牙:“倭寇……若不是倭岛太远,我真想把水军开过去,把倭岛踏平!”
倭患在元末就已经开始。
倭岛内乱,一些贵族派人劫掠华夏商船、侵扰华夏海岸,为他们争霸倭岛获取资源;一些贵族在争霸中落败,失去了地盘,就干脆在海岛上驻扎,成为专职海盗,以供养他们的奢侈生活。
洪武元年,倭患就已经非常严重。
朱元璋曾经派使臣去质问倭国天皇和将军,倭国将军砍了大明使臣的头。
以朱元璋的脾气,对倭国自然恨之入骨。但他却忍住了,没有出兵,只在海岸修筑抵抗倭寇的堡垒,并为阻拦后世子孙主动出击,将倭岛列为不征之国之一。
不征之国的意思是,除非对方先动手,否则大明不会对其出兵。
后世多骂朱元璋“小家子气”、“没海洋思维”、“看不起别的国家”、“自大傲慢”,却不知道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停止北伐之后,主要资源都投入了海岸线,对倭患十分重视。
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备倭兵”,指的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沿海都司卫所。在北方草原民族没有进攻的时候,沿海都司卫所就是最惨烈的战场前线。
后世有一段时间流行反思思潮,不仅营销号,文科领域的学者们也喜欢“解构推翻历史”“反思国民劣根性”,甚嚣尘上。
比如有许多史学家,都写论文声称倭寇不是日本人,都是国人假扮。倭患是内乱,倭国清白无暇。
这些史学家,不乏名校教授。
他们的论据是,《明嘉靖实录》记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但是此话前后语境是,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组织了一次大规模扰边,沿海都司卫所损失惨重。倭寇被打退后,许多奸民趁机兴风作浪,假借倭寇的名义劫掠,“中国叛逆居十七也”。
明朝文献记载用词非常精准,倭寇倭奴、海寇海贼,都是指不同的人群。而倭寇扰边,是海乱的根源,才有为倭寇里里应外合为非作歹的“海贼海寇”。
这就如草原民族劫掠边疆,然后出现了带路的、投靠的、趁火打劫的中原人。
朱元璋流传后世的白话文圣旨中,就有直接指挥沿海百姓操刀子砍倭寇。可见朱元璋对倭寇的痛恨。
那为什么朱元璋不但不打,还不准后世皇帝打?
因为朱元璋出身贫寒百姓,知道国家打仗老百姓有多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很有远见,但朱元璋生于乱世结束乱世,做不到对双眼能看到的百姓的痛苦视若无睹。
倭岛这地方,打又不好打,耗费非常大;打下来也没法占领,占领了开发费用比利益高。纯粹恶心人的地方。若明朝因为打倭寇被北方草原部落趁虚而入,那就是亡国的危机。
人虽然脾气大,但很清醒。
朱元璋在北伐摧毁元朝官僚架构之后,就不再大肆兴兵,只在北边边镇和沿海建立卫所,以防守代替进攻,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当然,朱元璋其实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倭寇。比如陈标提出的从军事和经济方面双重下手。
但朱元璋的见识确实没有这么高,他想不到;朱元璋麾下能臣无数,从豪强世家到寒门贵子应有尽有,他们也想不到。
时代的局限性。
这个时空有陈标。他带着千年后的键盘政治家智慧而来,将进行新的尝试。
反正不会比倭患伴随明朝始末来得更差。
廖永忠身为水军,和倭寇多次作战。
当打下闽广,和张士诚签订暂时停战协约后,廖永忠有大半时间都是在和倭寇打仗,少数时间和与倭寇勾连的元朝其他军阀残余势力打仗。
陈标十分馋廖永忠,所以委婉询问洪武皇帝,廖伯伯的弟弟有没有空来海津镇,指导北平守军在海津镇建立北方水军。
朱元璋立刻就把廖永忠送来,让陈标随意使唤。
没这事,朱元璋还会忘记把陈标身份告诉廖永忠。
第151章 张士诚要求见陈标
陈标现在还馋着没劳动改造完毕的方明谦,时不时写信鼓励方明谦努力赚取积分,从劳动改造营提前毕业,和他携手出使倭国。
这是因为方明谦有坚定的揍倭之心。
那么对于已经和倭寇打过无数次仗,多次向朱元璋请求“能不能给点钱给点粮让我去倭岛逛逛”的廖永忠,陈标自然就更喜欢了。
增加好感度,就要有共同的爱好。志同道合之人,陈标当然亲近。
听到陈标对倭寇和倭国也十分厌恶,廖永忠高兴极了。
同好啊!
廖永忠立刻道:“标儿,主公……陛下现在马上要打张士诚。等打完张士诚,你要不和皇上说说,让老汤也来北方?他也很想打倭寇!”
只要是在海上打仗的水军将领,没有人不讨厌倭寇。没有人!
陈标摇头:“我们现在没钱没粮也没人打倭国,让汤叔叔来也没用。皇帝陛下征伐完张士诚之后,肯定会出兵云南。云南经营好了,也能一年收割两次粮食,成为大明新的粮仓。”
倭国就是鸡肋,食之无味还废牙齿,弃之……这鸡肋会跳起来咬你,还说你怕了它。
陈标道:“对倭国,我们徐徐图之,悄悄地来。只要我们能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获取足够多的粮饷,不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粮。那么我们在护航海商的途中手段稍稍激烈一些,朝廷也不会管。”
陈标小声道:“别告诉皇帝陛下哦。我和爹说了,爹会帮我们掩饰!”
“啊?好。”廖永忠努力让自己的表情变得很严肃,很像在背着陛下密谋什么。
陈樉道:“大哥,不要太相信爹。你看爹傻乎乎的,一天到晚在外面瞎忙,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他哪有本事帮你掩饰。”
廖永忠:“……”
你家瞎忙的没什么本事的傻乎乎的爹,其实是在外面偷偷做皇帝。这种事我会告诉你吗?不,我不会。
廖永忠突然感到了快乐。
这就是他哥感受了好几年的快乐吗?
陈标立刻道:“别胡说。你看,我们兄弟几人都这么厉害,爹一定也很厉害,只是他现在要做的事很重要,必须要保密,所以不为人知。爹如果不厉害,怎么生得出我们这样厉害的人?”
陈樉道:“因为娘厉害啊。我们又不是爹生的,是娘生的。”
“好了,廖叔叔是爹的同僚。你怎么能在廖叔叔面前说爹的坏话?”陈标教育弟弟道,“你对爹的不满不就是爹不经常回来,又不知道在干什么吗?你写信给爹抱怨抱怨就行,别在外人面前说,不孝可是大罪。”
“嗷。”陈樉满脸不在乎的表情。
廖永忠干咳了一声,道:“只是抱怨,不是不孝。没关系。”
廖永忠很喜欢打探朱元璋的私人事。除了为了更好的讨好朱元璋之外,廖永忠对朱元璋十分崇拜,崇拜到有点后世“私生粉”的程度。
当然,这一点在廖永安回来后,已经被揍得差不多改掉了。
但能得知主公私下生活,廖永忠仍旧非常高兴。
我想多了解主公一点.jpg。
幸亏廖永安不在这,否则他一露出这种“我好想知道啊”的表情,肯定又会被揍。
陈樉见廖永忠站在自己这边,对廖永忠好感度增长了不少。
不过他没有继续抱怨下去。
正如大哥所说,自家抱怨抱怨就行,在外人面前说这些,被有心人听到,恐怕会被抨击不孝,进而连累带大他的大哥。陈樉不在乎自己名声,但很在乎陈标的名声。
廖永忠不仅是一流的水军元帅,还非常擅长抚民。他攻占闽广,经历了战争的百姓在他离开后,还为他立祠。可见廖永忠其实也有成为常遇春的潜质。
陈标见廖永忠很擅长抚民治理,就将海津镇一带丢给了廖永忠,给他派了几个文吏做副手。
朱文正对出海非常感兴趣,对屯田非常不感兴趣,便带兵去帮助廖永忠,说要将自己的兵培养成水军。
根据朱文正是陈标亲堂兄的关系,廖永忠推测出这个唯一冠以朱姓的大明皇帝义子,估计真的姓朱,对朱文正十分客气。
朱文正请教如何当水军元帅,廖永忠倾囊相授。
这年头当将领的都不能是旱鸭子,因为随时可能会遇上兵败溃逃,需要从河里逃跑的事。
朱文正水性相当不错,就是没下过海。
他想出海,廖永忠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海里游泳。
陈标担心自家除了打仗之外没有一处靠谱的堂兄会打扰廖永忠修建港口,特意去探望。
十次有九次,朱文正都在海边玩水。陈标羡慕极了。
朱文正自己跑到海边,将自己的事都丢给了李文忠。
火器在作战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朱元璋让陈英在北平筹建一个单独的火器营,陈英正为此事忙得脚不沾地,幸免被朱文正甩锅之难。
李文忠得知朱文正这家伙去了海边就是玩水,气得骑马冲到海津镇,和朱文正狠狠打了一架。
两人身上脸上皆挂了伤。
对武将来说,交流感情的时候打架带伤很正常。但对陈标来说,你们俩居然打架斗殴受伤?!不可饶恕!!
李文忠和朱文正被迫听了陈标整整一个时辰的念叨,被罚写检讨。
北平能买到很多从草原上来的牛羊。陈标用陈家商队从海外带回来的香料,腌制了风干五香牛羊肉干。因香料有限,只限量供应给哥哥弟弟。
李文忠和朱文正的牛羊肉干也暂停供应,全部由陈英和陈家四个弟弟分吃了。
李文忠和朱文正因此联合起来,要去偷陈英的肉干。
他们居然还是带着亲卫去偷,引发了与陈英麾下亲卫肉搏互殴。廖永忠回北平的时候,也住在京郊大营。
半夜听到喊打喊杀声,他还以为蒙古人打过来了。
廖永忠提着刀,盔甲都没穿便冲了出去,问蒙古人在哪。
士兵说:“啊?蒙古人?哪来的蒙古人?”
廖永忠疑惑:“那这喧闹是何事?”
总不可能主公三位义子(其中两位还是亲侄子亲外甥)的军营也会缺粮哗变吧?
士兵十分淡定:“哦,我们将军和李文忠将军带兵去偷陈英将军的肉干,不小心触动了机关,现在打了起来。”
廖永忠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什么?什么肉干?”
士兵道:“呃,就是军师做的肉干啊。据说美味至极。我们将军和李文忠将军不是因为打架被军师训了吗?军师就把给他俩的肉干分给了陈英将军。”
廖永忠再次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什么?什么肉干?”
士兵无奈:“就是肉干,偷肉干被抓。”
廖永忠:“……”
他转头回去继续睡觉。
第二天,他将这件趣事写进了汇报港口建设的文书里。
如此趣事,一定要和主公分享!
廖永忠写信的时候飘飘然。
我终于能和主公谈论公务以外的私事了!
朱元璋得到文书的时候,已经来到了平江城下。
洪武元年五月,朱元璋集中兵力,以徐达为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亲率大军攻打张士诚。
朱元璋既已称帝,又得燕云、中原、闽广、巴蜀等地,已经奠定了胜局。张士诚诸部大多闻风而降。
朱元璋又遣徐达攻湖州,常遇春攻杭州,另外一位将领华云龙攻打嘉兴。
张士诚首尾难顾,疲于奔命,三城相继失守。
只两个月,张士诚就只剩下平江孤城一座。
朱元璋派人劝降,张士诚送回使臣,并不理睬,亲自出战。
张士诚领兵出战后,明军就遇到了硬茬子。平江守军就像是换了人似的,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明军在攻城中第一次遭遇了惨重损失。
张士诚还几次出城突围,差一点就突围成功。
可惜他有个叫张士信的弟弟。张士诚打仗,他在城门上舒舒服服躺着,让美妾喂水果。
张士诚快突围成功,连好不容易来打一次硬仗的猛将常遇春都快支撑不住的时候,张士信吃完水果说累了,然后鸣金让收兵。
敲鼓是出击,敲锣是收兵。敲锣即鸣金。听到城门敲锣让收兵的声音,快要突围成功的张士诚等人立刻愣住,不知道发生了何事。
常遇春立刻杀了回来,把愣住的张士诚等人打了个措手不及,重新回城守城。
朱元璋见张士诚还是如当年一样勇猛,十分感慨,再次派使者劝降。
欣赏张士诚的勇猛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有点虚张士诚高邮之战的战绩。虽然他不会如元朝昏庸皇帝那样阵前换将,肯定能把张士诚围死。但攻城时间越长,耗费的钱粮武器和士兵的性命就越多。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更加精打细算。
朱元璋卯足了劲劝降。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举史书中敌军首领投降后继续当大官的例子,让张士诚为家族考虑;又在信中可怜无辜被裹挟的平江百姓,让张士诚不要一错再错,苦了百姓。
他还派张士诚麾下降将轮流进城当说客,给张士诚空口许诺了一大堆好处。
张士诚仍旧不回信。
直到朱元璋派了一个张士诚曾经认识,后来逃荒逃到大明当兵的盐民去劝降的时候,张士诚终于回信了。
他在信中说,想见一见陈标。
朱元璋得到回信,傻了。
让标儿去平江城,当劝降的使者?!
这个张士诚难道知道了标儿的真实身份,想挟标儿以令朱元璋?!
朱元璋大怒:“来人!给我披甲!我要亲自攻城!”
徐达和常遇春一左一右挂在朱元璋胳膊上:“皇上息怒!”
远在北平的陈标:“阿嚏!”
第152章 张士诚平江城覆灭
朱元璋没能亲上前线当先锋,包括徐达和常遇春在内的其他将领都玩命地上了。大明士气异常高涨。
张士诚想和陈标聊聊的书信,传来传去,越传越离谱。
传到将领那边的版本,成了张士诚讽刺明军久攻不下,问朱元璋陈标在哪,是不是又要让一个黄口小儿上前线替老将们出战。
陈标虽然有些功劳,但他的功劳其实只是政治上象征意义非常大,论战功,他远远不如在场将领。
将领们都气疯了。
他们有的人认为张士诚在挑拨离间,有的人认为张士诚在说垃圾话,也有的人阴谋论,说张士诚猜到了标儿的身份,想要加害标儿。
抱有最后一种猜测的人,当然都是知道陈标真实身份的人。
张士诚没想到,自己只是想见见陈标,为何会引起明军如此猛烈的进攻。
仍旧陪在张士诚身边充当文书,只是不再发一策的饶介苦笑。
他道:“陈标年少功高,朱元璋对他寄以厚望,恐怕将其当子侄看待。且陈标尚在大都,无论是长途跋涉,还是进入平江城,都有危险。朱元璋恐怕以为主公小气,用陈标骂明军其他将领,或者想加害陈标。”
张士诚愣住:“我并无此意。”
饶介苦笑:“我知道。”
张士诚呆坐了一会儿,突然听到外面慌乱嘈杂声,惊讶道:“难道明军攻进来了?”
亲兵恸哭道:“张士信开城门,降了!”
张士诚听亲兵居然直呼自己弟弟的名,呆愣许久,道:“谁?!”
亲兵跪在地上,泪流不止:“是张士信!是主公的弟弟!他开了城门,说不打了!”
张士诚脑袋“嗡”的一声,思想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