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罗什么?!
第59章 恨不相逢未嫁之时
陈标这次亲自过来调解,除了无聊,更重要的是这人在流民点大声嚷嚷,一些吃饱了后就想要更多好处的流民可能会顺着这个话闹事。如果流民里有奸细,甚至可能会引发流血冲突。
他是小孩,又在流民中声望高。如果辩论不赢,他就使出小孩绝活,一哭二闹三打滚,就能迅速把可能会引起骚乱的论战引向滑稽的方向。
当然,如果能说服对方,陈标也不会故意当众不要脸。
陈标和刘基关系好的原因之一,就是陈标凡事也爱把人往坏的方向想,根本不相信什么人心淳朴。
他来的路上,还专门拐弯去找了花云压阵,预防对方可能引起的暴力冲突。
花云的手臂早就好了。这个能以一敌百的猛将,一手抱着他一手拎战斧,就算遇到有人闹事,一声战吼都能稳住全场,绝对安全。
在得知对方只是一个心系百姓、但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普通使臣后,陈标松了一口气。他本打算回家继续玩弟弟,听到“罗贯中”这个名字,他又不想走了。
这倒不是陈标有多敬佩喜爱罗贯中。只是身为穿越者,遇到历史中特别有名的人,很难不生出围观的心态。
花云很敏锐地发现陈标眼中对罗本的好奇,自以为声量很低的大声道:“标儿,你听说过他?”
罗本看向陈标,心中疑惑,难道他的名声已经传到朱元璋的领地了?
陈标在穿越后没听到过罗贯中的名字。他甚至有些疑惑,这个罗本是不是罗贯中,也有可能这位张士诚的使臣的字和“罗贯中”的名重合了。
陈标试探道:“我不知道是否听说过。我知道一个罗贯中,好像是施耐庵的弟子。”
罗本道:“我老师名施耳,确实号耐庵。”
陈标挠挠头。
号耐庵?不是名字叫施耐庵吗?
罗本这么一说,他才想起一点曾经看《水浒传》看到的小道消息。据说施耐庵的“耐庵”确实是名号,来历传闻有两种,一种是施耐庵在元朝辞官隐居后号“耐庵”,一种是施耐庵在晚年写《水浒传》时号“耐庵”。
他这个世界的朱元璋都搞井田制了,施耐庵取这个名号的时机也可能不是他那个世界传闻的那样。何况他所知道的也只是民间传闻,并没有史料记载。
虽然施耳和罗本的“名”不叫施耐庵和罗贯中,而是“号”和“字”。但他们碰巧是师徒,又碰巧“号耐庵”“字贯中”,那么这对师徒是四大名著其二的作者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等等,“施耳”这个名字,怎么有些耳熟?陈标挠头,想半天想不起来为何耳熟。
花云见陈标还想和罗本聊下去,担忧这个见面就辱骂标儿的坏文人又说出什么不好的话,立刻道:“标儿,你还要回应天小学授课呢。季先生今日有公开课,你该回去听课。”
陈标本想说,季先生公开课的讲课提纲都是他和季先生一起定的,他不用听。但花云提起季先生的时候,陈标脑海里那块迷雾终于被吹散。
他的大眼睛瞪得更大了:“施耳?山甫先生和伯温先生的师兄?!”
“啊?!”花云立刻满脸嫌弃,“他是季先生和刘先生的师侄?!”
这个浑身书生气,又是骂主公又是骂标儿的坏家伙,也配当季先生和刘先生的师侄?!
花云不断打量罗本,怎么看都看不出罗本和季先生、刘先生哪里相似。
或许虽然是同一个师门,但罗本的老师比较废物?
罗本也惊讶道:“山甫先生和伯温先生确实是我师叔……山甫先生在应天?!”
刘基在应天这件事,罗本听老师骂过。
但季先生不是不出仕吗?怎么会在应天?难道季先生投靠朱元璋了?!
罗本经常听老师大骂刘基,大夸季先生。季先生这样的大才,居然也投靠了朱元璋吗!
听到季仁寿的消息后,罗本立刻顾不上继续查探安抚流民的事,希望能拜见季先生。
花云满脸不乐意。
陈标拉了拉花云的袖子,花云才板着脸道:“季先生只是在应天城中隐居讲学,你可不要对他说多余的话,惹季先生不高兴。”
罗本听花云这话,心头的巨石去掉了一半。
看来季先生并没有真的投靠朱元璋,只是求一方安稳的隐居地而已。但为何不来平江城?我们平江城也很平稳啊,还没有那么多流民!
罗本本想立刻去拜见季仁寿,但他低头看了看自己因赶路显得有些不整洁的衣衫,担心这样去寻找季仁寿会不太尊重,便先跟随花云回使馆,稍作修整后,先递拜帖,再拜见季仁寿。
无论哪个势力都经常接待其他势力的使臣。朱元璋在应天也留了一个严密监视的小院子当使馆,里面装潢十分舒服,力图让使臣们宾至如归,最好直接留下。
可惜朱元璋这边情况特殊,从未留住过使臣。
陈标本以为罗本会继续他的计划,先继续打探完流民的事后再做其他打算。见罗本记着去拜见季先生,陈标想了想,还是按捺住好奇心,老老实实回家。
人家师叔侄肯定有很多悄悄话说,他就不去惹人嫌了。
至于对罗贯中的好奇,外来的使臣都会被严密监视,连每天吃了几顿饭上了几次茅厕都会记下来。花云已经对陈标拍胸脯,说罗贯中每日的监视报告给他一份。陈标便没必要亲自去吃瓜了。
季仁寿已经搬到了应天小学的员工宿舍小院。罗本每日拜访,偶尔也会碰上来应天小学授课的陈标。
对于应天的这个神童,罗本虽然欣赏陈标的学识,但对陈标这个人本身不是太喜欢。
陈标从小被周围人捧在手心长大,他自己认为自己挺懂事挺礼貌,但只是基于上辈子的自己。在这个古代,陈标有些“不知礼”。
比如陈标和长辈们聊天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恭顺谦逊的表情,说到兴头上,还会手舞足蹈。至于撒娇耍赖,只要有助于达成目的,陈标更是信手拈来。
对于这个时代的正常文人而言,小孩子的才华是其次,懂礼更重要。
“礼”是“礼仪”“礼节”,不是陈标以为的“礼貌”。
因陈标身边的长辈,要么知道他的身份,要么是也不“懂礼”的大老粗武将,陈标根本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能当着一众大儒的面把他的手臂当磨牙棒,大儒们还满脸宠溺地赞扬“标儿咬得好,该咬”。
现在陈标遇到第一个正常的文人,才看出陈标这个问题。
再者,罗本认为陈标有些浮躁,有些虚荣。
陈标这个年纪,即使是学识再渊博,又能多渊博?有这样好的天赋和条件,陈标应该潜心读书,而不是揽着许多俗事,炫耀自己的聪明。
若说当小先生的事,还可以用朱元璋当初麾下没文人来搪塞。现在有季先生坐镇,哪还需要陈标?
罗本打探城中消息时,听说陈家的神童标儿小小年纪就开始帮衬家中,甚至帮陈家家主处理流民。
家中庶务有长辈照看,陈标小小年纪就该认真读书。
罗本自己也是出自商人家庭,所以对这一点感触更深。
商人再有钱,也不如读书人地位高。陈标不缺钱,自己又有读书的天赋,还能接受季先生这样的大儒教导,为何不潜心读书,未来成就一番事业?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世间真理。罗本曾经也吃过苦,所以看到陈标如此浪费自己的天赋和条件,还不修礼不修心性,颇有些节俭的人看到有人用金银打水漂的焦躁。
季仁寿已经断定朱元璋不出意外绝对能当皇帝,张士诚一定会失败。
但他也知道,罗本和施耳都亲眼见过张士诚领着千余人追着十几万人砍的英雄时刻,张士诚是他们认定的明主。以两人的“忠君”思想,得遇真主后,或许可能失望退隐,但不会再选择其他人主公。
不过如果现在罗本和陈标结了善缘,将来即使不出仕,日子也会过得好一些,至少不会因为曾经是张士诚旧部而被清算。
所以季仁寿有意识地想拉进罗本和陈标的关系。
结果罗本各种嫌弃陈标,让季仁寿赶紧又隔开两人。
听了罗本对陈标的评价,季仁寿仔细回想了一下,一一驳回。
标儿人很好,很懂事,很勤学,贯中你只是不了解标儿。
罗本虚心听教,有一日问陈标抄写过几本经史子集。
陈标一头雾水:“没抄写过。”
我为什么要抄写经史子集?看过了就成了,我将来有老爹的开国功勋爵位继承,又不需要考科举。
罗本继续问道:“那你平时读书几个时辰?”
陈标仔细想了想,道:“一两个时辰?”
最近有点忙。不过他过目不忘,先记住,路途上的时候就闭眼在脑海中回想,还省眼睛。
罗本深呼吸,再次温和问道:“那你睡几个时辰?”
陈标道:“至少四个半时辰,加上午睡,恐怕有五个时辰。”
冬天来了,陈标开始赖床,睡得更多了。
罗本无语极了。
季先生是不是年纪大了,对陈标过分宽容?陈标如此惫懒,哪里称得上“勤学”?
罗本忍不住对季先生说了此事。
季仁寿却点点头,欣慰道:“就是该多休息,标儿太累了。”
罗本:“……”
罗本只能说“好好好”“对对对”,再不和季仁寿讨论陈标的事。
他发现了,季先生年纪大了,对陈标的态度就是对待孙儿的溺爱,已经失去了正常的判断。
陈标虽不能读心,也发现了罗本嫌弃他懒。
他本想辩解,但转念一想,他和罗本不熟,还分属两个阵营,他上赶着去结交什么?
和张士诚心腹谋士(罗本自己说的)结交过密,将来朱大帅变成了失心疯洪武皇帝,突发奇想认为陈家勾结张士诚怎么办?
于是这误会就结下了。
虽然,这其实也不算误会。以当时人的评价标准,陈标的日常生活确实是个小懒虫。
正是勤学苦读的年纪,陈标怎么就睡得着,不闻鸡起舞披星戴月呢?
见罗本确实与陈标合不来,季仁寿只能在心中叹声气,不再勉强。
这大概就是缘法吧。
没了季仁寿强行撮合,罗本把应付陈标的时间都用在了打探应天上。
他每天一大早就去流民点观察朱元璋的下属如何赈济流民,与赈济流民的官吏攀谈;
中午时分,他匆匆用过饭之后,就在城中闲逛,观察应天府的商业布局。如果不是罗本有分寸,没有窥伺军营,花云都神经紧张地想把他驱逐了;
到了晚上,罗本就去拜访季仁寿,向季仁寿请教学问,晚上挑灯夜读。
在得知应天小学中还住着一个叫朱升的隐士后,罗本又隔三差五去拜访朱升,请教朱升天下大势,和行军布阵。
陈标看着罗本每日行程,第一敬佩他胆子极大,居然敢在应天府如此活跃,真不怕花叔叔一斧头砍死他;第二敬佩罗本精力充沛,每日只睡三个时辰不到,定是朱元璋最爱的那种人才。
可惜了。
陈标和罗本交谈时,听罗本提起张士诚,发现罗本的眼睛中仿佛有小星星在闪啊闪,闪得他眼睛都花了。
这种星星眼,陈标见过,那就是他爹陈国瑞在提起朱元璋的时候。
即使他爹如此信任他,也相信将来朱元璋未来可能会变得残暴,仍旧死心塌地跟着朱元璋。这就是(划掉)迷弟(划掉)忠臣。
这个时代许多人都“愚忠”。他爹是,罗本也是。
陈标听闻罗本还未打算写小说,便赠送了罗本一本三国时代古地图。
罗本大概是在张士诚被灭后,才隐居写小说吧。
希望罗本决定写小说的时候别把这张地图丢了,别再出现荆州满地图乱跑的大bug。
陈标顶着罗本的冷漠,好奇道:“耐庵先生可有写演义的意向?”
罗本虽对陈标冷漠,但不会故意冷待陈标。陈标提问时,他能回答的,都会尽力回答。
“老师想写一本歌颂主公的演义。”罗本回答完之后,他又再次苦口婆心道,“你年纪小,要多读经书,可别光顾着看演义话本,只知道消遣……”
陈标眼神死。来了,又来了,这家伙逮住机会就会念叨我,让我上进。
我还不够上进吗!你知道你家主公重金悬赏的陈家家主的脑袋就是我的小脑袋吗!
陈标找了借口,拔腿就跑。
罗本倚着门框,恨铁不成钢的叹气,然后继续继续忙碌。
朱元璋在行军过程中,得知了罗本的忙碌。
他思考了许久,写信给花云,只要罗本没有刺探军事情报,随便罗本逛。
朱元璋笑着对下属道:“正好让他好好看看,我朱元璋是不是真的残暴不仁。”
宋濂则叹气道:“我听闻张士诚占领的城池中,百姓生活越发不好了。我们这里许多流民都来自苏杭。他若学会了主公几分仁慈的本事,交给了张士诚,也算为百姓造福。”
刘基冷漠道:“他学不会。应天能如此赈灾,不是标儿所写的以工代赈策略有多高明,而是有标儿从头至尾盯着,有主公的心腹下属严格执行标儿的命令。这中间有任何缺漏,就会变成祸端。”
朱元璋摸了摸自己没来得及刮的长胡须,叹气道:“希望张士诚好歹能学到一半。若是他以前……唉。若是他一直是以前的模样,或许我和他胜负就未知了。”
所有人都眼神黯然了一瞬。
不是他们希望敌人越强越好,而是谁看到一个英雄堕落,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
张士诚不仅有高邮之战的奇迹战绩,刚自立为吴王的时候,也确实是一个有为明君。
在经济上,他颁布《州县务农桑令》,免除农民和盐民头上的苛捐杂税;派军队和百姓一起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垦荒百姓一年赋税;将官府中当年赋税的四成返还给百姓,并把逃跑的地主富商家中衣服、粮食赐给穷人。
在文化上,他建立弘文馆,召将领子弟和士绅子弟入学,学费由公家承担;又设立礼贤馆,广招天下贤士,并多次亲自请当地隐世大才出山,施耳、陈基等人都是被张士诚亲自请出来辅佐他。
这时候的张士诚,谁能说他不是雄主?
谁能想到张士诚会接受元朝招安?又有谁能想到张士诚接受招安后,会和当年身为吴王时判若两人?
刘基和施耳关系如此不好,他也有些怜惜师侄罗贯中了。
罗贯中的理想肯定会破灭,能统一天下的只会是自己的主公朱元璋。只是希望张士诚在破灭之前,神智能短暂恢复清明,给施子安和罗贯中一丝心理安慰吧。
罗本不知道他那个被他老师骂了无数回的师叔刘基刘伯温正在怜惜他。
他抱着一大摞自己写的心得,充满希望地启程回平江城。
朱元璋和陈友谅正在激烈厮杀,他出使陈友谅和更南方的势力的路被戒断,只能提前回平江城。
在离开应天时,罗本掀开马车帘子,回头看了一眼巍峨的应天城。
流民们干的活不只是修补城墙、街道,还有帮忙给其他百姓耕种、修补房屋。
据说现在朱元璋领地中稍稍有些余粮的地方,也开始尝试以工代赈。陈家指导以工代赈的人已经前往各个城池。
以后这些流民分得了土地,成为了朱元璋治下的百姓,也会有新的流民帮他们开垦耕种土地、修建修复房屋。
朱家军喊出的口号,流民不仅用劳动换取了粮食,不是被接济、不是在乞讨,他们帮助别人干活,也是在帮助未来的自己。
你做好表率,未来的流民才会学习你,在帮你干活的时候也尽心尽力。你若偷奸耍滑,以后帮你的流民也会学你。
罗本听后十分震撼。
那一瞬间,他突然有些敬佩和向往当朱元璋的下属了。
如果能跟着这样的主公,君臣志向一致,恐怕会很幸福吧。
罗本读《三国志》时,便最向往和敬佩季汉。
多智如诸葛武侯,难道不知道季汉无力回天吗?
他定是知道的。季汉的大将们恐怕也是知道的。
但是知道有如何?他们理想一致,哪怕一同飞蛾扑火,也是甘之如饴。
朱元璋现在最为势弱,又得天下程朱理学正统厌弃。
但朱元璋麾下的臣子们,或许并不在乎这些。他们愿意跟着朱元璋的理想逆天下大势。
马车渐渐驶离应天城,驶向罗本的主公所在的平江城。
罗本坐在颠簸的马车上,想起朱元璋写给他,和希望他转达给老师的书信,头微微扬起,双眼阖上。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恨不相逢未嫁时啊。
……
罗本带着他的希望和憧憬,回到了他的主公的身边。
据说,平江城也在执行以工代赈了。
那些流民们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帮张士诚运漕粮给元大都。
陈标觉得有点讽刺。不过可能只是他觉得有点讽刺吧。
元朝还没灭亡,张士诚是元朝的臣子,那么他的百姓也是元朝的百姓,流民为元朝干活也没什么讽刺的。
只是又是一年深秋、初冬、下雪后,马上又是一年了。
陈国瑞说今年一定回家过年,他却食言了。
陈标叹了口气,没有埋怨他的父母。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乱世中,父母食言不是父母的错。
都是这个时代的错,嗷!
“算了,想他们也没用。”陈标挠了挠头。
他还是想个法子,怎么自己热闹热闹吧。
但没了父母在身边,怎么热闹都感觉不是特别热闹,虽然弟弟们很闹腾。
樉儿又长大了一岁,再加上读书启蒙,比起之前稍稍沉稳了一点,但也不是很沉稳,还是个尖叫怪;
棡儿长大一岁后,却更加不懂事了,每天开始试图爬树爬墙,陈标怀疑三弟上辈子是猴子;
狗儿和猫儿的身体终于好了起来。猫儿还好,仍旧那么安静。狗儿就越发霸道,经常欺负猫儿。陈标忍不住,第一次揍了弟弟。
他揍的力道不重,狗儿的哭嚎声却响彻云霄,让姑父李贞急匆匆跑进来,还以为陈狗儿怎么了。
看着弟弟们,陈标感觉自己过了一个新年,老了不止一岁。
第60章 大悲大喜他想静静
朱元璋这次没能兑现承诺,是因为有个重量级的人物投降。
镇守龙兴城的守将胡廷瑞请降献城,全军投降。
龙兴城即后世江西南昌,是长江中游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朱元璋的“火箭”震慑战术,最终还是被人看穿,发现他在城门放置了炸药。
虽然不知道那炸药为何威力如此大,但只要没有机会给朱元璋等人接近城门,那么炸药就不会有用。
就算炸药接近了城门,现在是冬季,天气很寒冷,只要他们及时浇水,也可以制止炸药爆炸。
朱元璋若想让炸药炸垮城墙,就只能派死士,直接冲上去引爆。
但只一两个人,他们根本冲不到城门口,只能混入大军中。那朱元璋自己的人也会被炸死很多。
古时重要城池都有护城河。陈友谅察觉此事后,立刻令领地中比较重要的城池加宽加深护城河,让朱元璋更难偷偷靠近城墙。
虽然朱元璋还是有办法靠近城墙,但他舍不得有了炸药还用人命去堆,便在攻城的时候磨蹭了一些,瞅准机会把炸药包花式送到城墙下。
他们已经知道了炸药包的威力,无论是哪段城墙,顶多两个炸药包就能炸毁。
但标儿给的炸药包有限,被水淋的,引爆失误的,多花费的……到龙兴的时候,炸药包只剩下一个。
朱元璋愁极了,要是这个炸药包引爆失误,那么他就只有强攻龙兴城了。
更让朱元璋头疼的是,对方已经摸索出烈性炸药的弱点——那就是极其不稳定,只要一点点刺激,就能让烈性炸药提前爆炸。
每个势力都会在对方城池安插探子,烈性炸药在应天制造的事并不是秘密。
他们盯紧了从应天来的物资运送车辆,若遇到单独运送但护卫森严的,就直接不计代价袭击。
他们不需要抢夺,只需要用巨石撞击,或者用火箭点燃运送车辆,甚至把路挖断,让车辆变得更颠簸,就能阻止朱元璋补充炸药包。
朱元璋本想走水路,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水军势力更强大,他更难护送。
所以他写信给陈标,让陈标暂缓制作烈性炸药。等手上的烈性炸药用完,他就采取传统攻势,不用依赖烈性炸药也能赢。
陈标也挺头疼。他虽然摸索出了烈性炸药配方,但现在他对烈性炸药的钝化,还不足以让烈性炸药更加安全和方便的使用。
他有些后悔,为了限制本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炸药使用,而直接用黑索金了。
但要摩挲其他更安全的威力不那么强的炸药,至少有需要个一年半载,不能解燃眉之急。而且剩下的那些黄色火药比较依赖石油,他还得去找石油。
这个时代已经在运用石油,但只是用来当燃料。应天府附近没有油田,石油不好运输,陈标找不到合适的材料。
所以陈标还得继续和黑索金死磕。
最终,陈标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如何死磕,就干脆摆烂,说这个烈性炸药就这样,就先这样吧。
反正他这十几个炸药包已经为朱元璋取得了重大优势,其他还是让朱元璋自己来吧。他又不是真的神仙童子,已经尽力。
陈标给的炸药包确实给朱元璋取得了极大优势。
虽然在原本历史上,朱元璋也是在此刻攻打龙兴城,陈友谅也已经从江都败逃。但陈友谅的领地仍旧很广阔。而且朱元璋不仅死了许多将士,陈友谅的将领突围逃走了许多,虽然丢了一些地,但兵力并没有减少多少。
现在,陈友谅只剩下零星几座炸药包不好炸的重要城池,城中将领可能逃了几个,但大部分士卒和底层将领都留了下来,主动接受改造。
朱元璋的兵力越打越多,而后加入的人似乎比老兵们对朱元璋更加死心塌地,天天想着怎么为朱元璋赴死。
哪怕后来他们知道并没有什么天神雷霆,只是新的炸药包,他们的激情也没有任何改变,甚至一个个都喊着要抱着炸药包为朱元璋炸城门。
朱元璋都被这群过分激动的将士弄得有点头疼,天天让人宣扬让他们惜命。
虽然打仗难免丢命,但能好好活着就好好活着,大家都要争取活到看到乱世结束,人人有田耕,人人有衣穿的那一天。
朱元璋如此宣传,士兵们表面上的热潮似乎降温,但朱元璋背着手逛了一圈军营,总觉得他们压抑的热忱似乎更加可怕,连他的老兵们都被带“坏”了。
朱元璋愁得头发大把大把地掉,天天让幕僚们思考如何让士兵们别太激动热血。
幕僚们也很头疼。
他们只知道怎么激励士兵们斗志,结果主公让他们想想怎么让士兵们的斗志降一降?主公,没你这么折腾人的!
朱元璋叹气:“斗志太上头,他们容易失去正常判断,引发无谓的伤亡,甚至听不进去将领命令,贻误战机。这战场上,越危险就要越冷静,将领们是这样,士卒们也是这样。”
幕僚们叹气。主公说得也是,他们只能自己回去想办法,和主公一起掉头发。
虽说朱元璋很痛苦,但陈友谅更痛苦。
原本历史中,朱元璋把他逼入绝境的时候,他的兵力都大于朱元璋。
现在他能用的兵力已经快和朱元璋持平。这还是朱元璋要分守各个城池,不会将所有兵力都投入的前提。
稍稍懂一点天下局势的人都能看到,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战即将来临。
张士诚也终于有些紧张,不再窝在平江城享乐,开始让他麾下的将领们动起来。
只是他的将领们已经被他“惯坏”了,若是不给许多赏赐,他们就百般推脱,不肯出发。
张士诚舍不得那么多金银财宝,便与将领们不断讨价还价。
张士诚的幕僚们愁得不行。
都到这个时候了,主公怎么还抱着那些金银死物不放?
最后,张士诚还是舍不得那么多金银,于是派自己的弟弟张士信出征。
正好之前张士信主持以工代赈,给贫民的赈济粮偷工减料,引发贫民骚动,张士诚只好把以工代赈换回施粥,张士诚的下属们都对张士信很不满。张士诚想着正好让他弟弟立功,替弟弟挽回名声。
但不出意外,张士信又吃了败仗而归。
张士诚无奈,只好再次和麾下将领们讨价还价。
张士诚的幕僚们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一些幕僚甚至萌生了退意。只是碍于张士诚以往的英雄气概和仁义名声,现在也并未到绝境,他们仍旧咬牙坚持下来。
张士诚那里虽然一团糟,但仍旧给朱元璋造成了一些麻烦。再加上炸药包只剩下一个,陈友谅还没死,胡廷瑞麾下的兵力也充足,龙兴归降,减少了朱元璋不少麻烦。
所以朱元璋只好放弃了回应天的计划,前往龙兴亲自受降。
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给了胡廷瑞一个面子,让胡廷瑞可以保留自己的编制,不用劳动改造。
不过洪都地理位置很重要,胡廷瑞不能继续镇守。朱元璋给了胡廷瑞一定时间安抚手下将领,打包行李,过完冬季再将龙兴交接给朱元璋的义子朱文正。
需要一提的是,朱元璋已经建立了大都督府,但朱文正没能成为大都督。
因为朱文正自己提醒朱元璋,他现在是义子,是陈国瑞的大侄子。陈国瑞的大侄子成了大都督,陈国瑞就要功高盖主了。那以标儿的聪慧,肯定会愁得吃不下饭。
朱元璋都差点忘记朱文正“不是朱元璋大侄子”了,于是他最后闭着眼睛选了徐达为大都督。
徐达十分无语:“你就不怕我功高盖主?你能不能让陈国瑞当大都督!”
朱元璋摆手:“放心,等你功高盖主被我砍了,我一定让标儿为你摔盆烧纸。”
徐达:“……我还真是谢谢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