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南枝嘉南传小说上一章:第26章
  • 慕南枝嘉南传小说下一章:第28章

她才不干呢!

“太皇太后,”既然不行那就破坏好了,姜宪当机立断,道,“赵啸有什么事需要见您的?我听乾清宫的人说,皇上这两天暴躁的很,别是有什么事求您吧?何况过几天就是二月了,各地的封疆大吏都要进京述职。又是皇上亲政的第一年,据说云贵总兵都会来!”

因为云贵离京城太远,云贵总兵、布政使、按察使等人都是三年一进京。

太皇太后捏着赵啸的折子。显得有些犹豫。

姜宪不敢继续说下去,怕露了马脚,忙笑着转移了话题,道:“伯母,这几天我伯父在家吗?去年二月二的时候他老人家还说每年都要在这个时候举办春宴呢!今年有倒春寒,天气太冷了。大伯父还要准备春宴吗?”

房氏笑道:“你伯父也就是说说看了。他什么时候有空每年都在同一时候举办宴会。”

“那我们今天去红螺寺上香吧?”姜宪建议道,“我觉得红螺寺的斋菜比大国相寺的好吃。”

“好啊!好啊!”房氏笑眯眯地应着。和太皇太后交换了一个若有所思的微笑。

不会到时候又遇到“很多人”吧?

姜宪有些惊恐地暗暗思忖。

太皇太后到底还是把她的话听进去了,把赵啸请安的折子退了回去。

姜宪松了口气,送房氏出慈宁宫的时候对房氏道:“我有要紧的事要找大伯父,您看我怎么找大伯父好?”

“我跟你大伯父说,让他来见你吧!”房氏慈爱地帮她整了整衣襟,道,“二月初二的时候,要不要我接你出府去玩几天?”

“不用了!”姜宪笑道,“我还是在宫里陪太皇太后好了!”

如果事情照着前世的走,二月初二那天,方氏会丢一个大炮竹给大家,她得陪在外祖母身边安慰她老人家啊!

房氏也不勉强她。

过了两天,姜镇元来见姜宪。

姜镇元给太皇太后请过安之后,被太皇太后避开姜宪留着说了半天的话,然后姜镇元才来见姜宪。

姜宪怀疑太皇太后是和姜镇元说她选婿的事,她想问问自己的大伯父,又能怕姜镇元问她有没有喜欢的人…只好装作不知道,说起了请他过来的原因:“…如果曹太后提出让李家回山西去,你能不能够想办法让他们成事?”

姜镇元略一沉吟,道:“你怕皇上回过神来收拾李家?”他觉得姜宪对李家太关心了点,“李家不过是恰逢其时,前面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他们应该很清楚才是。当时就算没有李家,一样也有别的人家愿意和我们合作保住曹太后。你不用因为我们利用了李家而对李家有所愧疚。”

如果姜家支持李家去山西,就得把自己的地盘让出一块来。

李家还没有这么大的面子。

姜宪当然明白。

但她也不能对自己的伯父说以后李谦会成为一代枭雄,这个时候与他交好正是“奇货可居”的时候。

“我不是对李家有所愧疚。”姜宪想了想,正色地道,“我是希望李谦能帮帮曹宣。”她说了些赵翌的事给姜镇元听,“就是太皇太后也和皇上没有从前亲近了。他这个人太凉薄,我们要有几手埋笔才是。而且姜家掌握京卫这么多年,也是时候换个手了。”她说起前些日子在什刹海的冰嬉,“大哥应该很清楚,京卫这些年来锦衣玉食,拉出来哄哄人还可以,正经的上阵杀敌根本不顶事。与其把他们都捏在手里,还不如有松有驰,想办法和榆林、山海关、太原那边的卫所交好。那边和鞑子直接交壤,时有恶战,他们的军士都是杀过敌的人,比京卫可强多了。”

第125章 提前

姜镇元听着一愣,道:“保宁,你难道看中了金宵…”

金宵的父亲是太原总兵,金宵本人又在榆林总兵府,金家是有名的西北派行伍世家。

“不,”姜宪扶额,有个想象力丰富的伯父也是有点头痛的,“这是两件事。而且我向来觉得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就算姜家和金家联姻,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该崩溃离析的时候还是会崩溃离析。您不要把我的婚事和姜家的前程联系起来,那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您可千万别指望着雪中送炭。”

姜镇元听着不由道:“你这孩子,怎么遇事也不往好的一方面想?联姻当然不可把两家人绑在一起,可至少可以互通有无,多了个盟友…”

也许是看得太多了,姜宪觉得自己和自己的伯父在这方面有分歧,可如今又不是讨论生死的时候,不必非要和自己的伯父辩个对错出来。

她笑着静静地听着,待姜镇元把话说话了这才道:“伯父,我的话您不妨仔细想想。让出一块你觉得可以控制的地方,换了李家去山西成为曹宣的左臂右膀,不然我们留着曹太后还有什么意义?”

姜镇元没有说话。

姜宪知道京卫是姜家几代人苦心经营的产业,姜镇元就是心里同意她的看法,可让他立刻就放弃祖上传到他手里的东西,他一时还是会有些舍不得。

这也是姜镇元的弱点。

不然前世她早就公然地反了。支持姜律上位,还替赵翌养什么小崽子!

何况前世她执政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听说过金家。可见不是被李谦收拾了就是投靠了他,与金家筹谋根本就是件不划算的事。

姜镇元若有所思。心不在焉地和姜宪说了几句话就告辞了。

姜宪叹气,想着若是她伯父还是转不过弯来,她就只好从姜律的身上想办法了。

谁知道等她二十二日送了白愫出宫不久就传来李长青被任命为山西总兵,原都察院副都御史胡以良为山西巡抚的消息。

胡以良是赵翌的人。

前世他是擢升为了浙江巡抚,替赵翌在江南收税,捞银子。

赵翌死之前,他因为政绩出然。已升迁至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姜宪刚做太后那会儿,他因为军饷勒索李谦被她下了诏狱。

想到这里。姜宪的心情就有些微妙。

赵翌虽然答应让李家回山西,可也防着李家坐大。

他这是想用胡以良压制李长青吧?

可胡以良最擅长的就是算帐了,他现在却被调任山西抚政,整治政务并不是他的长处。山西也不是纳税重地,他现在可谓是“扬短避长”了,官路十之八九没有前世那样“政绩斐然,风光无限”,还和李谦又对上了…胡以良未必玩得过李谦。

赵翌这着棋真是奇臭无比。

他自己还不知道!

姜宪就有种黄鹤楼上看翻船般幸灾乐祸的隐秘的欢喜。

没过几天,晋安侯蔡定忠的弟弟蔡定孝被任命为天津卫都指挥长。

姜宪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

蔡定孝也是赵翌的人。不过前世他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姜家没有让出天津卫,他被任命为了宣府总兵,在赵翌亲政的二年。鞑子进犯,他被鞑子吓得弃城而逃,若不是他手下的游击将军杨文英临危领军。宣府差点就被鞑子破城。赵翌脑子进水了一般不仅没有杀了蔡定孝,还在责问蔡定孝的时候被他的言辞打动,只是免了蔡定孝的总兵之职,让蔡定孝去西山大营任同知。蔡定孝在西山大营呆了几年之后,居然有人推荐蔡定孝任西山大营的都指挥使。如果不是姜律提醒她,看在白愫的份上。她说不定就真的准了…到时候她就等着满朝的文武看她的笑话好了!

可见这个蔡定孝是个多么会钻营的人,也可以看得出他在军事上是个多么无能的草包。

不知道这个人选是她伯父推荐的还是赵翌自己的意思。

还有那个杨文英。虽然当年他力挽狂澜,可结局好像不怎么好。她差人打听这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已因为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脊柱,卧病在床三年了。

她当时就奇怪了,按理说杨文英的骑术应该很好的,也有自己的战马,怎么会突然从马背上摔下来,而且还摔断了脊柱。

可那个时候她不知道有多少事要忙,哪里有多的精力去关心一个小小的游击将军,杨文英的事,听过可惜了一番也就过了。

现在杨文英还名声不显,她要不要把这个人推荐给李谦呢?

姜宪犹豫着,去太皇太后那里用午膳的时候还有些晃神,饭后陪太皇太后去宴息室喝茶的时候太皇太后和她说话她都没有注意到,惹得被太皇太后轻轻地在她头顶上敲打了一下。

她抱着头眨着大眼睛无辜地望着太皇太后。

把太皇太后一下子逗笑了,道:“我问你把安陆侯府的大小姐叫进宫来陪我们打牌你愿不愿意,你倒好,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在想什么呢?”

“没想什么!”姜宪忙敛了情绪,道,“我是看着这雪怎么又下了起来,怕耽搁春耕呢!”

“你还知道这个!”太皇太后稀罕地道,“这是钦天监的事,你不必担心。”

好像钦天监就能呼风唤雨似的。

姜宪嘻嘻地笑。

孟芳苓神色有些凝重地走了进来,看了姜宪一眼,犹豫了片刻,低声在太皇太后耳边道:“太皇太后,刚刚得了万寿山那边的消息,说宋姑娘今天早上生了个儿子。”

太皇太后的脸一下子阴沉起来。

姜宪却难掩惊愕。

她忙问孟芳苓:“今天是正月三十吧?”

皇家子嗣,特别是男丁的生辰八字是要保密的。

姜宪没有问具体的时辰,孟芳苓也就直言道:“今日正是正月三十。”

也就是说,赵玺提前了三天出生了。

这与前世有点差距,好在是差距不大。

难道是因为今生方氏落在了曹太后的手里,压力太大的缘故?

前世赵玺可是个健康活泼的小子,如今提前落草,不知道是不是还和前世一样的健康活泼?

姜宪在那里猜测着,太皇太后已道:“这件事皇上知道了吗?”

“应该知道了。”孟芳苓道,“来报信的人说,曹太后也派了人去乾清宫报信。”

太皇太后点头,吩咐孟芳苓:“你去跟万寿山说一声,皇上还没有大婚,不过是个宫女生的庶子,用不着大办酒宴了,静悄悄地上了玉牒就行了。”

第126章 死亡

但赵翌显然不满意这样的安排。

他在第二天的大朝会上宣布了他有了皇长子的消息。

朝臣中有人来贺,更多的人则保持了沉默。

赵翌还犹不知道死活,在上书房里和汪几道讨论给孩子取什么名字。

太皇太后冷笑。

二月初二,万寿山那边传来消息,宋娴仪因产后血崩救治无效身亡。

接到消息的赵翌惊愕不已。

正在擦拭兰花叶子的姜宪却只是沉默了半晌。

她早预料到宋娴仪不会有好下场。

皇宫内苑,本就和寻常的富贵人家不同。愚笨无用的,虽然难以出头,甚至会遭遇池鱼之殃,但是自作聪明的,却只有能死得更快。

她虽然也曾想过让宋娴仪活下来,恶心皇帝,但是内心深处,却也明白,宋娴仪这样的下场,才是理所当然,换了是她,多半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宋娴仪一个贴身宫女,不想着好好侍奉主子,竟敢偷了皇帝的私情信物转投太后。她不仅私心深重,而且利欲熏心,谁敢信任她呢?

曹太后不能不防。

更不愿意分出心来看管宋娴仪。

索性以绝后患。

宋娴仪两世为人,最终还是落得了一样的下场。

不过前世她无名无份,连个葬身之地都没有,今生能凭着赵翌庶长子生母的名份因为生育功而葬到皇家墓地。也算有了祭祀香火,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如果有来世,不知道宋娴仪会不会后悔这样的选择。

姜宪轻叹。

赵翌很快就给方氏新生的孩子取名“玺”。上了玉牒,记在了宋娴仪的名下,封了宋娴仪品阶最低的“淑女”,并以淑女的待遇下葬,并且把这个孩子养在了万寿山曹太后膝下。

宋娴仪的死如水过无痕。

宫里人议论她两天就无人再提起。

看来,曹太后比她更了解赵翌。

宋娴仪死得不明不白,赵翌不仅没有追究。反而让所有的事情都顺着曹太后的意愿而行。

姜宪也开始反思自己和曹太后之间的差距。

前世她被人毒杀,是不是因为她还没能像曹太后这样的果断呢?

姜宪有段时间情绪非常的低落。还好白愫写了信给她,告诉她自己回府后一切都好,北定侯夫人甚至把她从前一年也住不上几天却一直保留着的宅子重要修缮了一番,可能是想着木已成舟。就算是这个时候北定侯夫人再不愿意,白愫也不可能和曹宣脱了干系,也不再抱怨曹宣和曹家,唯一的烦恼就是曹太后指派了一个从宫里出来的教习嬷嬷,总是挑衅她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要不是她在慈宁宫里住了这么多年,又熟悉宫规,早就把那个教习嬷嬷打击的抬不起头来了。

白愫觉得自己以后嫁到承恩公府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姜宪哈哈大笑。

她知道白愫的性格。

前世她嫁到晋安侯府的时候那么艰难也把自己照顾的好好的。更何况她这辈子遇到的曹宣——在姜宪看来,曹宣就是再坏,也不可以宠妾灭妻。有了这点体面。白愫的日子就不会太难过。

姜宪给白愫回信,让她一脚踹了那教习嬷嬷,提前给曹家点颜色看看。反正曹家不可能退亲。

白愫来信说,让她不要担心,她现在每天都“请教”那个教习嬷嬷宫规,那教习嬷嬷现在和她开口说话都战战兢兢的。

两个人嘻嘻哈哈。日子很就到了二月中旬。

朝廷不时有新的任命下来。

几家欢喜几家忧。

据说京城里那些专门借贷给新上任官吏请客送礼的银楼生意都好了很多。

白愫和姜宪开玩笑,道:“我成亲之后专门做这生意好了。凭着承恩公府这块招牌。没人敢欠债不还。”

姜宪回她道:“凭着承恩公府这块招牌,只怕是没人敢借。”

怕和曹宣、曹太后扯上关系。

白愫讪然。

姜宪却有些苦恼。

赵啸在第五次递上请求觐见太皇太后的折子之后,太皇太后终于不忍心请了他来慈宁宫做客。

天气还有些冷,赵啸却已换上了春天穿的夹袍。

宝蓝色五福捧云团花锦袍,和田玉的白色簪子,大红色刻丝宝相纹的斗篷,衬托着赵啸越发的气质温润,矜贵雍容,让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不住地点头。

他送给太皇太后的礼物是一串十八字的楠木佛珠,是福建法海寺主持开过光的。送给太皇太妃的是本《阿弥陀佛》经,是用头发丝绣的。送给姜宪的是块小小的雕着枚四季豆寓意着四季平安的翡翠花件,碧绿的豆子上都有一个小白点,看上去就好像成熟的马上要裂开了似的。

东西都不算贵重,却胜在用心。

太皇太后对赵啸的印象极好。加上赵啸见了太皇太后之后闭口不谈朝政,只说他第一次见到姜宪是什么时候,都说了些什么话,后来再见姜宪是什么时候,姜宪穿了什么衣裳,戴了什么首饰…最后问起太皇太后京城什么地方好玩,皇上想让他在五军都督府任职,他可能会在京城里呆上五、六年。

赵啸的来意已经非常的明显。

太皇太后眯着眼睛笑,看赵啸的目光变得慈爱而欣慰起来。

不管她如何地为姜宪筹谋,也不过是想让姜宪嫁个如意郎君。而最如意的郎君就是能倾心于姜宪。

赵啸的主动,让太皇太后有了“一家有女百家求”与有荣焉。

所以不管这门亲事最终如何,赵啸已被太皇太后列在了后选人名单的第一个位置上。

太皇太后派了刘小满去打听赵啸的事,其中就包括了赵啸是否有通房,什么时候知的人事等等。

刘小满知道了这件事就等于刘冬月知道了。

他这些日子都在帮姜宪跑腿,已隐隐觉查到了姜宪的与众不同,他明明知道姜宪出阁的时候没有资格把他带在身边,但他还是对姜宪很是忌惮,这种忌惮有的是因为姜宪的肆无忌惮,也有的是因为姜宪那未卜先知般的淡定从容。

刘冬月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把太皇太后的用意透露给了姜宪。

姜宪这才开始认真地思考自己的婚事。

他让刘冬月把太皇太后中意的人都写给他,并叮嘱他:“那些人品行到底怎样,太皇太后那边有了消息,你记得及时告诉我一声。”

第127章 可能

姜宪并不觉得自己就比太皇太后更有眼光。

与其她自己抓瞎,还不如在太皇太后给的范围内挑一个。

说不定赵啸也是个不错的人选。

她想到前世赵啸那似乎于呆板的冷峻和刚才在慈宁宫东暖阁见到的风趣健谈…这也是个她不了解的人。

李谦看似和谁都交朋友,可实际上他的心却被一层硬硬的壳包裹着,你根本就打不开。

赵啸看似和谁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实际上?

姜宪低头哂笑。

看着难得一个晴天,把自己养得几盆兰花都搬了出来晒太阳。

情客在一旁帮着摆盆,百结则指使着司寝司的宫女们在院子晒被子。

姜宪问情客:“清蕙县主的的日子还没有定下来吗?”

“还没有。”情客笑道,“太后娘娘说九月初十是个好日子,可北定侯夫人说九月太匆忙了,家具都来不及置办齐整,要推到明年的三月。太后娘娘不答应,请了钦天监的人看日子,最后定了十月二十二,十一月初六,十二月十四,就看两家怎么选了!”

姜宪点头,想着自己前世就是三月初十嫁的,可见在钦天监的眼里,三月初十是个好日子。

她决定把放在正殿里的那株迎客松也搬出来晒晒太阳。

管花木的小内侍心里直抽抽。

虽说今天放了睛。可这天气不比前几天暖和,这花木被郡主这么一进一出的搬来搬去,一个不小心就会全都死掉。可郡主难得有这样的兴致。谁又敢去拦着她呢?

小内侍心里吐血,想着得想办法弄个和姜宪屋里差不多的迎客松备用着。

万一姜宪屋里的这个死了,还有李代桃僵的。

姜宪只是喜欢莳弄花草,至于养植,那是宫里内侍宫女的事,与她无关。

她给那迎客松浇着水,还知道大概不能浇得太多。只是把盆里的土打湿了就放了水壶。

小内侍感激的眼泪都快要出来了。

有小宫女快步走了过来,说是珍宝阁的刘公公求见。

可能是李谦有什么事让他带话给自己。

姜宪想着就接过了宫女递过来的热帕子擦了擦手。去了正殿。

刘清明还是老样子,恭敬地给她行了礼,道:“奴婢前几日出宫去逛古玩铺子,看见个雕红漆的方形匣子。匣子上面雕的全是些花鸟,小巧精致,想着郡主肯定喜欢,特拿来孝敬郡主。”

姜宪收了匣子,和他客气了几句,端茶送客。

刘清明利索地退了下去。

姜宪不得不承认李谦颇有些知人善用的本事,这刘清明睁着眼睛和自己说瞎话居然一点也不怵,弄得像真的似的,不说别的。就凭这一点,已经算得上是个人物了。

她打开匣子,面里是空的。

姜宪想了想。把匣子举到空中四处敲叩。

匣子底部发出“叩叩”的空响。

她用剪刀尖撬起了匣子的底部,里面放着一封信。

姜宪笑了起来,颇有些寻到宝藏的趣味。

信是李谦写给她的。说这几天都忙着和他父亲应酬,没有时间来探望她,问她这些日子可好?还告诉她,他们定于四月初十离京。他想在离京之前和姜宪见上一面。感谢她对他这大半年的支持与厚爱。

姜宪觉得两人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好说了。给他回信说自己诸事顺利,她出宫一趟不容易。就不去见他了。让他一路上保重。等到了山西安顿好了,记得给她报一声平安。然后在信里提到了杨文英,说曾经听人说起过这个人,英勇擅战,只是不知道这人人品怎样,让他去了山西试着打听一下这个人,如果能用,就接触,如果不能用,就当她没有提云云…

不过是几件事,她写完才发现自己写了四五页纸。

姜宪默默地看着自己的字,决定还是应该抽出时间来练练字贴。

总不能写信也让人代笔吧?

虽然前世给她代笔的是孟芳苓。

姜宪封了信,把信装到了那个雕红雕的匣子里,让情客送去给刘清明:“就说这匣子我挺喜欢的,好事成双,让他照着再给我买一个回来。”

因宫里不管是太监还是宫女,出了自己屋就得两人同行。情客叫了个小宫女作伴,去了珍宝阁。

慈宁宫东暖阁的大宫女来请姜宪,说太皇太后请她过去。

姜宪换了件衣裳,重新梳洗了一遍,去了东暖阁。

东暖阁里除了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还有安陆侯夫人。

安陆侯夫人看着姜宪就眼睛一亮,笑着对太皇太后道:“我们的嘉南真是女大十八变,越长越漂亮了!这过完了年我看着好像又长高了些。”

“可不是。”太皇太后笑着拉了姜宪的手道,“还好去年做春衫的时候让人放了些尺寸,不然这衣服还没有上身只怕就小了要重做了。”

姜宪是典型的北方女孩子的个子,最后长到了齐姜律的耳根,在女子里面个子算是高的。有段时间赵翌还担心她会继续长下去,长得比他自己还高,两个人去天坛祭天或是地坛农桑的时候看上去太不般配。

不过现在好了,她不管是嫁给谁,都是高挑的个子,就算是在她面前从来没有挺直过腰身的邓成禄也和姜律差不多高。

太皇太后几个就在那里围绕着姜宪的变化说了半天,安陆侯夫人这才找到机会说起自己的来意:“…我那女儿被我和她爹娇宠惯了,什么也不懂。她爹就说,也不求她能嫁入高门大户,帮衬她哥哥一下,只要她能嫁个人品端方的女婿我们就谢天谢地了。姜家和王家都认识不少行伍出身的人家,我就想请镇国公夫人和亲恩伯夫人帮着我们家那傻丫头做个媒。”

这种事完全可以直接跟房氏说,为什么还要太皇太后从中传话呢?

姜宪很是意外。

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也没有想到,一开始表情都有些困惑,等到安陆侯夫人委婉地提出男方只要是世袭的四品或是五品的指挥使、佥事都行的时候,两人才恍然大悟。

安陆侯夫人这分明是在告诉她们,他们家无意让女儿参与立后之选,而是想一心一意地为儿子求娶姜宪。

第128章 暗流

太皇太后一下子就对安陆侯夫人热情起来,虽没有一口应下这件事,也没有仔细地问起安陆侯府邓小姐择婿标准,却邀请了安陆侯夫人明天带着一对子女到慈宁宫来做客,并道:“那天靖海侯世子和太原总兵金海涛的长子也会来。”

安陆侯夫人如释重负,笑容满面地连声称“好”,好像有这样的机会就让她非常高兴了。

姜宪看着,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等到邓成禄来慈宁宫给太皇太后请安的那天,姜宪没有和他说话,怕他误会。

邓成禄的伤心掩也掩饰不住。

像个孩子似的。

根本就崩不住。

姜宪不怕李谦横,不怕赵啸的别有用心,就怕邓成禄这样的,软趴趴的,如小狗般在她面前露出雪白的肚皮,拿了真心出来任她予取予求。

她不知道怎么办好?

总觉得他比起李谦和赵啸来,像是落到了狼窝里的一只小白兔。

姜宪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吃软不吃硬的!

她不由自嘲地笑。

却惹了金宵的目光。

他看了眼目不斜视、温声细语和太皇太后侃侃而谈的赵啸一眼,又看了眼惴惴不安地坐在那里盯着自己脚尖的邓成禄一眼,大着胆子低声吩咐身边的宫女沏了杯茶过来,给太皇太后、太皇太妃、赵啸等人,甚至是姜宪都续了杯茶。

姜宪礼貌地朝他微笑着道谢。

金宵拉弓的手抖了一下。差点打翻了手中的茶水。

这是他第一次这么近的打量姜宪。

她细致雪白如梨花的皮肤,明亮的大眼睛,高挺的鼻梁。乌黑的头发,红润的嘴唇都让他心中一颤,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见过比姜宪更漂亮的女孩子。特别是她坐在那里,只穿了件半新不旧的丁香色遍地金的夹袄,老妪般死沉沉的颜色,在他们家只有那些体面嬷嬷和没等的小丫鬟才穿的衣裳,穿在她身上却突然显得娴静温婉又端庄。再好看不过了。

可见不是衣服颜色不好看,是穿衣服的人是谁!

他之前来的时候百般不愿意。如今是百般的后悔。

早知嘉南郡主是这样的人,他应该早点来才好。

这也怪他自己没有头脑。

他是见过姜律的。

姜律长成那样,他的堂妹还会差吗?

现在邓成禄的优势是家在京城,赵啸的优势是家势比他好。如果说他有什么优势,恐怕只能算是家中数代在西北经营,姜家如今失了宣府的控制权,需要远交近攻,和金家结盟,可那也是在姜家想和金家联姻,姜家能左右嘉南郡主婚事的提前下…除了这些,他连邓成禄都不如。他要是不自己争取,就只能给那两人做陪衬了。

念头一掠而过。金宵忍不住低声地笑着对姜宪道:“今年这倒春寒倒长,郡主恐怕这些日子出门少。我听说镇国公府今年的梅花开得好,郡主没有回去看看吗?”

姜宪笑着和他应酬:“御花园的梅花也开得不错。去年太皇太后设宴请了几位夫人来赏花。倒不用专程回镇国公府一趟。”

金宵微笑着点头。侧脸英俊逼人,让姜宪不由目露欣赏之色。

太皇太后选的人果然个个靠谱。

不说家势出身,单就这相貌,也是万里挑一了。

说什么夫妻和美,那是虚无飘渺谁也说不准的事,可有副好皮囊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至少生出来的孩子个顶个的漂亮。

这个金宵之所以入选。十之八九是因为长得漂亮。

姜宪抿了嘴笑。

邓成禄更沮丧了。

赵啸却强忍着笑。

他没有想到姜宪这样的大方,在两位长辈面前还能目光安然地欣赏金宵的俊美。

这完全是…上位者的作派。

这小姑娘。难道是在慈宁宫呆久了的缘故?

赵啸脑子里这么想,心里却隐隐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太肤浅。

嘉南郡主,就像一个谜宫,她所表露出来的和她心里深藏的相比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真正的她是怎样的,只怕是太皇太后、镇国公也未必知道。

赵啸觉得自己现在犹如面对着一座宝山,想办法找到进入宝山的途径,小心翼翼地探寻,最后得到掩埋在地底的瑰宝…那种只有一个人知道的隐秘,让他跃跃欲试,蠢蠢欲动。

金宵也好,邓成禄也好,都不足为惧。

重新的是嘉南郡主,她是怎么想的。

只要她同意了,这门亲事就成了。

不然当年曹太后早就下旨将嘉南郡主许配给了曹宣,哪里还能等到今天太皇太后亲自为嘉南郡主选婿。

赵啸笑着对太皇太后道:“听说太后娘娘身体违和,皇上要去万寿山探望太后娘娘,这几日都不在宫里,宫里也很冷清。我从福建过来的时候,带了两个家奴,大鼓说得还不错。要不让她们进宫来给您唱两天大鼓?”

太皇太后闻言不由皱眉,道:“你们家还养这种家奴?”

赵啸很坦然地道:“我们家来往应酬多,不仅养了唱大鼓的家奴,还养了唱昆曲和唱南戏的家奴。我母亲很喜欢听戏,我从小跟着,也很喜欢听戏。不过如今年长,这些都是场面上的来往,倒很少有时候静下来欣赏了。这不就想借着您的东风也跟着歇息两天吗?”

邓成禄不由在心里暗骂赵啸狡猾。

他肯定是在家里养戏班子,知道太皇太后会去查他,这道坎绕不过去,索性自己说出来,在太皇太后面前搏个“君子坦荡荡”。

可恨自己从小就言短,想说什么也不说不出口…

他低头猛地喝茶。

姜宪在心里暗暗叹气,示意情客照顾邓成禄一下。

情客几不可见地颔首,悄悄地吩咐给邓成禄续杯的宫女不要再给邓成禄续茶了。

金宵看在眼里,心里很是着急。

家在京城就这点好,常来宫里给贵人们请安,有什么事也有人照应。

看来,他总是这样呆在边关也不行啊!

金宵长长地透了口气。

那边太皇太后面色渐渐和煦。

赵啸心弦微松,继续笑道:“不知道太皇太妃喜欢些什么?我若是有机会寻了,也好哄您老人家笑一笑。”

太皇太妃就抬眉对太皇太后笑了笑,道:“我进宫就和太皇太后一块儿,这么多年了,喜好也差不多。”

“那我后天就送了那两个家奴进宫,”赵啸打铁趁热地笑道,“明天皇上去万寿山,怕是要来慈宁宫辞行。”

第129章 支招

连着两次提及皇上的行踪,那就不可是随口聊聊了。

太皇太后和太皇太妃对视了一眼,慢慢地捻了捻手中的珠佛,沉默起来。

赵啸也不说话,静静地喝着茶。

一时间屋里的气氛有些凝重起来。

金宵看着眼睛珠子微微转了转,笑容就扬在脸上,打破了屋子的寂静:“太皇太后,京城大鼓是怎么唱的?我还从没有听过。从前我们那里有人娶了江南的媳妇,唱评弹,弹的是三弦,京城大鼓,是不是用打鼓?是哪种鼓?应该不大吧?不然也不好带进宫来。肯定也不是腰鼓那样的,不然就不会另取个名了…”

太皇太后没有作声。

太皇太妃看着只好笑道:“不是西北的大鼓,西北的大鼓,那是舞狮用的。京鼓就这么大,”她比划着,“也有三弦伴着,所以要两个人…”她尽心地解释。

邓成禄此时也回过神来,在一旁暖着气氛,对金宵道:“我们这里也有唱评弹的,不过他们说的是吴语,不太听得懂。江南籍的人家有喜事的时候喜欢请了去唱,有几家还特别的有名气,我曾经遇到过。不过当时没有注意,不知道叫什么。若是金大人感兴趣,我去帮你问问。”

明明知道太皇太后不喜欢,就是赵啸都干整撇清了,你还问我喜不喜欢。你这不是想帮我问问,是想推我入坑吧?

金宵腹诽着,面上却丝毫不露,笑道:“我也听不懂那些人唱的是什么啊!我自幼在西北长大,家里又是行伍出身,舞刀弄枪的见的多,这听曲唱戏还真不是太懂。家里也管得紧,不让做这些…”他原本想指桑骂槐地多说几句的,转念想到在座的就没有一个是糊涂人,他要是说过了,反而让人觉得居心不良,还不如就这样半遮半掩地说了就罢手。“不过,我听人说邓世子的读书得很好,已经过了院试,还准备继续下去吗?”

邓成禄知道,京城里很多人见他读书都说他傻。他是功勋后代,不是世代耕读世家的子弟,他自幼被立为世子,就算是考中了状元,也是要继承爵位的,不可能走仕途。这样刻苦地读书,只会惹了人笑话,觉得他不本份而已。

可他偏偏启蒙之后就特别的喜欢读书,去参加科举也不过是想知道自己到底读得怎样了…

他不由看了姜宪一眼,喃喃地道:“以后自然不会再去参加科举了。秀才还好说,举人三年才三百余人,占了别人的名头又不入仕,太不把科举当回事了。很多人十年寒窗苦才有个这样的机会。”

姜宪暗暗点头。

邓成禄虽然像个小白兔似的没经过什么风雨,却心地善良,本性纯厚,难怪他能入选。

金宵颇为赞同邓成禄的做法,和他说起武举的事来。

屋里又热闹起来。

太皇太后突然道:“那就这样决定了。赵啸,你后天把人带过来吧,我没事的时候正好听听。”

赵啸忙笑道:“那可是她们的福气。知道能进宫给太皇太后唱大鼓,只怕几天都睡不着。”

太皇太后笑了笑,对赵啸就没有刚开始那么热络了。

赵啸也不放在心上,依旧笑语殷殷地哄着太皇太后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