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一首两千五百年前的民歌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远古的时代。
公元前528年,楚国的重臣令尹子皙“泛舟于新波之中”,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一位越人船夫对着子皙拥楫而歌。
因为听不懂越人的语言,子皙专门请人给他翻译了这首民歌。子皙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他按照楚人的礼节,双手扶了扶船夫的双肩,然后,郑重地把一幅美丽的绸缎披在他身上。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越人船夫放歌一曲,就得到了楚国贵族如此之高的礼遇而后来西汉的史官刘向还要很认真地把它记录下来呢?
春秋时的楚地,指的是发迹于荆山,进而扩大到今天以汉水流域为中心的江汉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多部族杂居的地区。
商代末年,一支中原部落向南迁徙到这里,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融合,并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一个新的王国——楚。
■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陆锡兴
照理说,这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可以把中原文字带到楚人中去,但实际上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楚人的语言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从后来的《楚辞》中可以看出来,比方说楚人把老虎不叫老虎而叫“於菟”,所以,标志中原语言的文字无法直接标志楚地的某些词语。
这样的情况并非特例。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仅长江三角洲以南就有“百越”之称,虽然不一定有上百那么多,但方言、子方言却多种多样,互不相通。
所以楚国的令尹子皙必须依靠翻译,才能明白《越人歌》的内容。既然地区间存在着这么大的语言障碍,那么,古代的中国人又是靠什么来完成文字的统一呢?
战国思想家荀况在《荀子•荣辱篇》中指出“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意思就是说,越人说越人的方言,楚人说楚人的方言,而知荣辱的君子就应该坚持说雅言。
把语言和道德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正是希望结束周朝末年文字混乱的状况,进而结束群雄割据给中国百姓带来的痛苦。
那么,什么是雅言呢?
■ 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 郑张尚芳
“雅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标准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雅”实际上就是“夏”,这两个字古代是相通的。当时为什么以“雅言”这个夏言为标准音,认为是正音呢?就是因为当时它是代表了汉字的那个语言,周朝人,要学文字的话,只能够向“殷”来学习,“殷”当时也是向“夏”来学的,所以在“夏商周”三代,就是通过汉字的学习,雅言的学习,把文化的传承就连在一片了。
那支来自中原的部落,后来成为楚国的贵族阶层,他们自然是熟悉中原语言的。上行下效,能够说雅言逐渐成为楚国的风尚,所以楚人由上而下开始学习“雅言”。
但是,雅言毕竟只是官方使用的语言,而各个诸侯国、每个民族日常使用的语言仍然是当地方言,如果没有一种超越语音的整合性工具出现的话,人们之间依然难以沟通、交流。
这一现成的整合性工具,就是汉字。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刘乐宁
表意系统的文字,它超越方言之上,它不反映任何方言的读音,而是直接表意。这样,不论你怎么读这个字,这个字意是大家都明白的。这样的话,它对于各地区的连接、对于各地区的凝聚向心的这种关系有一个很大的帮助。也许这样一种凝聚力,或者这样一种纽带的作用,很早就被我们的先人所认识到,所以他们就一直坚持使用汉字这样一种系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首流传至今,人所共知的歌谣。从其中的字句的含义可以看到,汉字的表意性抑制了方言无限制的发展和文化共同体的瓦解。孔子整理的《诗经》,虽然记录了15个诸侯国的民歌,但如果用上古音,也就是“雅言”来朗读的话,它的韵脚几乎是一致的。
■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汉学家 施舟人
难道他们那些地方都用一种语言吗?这是不可能的。一直到现在,中国有那么多方言,对不对?那是《国风》啊,它们应该是他们独创的东西。但是从语法、从文字方面,在《国风》里面很难去找一些每一个国不同的语言特色,这是没有的,对不对?
文字是语言的反映。专家们推断,最初的汉字所记录的是一种类似今天普通话一样的语言,而这种语言应该就是雅言。正是以雅言为中介,成熟的中原文字伴随着王权扩张的步伐,逐步成为古代中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文字,把各自独立的政权一步步骤拢在中原王权的周围。
然而,就在中原文字渐渐在楚地生根之际,中原王权的核心——周天子却一天天威风扫地,加上楚国原本在风俗、信仰等方面就与中原有很大的差异,自然而然地,楚人开始结合自己的习俗改造中原文字。
■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陆锡兴
到了春秋后期,楚国创造出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鸟虫书”,就是在文字上特意附加了鸟虫的图形,使文字笔划变得非常复杂。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这很可能与楚人的某些信仰有关,比如用鸟饰文字,是因为他们崇拜凤鸟。而楚地虫蛇横行,用虫蛇来装饰文字,可以起到避邪的作用。
在湖北博物馆珍藏着一柄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青铜剑,公元1965年冬天,此剑在荆州望山发掘出土。宝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剑身依然闪烁着炫目的青光。
经专家测试,剑锋所过,二十几层厚的纸,竟然一划而破。这柄宝剑也因此

 

 

 

 

 

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但更引人注目的却是剑身上的八字铭文。
既然“鸟虫书”是楚国创造的字体,那么,越国的国王怎么会用楚国的文字来装饰自己的佩剑呢?
■ 语言文字学家 周有光
中国的古代文化,根据现代的研究,大概是多源,不是一源的源,源头不是一个。但就是黄河流域这一个源头发展得最好。文化是高文化流到低文化的地方去,源头虽然有好多个,别的地方水平没有它高,所以高的文化就慢慢地流下来了。
■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楚国从它成立以后,在中国的南部是一个最大的诸侯国。到了春秋晚期以后,它向东扩展,几乎把当时中国的主要部分一半以上都包括在内了,所以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薪火相传,不知其尽也。”就这样,在有意无意之间,楚人成为中原文化忠实的传播者,这是汉字传播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直到今天,楚人创作的诗歌集《楚辞》,还和《诗经》一起,被视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沿着汉字在楚地繁衍的足印,我们可以大致理解,其他独立的文化区域在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也有着相似的文化轨迹。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西汉史官刘向才在其著作《说苑》中,郑重其事地记下楚国令尹子皙与越人船夫的那一段佳话,也正是因为转化成了汉字,《越人歌》才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空,传唱至今。

 

 

 

 

 

 

 

 

 

 

 

 

《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
从一张今人绘制的战国末期的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除了南方的霸主楚国外,还并列存在着秦、齐、韩、燕、赵、魏六个诸侯国。除了韩、赵、魏三国分晋,版图较小外,其他四国从表面看来都势均力敌,那么,最终为什么是秦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伟业呢?
秦国的崛起有多种多样的原因,清末学者王国维的一个观点,也许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揭示出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 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姚淦铭
王国维有这样一个观点,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居住在西周的故地,东方六国和秦国相比,距离西周的故地就比较远了。从文化的传承上来说,居住在故地,可能得到它的血脉真传。东方就比较远了,王国维就发现,秦国的文字,从《史籀篇》的籀文,到大篆,到小篆、和西周的文字是一脉相传的。
当东方六国的文字在周王室的规范外自由发展、彰显个性的时候,只有偏居西部的秦国文字依然沿着西周以来的轨道循序渐进。或许,秦国的国君已经清醒地意识到,结束混乱是大势所趋,而要想君临天下,只有扎根在中原文明这块肥沃的土壤上。换句话讲,也许正是文化上突出的继承性,反而成就了秦国的霸业。
公元前316年,一支秦国的军队穿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突然出现在四川盆地,很快,“蜀国”变成了秦国的“蜀郡”。
■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段渝
“蜀”是一个古老的族群。“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蜀”字,有的是对民族的说法,有的是对国家的说法,有的是对人群的说法。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商代末年的时候,蜀国参加了周武王东伐商纣王的战争。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何晴
原来是认为蜀地没有文字,认为蜀民“推髫左衽,不晓文字,不知礼乐”。那么根据近现代的学者研究,还有一些出土的文物,证明在蜀地,它原来是有文字的。
公元1921年,成都北郊的白马寺、坛君庙一带出土了近千件古铜器,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些古铜器上刻着大量的神秘符号。这些符号是不是古文字专家们期待已久的远古文字,甚至是夏代文字呢?
遗憾的是,当这些铜器被发现之后,立即被哄抢一空,后来又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中。专家们对这些神秘符号研究了半个世纪,但并没有达成共识。直到20世纪70年代,另一种巴蜀方块字进入了学术界的视野,人们才确定这是一种与汉字迥然不同的成熟的文字体系。

 

 

 

 

 

 

 

又是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看上去既熟悉又陌生的方块字,记录的究竟是怎样的历史,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那么,它们又是怎样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呢?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何崝
后来秦国把巴蜀地区征服以后,就让蜀地使用中原文字,巴蜀文字就逐渐地消亡了。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一般说来,蚕丛和鱼凫都是指古蜀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自己的故乡发出如此感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被崇山峻岭包围的蜀国封闭得太久了,存在了四万八千年,才与秦国建立了联系。当然,秦国给蜀地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原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从周朝继承而来的先进的农耕文明。
公元前251年,就在秦灭蜀国六十多年后,一位叫李冰的人被任命为蜀地郡守。
■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段渝
岷江是一条不容易制服的江。据文献记载,在上古的时候,每逢夏秋之际,岷江洪水和山洪暴发。巴蜀归秦以后,秦的蜀守李冰带领蜀人,运用蜀国原先的治水工具——竹篓、篓石等,成功地修建了都江堰。这就是“水旱从人”。从此,成都就成为“天府”。直到今天,都江堰仍然是成都的经济命脉。

 

 

 

 

李冰父子的贡献可谓泽被后世,和当时作为书写字体的小篆一样,深深地扎根在古蜀国的土地上,使蜀地的百姓共享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富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霸业。统一的秦帝国不仅统一了度量衡,而且将脱胎于殷周古文字的小篆,规定为秦帝国唯一通行的文字。从此,汉字再次以统一的面貌向更广阔的区域发展。
■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何成轩
秦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方向,当时是向南方,向岭南,也就是今天的广东广西地区。当地居住的民族属于“百越”民族,处在原始社会的阶段,生产力水平很低下,生活非常落后,基本上都是刀耕火种或者打鱼打猎。各部族语言不统一,很难互相交流沟通,跟汉族之间,那更是需要翻译了。
当年秦军为了运送军马粮草而开凿的这条水道,到现在已经源源不断地流淌了两千多年。当时,强大的秦军用武力征服了岭南,并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行政机构,看起来确实是不可一世,但是,威风八面的秦帝国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了。
当时,有一个饱读诗书的秦军统领叫赵佗,他和他手下的50万大军却留了下来,在秦王朝崩溃后创建了南越国,继续着他们以汉字为工具的文化传播过程,从而使广阔的南越之地永久地成为汉字世界的一部分。
公元前196年,赵佗接受了汉高祖刘邦钦赐的南越王印绶,向北行三跪九叩之礼,归附称臣。从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器物来看,南越国采用的完全是中原的制式。文化的认同,使大汉王朝不需要动用武力就完成了疆土统一,同时也使南越百姓免遭战火的蹂躏。

 

 

 

 


汉字和它所代表的汉文化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第一次显示出神奇的凝聚力。
汉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第一个高峰,它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南至云南、广西等地,北到大漠,更把西域也纳入了帝国的版图。
这里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四种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点,大量的石窟题记,见证了那条文明之路和商贸之路的繁荣。
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通过丝绸之路,汉字又增添了大量的新词汇,葡萄、西瓜、苜蓿、佛、涅槃、觉悟……

 



《说文解字》“冬,四时尽也。”
公元1443年12月,朝鲜王朝的宫廷凝结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世宗大王李鹤突然对外宣布新文字已经创制完毕,这对毫无思想准备的朝廷大臣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
所谓新文字,就是世宗大王所称的《训民正音》,在此之前,绝大部分朝廷大臣闻所未闻,他们甚至完全没有听到过世宗大王要创制新文字的风声。面对这些与他们习惯使用的汉字截然不同、奇形怪状的文字,大臣们在朝廷之上开始轮番攻击:“想在汉字之外另创文字,简直是儿戏之至、可笑之极!”
■ 原日本国立大阪外国语大学校长 是永骏
语言和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东亚地区,从古代到近代,日本、韩国、越南,都用汉字、借用汉字,创造出来自己民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