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大全睡前故事上一章:公主传
- 故事大全睡前故事下一章:九章算术与汉代社会经济
汉字的源头在哪里?那注定充满神秘感的汉字源头,将以长久的未知支持我们对先人生活的无上敬仰,那是具有一种人类神性的敬仰,如同对未来无尽的思虑一样,成为我们生存意义的重要来源。
这是来自八千年前的音韵,悠扬的旋律似乎在昭示着汉字婴儿期的踪迹,既缥缈又真切……
《说文解字》“远,辽也。”
安阳小屯村位于河南省的北端,洹水从村子的东北部流过。从公元1928 年开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考古组在小屯先后进行过15次考古发掘。
公元1936年3月12日,考古组决定在这一天结束在小屯的工作。下午3点,工作人员王湘开始清理村北的一处灰坑。这个灰坑已经发掘过一次,王湘的工作只是例行检查一下有什么遗漏。当他铲去坑底的一层黄土之后,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一片片的甲骨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一起。
由于岁月久远,龟甲和兽骨板结成了一根高2米、直径1米、重约6吨的甲骨柱。后来雇佣了64个杠夫,花了两天时间,才将这些甲骨运到5公里外的安阳火车站。
■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孟世凯
当时编号叫做127,后来就简称为127坑,在这儿出土了17000多片甲骨,这个数字是到了南京,把它剥离出来以后才知道的。当时,很惊奇。从殷墟发掘,1928年就开始调查,1929年春天正式发掘以来,15次发掘,13次发现了甲骨文,唯一这次是数量最多的。
一代一代考古学家经过八十年的整理和辨识,那些消逝了三千多年的岁月复活了。稍加想象,在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商代,生活在都城中的人们,每天迎着太阳出门,自然会联想到这个圆圆的“日”字。低下头就可以瞅见“手”和“脚”,从水中的倒影或者铜镜中可以看到“面”和“目”。
一只手握着毛笔,站在大街旁,这就是甲骨文中的“建”字,这只手很可能属于一个正在规划大工程的建筑师,也许远处的那些“宫”殿、祭祀祖先的庙堂“享”,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现在,建筑师不得不从路中间让开,一个赶着牛的“牧”人走了过来,牧人的身后,可能是一乘由四只手抬着的肩“舆”……拥挤的街道难免会发生冲撞、争执,也许就在街边上,两个披头散发的人,扭打在一起,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斗”殴事件。
夜晚,临街的两扇大门被轻轻地关上,每“户”人都渐渐进入梦乡,银色的“月”光均匀地铺在陶制的圆“窗”之上……
几乎每一个字都像一幅画,都是细腻的观察力和惊人的想象力凝结而成的果实,每个字都值得用画框镶起来存留观赏。这些美丽的文字是做什么用的呢?
■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 李民
这个问题也是我长期考虑的,为什么在民间的墓里头,在一般的遗址的墓里头没有发现甲骨文,因此现在有人就说了,这个甲骨文那是档案。甲骨文,具体说它到底在商代是用于什么,现在别的问题我们都说不很清楚了,但是起码说,它是一种重要的占卜记录。
占卜的方式大约是这样的,首先将龟甲或者牛骨修整好,然后在背面挖若干椭圆形凹槽,接着将燃烧的木头紧紧抵住凹槽,由于急剧受热,龟甲和牛骨会产生许多裂纹,占卜的结果就依靠这些裂纹来判断。汉字中的“卜”、“兆”就源于这种裂纹。殷人往往会把何时、何人、问卜何事,以及占卜的结果,全部用文字刻写在占卜后的龟甲和牛骨上,所以这种文字也叫“甲骨文”。有一片甲骨上记录的,是有关商王武丁的妻子,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伟大女人——妇好生育前后的卜辞。
■ 安阳师范学院教授 郭青萍
妇好要生孩子了,不吉祥吗?31天之后,分娩了,曰“不嘉”,果然是不吉祥,怎么样,“为女”,是因为生了个女孩,从这一片来看呢?,占卜妇好分娩的事情可以看到,生男孩就是吉祥,就好生女孩就“不嘉”,就不好。所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一种重男轻女的思想。
虽然问卜的内容和事后的结果都清楚地刻录在甲骨上,但是今天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当年占卜者根据什么裂纹判断是“嘉”还是“不嘉”?也无法确知甲骨上裂纹的形态如何指示人们的行为。那么,替商王主持占卜活动的又是些什么人呢?
■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学中心教授 方辉
商王室它有一套占卜系统、占卜体系,来专门负责占卜、祭祀。具休到文字本身来说,它有“贞人”,还有“卜人”,先占卜之后,“卜人”和“贞人”还有说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如何,它有一套完整的机构来控制它。
公元1936年,在出土6吨甲骨的灰坑中,考古工作者在厚厚的甲骨层边上,还发现了一具蜷曲的人骨架。曾多次主持殷墟考古的董作宾先生认为,这具骨架生前很可能就是一位“贞人”。如果董作宾先生的判断正确的话,那么,贞人的尸骨和占卜的甲骨埋藏在一起,正是表明这些甲骨极其神圣,需要精心收藏和守护。
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这种想法并非无端推测。
■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宋镇豪
从甲骨文所反映的时间来说,它跨的时间比较长,有的甚至一年多时间的甲骨集中在一个坑里出现。那是什么原因呢?有的时候一坑里出土了几百片、上千片,甚至上万片的甲骨,那就是因为已经经过了集中存放以后,一次性处理掉的。
■ 瑞典汉学家 林西莉
当人们使用甲骨时,人们把问祖先的问题写在上面,因为他们想要知道将来是怎样的,问题可能是关于狩猎或者战争之类的事情。它也很有可能是关于私人的事情,比如孩子的出生和他将来的生活。
今天看起来,占卜的内容并没有多少绝对的秘密,那么,为什么甲骨还要秘不示人呢?实际上,商王和贞人们所守护的并不完全是占卜的内容,而是与祖先沟通的权力。尤其对商王来说,这种权力是统治王朝必须的手段。
■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晖
人们都相信鬼神,祭祀鬼神的权力、占卜的权力都在商王手中,商王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统治人民,就是说,这不是我的意见,这是鬼神的意见,鬼神要这么做,用这个方式来统治臣民。
踏着宗族的阶梯,商王走进了自己的宫殿。在这座宫殿中,庄重的祭祀和诚惶诚恐的占卜是最神圣的礼仪,也是将整个王朝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与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另一种商代文字是金文。如果说甲骨文是用来与祖先沟通的话,那么,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则是为了垂诸后世。
公元1978年,湖北随县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140件青铜容器、65件青铜编钟,以及4500多件青铜兵器,据粗略统计,这些青铜器的总重量超过了10吨。
■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谭德睿
百姓的墓葬里头不会出青铜器,因为青铜在当时讲起来,是一个很贵重的东西。因为他要采矿,要采铜矿,采锡矿,经过冶炼,得到铜和锡,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配比熔炼铸造出来。所以即使在现在,它一般也是作为奢侈品。
一些学者推测,寻找铜、锡矿石可能是导致夏、商都城频繁迁徙的原因之一。在生产力水平还很原始的古代,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个民族,会消耗如此之多的社会劳动和社会财富,来铸造彰显身份的青铜礼器。
命人铸造这些青铜器的商王和贵族们一定相信,当自己也变成祖先时,仍然可以通过文字,清晰地生活在儿孙们的世界里。他们的生命,不再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瞬间,而是无尽的血脉传递中的一个环节。
《说文解字》“流,水行也。”
借助汉字,自然的血缘关系被提升为神圣的仪式和信仰,中国最初的国家就是在这种仪式和信仰上建立起来的。这正是后来华夏民族文字崇拜的源头。
“文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作为基本的文化常识,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着。但在童年和青春期,汉字却不能给创造它的劳动者带来福祉。已有的考古学事实告诉我们,原始的汉字出现在祭祀的神器上,成熟的中国文字产生在宫廷中。即使我们今天无法见到的那些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商代文字,其使用成本,也不是普通的劳动者所能承受。
但是,汉字一旦长大成人,就不会再蜷缩于宫廷中和祭坛上。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家信,两版写满文字的木牍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年。写信的名叫“黑夫”,他和信中提到的“惊”很可能是亲兄弟,他们是秦国的普通士兵,跟随大军远征楚国。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陈振裕
当时他们打仗的时候,打得非常惨烈。所以整个淮阳城攻下来以后,城里面盗匪非常多,治安非常差。一再叫他们的兄长不要到那里去,而且开头、中间还说了,他们等着要衣服、布跟钱,如果不寄去的话,他们就没法活了。
虽然在这封信出土之前,考古工作者找到了难以计数的先秦古文字,但是,它们全都是官书史册、圣贤典籍,像这封普通人所书、传递普通情感和需求的家书,还绝无仅有。正是因为这样,在汉字的历史上,这些文字才显得弥足珍贵。它表明汉字已经从祖先、王权的高天,向世俗的平地缓缓流淌。这种伟大的转变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曲阜孔庙,传统中国最神圣的地方。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此都要顶礼膜拜。在大成殿中,悬挂着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万世师表”的匾额。
孔子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老师,但他是第一位把知识传授给平民百姓的“先生”。
■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教授 赵学清
在孔子之前呢?,老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战国时候,由于宫廷权力的失落,所以教育开始从宫廷走向民间,孔子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孔子是一个遗腹子,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低等级贵族,蒙父亲的余荫,孔子在鲁国的庙堂中接受了最基础的教育。
■ 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吴九龙
以后呢?,他也当过官员,他当过鲁国的司寇,他也到各处去,带着他的学生去游说,实际上他也是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他的仕途不太顺利。
大约从30岁开始,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私家讲学”的先河。据说,杏坛是孔子授业的地方,也许这里就是汉字流向民间的源头之一。
汉字以及汉字承载的知识在民间的传布,开创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也是最辉煌的“诸子百家”的时代。每一位开宗立派的学者,都会有一座属于他的“杏坛”,汉字从这一座又一座的“杏坛”,流向更广阔的天地。但是,随着书写者的增多和书写工具的演变,汉字本身的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变化着。
公元1965年12月,山西省侯马市东郊出土了一批写满文字的石片和玉版,字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和烟墨写成的。经过辨认和研究,考古学家认定这是春秋晚期晋国的官方文书,这些文书是用来记录诸侯间结盟誓词的。因此,考古界把这些文书称作“侯马盟书”。
■ 山西博物院副院长 张春生
侯马出土的文书一共有5000多件,其中可辨识文字的就有500多件,总字数在3000多个字,除去重复的,单字就有500多个。这批珍贵的文物,为研究东周文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 古文字学家 张颔
各国有各国的特点,那么晋国都没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从“侯马盟书”来说,是一个字有十几种写法,不要说是国家的关系,就是本国的写法都不一样,这是从侯马盟书的字体、字表里头都能看出来的。
在“侯马盟书”中,“敢”字有90多种写法,而“嘉”字的写法超过了100种。为了书写便利,每个执笔者都在根据自己的喜好简化汉字。而这一点,也毫无例外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和兵器上。
中国文字学的鼻祖、东汉学者许慎对当时的描述是七个诸侯国各自为政,废弃礼乐,从而导致天下“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汉字将怎样度过这段混乱的历史呢??
函谷关,春秋战国时期入秦的必经之路。关内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关外是雄踞黄土高原之上的秦国。由于地处周人的文化发祥地,因此,秦国的文字更多地保留了周的传统。
在这里,曾发掘出一件青铜器,名叫“商鞅方升”,刻在左壁上的铭文告诉我们它铸造于公元前344年12月,是秦昭王的相国商鞅统一度量衡时,规定的一升标准的容器。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借助“商鞅变法”后一百多年里积攒的力量,并吞六国。江山一统为汉字的规范和统一,提供了必须的政治环境。
公元前223年,廷尉李斯奉诏整理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规定了统一的书写系统——“小篆”。
■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平安
第一个方面是,对于原来单字也好,合体字也好,对它们的写法进行规范,把它们的写法固定下来,这是一个工作。第二个方面,就是把每一个字的字式固定下来,就是一个字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把它统一起来。第三个方面做的工作,就是改变某些字和词的配置关系。通过这三方面的工作,小篆就成了一种更加严密的文字系统。
公元前223年,始皇帝在昭告天下的文告中,将“书同文字”列为自己最显赫的功绩之一,这是“文”与“字”合成一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汉字的长河中。此后,在汉字统治的疆域中,虽然仍并存着数以百计的方言、子方言,但天南地北的人,写一样的字,读一样的书,承接一样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