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罗马帝国,存在两种文字,那就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东部教会和西部教会难以融合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字对《圣经》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如何才能保障自己去世之后帝国的安定? 怎样才能巩固家族的统治呢?
弥留之际,狄奥多西一世亲手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交给两个儿子。说拉丁语的区域后来被称作西罗马帝国,而讲希腊语的地方成为东罗马帝国。
■ 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 马西尼
所以,各个国家,我们现在的各个地区,就利用拉丁文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虽然保留这个文字,虽然保留一个文化遗产,不过每一个地区都慢慢地发展起来它自己的语言。
语言文字的不同,加剧了欧洲由治到乱。虽然《圣经》依然是这块大陆上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共同读物,但不一样的语言习惯,已经在和那20多个字母相结合,酝酿着不同的文字。欧洲大陆的分解,已经是注定的事了。
就在东西罗马分庭抗礼的同时,中国这块土地也正经历着南北对峙的折磨。从公元4世纪初期开始,源源不断的游牧民族跨越长城,以弯刀和铁骑横扫中原,汉族政权被迫逃到了淮河、秦岭以南。
这样,中国自然而然地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内,豪杰并起,群雄逐鹿,不论是汉族皇帝,还是游牧民族的皇帝,都像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
公元399年,一支据说来自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鲜卑,在中国北方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史称北魏。经过四十年的征战,北魏将中国北方的五胡十六国逐一剿灭,于是,中国的疆域内出现了两个相对统一的政权南北对峙。
■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朱彦民
这种情况看起来和欧洲东西罗马分治,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南方的汉族政权,自然是以汉语为官方语言。而北方的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呢?,没有文字,但他们有(本民族的)语言作为征服者,鲜卑人自然是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习惯,而以说鲜卑语为荣。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以往那个庞大的、整体的中华帝国,已经不复存在了。

东西方的历史在这个节点上,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以后欧洲大陆和中国大陆的命运却截然相反,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分裂的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呢?
公元495年5月26日,北魏孝文帝公布的一项政令让所有的鲜卑贵族瞠目结舌。在这项政令中,孝文帝拓跋宏宣布“停止说鲜卑话,一律讲中原汉语的正音。30岁以上的人或许一时难改,30岁以下的朝廷现职官员不许再讲鲜卑话。”
七个月后,孝文帝又将皇族的姓氏由拓跋改为汉族的姓氏——元,并将鲜卑族的姓氏全都改为汉姓。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葛剑雄
鲜卑族已经成为中原的主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像孝文帝这样的,可以说先知先觉的人,他就认识到,如果不抛弃原来一些不适应统治农耕民族的习俗,不进行改革的话,一方面他的统治不能够长久,另一方面它这个民族可能要被淘汰。
然而,反对的声音首先来自皇宫深处。公元496年8月,乘着父亲外出巡视的间隙,不愿改姓学汉话的太子逃回北魏的旧都平城密谋复辟,这让孝文帝元宏无比震怒。在出逃事件发生的八个月后,复辟失败的太子喝下了父亲钦赐的毒酒,这一天,距离他15岁的生日,还差整整十天。后来,孝文帝元宏用“大义灭亲”四个字总结了自己毒死儿子的原因。这个有能力缔造一个强大王朝的君主,却没有能力创造文化和文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只能牺牲亲情,这就是元宏的命运。

 

 

 

 

 

■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卜宪群
孝文帝杀太子,实际上是为了推行他整个的汉化政策,他是为了北魏的整个国家的利益,为了他的王朝的利益,才不得不这样做的。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葛剑雄
一直到清朝,甚至连一些周边的国家,跟中国之间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同样的文字,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改革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采用了汉制,这样鲜卑族跟汉族之间一种界线就打破了,特别是政治上就统一了。
“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这是孝文帝定都洛阳后,一次与群臣对饮时的即兴诗作,诗句可见他统一中国雄心尚未实现的焦虑和急迫。
公元499年4月,一心想统一中国的孝文帝元宏病逝在南征途中,壮志未酬,年仅33岁。北魏政权从此一蹶不振,再次走向分裂。但历史在这个节点上却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欧洲大陆是在字母文字的主导下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分裂而在中国,混乱中却孕育着再次统一的希望,因为方方正正的汉字已经在聚集着结束内乱的能量。

 


《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
有了方块字这个纽带,一统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文字在进入公元8世纪以后,开始了它的裂变过程,到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大陆上,拼音字母与各民族语言相结合,陆续形成了40多种文字,并最终导致了今天我们在欧洲版图上所看到的这些民族国家的诞生。
而与此相对照,公元8世纪到16世纪的中国却非常稳定,尽管经历了唐、宋、元、明几个王朝更迭,但在广大辽阔的中国区域内,汉字像一根看不见的魔线,把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甚至血统都不相同的人民的心灵缝合在一起,成为自觉的中国人。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打过一个比方“一个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汉朝的中国人,若在公元8世纪复活,他一定会感到非常舒服自在。他将发觉当时的唐朝与过去的汉朝大致相同,他会注意到两朝民族相同、语言相同、儒家学说相同、祖先崇拜相同以及帝国行政管理相同等等。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在公元11世纪、16世纪或19世纪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日尔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语言在变、衣服在变、信仰在变,连谋生手段都在变!”
这个一而不变的历史,就是汉字和它所承载的华夏文明的特性所在。
■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许嘉璐
但是我们不能说我们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什么叫优秀就看你的文字形式适合不适合本民族的思维和表达,适合的就是好文字。应该说,对于中国话来说,对于汉语来说,汉字是最好的表达形式。对于拼音文字,对于西方国家,那种拼音文字对它是最好的文字。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和会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
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的形体虽屡有变异,但却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清晰地照亮了中华民族踯躅前行的漫漫夜路。不论是楚辞汉赋、二十四史,还是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都是汉字数千年来用灵
福魂的砖石构建的精神大厦,汉字使我们成为我们,使汉族成为汉族,汉字使中华成为中华
这让我们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始皇。
■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詹伯慧
秦始皇做了两件大事,后人永远都记得,一个万里长城,一个统一汉字,统一文字。因为文字统一之后,我们就是表意系统汉字,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语言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了许多方言,比如说南方广东、福建这些地方,方言很复杂,但是由于有汉字在维系着,我们共同的主流文化,能够不断地绵延下来,延续下来。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古代的中国人不用汉字,而是像古罗马人那样,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大大小小的各种方言,其后果将会是什么?

 

 

 

 

 

 

 

公元1848年,美国汉学奠基之作《中国总论》出版。在这本著作中,美国“汉学之父”卫三畏用自己在中国四十年的生活经历告诉世人一旦废止汉字,而改用字母去拼写汉语方言,那么中国将不复存在。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执著地书写了几千年,从无间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与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史中不同寻常而又光彩夺目的奇葩。

第二集 高天长河
西安,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都城之一。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都曾定都于此。在这座城市中,有一座汉字的殿堂——碑林博物馆,历朝历代产生的汉字,都以自信非凡的姿态,存留在一块块庄严、巍峨的石碑上。这些石碑是依然站立着的岁月,是没有被岁月轻易泯灭的历史,它们记录了汉字的前世今生,它们承载着华夏祖先的永恒之心。

源、远、流、长

 


《说文解字》“源,水泉本也。”
汉字的源头在哪里呢?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相信汉字是圣人创造的。
造字的圣人名叫仓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史官。为了感念他的功绩,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人们已经开始立庙祭祀。
■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 黄德宽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面,就明确地说,“黄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说明他是黄帝时代的人第二,他的身份是一个史官第三,是从他开始作书契,书契也就是对文字的一种称呼,另一种称呼。
史书记载,仓颉“四目重瞳”,就是说他长着四只眼睛,这大概是强调这位圣人具有异乎寻常的观察力。因为具备了这样的观察力,所以仓颉能从鸟兽的蹄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汉字。
当汉字被创造出来时,天地鬼神都震动了,所谓“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
这当然是一个神话,任何一种文明的发育期,先民们总是将重大的发明创造归结到某位具体的神或圣人身 上,实际上,这些神圣只是那个时期文化的代表者。
既然“仓颉造字”是一种神话,那么汉字最早诞生在哪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王震中
说到汉字的起源地,我们根据考古发现,有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有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在这些文化里面,所发现的史前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或者是玉器上的刻划符号,都认为跟我们后来的甲骨文这个系统,是可以联系起来的。
这个时候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而在此之前一定有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
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陈列着几尊灰陶制成的、刻有神秘符号的酒器。它们烧制于五千多年前,公元1979年在山东境内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其中一只陶尊的腹部,刻着这样一个符号上面是圆圆的太阳,下面是五座连在一起的山峰,中间的部分,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火焰,有人认为是一弯明月,还有人认为是一只大鸟。
虽然对图案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大家都认为这个符号应该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
■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 李学勤
现在我们知道,它不但在山东莒县、诸城这些地方出现,它在南京也出现过,在安徽也出现过。而且同样的符号,在不同的文化里面也会出现,因为在良渚文化,甚至浙江,它也会出现。
■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学中心教授 栾丰实
那么就是说,它刻画这个图像,它所代表的含义,它所代表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里面,大家都是知道的。所以我们认为,像它这种就可以叫文字。
历代学人的探索,艰难、曲折而扎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有关汉字产生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长江、黄河流域的推论,在学术界逐渐成为共识。
然而,公元1987年,在淮河上游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却让看似清晰的汉字源头,再次变得扑朔迷离!
“这很像个眼睛。”
张居中第一眼看到这个符号就产生了这个念头。
那是公元1987年5月的一个下午,当时,张居中正担任贾湖遗址考古工作队的队长。这片刻有符号的龟甲,就是在遗址中的一处墓葬里被发现的。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张居中
这个眼睛的刻法,很像后来殷墟甲骨文里的“目”字的那个刻法,有一些像。当然它更接近于写实,但是这个符号的出现,确实是使我非常高兴,因为它就是我亲手清洗出来的,可以说这一个是确凿无疑的,是最早的在龟甲上发现的刻划符号。
如果这个符号果真被证明是原始文字的话,那将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发现!因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学术界公认人类最古老的文字,是在伊拉克南部发现的楔形文字,距今大约五千年左右。而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这个遗址中出土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不仅意味着汉字的起源需要重新审视,而且世界古文字的历史也需要重新修订。
“还能找到更多的刻符么?”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员们怀着兴奋、多少也有些紧张的心情期待着。随着新的墓葬被发掘、清理,更多的契刻符号出现了。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张居中
我们一共在17个器物上发现有二十来个单体符号,其中龟甲上的大概有9例,石器上有两例,陶器上有两三例,骨器上还有几例,一共有17例,有二十来个符号。
刻有符号的龟甲分为背甲和腹甲,中间装有小石子,是当时的一种占卜工具。以此推断,龟甲上的契刻符号很可能和贾湖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有关。但是这样的符号真与文字有关吗?
■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曹桂岑
在舞阳贾湖发现了1000多粒稻,碳化稻。这个碳化稻,有由野生稻到栽培稻的一个演变过程,所以可以说居住在淮河流域——就是贾湖这一带的裴李岗人,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必须想办法掌握天文气候的变化。
■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 张居中
贾湖遣址前后一共挖了7次,发现有30多只用丹顶鹤的翅骨制作的骨笛,其中有二孔骨笛、五孔骨笛、六孔骨笛、七孔骨笛和八孔骨笛,经过音乐家测音研究,证明已经具备了完备的四声音阶、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
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管乐器。
骨笛和刻有符号的龟甲往往相伴出现,据专家们推测,它们可能是原始宗教仪式的用具。在悠远、高亢的笛声中,通过占卜,祈求上天和祖先的庇护,这说明贾湖人已经发展出相对复杂的宗教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