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一份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寻人启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寻找失踪一百零一年的丁天龙。
公元1901年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年份。这一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侵略中国的11个国家,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但就在这一年,远在地球的另一半,一位名叫卡朋蒂埃的大亨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捐献了10万美元,并致信:“我以诚悦之心献给您筹建一座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天龙汉学讲座教授’之名为之命名。”
这是丁天龙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上,那么,这位美国大亨为什么要出资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创建一个汉学系呢?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保罗•安德尔
卡朋蒂埃早期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创办了加州银行并出任总裁,同时还创建了奥克兰市并自任市长。但是我们也了解到他脾气暴躁,在敛财过程中更是胆大妄为、不择手段。
公元1870年,卡朋蒂埃的随从队伍里增加了一名来自中国的劳工,他就是丁天龙。丁天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对邻居和孩子都很友善,他经常到火车站去接客人,途中在村里的商店里逗留,买些牡蛎和蛤蛎。
有一次卡朋蒂埃酒疯发作,不仅赶走了所有的仆人,而且对丁天龙大发雷霆,并当场解雇了他。第二天早上,清醒过来的卡朋蒂埃突然意识到,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只剩下他一个人,这令他感到无比懊丧,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未来的生活。
■ 美国文化学者 米亚•安德尔
但丁天龙却留了下来,并像往常一样给他端来了早餐。这让卡朋蒂埃感到非常震动,他问丁天龙:“我待你这么不好,你为什么还不走呢?”丁天龙回答说:“孔子教导我们要忠诚,所以我不能这样突然离开你。”
宽厚仁慈,是每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操守。在丁天龙看来自然而然的事情,却让这个暴虐的美国大亨感动万分。
从此,卡朋蒂埃不再把丁天龙看做一个可以颐指气使的仆人,而是把他当做了终生信赖的朋友。在晚年,卡朋蒂埃问丁天龙,这么多年忠心耿耿,想得到什么回报。丁天龙回答说,希望美国人能够更多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保罗•安德尔
就我们所能查到的珍贵档案来看,丁天龙与卡朋蒂埃的共同捐赠,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提供了第一笔基金。正如我对卡朋蒂埃的了解,他努力说服各位校董,要用基金的一部分,以丁天龙的名义来设立一个教授席位。
丁天龙也捐献了自己的积蓄,并在纸条上写道“先生,我在此寄上12000美元的支票,作为贵校汉学研究的资助——丁天龙,一个中国人。”对于丁天龙来说,这即使不是他的全部积蓄,也是他的大部分财产了——按照美国当时的黄金官价,1美元可兑换1.37克黄金。今天,这些黄金价值320多万元人民币。
在公元1901年7月写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书信中,卡朋蒂埃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子孙;也不是残酷和落后的中国的辩护者。其统治者的罪恶使得它在行进途中蹒跚踉跄、步履艰难。但是对我们而言,是应该去更多了解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大约七亿人们的时候了。”
■ 美国文化学者 米亚•安德尔
哥伦比亚大学所记载的丁天龙最后行踪的资料,是当时的校长尼古拉斯•墨瑞写给卡朋蒂埃的信。信中,尼古拉斯提到,他知道丁天龙已经回国,他不知道丁天龙只是回国去探亲,还是永远不回来了。
这个相貌和善的中国人,没有人指使他,没有人任命他,尽管我们根据英文的记载还不能够确定他究竟是叫丁天龙、田龙,还是丁龙,但是我们相信,他是一种伟大文化深情哺育的孩子,他是一个古老民族自觉的使者。
一百年过去,饱经忧患的中国,终于能主动向全球的汉语学习者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这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跨越。
刊登在寻人启事上的这段话,也许同样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建立孔子学院的意义所在“丁天龙捐出来的是钱,但更重要的是贡献了他的视野和理想。我们这个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在当今这个时有冲突与对抗的世界里,建立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对话的方式。”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想过乘竹筏出海,但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两千五百年后,这位先哲未竟的夙愿变成了现实!
公元2004年3月,当中国决定在海外设立推广汉语的教学机构时,特意为这个机构起了一个朴素而意味深长的名字——“孔子学院”。
2008年12月18日,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特殊时刻,《人民日报》隆重推选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科教文体卫士件大事,在海外设立孔子学院赫然在列。

■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陈雨露
对于中国的文化,我们讲它的精髓,是一种包容的文化,是一个主张以人为本,主张文明多元共生的这样一种文化,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和谐的文化。所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嘱起以后,是不是一个和平的力量,是不是一个对世界文明有建设性的力量,所以我们的孔子学院向全球的推广与中国的汉语向全球的传播,就是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与和谐理念。这个对于未来和谐世界的建设,会铺平道路。
这是两千五百年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为什么要强加给别人呢?也许,孔子所说的“人”还可以推而广之,涵盖一切天地万物,这便是中国儒家文化中“仁”的精华。
我们曾经贫弱,我们未来会富足而强大,但我们不可能改变的,是数千年岁月积淀的中华之魂。

延伸阅读
迎接历史叙述的新时代
——《汉字五千年》策划纲要
○ 总策划 麦天枢
在此,我想着重探讨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务虚的内容,即提出纪录片《汉字五千年》总的立意和基本的思想路线另一个内容涉及到该片每集(共八集)的思想内容,并由此推及到具体的史实。
创作这种大型的,尤其是历史文化方面的纪录片,我非常看重务虚的内容。电视人的特点是,他个人只是电视专家,但面对电视内容涉及到的所有领域时,他基本上都是学生。这就导致了面对历史文化的纪录片这种重大题材的时候,作为电视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知识性的困难。这种困难的解决途径,我想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尽可能比较清晰地形成总体的认识,在每个主创人员身上建立关于这个题目的思想之纲,这是后续工作能否顺利、能否节约、能否有效的基础。
汉字是一个汪洋大海,实际上整个中华文明都与语言和文化相关,它的材料非常庞杂,世界非常博大,如果说思想不太清晰,沟通不太一致,后面的工作就会陷入材料的没顶之灾中去。在未来的创作工作中,哪些事实是必须的,哪些材料是值得我们停留和认真对待的,这一切的判断标准都来源于我们对这个题目的文化认识和思想立意。
汉字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这个话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但我想在尽量简短的时间内梳理出一个基本的思想背景,提供一个创作这部片子的基本意识,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关于传统的内容,包括我们的传统意识是怎样的。第二个部分,我想谈谈关于所谓的现代,现代是怎么来的,与我们传统有什么关系。第三个部分,主要谈谈关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基本内容,看看能否进行基本的描述,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点。第四个部分,主要了解一下我们传统的命运和现状是如何的。第五个部分,主要谈谈传统启蒙是中国当今社会启蒙的两大方向之一。第六个部分就是谈谈汉字与传统的关系。
一 关于传统
今天我们说的传统其实有两种不同来源。一种来源于我们东方社会,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传统,也就是在西方出现之前,我们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自我生长的那个时代另一种来源于西方自身的传统,西方传统是现代文明的来源。今天主导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脱胎于西方传统,它跟我们的传统没有直接关系。
在西方文明走向工业社会、发展出系统的科学技术之前,人类文明的主体形态是以相对封闭的个体形式各自存在的,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当然在爱琴海周边,所谓的东方阿拉伯文明也好,印度文明也好,跟西方文明是有较为直接的冲突和交往的,这是其距离导致的。但是中华文明由于跟其他西方主体文明的距离和地缘关系,在西方文明征服世界之前,它整体上独立于竞争和交往之外,其交往是间接的、局部的、零星的,独立的生存是其主体。
东西方的这两种传统,一个是现代文明的直接的母亲,现代文明依据它积累经验、积累思想、积累技术、积累理性,终于成长为一个工业社会,一个商业社会,一个以科学技术为基本思想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传统基础,包含了现代文明的所有元素。
但我们中国的社会跟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其基本要素与今天的主体社会是相互隔离的。
至于未来什么时候中国传统能够参与到全人类的现代社会当中去,这取决于中国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未来的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目前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包括世界上汉语热的兴起也是一种征兆,我们所要拍摄的这部《汉字五千年》,也是这种文化自觉的一部分,甚至是开端。
二 关于现代
正因为我们有两种传统,正因为我们的传统与西方的传统不是一回事,因此,我们的现代并不是西方人所谓的现代,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充分交流的现代世界之中。其含义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对于西方文明的社会成员来说,今天的现代社会是其传统自然生长的必然结果,是在同一个方向上自然发展的结果。
中国则不然,我们的现代是一种被迫和被动的现代,相对于我们的传统而言,相对于我们的历史而言,我们接受了今天的生活,但它并非来源于我们的传统自然生长的社会逻辑,而是来源于另一个传统成长为现代之后,拥有了全球性的征服能力之后,它压迫我们接受的这种西方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被动地接受了现代。这样来看,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支配今天社会生活的所有基本要素、主体要素、基本观念,与我们的传统是有非常大的距离的,二者不是同一回事情。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文明特征做一个基本描述。
三 对中国传统文明特征的基本描述
西方文明对其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描述,所谓农耕时代,所谓工业时代,所谓信息时代,都是用于表述这种不同历史阶段的。因为过去意识形态不同,因为文明性质在理性追求方面的不一致,导致了今天我们在文明分析方面存在许多的困难,即我们还没有公认的词汇和概念,来说明东方文明是怎样的文明,东方现代文明又是怎样的文明。也就是说,人类的理性进程并没有参考过东方社会的传统存在,因此也没有在完备的形态下对照西方文明给我们东方文明进行过理论化的公认的总结。
东方文明在理性上仍然处于初期成长的阶段,在过去的传统社会中,它没有对自己进行理性叙述的需求,它是一种天下意识,即所有的天下都是我这样的,背离了我的生活形态的,都是没有被我影响、没有开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天生的、唯一的、永久的、不变化的,这种文明形态不需要去照镜子,解释说我是谁,我是怎样的,它从来没有以理性的方式提炼和描述自己的需求。这种唯一性和永恒性导致了其生活方式的永恒性。
西方文明对于自身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充分的理论描述。这些描述成为了我们把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思维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概念和思想方式支配了我们对自身历史的了解。
今天,很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在学术界建立一些认识我们东方文明的基本概念我想用我在《天国猜想》一书中提出的基本概念,把这种文明概括成一种伦理文明。
在有关汉字的表述过程中,伦理文明的概念将为我们提供便利,这种便利是具体的。伦理的概念大家都可以理解,伦理文明的特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特点,作为历史事实,伦理文明所有的社会价值、所有的社会精神元素,所有的社会制度系统都是在村庄血缘关系中形成和提炼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的形态是以耕作形态为基础的,而耕作状态下的社区环境、家庭环境,是我们所有道德和价值的根源。
这就意味着我们与西方的一个重要区别,西方现代文明所有的元素都产生在商业和工业社会的活动当中,都产生在人、社会、种族、民族剧烈的冲突和交流之中,因此,大面积的交流导致了知识的生长园地都市化,城市生活是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标志,都市生活是现代信息的基本来源,是新知识的基本基地。
但我们东方文明不然,我们东方文明过去有城市,但城市只承担广大的国土上众多人口的管理责任,它从来不承担生产新知识,产生新观念这样一种责任。因此,我们过去的都市理念并不是知识分子的价值和精神来源,村庄才是其来源。
所以,只要看历史就可以发现,无论皇城和都城,无论读书人最集中的地方是北京、南京还是西安,从来没有改变的一个现象就是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官场之外的知识分子,都生活在远离都市的地方。
那些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著名书院都远离都市,朱子就生活在庐山那样偏远的地方,叫白鹿洞书院。影响了整个明末政治和清代思想政治的东林党运动,其根据地是在今天无锡的一个书院。实际上,中国前十名的书院都远离中国的皇城和都城。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山西古河东晋南地区,方圆二十里之内就出现过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王通,王勃的父亲,当年是唐代的著名教育家,据说其弟子超过孔子时代的三千门生,大河南北有六七千学生到其家里求学;另一个是明代的薛宣,是一位理学大师,他从事学术活动的地方也是在村庄,至今那里仍是一片茂密的核桃林。这种情况与西方文明完全不同,在西方,知识受到尊重并开始支配社会生活都发生在都市里。在村庄血缘关系中形成和提炼,这是东方伦理文明的精神根据,它是一个由下而上、由内到外的自然延伸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