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莽从父曲阳侯王根辅政,因久病,数请辞官。时侍中淳于长(太后姊子)有宠于帝,才能为九卿之首,依次当代根。莽嫉之,求其罪过:长与成帝废后许后姊私通,又戏侮许后,受其御物前后千余万,莽发之,致长伏诛。成帝以莽首发大奸,称其忠直;王根亦荐莽自代。因之,莽被拜为大司马。莽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其妻亦衣著朴素,公卿列侯夫人见之,以为僮使。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莽因反对傅太后称尊号,被贬就国,天下冤之。莽杜门自守;其二子王获杀奴隶,莽令其自杀偿命。因之,在国三年,吏民为其鸣不平而上书者百数。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哀帝召其还京师,侍太皇太后(王政君)。旋傅太后死,次年,哀帝亦死。太皇太后诏荐举可任大司马者,举朝皆举莽。太皇太后遂以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元始元年(公元1年),封为安汉公,莽再三推让,始受之。
莽得势后,知皇太后厌政,乃婉言请公卿言:“太后春秋高,不宜亲省小事。”太后从之,下诏曰:“自今以来,唯以闻,他事安汉公、四辅平决。”莽又恐帝外家卫氏夺权,禁至京师;后又尽灭卫氏支属,唯卫后幸免;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同时大封宗室及汉兴以来大功臣之后;每逢灾年辄素食;二年(公元2年),郡国旱灾,出钱百万、田三十顷以济贫民,因而大得人心。四年(公元4年),八千余人上书,为莽请赏;次年,又有四十八万余人为之请赏。莽辞之,但又使人编歌谣,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并自奏:官邑无盗贼,野无饥民,道不拾遗。
五年(公元5年),平帝始知卫氏家族受害之情,因而不满。十二月,莽毒杀之,立年仅两岁之刘婴(宣皇玄孙)为皇太子,号曰孺子。莽摄政,称假(代)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莽废汉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
在位期间,实行“托古改制”,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属朝廷所有,私人不得买卖;改官制为周制,复行五等爵:改革币制,立“五均六管”。在长安、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六大都市立五均司市、钱府官,行赊、贷之法,并掌管物价;设六管之令,对酤酒、卖盐、铁器、铸钱以及从名山大川开采物资者,统一由朝廷征税。
王莽对待匈奴、西域诸国等问题,违背宣帝以来之政策,使平静边境遭受破坏,战争连绵不断。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遣使匈奴,改汉“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又阻乌桓向匈奴纳税。匈奴怨起,翌年,入侵朔方塞下(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同年十二月,王莽以兵三十万,分六路击匈奴。历时四年,终因兵器粮食不继而作罢,国力消耗殆尽。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莽改句町(都今云南蒙自县)王为侯。句町王不附,莽遣人诱杀之。后又发兵二十万击句町,士兵疾疫死者十之六七。西南地区各族纷纷反莽。
二年(公元10年),莽征高句丽兵击匈奴,高句丽不从,率众逃遁。莽诱杀高句丽侯,高句丽遂起反叛。
武帝通西域后,汉与西域关系良好。莽即位后,贬西域诸国王为侯,且无故侵辱。焉耆先叛,五年(公元13年),起兵杀西域都护但钦,投降匈奴。天凤三年(公元l6年),王莽发军往西域诸国,袭击焉耆,还保龟兹。及莽败,西域遂绝。
王莽犹兴神仙,好鬼神。费万金在宫中筑八风台;广征天下工匠修丸庙于长安城南,工费数百万,卒徒死者万数。
综观其一生,莽乃非政治家、思想家,而为一玩弄权术与沽名钓誉之徒。本性贪权,然封其为“安汉公”时,却数次推让,并称疾不起。初始元年(公元8年),梓潼人哀章,品行不端,见莽居摄,乃伪造天书,言“王莽为真天子”。一心欲登帝位之王莽,至高庙拜受,秉持“承皇天上帝威命”之旗号,以掩人耳目,即皇帝位。即位之时,亲执孺子(刘婴)之手,流涕欷歔。曰:“迫皇天威命”,封孺子为“安定公”。后,即将孺子置门卫使监领,令乳母不得与婴语,使婴常在四壁中,婴长大之后,不识六畜。
没有政治家风度。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凡郡国豪杰及汉忠直之臣不附者皆诬罪以杀之,其叔父红阳侯王立也不能免,死者数百人,海内震惊。居摄二年(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举兵反莽。莽挖翟父及先祖之坟,烧其棺枢,夷灭三族,诛及种嗣,并棘五毒同葬。天凤三年(公元16年),翟义同党王孙庆被捕获,莽令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地皇二年(公元21年),莽在梦中受高祖谴责,即派武士入高庙,肆行破坏,以泄心头之恨。
王莽在位期间,徭役繁重,赋敛重数,人民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官制、币制多变,失信于民:法律烦苛,摇手触禁。
王莽之残酷统治,促使全国上下群起而攻之。莽欲外示自安,乃染其须发。旋因形势日益恶化,莽忧烦不能食,只饮酒,倦则凭几而寐。及刘玄攻洛阳、武关,京师震动,莽愈忧,不知所出。大司空崔发提出:宜哭告天以求救。莽乃率群臣至南郊,仰天大哭,伏而叩头。诸生、小民旦夕哭者,设餐粥,甚为悲哀及能诵告天策文者,授予郎官。一时,授郎官者达五千余人。更始元年(公元23年)十月三日,起义军攻入长安,商人杜吴杀莽,校尉公宾就斩莽首于渐台,军人分莽身,争相杀者数十人。当莽首由将军申屠建传至宛(今河南南阳县)时,百姓共击之,或切食其舌。莽在位十六年,死时六十八岁。
更始帝刘玄
出生年不详,字圣公,南阳蔡阳(在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皇族,祖父苍梧太守刘利,父刘子张,母何氏。
玄年轻时,因避官府抓捕逃至平林(在今湖北随县东北)。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加入陈牧起义军。次年正月,号更始将军。二月,即皇帝位于清水(今河南白河)上沙中。十月,都洛阳。
玄才智平庸,性素懦弱。南阳豪杰(少数派)皆欲立刚毅慷慨而又有才华之刘縯(刘秀兄),而乐于放纵之新市(在今湖北京山县东北),平林出身将帅(多数派)怕縯威明,硬立刘玄。即位之时,玄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故豪杰失望,多不服。即位后,见縯威名日盛,乃杀害之。
更始二年(公元24年),迁都长安,纳赵萌之女为夫人,委政于萌,日夜与妇人饮宴于后廷。群臣欲言事,总是酒醉不能见;不得已,乃令侍中坐帷帐内与语。诸将听出非刘玄之声,因而更加不满。
玄滥授官爵,不听忠言。赵萌专权,生杀自姿。有说萌放纵者,玄即怒而斩之,自是无敢复言。军师将军李淑上书直言相谏,乃将其囚禁。有些将领,又志在财帛,争用威力,整日贪图快活。结果,上下离心,四方怨叛。
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单骑逃走。十月,投降赤眉,将玺送赤眉拥立之皇帝刘盆子,封畏威侯,旋改封为长沙王。赤眉将张卬为绝后患,十二月,派人将其勒死。刘秀即位后,将其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县东)。
东汉(后汉)
(公元25-220年)
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是为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相对于前汉,亦称后汉。东汉是西汉之继续,统称为汉。
西汉极盛时,全国人口五九一九万,东汉之初仅二一〇〇万。
东汉可分两个时期:
一、兴盛时期。此时期约在光武帝至和帝初期。明、章二帝袭光武之雄风,奋发有为,北破匈奴,西定西域,南通西南之地。
二、衰乱时期。此时期长达百年之久。衰弱之由,自和帝刘肇至献帝刘协,凡九帝,继位时皆年幼无知,大者十五岁,小者仅一岁,结果大权旁落。待其年长后,又先后有帝与后、外戚与宦官之争,后则演化为外戚联合士大夫与宦官之争。
至桓、灵二帝,政治尤为腐败,民怨沸腾,终于引发黄巾大起义;继而群雄割据,连年混战,中原大地遭受空前大破坏,人民深受其害。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胁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市),东汉政权实际上已经灭亡。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称帝,国号魏。东汉历十二主,凡一百九十六年。至此名实俱亡,我国进入三国鼎立时期。
西汉、东汉共历四百二十六年。诸葛亮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乃两汉历史经验之总结。
光武帝刘秀
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十二月六日,生于济阳(今河南兰考县)。字文叔,汉高祖九世孙。祖父巨鹿(今河北平乡县)都尉刘回。父刘钦,曾任济阳和南顿(故城在今河南项城县西)令,母樊娴都。
秀九岁而孤,养于叔父刘良家。有兄刘縯、刘仲。刘秀身高七尺三,美须眉,鼻高,口大,勤于稼穑,曾贩谷于宛(今河南南阳市)。而兄縯好侠养士,常笑其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天凤中(公元17年左右)至长安,受《尚书》于中大夫许子威,略通大义。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为逃避官府抓捕,躲于新野姊夫邓晨家。十月,与兄刘縯及李通等起兵于宛和春陵(在今湖北枣阳县东),后加入绿林军。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二月,刘玄即皇帝位,秀为太常偏将军。三月,刘秀与王凤攻下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在今郾城县西北)、郾(今郾城县)。五月,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以四十三万之军进行反击,并以十万人将王凤、王常、刘秀八九千人围于昆阳,情况十分危急。王凤乞求投降,但被自以为要立即踏平昆阳城之王邑所拒绝。此时,一贯被认为胆小之刘秀主动指挥,留王凤、王常守城,自己带十三骑,乘夜向南突围至郾、定陵,收集人马。返回之后,发起两次试探性进攻,均获胜利,士气为之一振。秀乃亲率敢死队三千人从城西水上攻其中坚,斩王寻,城中汉军亦鼓噪而出,内外夹攻,莽军大败,尸横百里。
昆阳之战后,刘縯兄弟威明日盛,刘玄为巩固自己地位,遂诛杀刘縯。此事,对刘秀影响极大,每独居不进酒肉,经常暗中哭泣,同刘玄离心思想进一步加剧。为取信于玄,秀不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不言伐昆阳之功。对此,刘玄深感有愧,乃拜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并不顾新市、平林派反对,令秀出巡河北。秀借此机会,考察官吏,除莽苛政,释放囚徒,官民送礼,一概不受,深得民心。
当巡行至邯郸时,故赵缪王之子刘林建议于列人(在今河北肥乡县东北)决清漳水,以灌赤眉军,秀不从。刘林不满,乃立卜者王郎(诈称王郎乃成帝之子刘子舆)为帝于邯郸。刘秀被迫投奔尚未归附于王郎之信都(故域在今河北枣强县东北)太守任光。并以此为据点,不断扩充势力。更始二年(公元24年)五月,攻入邯郸,杀王郎。之后,又镇压和收编铜马(北方起义军)等农民起义军,占据河北、河南大部分地区。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二十二日,即位于鄗(在今河北柏乡县北)南千秋亭五成陌。十月。定都洛阳。自以汉为火德,忌水,故改洛阳为雒阳。
称帝之后,镇压赤眉军,削平据守天水之隗嚣和据守成都之公孙述等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征战,于十二年(公元36年)统一全国。
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之诏书。七年(公元31年),诏书说:敢拘留不放者,按略卖人员律治罪。十一年(公元35年)二二月,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之重要论点,并规定“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八月,规定“免所炙灼者为庶人”;十月,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死刑之法。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六年(公元30年),裁并郡县,精减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
刘秀之所以能在群雄竞起中一统天下,其基本原因是其具有战略头脑,能团结各方人士,善于争取民心。
一是不计前怨,团结各方人士。刘玄之大司马朱鲔,曾劝玄杀刘縯,并力阻刘秀出巡河北。朱鲔投降后,刘秀授鲔为平狄将军,封为扶沟侯;后为少府,传封累世。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秀灭王郎,得官吏勾结王郎而诽谤别人之信数千封。秀当众烧毁,写信者忧惧之心即安。
二是争取民心。出巡河北,遣囚徒,除苛政;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拒绝刘林于列人决河以灌赤眉之建议;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之诏书,以及不受奉献,要求“薄葬送终”等都很得人心。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十一月,处理欧阳歙一案尤得人心。歙系大司徒,八世为《尚书》博士,因汝南太守任内度田不实,赃罪千余万,下狱。为歙求情者千人,有愿代歙死者。刘秀不赦,歙死于狱中。
刘秀容不得直言者是其一大不足。大司徒韩歆为说明将有饥荒,指天划地,言甚刚切。刘秀将其免归田里,然犹不释,又遣使宣诏责之,歆及其子婴皆自杀。
刘秀统一中国之后,厌武事,不言军旅。皇太子曾问攻战之事,刘秀回答“此非尔所及”。其实,在统一中国之前,刘秀就开始削弱国防建设,废郡国兵制,罢郡国都尉。致后来,无力抵御外患。
刘秀晚年得风眩病,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五日,死于洛阳南宫前殿。在位三十三年,死时六十三岁。三月,葬于原陵(在今河南孟津县铁谢村附近)。庙号世祖,谥曰光武帝。
明帝刘庄
建武四年(公元28年)五月四日生,原名阳。光武第四子,母阴丽华。十五年(公元39年),封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十九年,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即皇帝位,年三十。
刘庄腮颊丰满,幼时聪明。十岁能通《春秋》,后就学于博士桓荣,学通《尚书》,为光武所喜爱。即位后,思想上,提倡儒术,亲自给儒生授经义。政治上,以刑理治国,法令分明。坚持光武帝关于后妃之家不封侯、不参政和限制亲属荣位等制度,尚书阎章,论才能,应委以要职,因章二妹是贵人,遂不用。馆陶公主刘红夫(光武女)为子求官,不许,远近畏服。
在位期间重视兴修水利。西汉平帝时,黄河、汴渠决口,六十多年未修复,兖(治所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豫一带多遭水患。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刘庄派水利专家王景及其助手王吴,发卒数十万,在西起荥阳(属今河南省),东至千乘(在今山东博兴县西北)千余里之地段上,筑堤,修渠,建水门(十里建一水门),使河、汴分流,效果明显,自此九百年黄河未发生重大改道。
自光武平定蜀地,国内安定,且经王景治河成功,耕地扩大,连年丰收,国力增强,人口由二一〇〇万增至三四〇〇万。时北匈奴数犯边境,刘庄乃于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屯驻精兵,并于十六年(公元73年)二月,派奉车都尉窦固等四路出塞,大举反击北匈奴。后令班超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班超智灭匈奴在鄯善使者,威震西域,后又降服于阗,使西域诸国与汉隔绝六十五年后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