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中国古兵阵
- 官场小说下一章:
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生。高祖第五子,母薄氏。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为代王,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后死。九月,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欲为乱,以危汉室。齐王刘襄(高帝长孙)首先起兵反诸吕。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智夺吕氏军权,并与朱虚侯刘章共同谋划,一举消灭吕氏。群臣以“代王方今高帝现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议立为带,密使人召刘恒至长安。恒至,丞相陈平等拜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当奉宗庙。大王,高帝长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刘恒再三推让之后,遂即天子位。
文帝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一日,死于长安未央宫。在位二十四年,死时四十六岁。葬于霸陵(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庙号太宗,谥曰孝文皇帝。
刘恒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初之休养生息政策,免收全国田赋十二年,提倡农耕,加速农业发展;解放奴婢,免官奴为庶人;废“一人有罪,并坐其家室”之连坐法,去“诽谤、妖言之罪”,除肉刑。为了防止功臣、皇族操纵朝政,遣列侯就国;虽匈奴犯边境,杀人民,抢掠牲畜,但由于国力、军力限制,仍采取和亲政策,以求边境之安宁。从此,生产不断发展,社会逐渐走向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刘恒是我国历史上以勤俭节约著称之皇帝。亲耕籍田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所幸慎夫人,衣着朴素,帷帐无文绣。即位初,有人献千里马,拒不接受,并诏告天下“朕不受献”。在位二十四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死前遗诏,提出“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要求丧事从简,“出临三日,皆释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山为藏,不复起坟。
注意使用人才。曾提出:“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谏者”。“不能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将军周亚夫、刘礼、徐厉分别屯军细柳(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霸上(在今西安市东)、棘门(在今咸阳市东北),以防匈奴。恒前往劳军,先至霸上、棘门,直入营区,无所阻拦;继而至细柳,军士戒备森严,被阻不得入,虽说明天子至,仍不许。恒无奈,乃令使者持节诏周亚夫。亚夫乃传令开营门,请以军礼见。既入,恒只能按辔徐行。群臣皆惊。劳军毕,出营门,恒曰:“此真将军矣!”并谓“霸上、棘门军若儿戏”。旋拜亚夫为中尉。
但偏袒亲属是其一短。淮南王刘长(高帝第三子),骄横不法,以铁椎击辟阳侯审食其,又令从者刭之。恒念其为最亲,不予惩治。大臣袁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不听。后长自作法令,逐朝廷所置官吏而请自置之,恒违心从之。前六年(公元前174年),长谋反于谷口(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令人联络闽越、匈奴。事觉,恒又不忍诛。将军薄昭(恒舅)杀朝廷使者,恒亦不忍诛。
景帝刘启
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生。文帝第三子,母窦猗房。文帝在代地(地在今河北蔚县一带)所生三子皆早死,文帝前元年(公元前179年),以现子刘启居长,又纯厚慈仁,遂立为太子。后七年(公元前157年)六月,即皇帝位。景帝后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死于长安未央宫。在位十七年,死时四十八岁。二月,葬于阳陵(在今陕西高陵县西南)。谥曰孝景皇帝。
在位期间,主要是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叛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
高帝在消灭异姓王之后,为巩固刘氏政权,乃分封同姓王。时诸王年幼,封地权力小,初始阶段,尚未能构成对汉皇朝之威胁。经过几十年之休养生息,诸王国皆甚富强,因而均怀有独立之志。文帝时,太傅贾谊、太子家令晁错曾相继上策削藩,文帝宽,不忍罚。及刘启即位,晁错又上书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刘启采纳这一建议,借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之过失,各削其部分封地。朝廷又议削吴。
吴王刘濞早怀不满。启为太子时,吴太子刘贤入朝,同启饮、博;贤与启争博道,不恭,启杀之。当贤遗体至吴,吴王怒曰:“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至长安。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验之,非病,实为子故。吴王恐,始有反谋:及闻朝廷议削吴,吴王恐削地无已,乃联合楚王、赵王(还遣使北联匈奴)、胶西王及胶东王刘雄渠、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于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素与晁错不和之吴相袁盎向刘启建议:“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刘启惧七国之强大,乃斩错于东市,遣袁盎等人至吴。吴王不肯罢兵;拘留袁盎,自称东帝,继续反叛。启以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令将军栾布击齐,使大将军窦婴屯莱阳,监齐,赵兵。汉军在周亚夫、栾布、郦寄指挥下,迅速击败叛军,斩首十万余级。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被迫自杀,追斩吴王于东越丹徒。匈奴闻吴、楚败,不肯入边。凡三月,吴、楚反叛皆破灭。
刘启对匈奴仍取和亲政策。在位期间,三与和亲。前五年(公元前152年),乃遣真公主嫁匈奴单于,故边境尚无大患。
刘启承文帝节俭之风,继续采取与民休养生息之政策,减少赋税(田赋三十税一),重农抑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并进一步减轻刑罚。但在叛军压力下,听信袁盎谗言,诛杀晁错是一大失策。
汉朝,自高帝以来,历经六十年之治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亦较繁荣。仓库堆满粮食至于腐烂,京师之钱累巨万而不可计,居官者世代相传以为姓号,史称“文景之治”。然统治阶级奢侈之风盛行;民间豪强,兼并土地,武断乡里。
武帝刘彻
景帝前元年(公元前156年)七月七日平旦时生。景帝第十子,母王娡。前四年(公元前153年),封胶东王。前七年(公元前150年)四月,立为皇太子。后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即皇帝位,时年十六岁。翌年,定年号为建元,帝王年号自此始。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秦历为夏正,以正月为岁首。
刘彻即位后,政治上仍秉承景帝之政策,继续削弱王国势力,打击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采纳中大夫主父偃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颁行“推恩令”,始分藩国。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设立太学,培养选拔人才。此后,儒学乃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正统思想。
经济上:一、打击富商大贾,增加朝廷收入。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将煮盐、冶铁收归官营,任东郭咸阳和孔仅为大农丞,统掌盐铁。二、将铸钱权统一于中央。高帝曾令民间自铸,其后酿成豪强对抗朝廷之手段。为打击这股势力,汉朝廷从公元前193年起,以币制改革同豪强作过九次斗争。至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才取得胜利,销毁各种铜钱,铸造统一之五铢钱。三、官办商业。以京师为中心,建立全国商业网口沟通经济联系;设平准官和均输官,直接经管运输和留易,稳定物价。四、大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发卒数万修堵黄河瓠子大决口,并亲临河上,令随行官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二十余年未能修复之大决口,终被填塞。
然刘彻一生仍主要从事于对匈战争及大规模扩展领土之事业。
匈奴乃游牧民族,好战,常犯边境,烧杀掠夺,实为西汉皇朝之一大祸害。高帝曾企图解决它,不但未能如愿,反遭平城之辱,于是被迫采取和亲之策。此后汉朝廷仍沿用这一策略,以求边境之暂时安宁,但匈奴仍不断入侵,陇西、上谷、云中、辽东之地,深受其害。
刘彻即位之日,正是汉朝廷国力雄厚之时,乃奋然跃起,为雪累世之耻,重建始皇大帝国雄图,决心大举讨伐匈奴。
时,匈奴正值军臣单于(冒顿之孙)当权,国力强盛,其国境东达辽河,西至今苏联中亚西亚,实为古代世界最大之游牧帝国。两强相遇,战争非常艰巨,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为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战争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时,马邑(今山西朔县)土豪聂壹献计,请诱击匈奴。大行王恢力主此议,而御使大夫韩安国以匈奴至如疾风,去如收电,反对开战。彻曰:“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遂从恢议,以三十万大军埋伏于马邑山谷中,欲诱匈奴至而灭之。
六月,匈奴十万骑入武州塞(在今左云县东),及至距马邑百余里处,见牲畜布野而无牧者,单于始疑之;及被俘汉雁门尉史为活命而泄汉军机之后,单于乃急引兵还。汉军诱击之战遂告失败。从此,匈奴屡犯汉边塞,烧杀抢掠。
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匈奴入侵上谷(在今河北怀来县南),杀掠吏民。彻分兵四路,从上谷至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一线向匈奴发起进攻;结果,车骑将军卫青略获小胜,轻骑将军公孙贺一无所获,骑将军公孙敖亡卒七千,骁骑将军李广全军覆没,只身被俘逃归。
从此,战争进入更加酷烈之阶段。自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起,双方为争夺阴山、祁连山(均为匈奴繁衍生息之地)两大战略地区,在东起辽河,西至酒泉,长达数千里之地段上,进行长达十年之生死大搏斗,大战凡七次。由于卫青、霍去病等人英勇善战,结果,汉胜匈败,匈奴远遁漠北。汉尽有阴山、祁连山地区,但国力消耗巨大,无力再从事大规模战争,双方进入不战不和状态。彻一方面派兵五六万,采取蚕食政策,向北扩展;一方面在新占据之部分地区(今内蒙古、宁夏及甘肃北部地区),积极从事开发。
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双方休战已历八年,再战已经成熟。十月,彻分兵两路,目的是扫荡河西走廊之匈奴。由于匈奴采取游击战,因而两路汉军出征数千里,均未遇见匈奴,乃还。之后,彻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迁民以实之。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彻率军十八万,自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经上郡(治所在今绥德县东南)、西河(今名榆林河)、五原(属今内蒙古自治区),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在今呼和浩特市西),继至朔方(治所在今杭锦旗北),临北河(今乌加河),武装示威于边境上。并遣使告乌维单于(公元前114年继位):能战则战,不能战,即南面称臣于汉。单于怒,拘汉使者,但又畏汉,数遣使至长安,好言以求亲。彻要求以其太子入质为和亲条件,单于以无先例而拒之。
六年(公元前105年),乌维单于死,其子乌师卢立。是岁,天灾,牲畜多死;而乌师卢又好杀伐,国人益不安。其左大都尉见此情景,乃欲杀乌师卢降汉,并遣人告汉:来兵即发。彻从其请,令将军赵破奴率军二万应之。汉军至浚稽山(在今蒙古鄂尔浑河和土拉河之间),约左大都尉,事成至浚稽山。左大都尉欲发而事泄,单于诛之,赵破奴亦全军覆没。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乌师卢死,其叔父呴犁湖继之。次年,呴犁湖死,其弟且鞮侯为单于。且鞮侯初立,恐汉来袭,遂请和。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彻遣中郎将苏武、副中郎将张胜送留汉之匈奴使者归,又厚赂且鞮侯单于,报其请和之善意。
苏武、张胜既至,而胜听信汉投降匈奴者之言,自作主张,谋劫且鞮侯母阏氏。事泄,苏武等被拘(苏武被放逐到今贝加尔湖,从事牧羊,为时十九年),于是汉匈之战又起。
二年(公元前99年)五月,彻分兵三路进击匈奴,其战略目标是天山(横贯于今新疆中部)。九月,骑都尉李陵(李广之孙)率五千人后行,侦察敌情,至浚稽山,被匈奴三万骑所围。李陵孤军奋战九天,未从事先约定之受降城归而逃至居延,遂失所援,矢尽粮绝,士卒多死,遂骗余卒曰自己“不死非壮士”,令其四散,尽斩旌旗,埋珍宝,独自投降匈奴,单于以己女妻之,封右校王。其他三路中之二路无功而还,贰师将军李广利之一路,死伤十之六七,斩杀匈奴亦大略相当。
李陵之败降,彻十分气怒。群臣皆归罪于陵,独太史令司马迁以“仆观仆以为(我看我认为)”之脑补为理由为陵说情,并沮贰师。彻谓迁以不实之辞,为陵游说,遂以诬罔罪定迁死刑,因汉景帝有令,死罪欲腐者许之,迁遂自求腐刑求生。
四年(公元前97年)正月,彻发四路兵,共二十一万。与匈奴战于余吾水(今蒙古境鄂尔浑河),连斗十余日,一无所得,遂还。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正月,匈奴入侵五原、酒泉,杀汉两都尉。三月,彻以十四万之众,分三路进行反击:李广利军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出西河(治所在今内蒙古东胜县),重合侯马通出酒泉。商丘成军虽击败叛贼李陵所率领之匈奴军,但李广利被匈奴击败于燕然山(今蒙古境之杭爱山),全军(七万)覆没,广利被俘,投降。马通军一无所获。
在汉匈战争中,彻为孤立匈奴,断匈右臂,早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即派张骞(今陕西城固县人,时官为郎)出使西域(指玉门以西广大地区。时西域有三十六小国)。骞率百余人,从长安出发,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县),途中被匈奴俘获,拘禁十年。后乘机逃脱,至大月氏(在今阿姆河上游地区);大月氏不愿与匈奴为敌,骞留岁余,乃返;至南山(今祁连山),复为匈奴所得: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骞乘机逃归。骞出使西域十三载,备尝艰辛,唯二人(骞与甘父)生还。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彻令骞再度出使西域。骞至乌孙(在今苏联境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之间),分遣副使分赴大宛(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在令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阒(今新疆和田县一带)及诸旁国,于是西域始通于汉。
上述出使,虽未完全达到断匈奴右臂之目的,但有利于沟通各国经济文化往来。
彻在军事打击匈奴之时,还大量移民于收复之地,以固边防。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筑朔方城(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移民屯垦。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移关东贫民七十二万五千人于陇西等地。
刘彻与匈奴作战凡四十余年,大战十五次,给匈奴以重打击,但自身亦遭受巨大损失。匈奴无力再战,刘彻亦厌战,故汉匈之间遂形成相持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