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中国古兵阵
- 官场小说下一章:
186.明宗奇渥温和世㻋
187.文宗奇渥温图帖睦尔
188.宁宗奇渥温懿璘质班
189.顺帝奇渥温妥懽贴睦尔
明
190.太祖朱元璋
191.惠帝朱允炆
192.成祖朱棣
193.仁宗朱高炽
194.宣宗朱瞻基
195.英宗朱祁镇
196.代宗(景帝)朱祁钰
197.宪宗朱见深
198.孝宗朱祐樘
199.武宗朱厚照
200.世宗朱厚熜
201.穆宗朱载垕
202.神宗朱翊钧
203.光宗朱常洛
204.熹宗朱由校
205.思宗朱由检
清(含后金)
206.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207.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208.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
209.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
210.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
211.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212.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
213.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
214.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
215.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
216.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
217.末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秦 帝 国
(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古国名。舜赐柏翳(伯益)姓嬴氏;周孝王封柏翳之后非子为附庸,与之秦邑(故地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东迂(公元前77 1年)有功,始受封立国。春秋时,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县)。穆公攻灭十二国,扩地千里,称霸西戎(古时,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总称),战国初,秦内乱数起,国力渐衰,魏乘机占领河西地区(指今山西和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洛河以东地区)。至孝公,任用商鞅,两次变法,国力富强,并迁都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为战国七雄之一。
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五月,嬴政即王位。时秦占有关中、巴蜀、汉中、上郡(今陕西北部)、河东、太原、上党(此三地均在今山西省境)、宛(今河南南阳地区)、郢(今湖北江陵地区)之地。其领土为七雄之冠,且物产丰富,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嬴政并灭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全国统一,仍沿用秦国号,自称始皇帝,以十月为岁首。南拓疆土。其领土,东、南至海,西至今甘肃、四川,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阴山(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东北至辽东。但由于求治过急,刑法严苛,加之建宫殿,修坟墓,连年战争,徭役赋税繁重,人民无法承受;继承者嬴胡亥昏庸残暴,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终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秦历二帝,凡十五年。
始皇帝嬴政
父庄襄王嬴异人,母赵氏。赵氏出身豪门,大商吕不韦之妾,善歌舞。庄襄王为质于赵,见赵氏,悦而取之。是时,赵氏有娠,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十一日,生于赵国首都邯郸。因正月生于赵国,故初名赵正(又,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而为赵氏);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从赵归秦,改名嬴政。
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五月二十六日,庄襄王死,政即王位,时年十三。国事皆决于相国吕不韦,号称仲父。
初,吕不韦与太后赵氏私通;及政稍长,不韦恐事觉,乃以舍人嫪毐,去须眉,假充宦人,进于太后。太后幸之,生二子,封毐长信侯,政事皆决于毐。
左右告政,毐实非者。政下吏治毒,毐惧,图谋叛乱。
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四月,政宿古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蕲年宫以行冠礼,准备亲临执政。毐趁机发兵,欲攻蕲年宫。政得知后,即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与毐战于咸阳。毐战败被擒。九月,夷毐三族;同党二十余人亦皆车裂灭宗:舍人罪轻者迁蜀,凡四千余家;幽禁太后于雍之萯阳宫。杀其二子。政下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因此而致死者二十七人。但齐人茅焦冒死谏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背秦也。”政乃迎太后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翌年十月,吕不韦因毐事免职,迁于洛阳。十一年(公元前236年),政恐其为变,乃赐书曰:“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不韦恐诛,服毒自杀。
嬴政在统一内部之后。即开始进行消灭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之伟大斗争。
所谓六国,即韩、魏、赵、燕、齐、楚。
韩,先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继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后迁新郑(属今河南省)。初有今山西、河南两省部分地区;据地险要,虽土地贫瘠,但为军事上必争之地。至秦始皇初年,仅存新郑、阳翟周围数十邑,约为一小郡之面积,为六国中之最弱者。其四周:西有秦,东、南有楚,北有魏。
魏,先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战国初,国势强大,据有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省部分地区。后因屡败于秦,尤自马陵(在今河南范县西南)之战(公元前341年)败于齐后,秦、齐、赵三国乘机侵占魏之领土。由此魏一蹶不振,国土日益减少,至秦始皇初年,仅有大梁南北数十邑,约为秦之一郡。其四周:西有秦,北有齐、赵,东南有楚,南有韩。
赵,先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后迁都于邯郸。初据有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陕西五省(区)部分地区。赵兵素以强劲著称,代有名将(赵奢、廉颇、李牧),向为秦之劲敌。至秦始皇初年,犹拥有邯郸、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肥沃之地,及云中(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雁门(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代(在今河北蔚县东北)等郡。其四周:西南有秦、东有齐、南有魏、东北有燕,西北远至阴山,与匈奴等为界。
燕,始都于易(在今河北易县附近),后迁都于蓟(今北京市)。春秋之世,甚为弱小,及燕昭王姬平即位(公元前312年),国势始振,据有今北京、辽宁,及河北北部之地。其四周:东北有朝鲜,北有东胡(古族名),西南有赵,南有齐。公元前255年,姬喜即位,常挑衅于齐、赵,屡遭失败,由是国势渐衰。
齐,都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据有今山东之大部,及安徽、河北之一部分,为东方大国。其四周:南有楚。西南有魏,西北有赵,北有燕,东临大海。后因国无良将,只求自保,以图苟安。
楚,先都于丹阳(在今湖北秭归县东南),后迁都于郢(今江陵县)。春秋时即为强国。至战国时,仍据有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六省之地,以及河南、陕西、四川三省之一部分,地方五千里,甲兵百万,粮支十年。后屡败于秦,其势渐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郢都,楚王(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
嬴政面对六国不同情况,采用李斯之谋,暗派能言善辩之士,携金玉游说六国,收买权臣、名士,离间其君臣;能收买者则收买之,不能收买者则暗杀之;最后用战争解决问题。战争交错进行,然其基本策略是远交进攻。
首攻赵国。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嬴政乘赵用兵于燕之时,命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统军三十万,分两路伐赵。赵将李牧等以军二十万进行顽强抗击。两军相持不下,秦遂罢兵。十三年(公元前234年),赢政命桓齮再度攻赵。齮军在平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杀赵主帅扈辄,赵军死者十万人。李牧奋起反击,齮军败退安阳。
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嬴政再命王翦攻赵,又为李牧所阻,无功而还。嬴政乃阴遣人赴邯郸,以重金赂赵嬖人郭开,使毁李牧。
嬴政以重兵伐赵,虽未达到灭赵之目的,但威震四方。韩王韩安惧于灭亡,遂遣使韩非至秦纳地请降。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嬴政遣使至韩受地,韩遂亡。
十八年(公元前229年),郭开根据秦之意图,诬李牧谋反,赵王信之,遂罢其官。李牧拒不受命,赵王杀之。嬴政即令王翦起兵伐赵。次年,秦军攻入邯郸,俘赵王赵迁,赵亡。
秦灭赵,军至燕南界。燕太子姬丹震惧,遂派卫人荆轲入秦,诈献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县一带)地图及秦降将樊於期头。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轲至咸阳。政喜,在咸阳宫隆重召见。轲于图中夹带匕首,乘机行刺,政惊起,环柱而走;政左右以手搏之(秦制,群臣上殿,不得带兵器),政拔剑断轲左腿,后又支解其体,并命王翦伐燕。是年冬,秦军大败燕军于易水之西(在今河北易县境),继克燕都城,燕王及太子东走辽东。秦军立即转兵南向以攻楚。
攻楚,必先灭魏(魏位赵、楚之间)。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嬴政命王翦之子王贲伐魏。三月,魏王魏假出降。
魏国既灭,秦军即攻楚。早在赵国灭亡之后,嬴政至前线劳军,曾问计于年轻将领李信:“吾欲伐荆(庄襄王讳楚,故谓楚为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信曰:“不过用二十万。”政问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政曰:“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翦则谢病回归故里频阳(今陕西富平县)。
李信伐楚,先破楚军于平舆(今属河南省)。继因情报不灵,轻兵东进至颖上(属今安徽省)。楚将项燕乘机大举反攻,秦军仓皇不能成阵,损失甚大,被迫退出楚境。
李信败归,嬴政甚为震怒,亲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以病为由,拒之。嬴政坚持要翦挂帅出征。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嬴政许之,并于王翦出征之日,送至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翦果不负所望,于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俘楚王芈负刍以归。
楚既灭,嬴政旋命王贲攻辽东。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俘燕王姬喜。
秦灭韩、魏、赵、燕、楚五国,历时十五年。在此期间,齐王田建坐视不救,又不战备,只图享乐。而早有志灭齐之嬴政,在攻灭他国之时,用重金收买齐相后胜,又凡齐国宾客去秦者,亦多与赂金。因之受秦赂者,日以劝齐王事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临淄;太平已久之齐民,惊慌恐惧,无有敢抗拒者。后胜乘机劝齐王出降;秦伪许封其地五百里,齐王遂降:秦迁其于共地(今河南辉县),置于松柏之间,饥饿而死。
六国既灭,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又欲传至万世,乃自号始皇帝, 自称“朕”,并令自此纪年皆以十月为岁首。
政改称皇帝后,即从事于建立统一之封建帝国。一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集大权于一身,取消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二是设立从中央到地方官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设三公九卿,郡设守、尉、监,县设令(长)、尉、丞,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亭、里设亭长、里正,构成一部完整之统治机器。三是颁布统一制度: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与此同时,还采取各种措施,巩固政权:
一、集六国贵族和天下富豪于咸阳。六国虽已灭亡,但其领主和富商大贾还存在。他们原是六国所赖以生存之政治和经济势力之基础,为巩固统一,悉迁居咸阳。
二、收兵器,毁城防。为剥夺各国贵族反抗之武器,乃集天下兵器于咸阳,铸成十二金人,置于宫中;同时,又将六国首都城郭和国家间城墙一律平毁。
三、巩固边防。秦统一六国后,其主要威胁来自北部之匈奴,因而有北逐匈奴之战。
古代,在我国北部——东起辽河流域,西至陇西之广大地区,散居着众多而又各自独立之民族。其名称繁多(各代史书,称号不一),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衣兽皮,无文字,善骑射,性凶狠,好烧杀抢夺,为中原人民一大祸害。经过长期演变,至战国末期,遂形成匈奴、东胡(居匈奴之东,其地在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西喇木伦河流域)、月氏(在匈奴之西,游牧于今祁连山至敦煌一带)三大族系。其中匈奴势力尤大,常侵犯中原北边,因之燕、赵、秦三国被迫与之作战,并各筑长城以自守。至始皇并灭六国之时,匈奴单于头曼,破东胡,逐月氏,其势空前强大,成为秦帝国之重大威胁。为巩固秦政权,必须予以消除。
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初,政亲自巡视东起碣石(在今河北昌黎县北),西至上郡(今陕西绥德县)之北部边境。归至咸阳,即命青年将领蒙恬率军三十万,北逐匈奴。经过一年战斗,逐匈奴七百里,收复被匈奴侵占之原秦、赵之全部领土。
匈奴既逐,秦即在原秦、赵、燕既有长城之基础上,筑起一条西起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在今辽宁辽阳县北)之万里长城。并在新收复之地,设置四十四县;从内地移民十二万。
四、南拓疆土,平定百越。百越是指散居于我国长江下游、东南沿海,以及西南一带少数民族之总称。它分闽越(生活于今福建一带)、东瓯(在今浙江沿海一带)、南越(在今广东一带)、西瓯(在今广东西南、广西南部和云南东南部)。它们一直处于原始部落生活方式之时代,互不相属,经常自相残杀。
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即挥军南下,降服今浙江一带之越人,设置会稽郡。
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皇乘并灭六国,北逐匈奴后胜利之余威,派尉屠睢、尉任嚣率军五十万,分五路:一路,由鄱阳湖东侧,经今日之余干县进入闽中,平定闽地;二路,由鄱阳湖西侧,由今南康县,与三路(由长沙,经宜章)进入粤北,平定番禺(今广州市)之地;四路,集结于今湖南宁远县、蓝山县一带,以支援三路与五路之作战;五路,由今黔阳县进入桂北,平定桂林之地。
诸路军皆受到越人之顽强抗击,尉屠睢战死。百越被征服后,遂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迁民五十万,杂居其间,从事开发。
为支援平百越战争,在此之前(公元前223年)令监禄开凿一条长三十四公里之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北),沟通湘、漓二水。为时十年,灵渠始告完成。
五、确立土地私有,废除井田制度;开垦土地,兴修水利,修建驰道。
六、巡视全国。全国统一后,始皇五次出巡。先后到过今陕、甘、豫、晋、冀、鲁、苏、浙、皖、鄂、湘等地。沿途刻石,歌颂自己,宣传统一。
七、焚书坑儒。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主张师古,分封子弟。丞相李斯认为这是“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建议除《秦纪》、医药、卜巫、种树等书外,焚民间所藏《诗》、《书》和百家语,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始皇采纳李斯此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