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统一北方之后,又连年出击柔然之残存势力和西域诸国。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九月,大破柔然,收民畜百余万。自是柔然衰弱,不敢再犯。
次年六月,焘闻宋将北伐,曾致书宋文帝,高傲地宣称:“来亦不迎,去亦不送。”七月,宋军相继占领碻礉、乐安,进而围攻滑台。九月,焘统兵(号称百万)救滑台,宋军退走。焘军分五路,乘胜追击。攻彭城,不克,攻盱眙,又不克,乃于十二月直抵长江北岸之瓜步。建康一片惊慌,纷纷准备南逃。
焘南下之时,未带粮草,唯靠抢劫。及过淮,民多逃匿,抄掠无所得,缺草缺粮,人马饥乏。在此困难之时,焘一面伐苇为筏,声言渡江;一面馈送骆驼、名马于宋,“求和请婚”。宋亦以珍羞、异昧作为回报。正平元年(公元451年)正月初一,北魏军沿江举火,虚张声势。初二,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至盱眙,求酒于臧质(宋辅国将军),质封溲便与之。焘怒,肉搏登城,轮番进攻,坠而复升,莫有退者,死伤万计,尸与城平,攻三旬而未能克。是时军中多疫疾,又告宋军自海入淮。三月,焘退回平城。此次战争,双方损失惨重,北魏之士马死伤过半,焘威信大降。
六月,中常侍宗爱因与太子有隙,诬告太子亲信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有罪。焘杀道盛,太子忧死。后焘知太子无罪,甚悔之。爱惧诛己,于次年二月,杀焘。焘在位三十年,死时四十五岁。三月,葬于云中金陵(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谥曰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如同其祖父拓跋珪(道武帝),乃魏国之杰出皇帝。
一、知人善任。其用人原则是,唯才效所长,不论本末和种族。崔浩,汉族,才智过人,因而受到信任和重用,官至侍中。焘认为浩“才略之美,于今无比。”并要求浩“尽忠规谅,勿有所隐。”令尚书“凡军国大计,汝曹所不能决者,皆当咨浩,然后施行。”
二、亲临前线,同士卒共生死,每处危境,临危不惧,泰然处之。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在盛乐,被柔然围五十余重,骑逼马首,相次如堵,将士大惧,而他神色自若,众情始安。
四年(公元427年)四月,在伐夏战斗中,焘马蹶而坠。几为夏兵所获之时,焘翻身上马,刺死夏尚书斛黎文,又杀骑兵十余人。虽身中流矢,仍奋击不停。
此等勇敢精神,使人思效命,所向无敌。
三、知错就改。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八月,焘猎于河西,诏以肥马狩猎。尚书令古弼悉以弱者。焘大怒:“朕还台,先斩此奴!”左右惶怖。弼曰:“今蠕蠕方强,南寇未灭,吾以肥马供军,弱马供猎,为国远虑,虽死何伤!”焘闻之,叹曰:“有臣如此,国之宝也。”他日,焘复猎,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五百乘以运之。弼以秋收为由,请缓期。焘曰:“笔公可谓社稷之臣矣!”
四、明于刑罚,功者赏不避贱,罪者刑不避亲。常曰“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故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镇西将军王斤(镇长安)骄矜不法,奴役百姓,民不堪命,数千家逃亡汉川。焘查实后,斩斤首。
办案中强调应讲真话。辽东公翟黑子是焘亲信,出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发,入见焘,不以实对。焘怒,杀之。
十一年(公元450年),崔浩与中书侍郎高允奉诏共撰国史。由于北人对国史不满,焘问允:“国书皆浩所为乎?”允曰:“浩所领事多,总裁而已,至于著述,臣多于浩。”焘怒曰:“罪甚于浩,何以得生!”对曰:“臣罪当族灭,不敢虚妄。”焘曰:“直哉!此人情所难,而允能为之!临死不易辞,信也;为臣不欺君,贞也。”遂赦之。
然焘性残忍。此种残忍性在战争中表现尤为明显。伐宋之时,沿途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用长矛挑起,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在每次战争中,一抢二杀三烧,将抢来之物分赐将士。
焘不信佛。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二月,至长安,入佛寺,见沙门饮洒,藏匿妇女,又搜出大量酒具、兵器和大批官员、富人寄藏物品。乃尽诛长安沙门,毁诸经像,诏令四方用长安之法。由于太子保护,沙门多逃匿获免,但北魏境内寺庙不复存在。
文成帝拓跋浚
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六月二十一日,生于东宫,字乌雷。太武帝之孙,拓跋晃长子,母郁久闾氏。
浚幼时聪明过人,为太武帝所爱,常置左右。年五岁,随太武帝北巡。既长,风格异常,每有大政,常参与决策。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二月,中常侍宗爱杀太武帝,立太武帝少子南安王拓跋余,爱总揽朝政。余以违次而立,善厚赐群下,以收众心;旬月之间,府库皆空。又好酣饮、声乐、狩猎。余患爱之专恣,谋夺其权,爱愤怒。十月,爱遣小黄门贾周等杀余,秘而不宣,唯羽林郎中刘尼知之。尼劝爱立浚,爱反对。尼遂与殿中尚书源贺、南部尚书陆丽迎立浚即皇帝位于平城永安殿,杀爱、周,夷其三族。
在位期间,主要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太武帝连年从事战争所带来之饲力消耗及安定民心。
浚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武邑人石华告源贺(时为冀州刺史,赐爵陇西王)谋反。浚知“贺竭诚事国”,不信。经查,系诬告,杀华。谓左右曰:“以贺忠诚,犹不免诬谤,不及贺者可无慎哉!”十二月,定州刺史许宗之求取不节,滦泽民马超发出不满言论)宗之击杀超。后恐其家人告状,乃上书诬超毁谤朝政。浚曰:“此必妄也”,“必宗之惧罪诬超”。经查,果然如此,遂杀宗之于都南。
对待中书侍郎高允,亦表明浚有明辨是非之能力。允好切谏,语言尖锐,令人难堪。但允求见,浚每屏退左右而待之,或自朝至暮,或连日不出。浚曰:“高允者,乃忠臣也。朕有过,未尝不面言,至有朕所不堪闻者,允皆无所避。”并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小,不过为郎(允二十七年未升官),汝等不自愧乎!”
浚即位后,复佛教,亲自为沙门师贤等五人下发,所毁佛寺,亦尽修复。
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十一日,死于平城太华殿。在位十四年,死时二十六岁。谥曰文成皇帝,庙号高宗。八月,葬于云中金陵(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献文帝拓跋弘
兴光元年(公元454年)七月五日,生于阴山之北,字万民。文成帝长子,母李氏(依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故事,被赐死)。三岁,立为皇太子。和平六年(公元465年)五月,即皇帝位。
即位之初,车骑将军乙浑杀尚书杨保年和司徒陆丽等大臣,独揽大权。天安元年(公元456年)二月,冯太后以浑反诛之,临朝称制。次年八月,弘始亲政。
皇兴三年(公元469年)正月,拔宋之东阳(在今山东益都县东),青冀之地遂尽归于魏。第二年九月,弘率军攻柔然,往返六千里,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
弘聪睿早成,刚毅有断,勤于为治,赏罚严明,拔高浩之士,黜贪污之徒,于是北魏之官吏始有以廉洁著称者。但好黄、老、浮屠之学,常引朝士及沙门共谈玄理。有薄富贵和脱世俗之心,因而欲禅位于其叔父京兆王拓跋子推。由于群臣反对,遂于皇兴五年(公元471年)八月,传位于年仅五岁之长子拓跋宏。禅位之后,即迁崇光宫,同僧人居之,但仍总管朝政。
冯太后内行不正,怨弘杀其亲信李奕,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十三日,毒杀弘。死时二十三岁。谥曰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于云中金陵(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
孝文帝元宏
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九日,生于平城紫宫,字玄览。献文帝长子。母李夫人被杀,冯太后抚养。三年(公元469年)六月,立为皇太子。
献文帝信佛教,轻功名,薄富贵,于五年(公元471年)八月让位,宏即位(年五岁),大权仍由献文帝掌握。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六月,冯太后毒死献文帝,临朝称制。事无大小,皆决于太后。冯太后知文字,善观察,长谋划,晓政事,聪明能断,生活简朴,但性猜忌,自以内行不正,畏人议论,群下语言稍涉及,每杀之,以猜嫌所杀者十余家。又多权术。所幸左右,苟有小过,必加鞭打,多至百余;打后又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富贵。故左右虽被罚,但无离心。
太后主持朝政期间,对北魏旧制进行改革。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六月,实行俸禄制(北魏旧制,百官无俸禄,唯靠掠夺)。次年八月,接受给事中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破豪强之垄断。十年(公元486年)二月,立乡党之法,建三长:制:“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
十四年(公元490年)九月十八日,冯太后死,宏亲理朝政。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表面理由是,“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实质是平城“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不是移风易俗之地。
在位期间,主要是致力于改革鲜卑族落后之风俗,实行与汉族同化。
十九年(公元495年),以汉语取代鲜卑语。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同年,还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从此,代人迁洛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次年正月,改鲜卑姓为汉姓。诏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同时,还尊孔子立学校,重用汉人,禁穿鲜卑服。
在改革中,曾遭到鲜卑贵族反对。太子元徇,私著胡服,企图逃回平城,阴谋叛乱,废为庶人(后处死)。
上述改革,对巩固北方统一,促进民族融合,贡献甚大。史称元宏亲政前后之改革为“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后,正是魏兵马强盛之时,在河西,河阳二牧也有马二百余万匹,而南齐却处于混乱之陈。宏在改革之同时,主要用兵于南齐。战争在两国之边境上进行。
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宏以南齐明帝废海陵王为由,分兵五路,大举伐南齐。次年三月,攻寿阳(今安徽寿县),钟离(今凤阳县),士卒多死,不克而还。
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八月,又发兵二十万于洛阳,主力指向雍州。宏发誓,“不有所克,终不还北。”但结果还是无功而还。
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二月,南齐将陈显达领军四万围攻马圈城(在今河南邓县北)。三月,宏带病出征,大败南齐军。宏北还至谷塘原(在今河南浙川县北)病重,四月一日死,在位二十九年,死时三十三岁。谥曰孝文皇帝,庙号高祖。五月,葬于长陵(在今河南洛阳市瀍水之西)。
宏性纯朴。献文帝患毒疮,年仅岁之宏亲吮脓。五岁受禅,悲泣不能禁。献文帝问其原因,对曰:“代亲之感,内切于心。”献文帝甚为叹异。
少善射,有体力。年十岁,能以指弹碎羊膊骨,射禽兽,莫不中。年十五,射猎之事遂止。
听览改事,从善如流。尚书奏案,多自考虑。
能宽以待人。冯太后见宏聪明,恐不利于己,谋废之。乃于严寒之月,闭宏于空室,身着单衣,绝令三日。召咸阳王元禧(献文帝第二子),将立之,由于群臣反对而作罢。又有宦者诬告宏于太后,太后杖宏数十,宏默默受之。而宏对太后之情未变。太后死,宏极悲哀,五天未进食。对其兄弟亦始终无间,也未追查诬告者。对人小过,亦是如此。左右进食,曾以热汤伤其手,又曾于食物中得虫秽之物,均一笑置之。宏强调以诚待人,常曰:“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好读书,手不释卷。善谈庄老,尤精佛义。好为文章,才思敏捷,诗赋铭颂,任兴而作,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性节俭。常服洗涤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南征北巡,令粗修桥梁,通车马便止;禁伤民庄稼;军事伐民树,必加赔偿。
宣武帝元恪
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闰四月十五日,生于平城。孝文帝第二子,母高照容(为冯皇后所害)。初,孝文帝为考察诸子志尚,大陈宝物,任其所取。恪诸兄弟取宝玩,唯恪取骨如意(供指划或赏玩之用,乃帝王服用之物),孝文帝大奇之。
二十年(公元496年)八月,太子元恂,反对改革,阴谋叛乱,被废为庶人。次年正月,立恪为太子。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四月,恪即皇帝位于鲁阳(今河南鲁山县),由咸阳王元禧(恪之叔父)及禧弟彭城王元勰辅政。
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正月,恪因禧“骄奢贪淫,多为不法”,勰又大得人心,遂宣布亲政,赐勰以王归第,禧进位太保(进其位,夺其权)。但恪年轻不能亲决政务,乃委政于左右。由是幸臣茹皓、赵修和外戚高肇(恪之舅)等用事,魏政始衰。五月,禧谋叛乱被诛,恪由是益疏忌宗室。
恪美容貌,善风仪,喜怒不形于色,端严若神。迷信佛教,每讲佛义,连夜忘疲。别立永明寺千余间养西域僧三千余人。于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形胜之地建闲居寺,极为壮丽。由是贵族竞相仿效,佛教大行。洛阳城建寺庙五百余,州郡建寺庙一万三千余处。
无统帅才能,属平庸之辈,曾两次丧失有利于北魏之机会。
即位之初,镇南将军元英等人建议,趁南齐雍州刺史萧衍东伐秣陵,江南混乱之际,先取襄阳、江陵,再取建康。此一良策,被恪所拒绝。
正始二年(公元505年)四月,东西七百里,南北千里之梁州(治所在令陕西南郑县)十四郡尽归于魏。十一月,统军王足又围梁(公元502年,梁灭南齐)之涪城(今四川绵阳县),蜀人震恐,投降者十之二三。镇西将军邢峦两次上表,请乘胜取蜀。恪不仅不从,且以梁州军司羊社为益州刺史(本应用足)。足不悦,遂撤涪城之围,后又降于梁。结果,北魏在益州势力荡然无存。
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十三日,恪死于洛阳式乾殿。在位十七年,死时三十三岁。谥曰宣武皇帝,庙号世宗。二月,葬于景陵(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邙山)。
孝明帝元诩
永平三年(公元510年)三月二十一日,生于洛阳宣光殿之东北。宣武帝第二子,母胡氏。
宣武帝频频丧子,及生诩,遂择良家宜于生育之妇女为乳保,养于别宫,皇后也不得近。
三岁,立为皇太子。延昌四年(公元515年)正月,宣武帝死,诩即皇帝位,时年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