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元年《公元556年》三月,嗣徽、约与北齐合兵十万犯梁。六月,霸先又击北齐粮道,尽获其船米;加之是时连日大雨,平地水深丈余,北齐军昼夜坐立于泥水之中,足指皆烂。霸先趁机向北齐大举反击,俘其将帅四十六人,生擒嗣徽。北齐军大败,争先渡江,淹死者不可胜计,尸流至京口。
霸先威望日益增长。九月,为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扬州牧、义兴公。次年九月,进为相国,封陈公。十月,进封陈王。同月三日,敬帝禅位,十日,即皇帝位于南郊,降封梁敬帝为江阴王(后被害)。
永定三年(公元5 59年)六月二十一日,病死于建康璇玑殿。在位三年,死时五十七岁。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八月,葬于万安陵(在今江苏江宁县方山西北)。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僧辩之子王颁,发其陵,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
霸先善用兵。在建康第一次保卫战中,形势危急,霸先果断抽调部队袭击敌之粮道,变被动为主动。在后一次保卫战中,又灵活运用战术,大败北齐军。
生活也较俭朴,常膳不过数品,后宫亦无金翠之物。
文帝陈茜
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生,字子华。陈道谭(武帝兄)之长子,母王氏。少沉敏,有胆识,留意经史;美容仪,举动方雅,行动必遵礼法。武帝甚爱之,称为“吾家英秀”。
候景之乱,茜先保家无所犯。后乱日甚,乃避居临安(今属浙江省)。及武帝举兵南下,景下令收茜。时茜密藏小刀,企图刺景。及至,即被幽禁,未能如愿。武帝围石头,景多次欲加害茜。及景败,乃得出。
承圣三年(公元554年),武帝往广陵,使茜为前军,每战皆克。次年十月,茜收数百人守长城,战备又少,定州刺史杜龛(王僧辩之婿)遣其将杜泰领精兵五千乘虚而至。将士相视失色,茜言笑自若,众心乃定。茜身先士卒,激励将士,相持四旬,泰军退去。以功授宣毅将军、会稽太守,都督十郡军事。
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十一月,立为临川王,拜侍中、安东将军,出镇南皖。三年(公元559年)六月,武帝死,茜被召至建康议立为帝。太后以皇子陈昌(武帝长子,公元554年被西魏俘)尚在长安,未肯下令;群臣犹豫不能决。南豫州刺史侯安都曰:“今四方未定,何暇及远!临川王有大功于天下,须共立。今日之事,后应者斩!”即按剑上殿,迫太后交玺下令。茜遂即位于建康太极前殿。时年三十八岁。
西魏为离间茜兄弟,乃遣昌回国。昌在途中,曾致书茜,辞甚不逊。第二年三月,昌入境,茜遣侯安都杀之。
天康元年(公元566年)四月二十六日,死于建康有觉殿。在位八年,死时四十五岁。谥曰文皇帝,庙号世祖。六月二十日,葬于永宁陵(在今江苏南京市钟山东北)。
茜起自危难之际,知民疾苦,即位后,务从俭约。妙识真伪,下不容奸。
废帝陈伯宗
梁承圣三年(公元554年)五月三日生。字奉业,小名药王。文帝嫡长子,母沈妙容。永定三年(公元559年)九月,立为皇太子。
伯宗性懦弱,无人君之器,文帝忧其不能继位。因废立之事大,故迟迟未决。天康元年(公元566年)四月,文帝死,伯宗遂即位于建康。文帝遗诏以中书舍人刘师知与扬州刺史安成王陈顼(文帝之弟)、尚书仆射到仲举共同辅政。
次年二月,师知见顼威望权势为朝野所注目,心忌之,谋出顼于外。顼知之,乃使人问于太后。太后曰:“此非我意。”又问于伯宗。伯宗曰:“此自师知等所为,朕不知也。”顼乃囚师知,于狱中赐死。自此,国政尽归顼。
始兴王陈伯茂(伯宗同母弟),对顼之专权,意甚不平,屡出恶言。光大二年(公元558年)十一月,顼以太皇太后令,诬伯宗与刘师知通谋,废为临海王,在位三年。黜伯茂为温麻侯,继而杀之。太建二年(公元570年)四月三日,伯宗死,死时十七岁。
宣帝陈顼
梁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七月十八日生。字绍世,小名师利。陈道谭第二子,文帝同母弟。
顼性宽容,多智略。及长,身高八尺三,美容仪,有勇力,善骑射。
侯景之乱被平后,其叔父陈霸先(时为梁司空)遣其赴江陵,官至直阁将军、中书侍郎。承圣三年(公元554年),江陵被陷,被俘至长安。霸先继位后,屡请遣还,周人许而不遣。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遥封为始兴王,后改封为安成王。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顼还建康,授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寻授扬州刺史。六年(公元565年)四月,迁司空。
顼既是朝廷大臣,又是文帝之弟,一时势倾韜野。直兵鲍僧睿,恃顼势力,多为不法。御史中丞徐陵弹奏之。时顼在殿上侍立,流汗失色。为此顼被免侍中、中书监之职。
天康元年(公元566年)三月,文帝病危,因忧太子伯宗柔弱,不能继业,乃谓顼曰:“吾欲遵太伯之事,”意欲以天下让之。顼拜伏流涕固辞。文帝遂遗诏其与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仆射到仲举共同辅政。师知、仲举常居禁中,参决众事;顼与左右三百人居尚书省。五月,顼为骠骑大将军、司徒、录尚书,都督中外诸军事。
随着时间推移,顼之地位、威望与权势,为朝野所瞩目,师知忌之。因之,与尚书左丞王暹等谋出顼于外。顼知之,乃称疾,召师知与之同语。同时又使人问于太后。太后曰:“此非我意。”又问于伯宗,伯宗曰:“此自师知等所为,朕不知也。”乃囚师知,赐死于狱中。后又杀仲举、右卫将军韩子高等人。自是,朝政尽归于顼。
始兴王陈伯茂(伯宗之同母弟),对顼之专权,意甚不平,屡出恶言。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十一月,顼以太皇太后令,诬伯宗兄弟与师知通谋。又以文帝之托,废伯宗为临海王,又杀伯茂。次年正月,顼即皇帝位。
太建五年(公元573年)三月,顼趁北齐衰弱之际,命镇前将军吴明彻统兵十万伐之,所战皆捷。至七年(公元575年),尽复淮南北之地。
九年(公元577年),北周(公元557年北周代西魏)灭北齐。次年二月,顼命吴明彻将兵三万余,自寿阳循泗水进围彭城,为北周全歼,明彻被俘。十一年(公元579年)九月,北周军攻淮南,经过几个月较量,陈江北之地,丧失皆尽。
十三年(公元581年),隋代北周。次年正月十日,顼死于建康宣福殿。在位十四年,死时五十三岁。二月,葬于显宁陵(在今江苏江宁县牛头山西北)。谥孝宣皇帝,庙号高宗。
后主陈叔宝
梁承圣二年(公元533年)十一月二十日,生于江陵。字元秀,小名黄奴。宣帝嫡长子,母柳敬言。江陵陷落,其父被俘至长安,叔宝留穰城(今河南邓县)。天嘉三年(公元562年),还建康,立为安城王世子。光大二年(公元568年),为太子中庶子,后迁侍中。次年正月,立为皇太子。
太建十四年(公元s82年)正月,宣帝病,叔宝与始兴王陈叔陵(宣帝第二子)、长沙王陈叔坚(宣帝第四子),并入侍疾。叔陵阴怀异志,值宣帝刚死,叔宝哀哭俯伏之时,抽锉药刀砍之。叔宝颈伤,闷绝于地。母柳后走来相救,亦被砍数下。叔坚手扼叔陵,夺去其刀。叔陵多力,奋力得脱,驰还东府,释放囚徒以充战士。时京城空虚,叔宝乃命右卫将。军萧摩诃领兵攻东府。叔陵自知不行,沉其妃妾七人于井,自率步骑数百人欲投奔隋,为追兵所杀。叔宝遂即位。
叔宝因创伤,不能视事。政无大小,皆决于叔坚。叔坚叔倾朝廷,加之又颇骄纵,叔宝忌之。都官尚书孔范、中书舍人施文庆皆恶叔坚,日夕求其短,构之于叔宝。由是叔宝,出其为江州刺史,旋复留为司空(实夺其权),后又免职。
叔宝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知民间之疾苦,不懂创业之艰难。临政之后,面对强大之隋国,不图进取,政治上日益腐败,生活上更加荒淫。
一、大兴宫室。至德二年(公元584年)冬,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各高数十丈,连延数十间。三阁之间,又有复道以交相往来。其门、窗、栏杆,皆以沉、檀木为之,并饰以金玉,闻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玩服珍奇,近古所未有。微风吹来,香闻数里。其下积石为山,引水为池、杂以奇花异草。
二、不亲政务,纵酒游乐。常与孔范,散骑常侍王瑳等文士十余人游宴于后庭,谓之狎客。饮酒之时,令妃嫔与狎客共同赋诗,互相赠答。取其艳丽者,披以新声,选宫女千余人习而歌之。君臣酣歌,常通宵达旦。
三、小人受宠,诤臣受诛。右卫将军司马申掌握机密,作威作福。有逆己者,必以微言谮之;附己者,因机进之。由于申受到信任,是以朝廷内外,皆从风而靡。
贵妃张丽华发长七尺,其光可鉴,有神采,每瞻视眄睐,光彩溢目,照映左右;性敏慧,善处事,后宫竞言其善,深得叔宝宠爱。百官奏事,叔宝置其于膝上共决之。由是宦官近习,内外连结,援引宗戚,纵横不法,卖官鬻狱,贿赂公行;赏罚之命,不出于外,全决于后宫。又孔范与孔贵嫔结为兄妹。于是孔、张二嫔妃之权熏灼四方,叔宝亦言听计从。群臣有谏者,辄以罪责之。
秘书监博縡上书:“陛下倾来酒色过度,不虔郊庙大神,专媚淫昏之鬼,小人在侧,宦竖弄权,恶忠直若仇仇,视生民如草芥,后宫曳绮绣,厩马余菽粟,百姓流离,僵尸蔽野,货赂公行,帑藏损耗,神怒民怨,众叛亲离,臣恐东南王气自斯而尽。”叔宝大怒,赐死于狱中。吴兴人章华亦上书极谏:“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见麋鹿复游于姑苏矣!”即日被斩。
四、排斥将帅。孔范谓叔宝曰:“外闻诸将,起自行伍,匹夫敌耳。深见远虑,岂其所知!”自是任意撤换将帅,以文官代之。晋王陈叔文,任湘州刺史甚久,大得人和,叔宝忌之,以施文庆代之。因之上流军事陷于分崩离析之境。由是文武解体,以至灭亡。
祯明二年(公元588年)十月,隋文帝杨坚见叔宝腐败无能,乃发兵五十一万八千大举伐之。江滨守将闻隋军将至,相继奏闻,施文庆压而不报。后叔宝得闻,从容曰:“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彼何为者邪!”孔范和之曰:“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邪!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叔宝深以为,故不为备,仍奏乐、纵酒、赋诗不止。
次年正月,隋吴州总管贺若弼攻波长江,攻拔京口,继而进据钟山。时建康尚有甲士十余万人,性素懦怯之叔宝,不组织抵抗,唯日夜啼泣。诸将请战,施文庆亦皆不许。待隋军攻入京城,叔宝乃带宫人十余出景阳殿,将自投于井,后鞠舍人夏侯公韵以身蔽井阻之。叔宝争之,乃入井躲藏。既而隋军人窥井,呼之,不应,欲下石,乃闻叫声,遂以绳引之。叔宝见弼,十分恐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陈亡。
四月,叔宝至长安,终日酣饮,常醉,少有醒时。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二十日,死于洛阳。死时五十二岁。隋追赠其为大将军,封长城县公,谥曰炀,葬河南洛阳之芒山。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为叔宝所作。
北 朝
(公元439—581年)
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焘统一北方,是为北魏,亦称后魏,是北朝之始。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又灭北齐。其国土北魏最大,据有今晋,冀、鲁,豫、陕、甘、辽七以及皖、鄂、川、苏之一部分。公元581年,隋代北周。北朝共历一百四十三年。
北 魏
(公元439—534年)
晋建兴三年(公元3 15年)二月,晋愍帝封拓跋猗卢(鲜卑族)为代王,食代、常山二郡。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十一月,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四月,拓跋珪(道武帝),改称魏王,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七月,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结束五胡十六国之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为北朝之始。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九月,拓跋宏(聋文帝)迁都洛阳。次年正月,宏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故改姓元。北魏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至公元534年分弘东魏、西魏,历十帝,凡九十六年。
太武帝拓跋焘
天赐五年(公元408年),生于平城东宫,少名佛狸。拓跋嗣之长子,母杜氏,为其父所杀。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四月,封太平王,拜相国,加大将军。五月,立为皇太子。次年十一月,即皇帝位。
即位后,主要从事战争,走以战争强国之路。其最终目的是进取中原,统一全国。但四周为敌者,北有柔然(又名蠕蠕、芮芮),西有夏,东有北燕,南有宋,其中柔然威胁最大。柔然又积极与夏、宋联合,共同对北魏。焘则采取或南守西攻,或西、南守北攻之方针,以柔然和夏作为主要打击对象,各个击破。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柔然闻拓跋嗣死,八月,以六万骑兵入侵云中,攻拔盛乐宫,杀掠吏民。年仅十七岁之拓跋焘,率轻骑,三日二夜赶至云中,击溃柔然。次年十月,又大举伐柔然。军至漠南(今内蒙古),舍辎重,带十五日粮,轻骑渡漠击之。柔然部落大惊,绝迹北走。
四年(公元427年)在与夏相持于长安之时,焘统兵十万乘虚伐夏都城统万(故址在今陕西横山县西),杀夏军万余人,俘获夏王、公卿、将校及诸母、后妃、姊妹、宫人以万计,马三十余万匹,牛羊数千万头,府库珍宝不可胜计。第二年二月,擒夏主赫连昌于安定(在今甘肃泾川县北)。
神䴥二年(公元429年)又伐柔然。五月,率轻骑至栗水(在今内蒙古西部)。柔然毫无准备,民畜遍野。见焘军至,惊怖散去。纥升盖烧庐舍,绝迹西走。焘分军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俘斩甚众。柔然降者三十余万落,获军马百余万匹,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约数百万。
次年十一月,再伐夏。先使赫连昌招降,不下。速围夏军于鹑觚原(故地在今甘肃灵台县境),断其水草数日。夏人马饥乏,被迫下鹑觚原。焘军击之,夏军大溃,死者万余。夏新主平原王赫连定(公元428年,昌被俘,定即位)受重伤,单骑逃走。十二月,长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武功(属今陕西省)夏之守将皆走,关中悉为北魏所有。
廷和元年(公元432年)六月,伐北燕。七月,攻和龙(燕都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市),不克而还。太延二年(公元436年)五月,灭北燕,占领辽河流域。五年(公元349年)六月,发兵平城,伐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九月,北凉哀王沮渠牧犍率其文武五千人降于魏。始于公元304年之北方十六国大乱,至此,统一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