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于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无力大举南侵。故衍在位四十八年闻,国内平静。此实为发展经济,休养生息,充实国力,进而统一全国之大好时机,然历史证明萧衍为一愚蠢之统治者,徒费时光,无所建树。其主要问题是:
一、信佛教。创三教同源说,以为儒、道来源于佛教,附属于佛教。衍著佛书数百卷,建立同泰寺。同泰寺被烧,又役使大量民力造十二层高塔。早晚到寺庙礼拜,讲演佛经。吃素食,断鱼肉,不饮酒,不听音乐,五十外绝房室。三次出家当和尚,群臣花钱四亿将其赎回,从此南朝佛教进入全盛时期,寺庙遍布全国,多达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二、滥设官职。天监七年(公元508年)正月,定百官九品,为十八等级,共有官号四百九十二。二月,增设镇卫将军为十品,分二十四等级,共有官号一百二十五;不入十品之将军,另设八等级,共有官号十四。又置施外国将军为十品,二十四等级,共有官号一百〇九。将军以下还有更多官号。文武官名虽如此之多,仍不敷分配,又增设许多州郡县名目。十一年(公元512年),梁境有二十三州,三百五十郡、一千〇二十二县。在疆域基本没有变化之情况下,到大同六年(公元540年),仅州就增至一百〇七个,其中二十余州,有名无实。
三、包庇宗亲。宋齐两朝由于骨肉相残而导致灭亡,而衍却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宗亲有过不纠。其六弟临川王萧宏奢侈贪纵,搜括大量民财。家有库房尚百间,藏钱三亿余万,布、绢、丝、绵等杂货,不计其数。衍见此情景,大加赞赏,曰:“阿六,汝生计大可!”并同饮至深夜,兄弟更加和睦。此后,宏更加放肆掠夺,其他王、公、侯亦竞相仿效。王侯白天杀人,暮夜抢劫。或有罪者亡命于王家,有司不敢搜逮。衍深知其弊而不禁。
衍早年无子,养宏之子萧正德为子。及太子萧统生,正德还本。正德由于不能继承皇位而不满,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叛逃至北魏。北魏待之甚薄,又逃归。衍复其封爵,但其恶习不改,公开抢掠,杀戮无辜,夺人妻妾,掠人子女。对此,衍每加复掩。在侯景叛乱之时,正德引景入建康,欲杀衍。
四、任人唯亲。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大举北伐,不用良将韦睿,而用懦怯昏庸之萧宏为主将。梁军器械精良,军容甚盛。北魏畏之,不敌交锋。次年九月二十七日夜,驻地洛口(在今安徽寿县东)暴风雨,军中惊恐,宏误为北魏军至,与数骑逃回建康。将士不见主将,纷纷溃散,死者近五万人。宏逃回之后,不但未受处分,反而升官至太尉、司空。散骑常侍朱异广纳货赂,欺罔视听,远近忿疾。由于善于阿谀,因而得到衍信任,用事三十五年。
五、唯尚空谈。侯景之乱时,百官不会乘马,即为一例。
六、不听忠言。十三年(公元514年),拒听专家关于“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功不可就”之意见,决定派出二十万人筑浮山堰(在今安徽嘉山县北),以淹北魏之寿阳城(今寿县)。堰成而复溃,乃以数千万斤铁器沉入江底,不成。又伐树做成方框,中填以巨石,加土其上,筑成一条长九里、下宽一百四十丈、上宽四十五丈、高二十丈之大坝。百里之内,木石皆尽,死者相枕。十五年(公元516年)九月,淮水暴涨,冲毁大坝,其声如雷,闻三百里。沿淮十万余人被冲入大海。
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十二月,散骑常侍贺琛上书启陈朝廷弊端。衍大怒,逐条加以驳斥,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南宋进士胡三省批注:“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司马光批评衍,“护其所短,矜其所长”。
在位晚年,暴发侯景之乱。此事充分暴露萧衍之无能。景原为东魏将领,因与掌握大权之高澄发生矛盾,于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正月据河南,叛归西魏。同时,景又致书衍,愿献河南十三州之地投梁。衍遂纳景,以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五月,景在东魏军之进攻下,又向西魏求救。第二年正月,景被东魏军大败于涡阳(今安徽蒙城县),不知所适,复求衍资给。衍不顾群臣反对,复纳景,为南豫州牧。
澄为挑起梁朝与侯景之间矛盾,二月,多次致书衍,愿双方重归于好,—衍欣然同意。景得知后,上表衍,揭穿澄之阴谋,衍不听。景乃诈为东魏书,求以贞阳侯(被俘梁将萧渊明)换景。衍竟同意,复书曰:“贞阳旦至,侯景夕返。”景率轻骑直指建康,梁朝升平日久,不习军事,罕见兵甲,故朵所遏阻力甚少。十月,都督京师诸军事之正德以大船数十艘,密以济景。景在横江(在今安徽和县西南)渡江,正德迎累入宜阳门。十一月,正德即帝位(公元549年3月,景废之),景为丞相。三年(公元549年)三月三日,景百道攻宫城,昼夜不息。闭城之日,城中有男女十余万,士兵二万余。由于久被围困,内外断绝,饥饿与疾病同行,人多身肿气急,死者十之八九,横尸满路,烂汗满沟,能登城者不足四千人,且皆羸喘。而大都督柳仲礼唯聚妓妾,置酒作乐,诸将请战,一概不准。十二日夜向晓,景攻入,纵兵抢劫。衍饮食为景所裁减,口苦,索蜜不得,忧愤成疾。五月二日,饿死于净居殿。死时八十六岁。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十一月,葬于修陵(在今江苏丹阳县陵口镇东南)。
简文帝萧纲
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建康显阳殿。字世赞,小名六通。武帝第三子,母丁令光,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四岁,封晋安王。普通四年(公元523年),为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四月,太子萧统死。五月,遂立为皇太子。对此,朝野多以为不顺(古制以立世嫡孙为顺)。
纲幼而聪敏,识悟过人。六岁能作文,七岁能写诗。武帝惊其早就,不信,乃面试之,果然辞采甚美。武静叹曰:“常以东阿(纲小名)为虚,今则信矣。”及长,一目十行,经目必记,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博览儒书,亦通玄理。著有《昭明太子传》、《诸王传》等著作。诗多描写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伤于轻艳,华而不实,时称“宫体”(宫体诗始于此)。好结交文学之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十一岁,能亲理政务。
纲方颊丰下,须鬓如画,双眉翠色,目光烛人。性宽宏,喜怒不形于色,尊严若神。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三月,在永福殿见攻入建康之河南王侯景时,神色自若,毫无惧容。而景汗流被面,无言以对,被迫下拜。五月,纲即皇帝位。临贺王萧正德怨景卖己,六月,密召鄱阳王萧范将兵入京。事泄,被景䍀死。
景大权独揽,对纲严加防守,外人不得进见。景在江南连年用兵,曰:“破栅平城,当净杀之,使天下知吾威名。”每战胜后,诸将专以烧杀抢掠为事,斩刈人如草芥。攻陷广陵,男女老少全被杀光。加之连年蝗旱,富裕江南,出现严重灾荒。富者身穿罗绮,怀抱珠玉,俯伏床帷,待命听终。死者蔽野,白骨成堆,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一片凄谅景象。
景之残暴行为,激起四方讨伐。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正月,始兴太守陈霸先起兵于始兴(今广东始兴县)。次年六月,湘东王萧绎败景于巴陵(今湖南岳阳市)。景部伤亡过半,猛将多死。景恐不能久存,欲早登大位,乃废纲为晋安王,旋又立豫章王萧栋(统之孙)为帝。纲被幽禁时,无纸与侍者,乃书诗及文数百篇于壁与板上,辞甚悲伤。十月二日,景为绝众望,遂派人进酒于纲。纲自知将死,乃极饮。沉醉后,被装入土袋,压坐其上死。在位二年,死时四十九岁,以门扉为棺,置尸体于城北酒库中。承圣元年(公元552年)四月,葬于庄陵(在今苏江丹阳县陵口镇东南)。谥曰简文皇帝,庙号太宗。
元帝萧绎
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八月六日生。字世诚,小名七符。武帝第七子。母原姓石,采女,武帝赐姓阮,名令嬴。七岁,封湘东王。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正月,都督荊、雍等九州诸军事,为荊州刺史。
三年(公元549年),河南王侯景逼死武帝,绎使少子受质于西魏(西魏不受质而愿结为兄弟),又连和北齐(北齐以绎为梁相国)。六月绎将讨景,征兵借粮于湘东刺史河东王萧誉,使者三返,誉不给,绎派兵讨之。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誉之弟)攻江陵以救誉(詧还求援于西魏,请为附庸),败走。次年四月,平南将军王僧辩克长沙,杀誉。大宝二年(公元551年)六月,景败于巴陵,逃回建康,绎引军东下。
七月,景迫简文帝禅位于豫章王萧栋。十一月,废栋,自立为皇帝。次年三月,景在僧辩和始兴太守陈霸先打击下,以皮囊盛其二子,与百余骑东走。四月,被其部将杀之,以盐内腹中,送往建康。僧辩传景首于江陵,截其手送北齐;暴尸于市,士民争取食之,并骨皆尽。景首至江陵,枭之于市三日。后煮而漆之,置于武库。
侯景之乱,使梁之国力大减,州郡之大半,被西魏、北齐所占,自巴陵以下至建康,以长江为界。梁诏令所行,仅千里之内。
十一月十二日,绎即皇帝位于江陵。益州刺史、太尉武陵王萧纪(同年四月,称帝于成都)在绎讨景之时,亦举兵讨景以争天下。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五月,至巴东,闻景乱已平,以既已称帝,不能再为人下,遂转攻江陵。但每战不利,又闻西魏军深入,成都告急,乃遣使至江陵求和,绎不许。七月,兵败被杀。
次年三月,绎待西魏使不及齐使。西魏丞相宇文泰不满,在萧詧支持下,出兵五万攻绎。十一月,围江陵,绎在即将垮台之时,以“读书万卷,犹年今日”,乃尽烧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十二月十九日,为西魏所杀。詧使人以布巾缠身,敛以蒲席,束以白茅,葬于江陵津阳门外。在位三年,死时四十七岁。谥曰孝元皇帝,庙号世祖。
绎幼时聪明。五六岁时,武帝问所读何书,绎对曰:“能诵《曲礼》(《礼记》篇名)”。使诵之,即诵上篇,左右莫不惊叹。及长,好学,博览群书。常令左右读书(幼时因眼病,盲一眼),昼夜不断,虽熟睡,卷犹不释。左右有睡,或读有差误,或偷卷度纸,绎必惊觉,更令追读,并加鞭挞。
能书能画,善于作文。军书文诏,援笔便就。有著作。但性懦弱,无谋,多疑少断。尚空谈,在被围时,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绎自我评价:“我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绎不好声色,但禁忌特多。墙壁崩倒,屋宇倾颓,年月不便,终不修复。还好矫饰;多妒忌。略有超己之人,必加杀害。太常卿南阳刘之遴博学能文,绎素嫉其才,乃密送毒药杀之,但又为墓志铭,厚其安葬。性残忍,西魏围江陵城,狱中有死囚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绎不许,令悉棒杀之(未成)。
敬帝萧方智
大同九年(公元54.3年)生。字慧相,小名法真。元帝第九子,母夏氏。承圣元年(公元亨52年),封晋安王。次年,为江州刺史。三年(公元554年)十二月,被太尉王僧辩、司空陈霸先拥立为太宰,承制。
西魏克江陵后,于绍泰元年(公元555年)正月,立萧詧为皇帝,史称后梁,实为西魏之傀儡。而北齐立梁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47年被俘)为梁主,以争江南。
二月三日,方智即梁王位。北齐主以方智年幼为由,致书僧辩,提出立渊明为主;渊明亦致书僧辩,要求回建康,被僧辩拒绝。三月,北齐出兵,僧辩惧而同意立渊明为皇帝,条件是以方智为皇太子,渊明许之。五月,渊明回建康即皇帝位。对此,居京口之陈霸先坚决反对,曾再三遣使苦谏,僧辩不从。九月,霸先起兵杀僧辩,渊明逊位。十月,方智即皇帝位,致书北齐,“请称臣于齐,永为藩国。”北齐遣使与梁盟于历阳(今安徽和县)。墨迹未干,北齐支持梁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和南豫州刺史任约袭击建康。失败后,又于次年三月,与嗣徽、约会兵十万入寇。霸先大败北齐,生擒嗣徽斩之。
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十月三日,方智禅位于陈,被封为江阴王。次年四月三日,霸先遣人杀之,死时十六岁。谥为敬皇帝。

(公元557-589年)
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十月,陈霸先即皇帝位。陈霸先有功于梁,因姓陈,封陈公。即位后,遂国号陈,都建康。
陈国势日益衰弱,国土日益缩小。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江北之地,丧失皆尽。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被隋灭亡。陈历五主,凡三十三年。于是自西晋末年(公觉307年)以后,先是中原鼎沸,继之南北朝对立,分裂达二百八十余年之天下复归于统一。
武帝陈霸先
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生。字兴国,小名法生。父陈文赞(游民),母董氏。祖籍颖川(令河南中、南部)。其世祖陈达在西晋永嘉年间南迁,为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因悦其山水,遂定居长城。东晋咸和中,实行土断,故为长城人。
霸先身长七尺五寸,少有大志,卓异不凡,长于谋略,不事生产。及长。涉猎史籍,好读兵书,多武艺,明达果断,为时人所佩服。
霸先出身寒微,初为乡之里司,后至建康任油库吏。梁大同初,为吴兴太守萧映所赏识。及映为广州刺史,霸先即为中直兵参军,寻监西江督护,高要郡守。大同八年(公元542年),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为梁武帝所称赞,授直阁将军,封新安县子,还遣画工图其相而观之。后为交州司马、始兴太守。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河南王侯景反于寿阳。第二年十二月,霸先厚结郡中豪杰同谋讨景;又遣使江陵,受湘东王萧绎调度。大宝元年(公元550年)正月,绎授其明威将军、交州刺史。承圣元年(公元552年)二月,霸先率士卒三万,舟船二千,自南江(今江西赣江)出湓口(在今九江县西),会往东将军王僧辩于白茅湾(似在今安徽怀宁县东),筑坛歃血,共读盟文,流涕慷慨。三月,攻入建康。因平景之功,为征虏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长城县侯,镇京口。
三年(公元554年)三月,为司空。十二月,与僧辩奉江州刺史晋安王萧方智(梁元帝第九子)为太宰。次年五月,僧辩屈服于北齐(北齐大兵压境),同意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47年被齐俘)回建康。霸先多次遣使苦谏,僧辩不听。九月,霸先召诸将谋诛僧辩。钱塘人杜稜持异议,霸先恐其泄密,乃以巾绞之,闷绝于地,闭于别室。旋以御齐为幌子,进袭石头,杀僧辩。十月,拥方智为帝,改封渊明为建安公,自为尚书令,都督中外诸军事。
僧辩被杀之后,吴兴太守杜龛(僧辩婿),义兴太守韦载,吴郡太守王僧智,(僧辩弟)据城拒守。霸先起兵讨伐。是时,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密结南豫州刺史任约,趁霸先东讨,将兵五千袭建康;北齐以五千人渡江据姑孰以应之。霸先征韦载投降之后,即卷甲回建康,断北齐粮道,烧船只千余艘。结果,由于双方都有困难而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