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中国古兵阵
- 官场小说下一章: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十二月,刘备患痢疾,后杂以他病,翌年四月二十四日,死于永安(即白帝城)。死时六十三岁,在位三年。五月,迁棺于成都。八月,葬于惠陵(在今四川双流县——旧华阳县西南)。谥曰昭烈皇帝。
刘备从一贩履织席之徒,成为雄据一方之主,其根本原因:先则出于礼贤下士,广收各种人才。其次为待人以诚,不分尊卑,一视同仁。士之下者,亦同席,同簋而食,无所区分。此等诚心,使刺客不忍,语之而去。然处理与东吴之关系,却缺乏战略家眼光和政治家气度,决心与吴为敌,乃刘备一生中最大之失策。战争指挥,亦患兵家之大忌——战线过长。故曹丕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
后主刘禅
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生于荊州。字公嗣,小字阿斗。父刘备,母甘氏。次年,在曹兵追击下,刘备弃其于当阳(属今湖北省)长坂,后被赵云救出;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立为王太子;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五月,立为皇太子。三年(公元223年)五月,即皇帝位于成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积极实行法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广屯田,发展生产,使民贫国虚之蜀汉,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叛乱,分设四郡,不设官,不留兵,粗定纲纪,夷汉相安。多次领兵伐魏,希图统一中国,但未能如愿。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
诸葛亮死后,特别是尚书令董允死后,刘禅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炎兴元年(公元263年)冬,在魏军大举进攻下,刘禅投降;翌年三月举家东迁洛阳,封安乐公。在位四十一年。
刘禅毫无政治头脑,才智极为平庸。至洛阳,司马昭为其设宴,表演蜀技,旁观者为之悲伤,而刘禅喜笑自若。一日,昭问:“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跟随其至洛阳之郤正闻之,谓禅若昭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后昭复问此事,禅答以郤正之语。昭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以致左右皆笑。
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死于洛阳。死时六十五岁。
吴
(公元222—280年)
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豪强孙策削平江东割据势力,据吴、会稽等六郡,创建孙氏政权。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死,其弟孙权继位。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受魏命为吴王,都于武昌。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辖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据有今之湘江以东、长江以南及长江北岸之部分与福建、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和中部之地。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亡于晋。经四主,凡五十九年。
大帝孙权
汉光和五年(公元182年)生。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县)人。长沙太守孙坚第二子,母钱塘人吴氏。
孙权形体奇伟,骨体不恒,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性格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其兄孙策起事江东之时,权常随从,并参与计谋。其谋略甚高,孙策奇之,自以为不及。建安五年(公元203年),孙策死。曹操表极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继兄事业,占据会稽(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县)、吴(治所在今江苏吴县)、丹阳(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县)、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庐江(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县)、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六郡,在张昭、周瑜等人协助下,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安抚将士百姓,稳定江东局势。
十三年春,孙权接受巴郡甘宁建议,西攻江夏(治所在今湖北黄岗县),斩太守黄祖,并准备西进以取荊州,以至巴、蜀之地。时曹操在平定冀州,征服乌桓之后,率军南下,企图占领荆州。为抗拒曹操进攻,孙权不顾主和滚反对,接受鲁肃、诸葛亮之建议,决心联刘,共治曹操。孙、刘共同努力,于十一月十三日,大败曹军于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36公里处)。次年十二月,权用备领荊州牧,以妹嫁之。
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刘备以地少,不足以容其众,求借荆州。鲁肃劝权以荆州借刘备,共拒曹操,权从之。后刘备阻权取蜀,十九年(公元214)又攻刘璋,权怒。及备已得益州,孙权遣使索要荆州,备不许,而导致孙、刘之战。其后议定以湘水为界,然彼此间矛盾并未解决。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当关羽主力北攻魏军时,孙权经过周密准备,乘机发起进攻。十二月,擒杀关羽于漳乡(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北),占据荆州。
刘备为夺回荊州,报关羽被杀之仇,决计大举伐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率大军四万东下,自巫峡连营至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市东南),主力直抵猇亭(在今宜郡县长江北岸)。孙权遣使求和,遭到拒绝。此时,孙权一方面称臣于魏,被命为吴王;一方面遣大将陆逊抗击刘备。陆逊采取以逸待劳之战略,将几百里崇山峻岭让与蜀军,以五万兵力集给于猇亭地区,拒不出击达半年之久。值盛夏季节蜀军疲惫之际,陆逊令全面出击,火烧蜀军四十余营。刘备大败,尽失舟船器械和水步军资,狼狈逃回白帝城。
次年,刘备死,诸葛亮遣使与吴修好。吴遂绝魏,专与蜀和。自此之后,吴、蜀往使不绝。
黄武八年(公元229年)四月,权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县)南郊即皇帝位,国号吴,年号黄龙。九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次年春,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带万人船队渡海求夷洲(今台湾省)、亶洲,得夷洲数千人还,而吴士卒死者十之八九。
在位期间,设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古族名,生活于今苏、浙、皖、赣、闽、粤等省部分山区)地区,设立郡县,从事开发。但赋役繁重,刑罚残酷。
太元元年(公元251年)十一月,患风疾。翌年四月二十六日死。死时七十一岁,在位二十三年。葬于蒋陵(在今江苏南京市钟山南麓梅花山)。庙号太祖,谥曰大皇帝。
孙权所以能称雄江东,关键是善于用人。其兄孙策谓权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其次,尚能改正错误。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二月,辽东公孙渊奉表称臣于吴,孙权不顾张昭反对,遣太常侍张弥将兵万人,带上金宝珍货授渊。昭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手内以土封之。是年冬反复无常之公孙渊斩张弥等,尽收其珍宝。事后,权数遣人慰谢张昭,昭不起;权过其门呼昭,昭借病不见;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亦不出。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乃共扶昭起见权。权载其还宫,深自责之。但权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晚年尤甚,又信鬼神。
会稽王孙亮
赤乌六年(公元243年)生。字子明。孙权少子。母潘皇后,性刚戾,企图称制,左右不胜其虐,将其缢死。
十三年(公元250年),孙权听信谗言,废太子孙和,立亮为太子。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四月,亮即位,年十岁,大将军诸葛恪辅政。恪宽刑减税,众皆悦之。恪每出入,百姓延颈而望,武卫将军孙峻忌之。十二月,恪将兵数万,击退魏之进攻。恪遂有轻敌思想,不听群臣劝阻,于次年三月,发兵二十万,向魏发动进攻。结果死伤涂地,大败而归,而恪晏然自若,大失众望。回建康后,改易宿卫,用其亲近;又欲用兵,以致民怨四起。峻乃谮恪于亮,云其欲变。十月,孙峻与亮置酒宴恪,杀之。峻大权独揽,骄矜淫暴,国人侧目。五凤三年(公元256年)八月,峻死,由其堂弟孙綝辅政。次年四月,亮亲理政事。
孙亮较聪明。一次,亮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屎。召问。藏吏、黄门,皆不承认。亮令破屎,屎里干燥。亮大笑:“若屎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臻,必是黄门所为他。”黄门服罪,左右惊恐。
亮亲政后,对孙綝专权不满,多所难问。綝甚惧,称疾不朝。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亮谋诛綝。事泄,綝抢先下手,废亮为会稽王。在位七年。
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亮宫人告亮对上有恶言,被黜为侯,遣就国,途中自杀,年十八。葬赖乡。
景帝孙休
嘉禾四年(公元235年)生,字子烈。孙权第六子,母王夫人。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正月,封琅邪王,居虎林(在今安徽贵池县西)。四月,孙权死,徙于丹阳(今宣城县)。在丹阳时,太守李衡数以事侵休。休不得已,请徙居会稽。太平三年(公元258年)九月,大将军孙綝废孙亮。十月,休即位,孙綝为丞相。
休喜读书,好善慕名,不记私仇。即位后,不但没有报复丹阳太守李衡,反而加封其为威远将军。
孙綝为讨好休,奉牛酒。休拒之,綝不满,企图废之。休得知后,同年十二月,诛綝,灭其三族;凡被孙峻所加害者,一律平反。
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七月二十五日,病死。在位七年,死时三十岁。葬于定陵。谥曰景皇帝。
末帝孙皓
赤乌五年(公元242年)生,字元宗。别名彭祖,字皓宗。孙权之孙,孙和之子,母何氏。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封乌程侯。
七年(公元264年)七月,景帝死,遗诏立孙鞏为帝。然曾任乌程令并与皓相善之万彧,以皓才识明断、好学、奉遵法度之语,屡言于丞相濮阳兴及左将军张布。兴、布遂违景帝之托,而改立皓。
孙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康,振贫乏,出宫女以配无妻者,禽兽养于苑中者皆放之,一时誉为明主。及既得志,多忌讳,信鬼神,好酒色,昏庸无道,粗暴骄横,滥杀群臣,手段残酷。朝野失望,濮阳兴、张布悔之。略知之,十一月,兴、布入朝,皓执而杀之,夷三族。
散骑常侍王蕃,为人正直,不承颜顺指,皓不满。不但诛杀王蕃,还使亲近者抛蕃头,作虎跳狼争之状以取乐,致使蕃头皆碎坏。皓爱姬遣人夺民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将其人绳之以法,皓假他事,烧锯断陈头进行报复。尚书熊陸微有所谏,皓以刀环撞杀之,身无完肌。
皓每宴群臣,不问酒量大小,以饮七升为限,咸令大醉。酒后又使侍臣嘲弄公卿,以揭私短为欢,或各奏其过失,偶有差错,大者即加刑戮,或剥人面,或凿人眼,小者也要记录为罪。
大修宫室,广选宫女,寻欢作乐。宝鼎二年(公元267年),作昭明宫(方五百丈),二千石以下官吏,皆自入山督伐木。大开苑囿,起土山及观楼,穷极技巧,工程之费以亿万计。后宫本有宫女数千,仍使黄门遍行州郡挑选,不中者方可出嫁。
笃信鬼神。先有说谶者曰:“亡吴者公孙也”。皓闻之,凡文武官员和士卒有姓公孙者,皆徙于广州。后有吴人习玄诈增谶文:“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又言寿春童谣曰:“吴天子当上。”皓闻之,喜曰:“此天命也。”乃载太后、皇后及后宫数千人西上,行遇大雪,道路陷坏,士兵披甲持仗,百人共引一车,寒冻殆死。
孙皓对内残暴奢侈,对外又不自量力。数犯晋边境,此举加速吴之灭亡。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益州刺史王浚上书晋帝:“孙皓荒淫凶边,宜速征伐。若—旦皓死,更立贤主,刚强敌也。”十一月,司马炎大举伐吴。在晋军打击下,孙皓众叛亲离,吴军土崩瓦解。次年三月,孙皓面缚舆榇,向王浚投降。在位十七年。吴经四主,凡五十九年而亡。三国亦至此告终。四月,封归命侯,举家迁入洛阳,泥头面缚卒东门。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十一月死,时年四十二岁。葬于河南县界(今河南洛阳市)。
西 晋
(公元265-316年)
司马懿于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诛灭曹爽集团,掌握魏国实权。传至其子司马昭,始封晋公。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因温县(司马氏之原籍)本晋地,故国号曰晋,都洛阳,史称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三月灭吴,统一全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之混乱局面。时,全国人口由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之五六四八万降至一六一六万。其疆域,东、南到海,西到葱岭,西南到云南、广西及越南北、中部,北抵燕山,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部。建兴四年(公元316年)灭亡,经四帝,凡五十二年。
在西晋后期,历时十六年之“八王之乱”,使晋室诸王势力耗尽,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各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反晋。自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称王开始,至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凉降魏止之一百三十六年间,北方曾出现五胡十六国。
所谓五胡,系指匈奴、鲜卑、羯、氐、羌族而言。氐、羌属今之藏族,其栖息之地,大抵在今之青海、川边、西藏;匈奴、鲜卑、羯属今蒙古族,其栖息之地大抵在今内蒙古,辽宁。
所谓十六国(实际上不止十六国),系指匈奴族三国(前赵、北凉、夏),羯族一国(后赵),鲜卑族五国(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氐族三国(前秦、后凉、蜀),羌族一国(后秦),汉族三国(前凉、西凉、北燕)。
武帝司马炎
魏青龙四年(公元236年)生。字安世,河内温县(属今河南省)人。司马昭长子,母王元姬。炎曾任魏之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喜书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
炎之同母弟攸,性孝友,多才艺,清和平允,名闻过于炎,为昭所喜爱;又因过继司马师(昭之兄)为嗣,昭常曰:“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意欲立攸为世子。与炎相好之关内侯羊琇为炎划策,察时政之利弊,预作准备,令炎记之,以备昭之询问。炎也曾以立发委地之异相示意于尚书仆射裴秀,秀由是心向炎。秀与大臣贾充、何曾、山涛一起,以炎“有人君之德”,“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为由,反对废长立少。昭遂于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十月,立炎为世子。次年八月,昭死,炎为相国、晋王。十二月十七日魏元帝曹奂被迫上章,禅位于晋,炎即皇帝位。都洛阳,国号晋,史称西晋。
即位之同月,炎鉴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终致灭亡之教训,乃大封宗室。始则封王不就国,官于京师,以辅皇室;继则分遣诸王就国,督都诸军事;后又出使镇要害之地。炎此举目的,是为对抗士族中野心家。然“八王之乱”证明,诸王中野心家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