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丁六甲,上绘十二生肖,用法与二十八星宿相同,也是用来表明方向。六丁六甲,是道教术语。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天干地支相互组合,共有60种搭配方法,从甲子开始,以60为一个周期,也就是所谓的60甲子。与二十八星宿一样,每一个干支搭配都被赋予了神格。其中有6种神是“甲”神,分别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6种神是“丁”神,分别是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这12个神相组合,就是六丁六甲神。六丁六甲也是古代小说中经常出场的角色。在《三国演义》
二旌旗锣鼓任君驱驰中,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善使六丁六甲法,屡次被诸葛亮用计退走;《西游记》中,六丁六甲更是常客,在二郎神捉住孙悟空后,玉帝让六丁六甲将孙悟空押解至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唐僧被赋予取经的任务后,六丁六甲与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一同在暗处保护唐僧。那么,在60位干支神中,为何六丁六甲特别突出呢?这是因为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六丁象征着阴,而六甲象征着阳,六丁六甲就是阴神与阳神的组合,道士可用符策召请,祈根驱鬼。而且,六丁六甲正好包含丁地支,所以在旗帜上,正好绘上十二生肖的图案。

角旗8面,颜色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东南角旗,上半幅蓝下半幅红,南东角旗相反;东北角旗上半幅蓝下半幅黑,北东角旗相反;西北角旗上半幅白下半幅黑,北西角旗相反;西南上半幅白下半幅红,南西角旗相反。
清军旗帜可见于年羹尧《治平胜算全书》,其中与明代相同的有清道旗、金鼓旗、中军坐纛旗、五方转光旗、带甲神旗、转光杂色旗,五方神旗、大五方旗、门旗、主将号旗、豹尾旗、角旗、五行旗、五方高照旗、二十八宿真形旗、二十八宿号带旗、六丁六甲旗。可见清军,尤其是绿营,基本上沿袭了明军的军旗制度。不过《治平胜算全书》中还补充了千热认旗、把热腰旗等有清代特色的低级军官所用军旗。
除了军旗,历代兵书之中也记载了金鼓的内容,根据《武备志》的记载,《司马法》中有“卒长执饶,两司马长执铎,进军鸣铎,退军鸣铙,大战之时,击鼓以进,击金以退”的内容,除了铙、鼓还有錞、镯、铎、钲、号角。到了明代,不仅金鼓号角,唢呐、喇叭等高亢的吹奏乐器也被用于军中发号施令,例如《纪效新书》提到的:
凡掌号笛,即是吹锁呐,是要聚官哨队长来分付军中事务。
凡歇处,吹喇叭一荡,火兵即做饭,众人收拾。吹喇叭第二荡,各兵吃饭。吹喇叭第三荡,各兵出,赴信地札营,候主将到,发放施行。
凡喇叭吹天鹅声,是要各兵呐喊。
凡喇叭吹摆,队伍是要各兵即于行次,每哨一聚,各留空地摆定。
……
凡吹哱啰,是要各兵起身,执器械站立。
凡点步鼓,是要各兵照先树起的旗次发兵,行营每点鼓一声,走十步。
凡擂鼓,是要各兵趋跑向前,对敌交锋。
凡打金边,是发人探贼。
凡摔钹响,是要各收队,即将原单摆开的兵,照旧收成各哨,再收成每营一处。
明代军中,10万之军,要有大角24具,大鼓64面;5万之军,大角16具,大鼓42面:3万兵以上,大角8具,大鼓24面;1万兵以上,大角6具,大鼓14面。之所以要有这么多的鼓角,一方面是指挥之用,另一方面也是以壮声威,让敌军摸不清我方有多少人。明军吹动鼓角时,夜晚下营时,在日落前二刻开始,其形式较为复杂,要先吹小角,再吹大角,再击鼓,再吹大角,再击鼓,6次交迭,击钲,锁闭军门。早晨的“起角”,在四更二点开始,先吹小角,四更三点吹大角,再击鼓,数次交迭,一直到天明,五更五点过后,击钲150声,鼓300下,军门开启,大将在牙帐会见诸将,讨论军事。
旌旗金鼓能够传递如此丰富的信号,那么,如何让士兵们理解这些复杂的信号呢?这自然是要勤加操练才行。
3.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古代军队的基本阵形训练
在影视作品中,有不少训练士兵的画面,大多是士兵们拿着长枪短刀在营地中挥舞,不过影视作品首要考虑的是剧情,对于古代军事训练的细节则多少有些忽视,熟练使用武器自然是士兵的基本技能,但是如果以为古代军营之中的操练仅此而已的话就大错特错了。武器的使用,只是第一步,如何根据将领的指令进行不同的战术动作,布置军阵,才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士兵能够正确辨识旌旗金鼓的信号,因此戚继光说“名将所先,旗鼓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士兵可不是革命军队,进了军营还会教授文化知识,大多数的士兵恐怕连字都不认识,要想让他们记住这些复杂的旌旗金鼓信号,是要花费一番心思的。上文提及的“元丰飞虎立成阵图”,就被北宋枢密院给批驳了,认为这个阵法旗帜过于复杂,士兵恐怕会迷惑,最后还是把这一阵法的旗帜给简化了。这些还是已经经过训练的士兵,要变换阵形都有困难,何况是新兵呢?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就曾抱怨,东南沿海的士兵,连军旗都看不懂,“制率如儿戏”,临阵时的分合全靠“用手逼唇为哨声”,根本不看军旗,以为旌旗是队伍的摆设,金鼓是奏乐之物,这个样子,就算是名将来指挥也没有用。戚继光还发出了“无可奈何吁”的感叹。因此,无论是名将还是兵书,都非常重视旌旗金鼓的训练。我们就先通过《武经总要》的内容来看看北宋是如何教授士兵,通过旌旗和金鼓来训练士兵进行最基本的阵形训练的吧。
《武经总要》在卷二记载了“教例”“教旗”“旗例”“习勒进止常法”等内容,详细记载了北宋士兵的操练流程。
在教例中,北宋教习军阵,临战时少壮者在前,年长者在后,军队回还时,则年长者在前,少壮者在后。继承了自战国以来的传统,北宋同样是“长者持弓矢,短者持戈矛,力者持旌,勇者击鼓”,在兵种顺序上,也与北齐、唐代一样,“刀栖为前行,持稍者次之,弓箭为后行”。教例规定,将帅首先要告知士卒基本的旌旗金鼓信号,比如旗倒跪卧、旗立人起、击鼓则进、鸣金则止这些最基本的原则,之后才是刑罚赏赐、学习军器、战斗技能等内容,可见旌旗金鼓的重要。
教例不过是兵书中陈陈相因的内容,《武经总要》中的教旗法,才能体现北宋特色。北宋教旗,以500人为一营。教习时,将所有营分为左右两厢,各营都要建立相应的次序名号以便区分,营垒划定后,各营的军器粮草也要准备妥当。营下有队,以50人为1队,其指挥机构包括队头1人,队副1人,执旗1人(队旗),像旗2人(掌认旗)。武器方面,一队之内还有枪15根,弩5具,弓矢10具,棒6具,陌刀5具,拍把4具,盾牌5具。左右两厢就是两个阵营,因此每厢都会给予一套用于指挥的旌旗金鼓,其中包括异色大旗两面,金鼓各5具,大角4具,此外还有用于装幡的长矛等军器。
演习时,以角为号,一共十通角。第一通角,各营之中,兵着甲,马装束,整装待发。第二通角,骑兵、步兵都要排列成队,等待命令。
第三通角结束,步兵先出发前往战场,各级将领根据地形排布军阵,让每队队头在队旗之前,队副在队后压队,使得所有士兵都要站立得当,两厢之兵,相对而立。第四通角结束,骑兵从营地出发,在距离步兵20步的地方以鱼丽阵驻立,此时骑兵与步兵都已集结,各级将领宣读军法军令,再次强调“闻鼓即战,闻钲即退”,全军立定。从第一通到第四通角,都是准备工作,是为了将军队从营地开往战场。自第五通角后,两军开始对垒。
第五通角结束,“演习指挥部”大旗向前挥动,步兵骑兵共同向前10步,接着大旗向后,步兵与骑兵共同停止,大旗放倒,步兵单膝跪地,大旗再举,步兵持枪起立。第六通角结束,大旗按下,左右厢各队都按长矛半跪,大旗复举,左右两厢步兵共同举矛。这两通角可谓是热身运动,让士兵再演练一遍战术动作,第七通角则是两军对战的阶段。
第七通角结束,左右两厢共同击鼓,战队持矛齐声高喊缓步前行,进行“交战”。接着右厢鸣金息鼓,右厢诸队后退,左厢追至右厢阵地。接着右厢鸣金击鼓,战队驻立,持矛呐喊,向前反击。此时左厢鸣金息鼓,退回中央,接着左厢鸣金击鼓,返回与右厢“交战”。两军交战一段时间后,左厢军鸣金息鼓,将之前右厢军的动作再重复一遍。接着,左右两厢都鸣金息鼓,各自回到原先的布阵之地,看大旗听鼓声行动。如果击鼓,左右两厢前后正副3队合作1队,均持矛呐喊至中央“交战”。鸣金时,左右厢歌会本阵举矛立定。接着,听鼓声,看大旗,两队各将300人合为1队作战,且行且合,直入中央交战,接着左右两厢皆鸣金收兵立定。接着两厢再将500人作为1队交战,进行交战。至此,“枪战”结束。两军再次根据指挥大旗进行动作,旗举则枪举,旗降则枪降,大旗摆动,军士大喊,挺枪相刺。接着两军换枪为刀,按照枪兵的演练程序进行演练。最后,两军视旗号立定。
第八角至第十角则是回营的演练。第八通角响后,两厢骑兵从北开始相掩而行,绕行一圈,回旧位立定。接着.步兵看到大旗按下,就从北而南“歌舞还营”。第九角声响后,众军半跪卷旗,看大旗行动,最后步兵、骑兵依次根据信号回营。第十角声响后.士兵解散,马归槽枥。演习结束。
整场教旗,就是要让士兵根据旗帜信号来做出动作。所进行的动作也较为单一,不过这只是第一步,之后,士兵还要学习进止、交战、变阵等诸多内容。
进止法与教旗法类似,不过流程要简化一些,重点在于让兵士能够根据命令在战场上进、退、合队。在演习的前一日,各营将校要分立方位,按照五方五色来布置,东军立青色牙旗,西军立白色牙旗,南军立赤色牙旗,北军立黑色牙旗。大将所居中营立黄色牙旗,为4旗之主,所有军营的行动要看中军黄旗的命令。在每一军的牙旗之侧,则是金鼓号角。演习时,仍然是以50人为1队,分左右厢站立,将校则到大将牙旗处等候。
演习一共有八通角,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一通角后,诸队散立;二通角后,诸队持枪、张弓、拔剑;三通角后,诸队举枪;四通角后,诸队收枪半跪,等待大将黄旗的号令。如果黄旗向前,同时击鼓,两军就到中界“交战”,听到鸣金就要立刻收队,四声角后,诸队要回归本营,不合节度者问罪。除了进止,还要练习合队。如果大将处挥动青白两色旗帜,就要将5队合为一个250人的大队,如果大将处挥动五色旗帜,就要将10队合为500人的大队。进止常法仍是比较简单的内容,士兵习得之后,可以在战场上进行基本的动作了。但是实战的操作要复杂得多,还是要看战阵的演练。
首先,无论是教习步兵,还是骑兵,教场要选在有高处的平原之地,这样大将就可以登高指挥所有军士。教习之时,大将居于高处,面南而坐,左右立有6面大意,其后是五色旗和12面鼓,12枚角。而监军、副将等军官则呈偃月性居后。士兵位于平地之上,可以看清旌旗,听明鼓角,排列有序,也就是阵法中常常提及的“阵间容阵,队间容队,曲间容曲,人间容人”“以长参短,以短参长,回军转阵,以后为前,以前为后,进无奔迸,退不趋走,纷纷纭纭,隔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军士列阵完毕后,就开始根据旌旗与金鼓的组合信号来进行动作,例如白旗点动,同时击鼓,则左右两厢合为一处,赤旗点动,同时吹角,则左右两厢分离。诸如此类,兵士要根据信号进行离合聚散等动作,“三合三离,三聚三散”之后,检验成果,如果士兵没有达到要求,大将要依据军法治军吏的罪。除了离合聚散,还要演练夺旗,以50人守一旗,以50人夺一旗,相互争夺。得旗者胜,有赏;失旗者败,有罚。大将通过这种方式让士兵习得“立阵之法”。不过,以上只是最基本的操演,对于步兵阵和骑兵阵,都有不同的演练方式。
步兵阵的操演,首先要根据士卒的多少来划分教场。教场上,要划出3道土河,还要划出若干土盆,以4队夹一土盆,再将队分为主责进攻的战队和主责坚守的驻队。进入教场后,六森、五方旗、角、鼓、钲、认旗、左右厢兵马使相继立定。之后,所有将士根据旌旗金鼓的信号来进行操练。对战之时,以擂鼓为信号,先后进行士兵随旗站立,举旗举枪唱喝;弩手上前架箭,模拟射击,退还;弓手上前架箭,模拟射击;陌刀手出。接着再演练左右厢追逐之战,最后依次还营。
基本操演外,步兵还要学习步兵的变阵。步兵变阵分为4步:
第一步,被称为“闭门”。如图所示的阵中,有步兵188人,骑兵27名。第一通鼓后,刀枪兵准备;第二通鼓后,刀枪弩兵皆坐姿,弓手站立,等待信号发箭。
第二步,被称为“六花”。进退之法与骑兵一样,弓弩手听击木声各发一箭。
第三步,被称为“军阵”。鼓声响起后,执旗者出,以旗为界。此后,一通鼓,刀枪兵执刀枪;二通鼓,刀枪兵呈坐姿,弓弩手站立,以击木声为号,弓弩手射击3发,击鼓,稍往前进,射击3发,鼓声起,全军前行,至到界旗。接着刀枪兵根据鼓声执刀枪,坐下,弓弩手站立,发3箭。鸣金之后,士兵回到原处。
第四变,阵形与第三变同,只是根据鼓声再进行动作,又被称为“鼓声阵”。
骑兵演练则按五方旗、角、鼓、钲、左右厢兵马的顺序进场。一般左右两厢每厢 10队,也就是500人。两厢人马相距 200步,每名骑兵占地纵横4步。吹角之后,青旗点动,大将集,赤旗点动,副将集,黑旗点动,军吏集。将领宣告军法军令之后,第一通角,骑兵列队;第二通角,将士持旗矛;第三通角,将士举旗矛。之后,两厢共同击鼓,两厢骑兵齐声高喊,进军至中央,进行“交战”,接着右厢、左厢先后鸣金,右厢左厢先后退回阵地,接着两厢骑兵也要上演相互追逐、“交战”的戏码。在收军阶段,吹角一声,卷起旌旗驰弓收箭;吹角二声,旗矛尽举,骑兵收队;吹角三声,骑兵回到列队处。两厢骑兵再根据五方旗和认旗合作两队,到中央集合后退场。
基本操演外,骑兵还要学习骑兵的变阵。骑兵变阵分为5步。
第一步为“开闭门阵”。骑兵阵一般由46名步兵、174名骑兵组成。鼓声起,步兵射箭3发,军门开启;骑兵出发,射箭三发,骑马回阵;背身射箭两发,步兵迎接骑兵;再3发箭,骑兵如阵,军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