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初年的“建炎五车队”,则是为了实战而排练的,与“元丰飞虎立成阵图”模仿“八阵法”不同,这一阵法是按照五方操练的。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枢密院颁发了这一阵法。具体的阵法是以50人为1队,并将所有士兵分属5军,假设军中有5000人,那就分为100队,5军,每军20队。这五队根据方位,分为前后左右中5军,前军用红旗,以飞鸟(朱雀)为号;后军用黑旗,以龟(玄武)为号;左军用青旗,以蛟龙(青龙)为号:右军用白旗,以虎(白虎)为号;中军树立黄旗,以神人为号。中军旗帜,应该就是与“带甲神旗”类似的帅旗。此外,还要制作招旗和分旗。训练时,举招旗,5军都要以旗相应,合成一阵;举分旗,5军同样以旗相应,分而成队,左右前后之军,有的变为伏兵,有的化为奇兵。各队都要举旗为号,为了应对因地形、天气等因素造成无法看见旗号的情况,除了旗帜外,各队还要携带“小金”和“应鼓”作为信号。例如到了埋伏之处,慢打小金,各队就会停止行军,进行掩藏;急打小金,伏兵立刻出击;急打应鼓,奇兵立刻出阵,前去战斗。
到了明代,关于旗鼓的信息就更为丰富了。首先来看看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的旗帜。《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期间治军经验的总结,众所周知,戚继光因不满东南卫所士兵的素质,而在义乌招募了3千矿工,从头训练,也就是戚家军。不同于诸葛亮、李靖的兵法多有遗失,戚继光操练阵形的方法,被完整地保留在《纪效新书》中,而且《纪效新书》行文非常朴实,如果说白居易的诗歌是“老妪能解”,那戚继光的兵书则是没文化的大头兵也能理解。
卷二《紧要操敌号令简明条款》是训练语录,几乎全为白话,戚继光在新兵学会束伍法之后,就要将这些内容单独成卷,发给士兵诵读,士兵只有熟知这些号令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练,先来看看戚继光是如何强调旗鼓的重要性的:
你们的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夜看高招双灯。如某色旗竖起、点动,便是某营兵收拾,听候号头,行营出战。不许听人口说的言语,擅起擅动,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就是天神来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只是一味看旗鼓号令。兵看各营把总的,把总看中军的,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金鸣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肯是这等,大家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有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
戚继光用大白话而不是文绉绉地告诉士兵,一定要听旗鼓号令,这比一些佶屈聋牙、故弄玄虚的兵书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纪效新书》中旗帜的内容,率先介绍了旗帜的作用:
凡旗帜,各兵认定各总哨颜色,但本总旗立起,即便收拾听令。若旗左点,则即左行;右点,即右行;前点,即前行;后点,即后行。随旗所指而往,本总旗收卷在地,即各听令立定,如旗不起,脚下即是信地。虽天神来叫移动,也不许依从擅动。夜看高招火鼓,与昼一般。
……
凡旗帜制八方,则色杂而众目难辨;如以东南西北为名,则愚民一时迷失方向,即难认,惟左右前后属人之一身。但一人皆有左右前后,庶为易晓?而在读书有位者,自知即五方五行之制也,然不可以之责行伍之人。凡面所向谓之前,则用红旗,即方为南,行为火,火之色属红,神为朱雀,卦为离。凡面所背谓之后,则用黑旗,即方为北,行为水,水之色属黑,神为玄武,卦为坎。凡左手
二旌旗锣鼓任君驱驰所指谓之左,则用青旗,即方为东,行为木,木之色属青,神为青龙,卦为震。凡右手所指谓之右,则用白旗,即方为西,行为金,金之色属白,神为白虎,卦为兑。凡脚下所立谓之中央,则用黄旗,即行为土,土之色属黄,方为中,神为勾陈,卦为太极。凡人一身,皆有左手、右手、前面、背后、中央,此人人可晓。若举点黄旗,则是中军欲变动,听号令施行;若举红旗,则是前营兵欲变动,听号令施行;若举白旗,则是右营兵欲变动,听号令施行:若举青旗,则是左营兵欲变动,听号令施行;若举黑旗,则是后营兵欲变动,听号令施行。仍不必拘五营之次,但见举黑旗,俱要往后看;但见举红旗,俱要往前看;但见举青旗,俱要向左看:但见举白旗,俱要向右看;但见举黄旗,四面俱要向中看;若见五方五旗俱举点,各营四方各照本方向外执立,听号令施行。凡旗点向何方,随其所点向往,旗不定不止,旗不伏不坐。善哉!孙武子教宫嫔曰:汝知而左右手心背乎?呜呼!此教战之指南,此千载不传之秘文,此余独悟之妙也!
戚继光将五方五行简化为前后左右中,让士兵更容易理解,而且还吐露心声“此千载不传之秘文,此余独悟之妙也”,可以说是颇为得意了。再来看看《纪效新书》以及《武备志》中的各类旗帜。
首先是清道旗。清道旗,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清道开路的。军士持清道旗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让无关人等退避,操演时则承担引领、送还官哨队的任务。如图表现的那样,清道旗上有“清道”2字,旗杆长8尺,上有木葫芦。木葫芦上也可以加装枪头,旗面可用4尺方的蓝布制成,边则用红色。除了清道旗,还有专门的金鼓旗,用来指引金鼓队。在辕门之外,则是两面飞虎旗。飞虎旗高1丈3尺,旗边为黄色,7尺见方。
象征大将的则是坐纛、三军司命旗与豹尾旗。坐藤上绘有八卦,不可用于行阵。三军司命旗,为主将号旗,当有5面,颜色不预设,防止信息泄露。豹尾旗所立之处,没有主将号令,是不能进入的,否则“不问官员大小人等,军法阻拿”,豹尾旗用坚木作为旗杆,长达9尺,旗头用利刃,旗面用绢制成,做成豹尾的形状,阔幅双折,长7尺。
五方旗,可谓是军旗界的明星了,而《纪效新书》和《武备志》则保留了明代五方旗的图案,如图所示。中央黄旗用的并不是神人,而是螣蛇。螣蛇,是古代传说中会飞的蛇,在《荀子•劝学篇》有“螣蛇无足而飞”之语。除了神话传说,螣蛇亦是星象之一,有星22。在用于占卜的六王术中,螣蛇是12天将之一。除丁螣蛇,象征东、西、南北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则是古老的四象。中国古代四象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周易•系辞上》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四象指的是春夏秋冬4个季节。另一个则是天文中的四象,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就将天空中的星辰根据东南西北分成了4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设想为一种神兽,其中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礼记》中记载:“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这4种神兽也是四方的代表,塍蛇加上四象,对应的是五行五方。在5面旗帜上,还有不少干支、五行信息。根据《武备志》的记载“大将之行,先以五色旗导引之”,而青旗象征甲乙日,红旗象征丙丁日,黄旗象征戊己日,白旗象征庚辛日,黑旗象征壬癸日。
五面旗帜的象征意义也比前代要丰富:青旗,代表前方“林薮险隘,下斧镢,斫伐开道”;红旗,代表“前有山峡、高峰、深谷,无避贼寇处,复风大相逼,即抽兵众,逐风烧草以避贼”;白旗,代表“前遇敌列阵,即排列辎重,引兵列阵,择高胜地守隘”;黑旗,代表“前值山川,地濡卑湿,溪涧不平”;黄旗,代表“前平原大泽,无他患害”。
除了五方旗外,还有功用相同的五方神旗。分别是中央王灵官、东方温元帅、南方关元帅、西方马元帅、北方赵元帅。那么,明代的五方神旗上为什么要绘上这五位神灵呢?首先来看位于中央的王灵官。
王灵官是何许人也?王灵官就是姓王的灵官,又叫灵官王元帅。在《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从八卦炉中脱出后,手执金箍棒,就向凌霄宝殿打去,在灵霄殿外遇上了执勤的王灵官,两人厮打在一起。可见,王灵官在明代已经非常普及了。那么王灵官到底是何方神圣呢?王灵官,是明代进入国家正祀系统的神灵。王灵官相传是宋徽宗时人,姓王名善,是蜀地道士萨守坚的徒弟。到了明代,王灵官成为道教的护法神,道观中将其神像塑在山门内,用以镇守宫观。当然了,王灵官如果只有一个镇守山门的“职务”,是难以位列中央黄旗的,王灵官在明代的道教体系中,被列为天庭26将之首,为玉枢火神。永乐年间,明成祖受道士影响,在紫禁城西就建造天将庙,其中就祭祀着王灵官,其地位之尊崇可见一斑。
除了王灵官外,东方温元帅、南方关元帅、西方马元帅和北方赵元帅,并称为道教“护法四元”。
东方温元帅,姓温名琼,温州人,传说中,是一位“投笔从戎”的神将。据说温琼的父亲温望是唐代人,曾经科举及第,只可惜年老无嗣,上天念其心诚,便让“天火之精”下凡投胎,成为其子温琼。温琼生性聪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无所不通,但是屡试不中,在26岁那年愤而成神,成为东岳泰山神麾下的神兵元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温琼被玉帝敕封为亢金大神、翼灵照武将军兵马都部署,是东岳泰山神麾下众神之宗、岳班之首,能够上达天庭、巡察五岳。宋代被封为“翊灵昭武将军正佑侯”“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不知是不是因为其是温州人,又姓温,民间就把他作为“驱瘟大神”,除了作为东岳的“佑岳大神”,也司职驱除瘟疫。旧时温州习俗,如果发生瘟疫,要抬着温元帅的神像上街出巡,最后把神像放在纸船上,至江中焚烧,以此寓意瘟神疫鬼全被赶走。据说温琼化神以后,变得青面獠牙,或许其青面的特征,又或是无论其出身地温州还是工作地泰山都位于东方,明人将其绘在了东方青旗上。
温琼面青,主东方,那么南方自然是要让红脸的神将来负责了,而论起中国历史上谁是最有名的红脸,那必定是关羽了,不错,南方关元帅正是关羽,关云长。关羽的事迹无需多言,但是关羽在宋代之前只是一名猛将而已,到了宋代,才在宗教人士的运作下获得神号,先是在宋代被封为“显烈王”“义勇武安王”,又在元代被加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到了明代,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加上其忠勇的特征符合明代朝廷的价值观,关羽继续被官方加封,明神宗曾经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则继续加封其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也是为什么关羽又被称为关圣、关帝的原因。关羽成神以后,佛道两家都将其纳入自己的神仙体系,在佛教中,关羽是护教伽蓝神,即使在今天,一些佛寺之中也供奉着关羽的神像。在道教中,关羽的地位更加尊崇,是“荡魔真君”“伏魔大帝”。关羽的神职广泛,其除了降妖伏魔外,还负责治病除灾、驱邪避恶、乃至招财进宝,也因为这个原因,关羽的信徒极多,关帝庙在中国的数量可谓首屈一指。
关羽有招财进宝的职能,民间也有将关羽奉为财神的,但是论起财神,最出名的恐怕还是赵公明,而赵公明,正是负责北方的黑旗神将。不过赵公明可不是一开始就是财神的化身。早在东晋干宝《搜神记》中,就有赵公明的记载,不过彼时他只是一个督鬼的将军,在唐代,赵公明的形象不是财神而是瘟神,是当时的五瘟神之一。不过,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赵公明已经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了,在书中,赵元帅名朗,字公明,是秦代人,在终南山得道。龙虎山正一道祖师张道陵张天师修炼丹药时,玉帝派赵公明看护,因此得封“正一玄坛元帅”。这时的赵公明已经不仅能驱除瘟疫,还能够保佑从商者,使之得利,已经具备财神的特征了。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则是截教中的一员大将,凭借法术高强,不仅将姜子牙打落马下,更是让一众前来相助的阐教神仙束手无策,最后只能以诅咒的方式让其毙命。封神之日,受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麾下有4位正神,分别是: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从招宝、纳珍、招财、利市的官职来看,赵公明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财神。受小说的影响,赵公明财神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财神。而赵公明的形象,是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金鞭、身跨黑虎,故亦称黑虎玄坛,这恐怕也是将赵公明放置在北方黑旗上的原因。
面青的温琼上青旗,面红的关羽上红旗,面黑的赵公明上黑旗,那么护法四元帅中最后的马元帅,只能去西方白旗了。马元帅,这个名字或许大家比较生疏,但是他的另一个名字却称得上是家喻户晓,那就是俗语“不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的三只眼马王爷。马元帅的原型颇为复杂,其是融合了佛教华光佛、民间信仰五显神等多种特性于一身的神灵。在明代,书商余象斗为了“促销”,一人创作了“四游记”中的《北游记》和《南游记》,与《西游记》《东游记》一样,都是神话小说,其中《北游记》的主人公是真武大帝,而《南游记》的主人公,就是华光大帝马元帅了。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马元帅名叫马灵耀,曾经降服五百火鸦,斩杀东海龙王,为救母亲大闹地狱,最后被玉帝封为护法。
五方旗外还有五方转光旗,共5面,随主将行动,五方转光旗用于与五方旗相应。出征之时,五方转光旗也可用五行旗替代。同时,还有五方高照旗共10面,或交给奇兵,或在夜晚挂上灯笼,作为信号。八卦旗8面,上画卦象图案,以明方向。
除了五方五行和八卦,还有二十八星宿与六丁六甲。二十八星宿旗,上面绘有二十八星宿,共28面,军队按8门8方的方向出行时,以二十八星宿旗领军。二十八星宿,与前文提及的四象关系密切。古人在将天象分为四方的同时,也将除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之外所经的星辰分为二十八宿,四象也被称为四宫,每1宫统领7个星宿。到了明代,不光是四象为神兽,二十八星宿都有了对应的动物,例如东方青龙七宿,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分别有对应的动物角木蛟、亢金龙、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七宿又各自与金、木、水、火、土、日、月这“七曜”搭配。在《纪效新书》和《武备志》中,二十八星宿旗还配上了对应的武将。这些拟人化的星宿也是明清小说中的常客。在《西游记》中,大名鼎鼎的黄袍怪就是西方七宿中的奎木狼下凡;在小雷音寺,孙悟空被困在黄眉童子的金饶中时,正是二十八星宿前来相救,亢金龙用角钻进金铙,孙悟空附在龙角之上才得以逃脱;在金平府对战3只犀牛精时,天庭也派二十八星宿中的四木星君:角木蛟、井木犴、奎木狼、斗木 下凡帮助孙悟空,二十八星宿可谓是天庭的救火队了。在《水浒传》中,辽军兀颜光麾下有二十八星宿将军,在《封神演义》中,二十八星宿则是由阵亡的将领受封。除了二十八面星宿旗外,还有二十八宿号带旗4面,每一旗上有一方七宿,青旗为“角亢氏房心尾箕”这东方七宿,红旗为“井鬼柳星张翼轸”这南方七宿,白旗为“奎娄胃昴毕赀参”这西方七宿,黑旗为“斗牛女虚危室毕”这北方七宿,这4面号旗与坐纛相配,象征四方,但是因为过于笨重,临阵不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