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战例诠释汉军多兵种阵形运用的则是李陵浚稽山之战。
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率领麾下5千荆楚勇士与少量骑兵从居延出发,向北到达浚稽山,驻营于此。李陵此行的目的并非决战,而是侦查。按照常理,此类侦查活动应该由轻骑进行,但是一来经过历次大战后,汉军骑兵锐减,二来李陵所部荆楚勇士武艺精湛,甚是精锐,加之士气高昂,所以汉武帝同意李陵以5千步兵出塞侦查。正当李陵遣轻骑回报浚稽山地形时,单于率3万骑兵出现在了李陵面前。面对单于的威胁,李陵可谓临危不惧。晁错曾言:“平陵相远,川谷居间,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短兵百不当一。两阵相近,平地浅草,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也,剑盾三不当一……曲道相伏,险隘相薄,此剑盾之地也,弓弩三不当一。”在此战中,李陵充分运用了弓弩、长戟、剑盾三个兵种的威力。李陵所率领的荆楚勇士,乃是“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既擅长近距离格斗,又擅长远距离射击。而李陵地处山谷,虽然是劳师远征,却占据地利。面对占据数量优势的匈奴骑兵,李陵先是与卫青一样,环车为营,结成圆阵,以营垒抵消匈奴的骑兵优势。车营完成后,李陵以步兵列阵,长戟在先,弓弩在后,匈奴骑兵在万箭齐发下死伤惨重,正是《言兵事疏》中“材官骤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的最生动写照。李陵一战而灭匈奴数千人,汉军士气高涨。然而,李陵孤军出塞,后无援兵,敌众我寡之下,只能且战且走。匈奴尾随李陵军阵,屡战屡败,在李陵车营、长戟、剑盾、强弩的配合攻击下,匈奴损失过万。在胜利的天平向汉军倾斜时,一个小人物再次演绎了什么是祸起萧墙,李陵军中的斥候管敢投奔匈奴,泄露了李陵后无援兵的境况。创奴再次围攻李陵,并截断了李陵军队的后路。此时的李陵军,因为长途作战,士兵疲乏,箭矢用尽,连短兵器都已缺乏。李陵只能趁夜化整为零撤退,5千壮士只有400回到塞内,而李陵则兵败投降。
李陵虽败,但他此战在阵形运用上是非常成功的。李陵身处敌境,麾下绝大多数都是步兵,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李陵环车为营,一是可以阻挡骑兵对本阵的冲击,二是可以稳定军心维持士气,再以长戟剑盾之兵在前阻挡骑兵,弓弩齐发,大量杀伤敌军;阵形运用得当,使得李陵在劣势下仍然能撤退近千里,最后因为外无援军,内有叛徒才失败。因此司马迁这样评价李陵:“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只可惜,汉武帝并未能听取司马迁的意见,反而将司马迁处以宫刑。而李陵,也只能终老于匈奴,可悲可叹(什么时候全军覆没,独自投降也值得一吹?牠明知投降全族完,还能当场脱裤子直捅胡屄长达二十五年,鸡巴翘得高,裤子脱得勤,又脏又毒又淫,还值得称道了?因为司马阉驴舔牠鸡巴,牠一只叛徒汉奸畜牲淫狗王八就能变成凤凰?野狗肏牠龟儿司马阉驴七十二代公母祖宗!司马阉驴真是世界上最脏的阉货,汉武大帝未将司马阉驴活剐三千刀,是他对人类历史的最大罪行!)。
总而言之,秦汉时期缺少阵名的记载,是因为秦汉时期鲜有兵家著作传世,史书对于一些大战经过的描述又往往语焉不详(司马阉驴最关心的是自家卵子,牠又不是什么真正的史家,不过一变态阉货,私家小说阉,牠当然写不出什么真正可信有用的东西来!牠的割卵之交李广李陵全军覆没逃跑如飞直捅胡屄,牠那个关心,那个舔得凶啊,这些有什么用吗?),使得秦汉时期的阵名阵形都难以流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阵法都失传了,《文选》中汉八阵的准确记载就是一例。中国古代兵阵是在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发展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正阵,就是具备了“鱼丽之阵”特点的方阵。而卫青、李陵环车为营的阵法虽俱无阵名,却具备圆阵的要义。汉军的八阵阵法,虽然未能流传下来,但在三国时代,八阵的名号将从此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也为其增添了更为神秘复杂的面纱。

㊄名成八阵 龙飞凤翔
——魏晋时期兵阵的探索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是什么
在明代以前,“八阵图”是晋代以来历代兵家推崇的御敌之阵,在明初《三国演义》诞生后,“八阵图”更是“大名垂宇宙”。在探究“八阵图”的真身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演义中的“八阵图”:
却说陆逊大获全功,引得胜之兵直往西追袭,前离夔关不远,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遂勒马回顾众将曰:“前面必有埋伏,三军不可进矣。”即倒迟十余里,于地势空阔去处摆成阵势以御敌军。即差哨马前去探视。回报曰无军屯在此。逊不信,遂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再令人仔细观之,回报曰一骑之迹也无。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心中犹豫,又令人探之。回报曰江边止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逊大疑,寻土人问之,须臾有数人到。逊问曰:“乱石作堆者何也?”土人曰:“此石乃诸葛丞相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陆逊听罢,上马引数十骑来看石阵,立马于山坡之上,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笑曰:“此乃惑人之术耳,有何益焉!”遂引数骑下山坡来,直入石阵观看。部将曰:“日暮矣,请都督早回。”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枒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于此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八阵图”是诸葛亮在今天重庆市奉节具江滩上所部的乱石阵,能够抵挡十万敌军。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素有“七分实,三分虚”之称,“八阵图”的实在于历史上确有诸葛亮留下的“八阵图”石阵遗迹,虚当然是这个石阵的威力了。
较早记载诸葛亮“八阵图”石阵的是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郦道元距离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300年,很多历史细节已经遗失,但是郦道元还是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八阵图”石阵的记载。在《水经注》中,八阵图石阵共有两处,奉节“八阵图”,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八阵图”得名是因为“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郦道元同时认为奉节“八阵图”石阵的玄机,当时人已经不能了解了。除了奉节一处,“八阵图”石阵还有定军山一处,定军山乃诸葛亮坟茔所在,此处的八阵图更是“遗基略在,崩褫难识”,当时就已经无法窥得原貌了。郦道元虽然未能记录下“八阵图”石阵的阵形,但是有一个人在郦道元之前就已经看过了“八阵图”石阵,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这个人就是东晋军事家桓温。
桓温曾经镇守荆州并西征平定了割据蜀地的成汉政权,因此其有机缘见证奉节“八阵图”石阵,且桓温距诸葛亮不过百余年,石阵也比郦道元时更为完整。作为军事家,桓温对“八阵图”石阵的评价是“此常山蛇势也”。常山蛇势,出自《孙子兵法》:“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换言之,“八阵图”石阵具备环环相扣、首尾相顾的特点。那么,“八阵图”石阵是不是就是后世所谓的“常山蛇阵”呢?从随桓温征蜀的其余诸将均识不得“八阵图”石阵来看,“八阵图”石阵并非“常山蛇阵”而是具备“常山蛇势”之精要。尽管郦道元见到的“八阵图”石阵已经无法展现诸葛武侯用兵的机要,但是这并不阻碍世人借“八阵图”石阵歌颂诸葛亮,诗圣杜甫留下了传诵千年的诗篇《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既然“八阵图”石阵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莫得其要”了。那么,传世的诸葛亮“八阵图”又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在提到诸葛亮“八阵图”时,指代的是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八阵图”石阵,另一个,就是记载诸葛亮所创制使用“八阵”的阵图,也可以将其中记载的阵法称为“八阵法”。
最早也是最直接记载诸葛亮“八阵图”的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在整部《三国志》中,直接记述诸葛亮“八阵图”的仅此一句而已。从中可知,诸葛亮根据先代兵法,取其精华,制成了名为“八阵图”的阵图。阵图,是以图片形式记载阵法的文献。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孙子兵法》也是附有阵图的,只是未能流传至今。诸葛亮所作的“八阵图”同样未能流传至今,但是“八阵图”中阵法的思想与形制却被历史记录下来。
首先,流传下来的《诸葛亮集》中的《军令》《兵要》等辑佚内容保存了诸葛亮的布阵思想。在《军令》中,记载的有对敌之法,例如与敌接战后,要以鹿角相持,鹿角之后的步兵以蹲姿用矛戟刺敌,后面的弩兵以弩箭射敌。亦有布阵之形:“连冲之阵,以狭而厚,为利阵。”强调的是进攻阵形的纵深。还有严明之纪律“凡战临阵,皆无欢哗,明听鼓音,静视幡摩,座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摩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这里强调的是军队要根据调令行动。 此外还有“军列营,步骑十以下皆着兜鍪”以及“帐下及右阵各持彭排”,记述的则是诸葛亮军中的装备。《兵要》则记载了诸葛亮行军驻营的法则,诸如:行军垒营,要先派心腹及向导审视,仔细检查。要让侦察骑兵携带青红皂白黄五色旗帜先行,以旗色对应地形“见沟坑揭黄,衢路揭白,水涧揭黑,林薮揭青,野火揭赤”,本阵则以鼓声应对。在“渡水逾山,深邃林薮”之地,则要让精锐骑兵搜索周围,在制高点派人监视,精兵在四处防御。在行军过程中要整肃队列,在经过险要之地时、回转时要“以后为前,以左为右,行则鱼贯,立则雁行”。《兵要》的这些内容显示了诸葛亮治军严整与小心谨慎。从留存的诸葛亮著作来看,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非常谨慎而周全的,这必然也反映在“八阵图”之中。
遗存的《诸葛亮集》只是记载了诸葛亮军事行动的细节以及其所反映的思想,并没有具体记载“八阵法”的形制。要想还原“八阵法”的形制,反而要从诸葛亮的对手——魏晋军中去找寻。
诸葛亮数次北伐,虽然未能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但是诸葛亮治军的才能却令兵力、国力均数倍于己的魏国畏服。诸葛亮八年北伐之役,阵斩魏军名将张邰、王双,屡败司马懿、郭淮,让司马懿获得了“畏蜀如虎”之名,只能以拒战坚守消耗蜀汉军队粮草的办法让诸葛亮退兵。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观看诸葛亮的营垒,留下了“天下奇才”的美誉。也正是因诸葛亮的才华令司马懿折服之故,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在破蜀之后,特地令被其看中的陈勰学习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而西晋太傅掾李兴①,在《诸葛亮故宅铭》中,更是称赞诸葛亮“推子八阵,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认为“八阵图”是区别于先秦兵法的创新之作。“八阵图”中的阵法精要,尽在晋朝军中了。而历史马上也给了晋军以八阵法实战的机会。
公元279年,即西晋咸宁五年,反叛的凉州鲜卑秃发部首领秃发树机能占据凉州。秃发树机能连败西晋大将,听闻又有一支晋军向西进发,便率万余骑兵前往险要处据守,同时又派一支部队去截断晋军的后路。当他看到来袭的晋军时,不禁放下心来,原来这支晋军不过3000余人,且以步兵为主,虽然晋军摆出的阵形颇为奇特,但在人数优势
——————————
①也就是《陈情表》作者李密之子,巧合的是,李密与《三国志》作者陈寿都曾求学于谯周。
下,似乎也不值得放在心上。但是让秃发树机能没想到的是,正是这3000余人与这个奇特的阵法彻底击败了他。这支军队的统帅名叫马隆,而这个阵法正是大名鼎鼎的“八阵法”。
马隆,西晋名将。但当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叛乱时,马隆并未建立过大的军功,但马隆才识过人,早就看出了凉州的危险。在司马炎环顾群臣寻找平定凉州的良将时,群将无人敢答,马隆则毛遂自荐。司马炎力排众议,赋予马隆自行募兵之权。马隆没有挑选既有的军队,而是以能拉动36钧的弩和4钩的弓为标准自行招募了3500人。马隆之所以以能拉动强弓硬弩为标准,是因为马隆“八阵法”的战法正是以强弩弓箭为主要杀伤武器,而马隆选择新募壮士,恐怕也是为了操练阵形。司马炎又给予了马隆3年的军资,马隆在准备万全后,率军西行。
秃发树机能并非泛泛之辈,在马隆之前他已经击败了包括胡烈、苏愉、牵弘、杨欣数位西晋名将,其中胡烈曾随钟会平蜀汉,在钟会谋反时,正是胡烈之子胡渊击杀钟会。牵弘则是曹魏名将牵招之子。魏晋名将文鸯动用20万大军也未能将其彻底消灭。正因为秃发树机能连败晋军名将,才出现了前文中无人敢西征凉州的情况。秃发树机能军力数倍于马隆且派兵扼守险要,又派兵袭扰晋军后路,对于孤军深入的马隆来说,情况并不乐观。
然而马隆敢于以3500人西征秃发树机能,则是因为其精研诸葛亮“八阵法”。面对占尽优势的敌军,马隆布下“八阵法”,在阵形外围配备偏厢车,即在战车一侧配有装备的轻型战车。晋军阵势严密,阵形独特:在地形平坦之处,就以鹿角放于偏厢之上,环车为营;地形狭窄之处则在偏厢车上配置木屋,无论是鹿角还是木屋都有效防御了游牧民族最擅长的骑射之术,同时,在鹿角木屋之后,马隆指挥弓弩手以强弓硬弩射杀敌军。鲜卑骑兵无论是冲击还是抵近射击都被击溃,而晋军且战且行,“弓矢所及,应弦而倒”。马隆不仅善于使用“八阵法”,更是别出心裁。他命令晋军换上皮甲,而在道路两边放置磁石,秃发树机能士兵的铁甲被磁石影响,乱其阵形,而晋军则行动自如。不明就里的鲜卑军队以为马隆是天神下凡,进一步丧失了士气。马隆以此阵形,转战千里,战无不胜,屡败鲜卑军,最终阵斩秃发树机能,一举平定凉州,马隆也一战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