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楚争霸之前,中原还有一个霸主之国,那就是齐桓公和管仲主政下的齐国。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齐军也必然有优秀的战斗力,而在明代兵书中,将齐桓公、管仲治下的齐军被称为“内政阵”。为什么一个军阵会取“内政”这样一个看起来与军事并不相关的名称呢?与楚国“荆尸阵”和晋国“崇卒阵”一样,“内政阵”这个名字也是后人根据先秦典籍的记载命名的。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管仲在进行军队的编制时参考了齐国的内政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作内政而寄军令”。管仲对齐国内政的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叁其国而伍其鄙”,“参其国”,就是把国都附近区域分为21个乡,其中士农15乡,工3乡,商3乡。“伍其鄙”则是在国都以外区域分为5属,每属长官为大夫,下辖10县;每县长官为县帅,下辖3乡;每乡长官为乡帅,下辖10卒;每卒长官为卒帅,下辖10邑;每邑长官为司官,下辖6个轨,每轨5户人家。管仲的军事改革正是建立在内政的“参其国而伍其鄙”上。“参其国”对应的是齐国三军,齐桓公帅中军,中军由11个乡的兵力组成;上卿高子与上卿国子各帅5乡,分别为左右军。“伍其鄙”对应的是五家为轨,一伍5人;10轨为里,一里50人;四里为连,一连两百人:十连为乡,一旅两千人;五乡一帅,一军一万人。齐军三军共3万人,车600乘,以此分配,一军辖5旅,一旅配小战车40乘,一乘车配步卒50人,50人分为10伍。齐军内政与军令相连,实现了军政合一。军政合一的优势在于每一伍的士兵都是同气连枝,福祸相依。也就是《国语》中的“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齐国遂以此三军“横行天下”。不过,《国语》中的内容,只能算是军事编制以及“内政阵”的得名,至于兵阵的形制,明人则是从《左传》之中齐庄公(后庄公)伐卫的内容中获得的。
齐桓公去世约90年后,齐庄公征伐卫国,在这一过程中,齐军列出了包含“先驱、申驱、启、胠、广、戎、驷乘、大殿”在内的8个小阵名,根据《左传》的描述,先驱即先锋,申驱即副先锋,启为右翼,法为左翼,广为中军最外侧的左右亲军,戎在中军与广之间,驷乘为后军的战车部队,大殿为后军。明人认为,齐庄公伐卫的兵阵是继承了管仲时期齐军的阵法,因此配合齐军三军的编制,明人绘制了两种内政阵
的阵图,第一种就是“管仲内政阵”:这一阵形以中军居中,左前方为左军,右前方为右军,中军正前方依次为先驱和申驱,中军两侧分别以左广、左戎和右广、右戎作为卫队,启和陆分别为左右后卫,最后以大殿居后,驷乘在大殿之前。这一阵法是以三军为正军,8个小阵作为奇兵布列的,其特点是大阵之间有小阵,可以相互救援,攻守自如。第二种则是“齐庄公伐卫阵”,相比之下,删去了左右两军,先驱、申驱、广、戎、驷乘、大殿位置不变,启和胀移动到了左前方和右前方,十分符合《左传》的描述,在其他国家还在以三军阵、五军阵为主流的时代,齐军已经能够布置由8个小阵组成的大阵,就阵法而言,确实是领先于时代的,也无怪齐国能够率先称霸。
春秋时期,先是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再到晋楚之间的长期争霸,到了春秋后期,霸主之争开始在南方的吴越两国之间展开,而其中又以吴国率先称霸。吴国称霸时的国君就是著名的吴王阖闾,其实在他执政之时,任用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向西击败楚军,一度占领郢都,向东则压制越国,风头之盛,一时无两。不过,常被人忽略的是,阖闾,也是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在阖闾还是吴公子光的时候,就屡次领兵击败楚军。其中在鸡父之战中,吴军以巧妙的阵形战胜了以楚国为首的七国联军,明人将吴军在这次战争中所列的阵形称为“鸡父之阵”。鸡父,是古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
公元前519年,吴军向北进攻楚国州来(今安微凤台县),楚将道越奉楚平王之命,率领楚军及顿、胡、沈、蔡、陈、许6国联军救援州来。吴王僚见联军兵盛,就撤了州来之围。两军对峙于钟离(今凤台东北)。正巧楚国的令尹子瑕死去,楚军士气低迷,回师鸡父。公子光向吴王僚分析形势,认为七国联军中除了楚国外都是小国,是迫于楚国的压力而参与此次战争,而且7国各有弱点,可谓“同役而不同心”,而且楚军士气正低,可以各个击破,奇袭取胜。公子光的计谋为吴王僚所采用。吴军挥师挺近,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 突然出现在鸡父。楚军主帅造越仓促之下令六国军队列阵迎敌以掩护楚军列阵。而吴军则由吴王僚率中军、公子光率右军、公子掩余率左军,三路主力隐藏在3千名囚犯后。囚犯未经训练,只是一个诱饵。三千囚犯看见沈、胡、陈3国军队,连忙后退,三国军队见状纷纷追击,以为能够获得军功,却没想到正中吴军下怀。贸然追击的三国联军被吴军伏兵痛击,胡、沈两国的国君及陈国大夫被俘。之后吴军又释放沈、胡两军的战俘,让他们高喊着“沈、胡国君被杀”奔向许、蔡、顿三国军队,使得许、蔡、顿三国军队大乱,吴军趁机进攻,大败三国军队,而楚军此时仍然没有列好阵形,遭到吴军猛烈进攻后,惨遭溃败,吴军顺利占领要地州来。此战过后,吴楚在争霸中的攻守之势发生改变,楚军陷入守势,逐渐丧失了在与吴国争霸过程中的主动权。
吴国军阵能够击败楚军及其所率领的六国军队,除了公子光的谋略这一决定因素以外,吴军本身的战斗力也是很重要的。吴人身处南方,原先以步兵为阵,以1万人为一军,列为纵横均是100人的方阵,这样的方阵过于规矩,难以发动奇袭,加上没有战车,其北上争霸之路所经又多为平原,因此吴军一直无法与中原诸国一战。直到公元前583年,从楚国叛逃至晋国的申公巫臣被晋国派到吴国,联络吴国在楚国背后与晋国夹击吴国。巫臣到了吴国后,将车战之法传授给吴军,才使得吴军有了与中原诸国一战的资本。此后,公子光派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即位之后,即是吴王阖闾,阖闾在位期间,请孙武训练吴军,进一步提升了吴军的实力,使得吴军在争霸战争中大放异彩。
可惜的是,因为文献与实物的缺失,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以及后人的考证中了解先秦阵法的样貌,难以一睹先秦时代兵阵的真身,但当历史的车轮走向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时,也为我们在地下保留了堪称奇迹的军阵,那就是秦始皇兵马俑。
兵阵
㊃ 三军列阵:奇正相合
——秦汉时期兵阵的运用
1.虎狼之师,一统天下
——秦始皇兵马俑展现的秦军兵阵
战国时期,兵法中关于阵的描述逐渐丰富,对于阵形和兵力布置的记载也日渐清晰,但是对于兵阵的具体形态,我们仍然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拼凑。例如《吴子》中提及的齐军“前重后轻.一阵两心”问题,齐军是如何“前重后轻”的?又为什么“一阵两心”?吴起只是给出了国情层面的原因,而没有给出军事上的解释。现代学者根据《孙膑兵法》《荀子》等资料,认为“前重后轻,一阵两心”是齐军兵力配置的形态以及因为军功制度而产生的结果。
首先,齐军更重视善于格斗的步兵,《汉书》有“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的记载,这里的技击,指的就是善于格斗的甲兵。齐军在对战时,将大量善于近距离格斗的甲士放在阵形前面,而将弓弩手这类轻装步兵放在甲士之后,造成了齐军军阵的“前重后轻”。这种阵形前部厚重,但后方与两翼缺乏护卫,所以吴起才要兵分三路,以两路兵攻击齐军的两翼,让其顾此失彼。其次,齐国的军功是以“斩首”论功的,这样位处前部的格斗甲士显然有更多的奖赏机会,而处在后面的轻装弓弩兵,本身出身低下,又难以凭军功晋升,难免心生不满,与前军离心离德,也就“一阵两心”了。
尽管现代学者能利用散在史籍中的只言片语对齐军军阵做出细致的推理考证,但是对于想一睹军阵全貌的读者来说,仍然觉得意犹未尽。
幸而,在1974年,一个规模宏大的地下军阵重见天日,为我们揭开了公元前3世纪军阵的神秘面纱,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目前发现3个兵马俑坑,一个无俑坑。其中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平均深5米,而积14260平方米,为一长方形地下土木结构建筑。在东西(南北走向)长廊和十一条过洞里放满了排列有序、如真人真马大小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还出土有铜剑、铜矛、弩机、铜镞等实战兵器。二号俑坑在一号俑坑的北侧以东,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呈曲尺形,骑兵、步兵(含弩兵)、战车兵混合编组,陶俑、陶马近千件。三号俑坑,在二号俑坑的西面,面积520平方米,呈凹字形,有卫士俑68件,战车1乘,陶马4件。四号坑有坑无俑。整个兵马俑中,人俑主要有将军俑、武官俑、御手俑、战袍武士俑、铠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立射武士俑、骑士俑等。①从秦始皇兵马俑的形态来看,可以
——————————
①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丝绸之路辞典》。
发现,兵马俑中展现的就是一支由步兵、骑兵、车兵组成的混合阵形,其中,步兵又分为轻装步兵与重装步兵。
从整个阵形来看,一、二、三号坑各代表了军阵的一部分,而四号坑则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对于四号坑,因为有坑无俑,学者们纷纷对四号坑的作用产生了猜想,有的学者认为,四号坑或许是后勤部队、有的学者认为秦始皇兵马俑的军阵或许是按“五军”排列的,除了四号坑,在计划中应该还有五号坑的存在。同时也有学者根据新近的考古发现认为,四号坑内没有秦时期的文物,或许是其他朝代的遗存,只是恰好在秦始皇兵马俑坑附近而已。无论如何,四号坑目前没有出土兵马俑,也就无法证明其在兵马俑军阵中的作用,对于兵马俑展现的秦军军阵,还是只能从一、二、三号坑内的兵马俑来还原。
一号坑,是兵马俑面积最大的坑洞。一号坑展现的军阵,是一个由步兵与车兵组合而成的阵形,具备攻守兼备的特点。一号坑中的兵马俑面朝东方,呈纵横排列。排在最前面,也就是东边走廊的是3列轻装步兵,呈南北向排列,这些轻装步兵从兵种上来说应属于弓弩兵,在3列弓弩手后,是指挥他们的军吏。而在最南与最北两侧,同样是弓弩手,只是不同于东端的轻装步兵,南北两侧的弓弩手均为甲士,具备较高的防护力。最后是西端走廊,也就是一号坑阵形的后卫,站立着3列甲士弩兵,最后一列向西警戒,前两列面向东方。一号坑的东南西北均分布着手持弓弩的警备部队,在这些弓弩手之后,则是呈纵队形式的攻击部队。除去南北两侧的弓弩手,一号坑军阵内还有9列纵队。这些纵队由战车和步兵组成,其中以步兵为主力,武器以戈、矛、剑为主,纵队附属有不等数量的战车,少则二三乘,多则7乘,在战车前部,有3排步兵以为前拒,后则配备数量不等的步兵跟随战车作战。
二号坑,不同于一号坑的规模宏大与阵容方正,二号坑呈曲尺形,面积也不及一号坑的一半,但是二号坑的兵种却远比一号坑丰富。二号坑内包含有车兵、骑兵与步兵,其中车兵又分为轻装车兵与重装车兵,步兵则可分为弓弩手与随车步兵。二号坑的军阵呈现一种待命姿态。在二号坑的14个过洞中,有8个过洞为轻装车兵,3个过洞为重装车兵,3个过洞为骑兵,在整个阵形的前方,还有一支弓弩部队。轻装车兵呈8列分布,每列8辆战车,共计64辆,呈小型方阵,布于整个阵形的南部。重装车兵阵,以重装车兵即带甲车兵为主,辅以步兵、骑兵,战车19辆呈3列纵队分布,每乘战车之后,附有步兵,前14辆车为1辆战车配属8名步兵,后5辆战车两辆配属28名步兵,3辆配属32名步兵。指挥车位于左路纵队的最后。在重车兵阵形的最后还配有8名骑兵,或许是用于通讯。在二号坑的左翼则是骑兵方阵,由6乘战车和108名骑兵组成,其中6乘战车分为两列与一列骑兵处于阵的前部,刺余96名骑兵分为8列紧随其后。在二号坑军阵的东端,是弓弩手组成的阵形,与一号坑阵形一样,二号坑阵形的最前端,同样是弓弩手。
三号坑,与一号坑和二号坑不同.三号坑所展现的军阵不同,三号坑并非作战阵形,而是整个秦俑军阵的指挥所。在三号坑中心,是一辆指挥战车,周边则是等待命令的甲士与正在戒备的部队,同时三号坑内还有祭祀遗迹,说明秦军在作战时仍保留了向天祭祀的传统。
现在,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军阵已经还原在世人眼前,可是,秦始皇兵马俑所展现的到底是什么阵法呢?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四号坑,因为四号坑的存在,使得对于秦军阵法的判断产生了些许干扰。有的学者认为,秦军继承了自商周时期以来的三军传统,应该是一个“三军阵”(上文提及的繡葛之战,正是三军对阵三军),秦始皇兵马俑所发掘的三个有俑坑中,三号坑职责明确,是军中负责指挥所在,但是规模太小,称不上中军,所以应该还有一个“中军”,四号坑可能就是“中军”。但正如前文所说,四号坑极大概率并不是秦始皇兵马俑坑的一部分,在这个前提下,使用三军阵来形容整个泰军军阵,或许并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