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 官场小说下一章:战国令书制作研究
①黄金贵:《“囊”、“橐”辨释》,《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第57页。
②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③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437页。
④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页。
用的常用工具。
(八)磨石
磨,《尔雅•释器》:“玉谓之琢,石谓之磨。”为磨治石器,从居延屯田区出土的磨石和磨棒的形制看,与现代磨石大小相仿,用于铁器的磨治。
居延历次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农具见表3-2。
表3-2 居延屯戍区出土农具
名称 质地 完整状况 出土地点 出土时间 备注
木耧车 木 残长31.5厘米,尖端长6.2厘米,宽4.7 厘米,厚2.4厘米 殄北塞 A10 (坞堡遗址)“瓦因托尼” 1973年 A1011:20
铁农具 铁 甲渠候官 1972年—1974年 具体出土地看正式考古发掘报告
铁工具 铁 甲渠候官遗址 同上 同上
铁工具木芯 木 甲渠候官P1 “保都格”(烽燧) 1974年 同上
铁锄 铁 卅井塞 A20 (烽燧) 1930年(采集)
石磨 石 同上 1972年
残铁片 铁 残、碎片 居延都尉府所辖中心区K688 (城鄣遗址)“班登博勒格”
磨盘 石 只有下半部,直径0.53米,中心留方孔,厚0.13米。
居延都尉府所辖中心区K749 以北6公里处居民点遗址 1978年吴礽骧先生调查新发现
(续表)
名称 质地 完整状况 出土地点 出土时间 备注
铁锸 铁 锸柄为倒梯形,中空,方銎。口径长4.4厘米,宽1.8厘米,刃部宽展,呈梯形、略弧,刃宽9.8 厘米,通高9厘米。 甲渠塞第十六燧 1999年内蒙古居延考古队考古发掘 考古编号:99ES16SD1:14
木锨 榆木 下端从两侧加工出粗略的刃部但未磨损,柄部和肩部则磨损过甚,可见应装 有 铁 锨 头,稍有残失。口径长4.4厘米,宽1.8厘米,刃部宽展,呈梯形、略弧,刃宽9.8 厘米,通高9厘米。全长98厘米,锨头长 18 厘米,宽 14 厘米。 甲渠塞第九燧 2000年内蒙古居延考古队考古发掘 考古编号:2000ES9S:52
农具 肩水塞 A32 遗址(肩水金关遗址) 1973年甘肃居延考古对发掘
瓦箕 灰陶 完整 肩水金关F1 1973
瓦帚 灰陶 完整
肩水金关F1 1973
磨石 石 稍残,一面磨痕明显,残长6.5厘米,宽8.5厘米,厚1.7 厘米。 2002年内蒙古居延考古队考古发掘 考古编号2002ESCSF2:18
磨棒 石 青蓝色砂岩琢磨而成,圆棒状,两端略细,使用磨痕明显,长14.6厘米,粗径6.2厘米。 2002年内蒙古居延考古队考古发掘 考古编号2002ESCSF2:17
(资料来源:一、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二、魏坚主编《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三、陈公柔、徐苹芳《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文史》第13辑,中华书局1982年)
第四章 水利设施和农田施肥
第一节 水利设施
河西走廊西部地处额济纳河和疏勒河流域的交汇处。居延屯田区处于这两条内陆河流的区域,水源都系祁连山雪融化。每年春夏之交,气温上升,山上积雪融化之水汇集成河;冬季又复积雪,次年融化而下,年年循环,成为天然水源,这为荒漠带来了丰富的地表径流。河西走廊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雨量为50毫米左右,地下水位低,不易利用。史籍记载“河右少雨”,居延汉简亦有“地热、多沙、冬大寒”(502•15A)的记载,均说明了汉代居延地区的气候特征。在这种自然条件下,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没有完备的灌溉设施,居延农业开发就不可能成功。后来的考古发掘表明汉代居延地区的烽燧、城鄣建设基本上是围绕黑河(下游称额济纳河)的南北两岸而筑,这种布局有利于水利资源的开发。综观汉代,从立国开始中央政府就把兴修水利与农业开发作为两项基础工作并举,特别是屯戍西北后,水利工程就显得更加重要,"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①。《汉书•沟洫志》亦载:自汉塞锐子口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②。居延汉简中水利建设的记载,如下简:
第十三 长贤,□井水五十步深,二丈五立泉,二尺五上可治田,度给吏
-----------
①《汉书》卷94《匈奴传上》,第3770页。
②《汉书》卷29《沟洫志》,第1684页。
卒□。 127•6
长吏即有吏卒民屯士亡者,具署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所衣服赍操、初亡年月日、人数白报与病已。●谨案:居延始元二年戊田卒千五百人为骍马田官写泾渠,乃正月己酉淮阳郡。 513•17+303 •15
临渠佐史十人,十月行一人。 490•10
〼□始二年二月丁酉朔丁卯,甲渠鄣候护,敢言之。府书曰治渠卒贾〼□自言责隧长孙宗等,衣物钱凡八牒,直钱五千一百,谨收得 EPT52:110
〼□三千四百八十五人敦煌郡□〼,〼□发治渠卒郡国收欲取郡〼 EPT65:450
〼□禄,六月戊戌,延水=工白裦取 EPT65:474
□□□田三顷庐舍直百五〼,长陵卖中溉田廿顷,庐舍直四百〼,溉中田廿顷庐舍直二百万〼 EPT50:33A
丞 □〼 EPT50:33B
〼卒宗取韭十六束其三束为中舍二束掾舍十一束卒史车父复来一石
唯掾分别知有余不足者园不得水出□多恐乏今有 EPT51:325A
〼即复取来辄计为度遣使记□今园及期其
〼□二束其一束中舍一束掾舍●愿阳里王少||毋亡 EPT51:325A
〼□□□官玉门塞外,海廉渠,尽五月以,〼九月,都试骑士驰射,冣率人,得五算半算□〼〼□四月〼 EPT52:783
简文127•6说明居延地区已经有井渠这种形式应用于水利设施之中。关于井渠,《史记•河渠书》的记载“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①这则材料为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年—公元前111年),是井渠和井渠技术最早的文字记录。简文所述景象与《河渠书》的记录相合,证明井渠灌溉技术已经在居延
——————————
①《史记》卷29《河渠书》,第1412页。
屯田区中广泛运用。《汉书•西域传》也记载了井渠引水的情况,"袭杀狂王,自立为昆弥。汉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者案行表,穿卑朝侯井以西,欲通渠转谷,积居庐仓以讨之”。①孟康注云:“大井六通渠也,下泉流涌出,在白龙堆东土山下。”简513•17+303•15、490•10、EPT52:110、EPT65:450、EPT65:474表明在居延的水利设施建设中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从事水利设施的技术人员。“临渠佐史”是主官屯田区首长农令的属官,主管河渠修缮、水利建设事宜。在一小屯田区就设有临渠佐史十人,可见水利建设工作在屯田生产中的重要性。“治渠卒”“水工”为维护灌渠的专门人员。简文513•17+303•15记录了使用来自淮阳郡的戍田卒千多人在居延地区兴修水利,简文中的“写”通“泻”,“写泾渠”指的是疏通灌溉渠。水渠的建造,提前要搞勘测,使用中要维修,以选择合适的水道,防止缓慢渗漏。
20世纪,在居延地区的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也发现不少汉代灌渠遗迹。例如:居延地区的南部驿马屯田区下117障和大湾城之间有一灌渠将二者分开;F179附近有不少田渠遗迹;在北部居延屯田区开挖有许多灌渠遗迹,在伊肯河东岸的107号和108号烽燧之间有引自伊肯河的灌渠遗迹宽达24米,走向东北,十数里之后变窄为十余米,穿过居延屯田渠的中心,向北、东方向流去;在额济纳河流域的老高苏木遗址上,有一西南向东北、宽2米的大型水渠遗迹,穿过整个遗址中心;K688城西南,发现灌溉渠遗迹,通往西南一东北走向的古弱水东河西支干流,渠首宽27.2米,渠宽3. 2米,过河又见另一灌渠,通向K749城②;肩水塞中的东部塞的堑壕……主堑壕继续向西南,自T191开始,傍汉代直渠(今名"大坝渠")延伸,两者相距约50—100米……③从汉简记载和上述考古遗迹可知,灌渠的规模较大,一般宽二三米,有些甚至达到十几米以上,发达的水利工程是居延屯田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考古调查发掘中发现屯田区域中大型灌区遗迹的同时,在烽燧地和
————————————
①《汉书》卷96《西域传下》,第3907页。
②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③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屯戍区内的居民点遗迹附近也有水井遗址的发现,这些水井应为屯戍人员日常生活和小规模浇灌农田的水源。如:卅井塞区域内的T126烽燧附近有饮水井,并且T126烽燧东侧有房屋遗址,宽2.6米,长度不明。1978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居延中心区的K749城鄣遗址处做调查时,在K749正北6公里处。发现一汉代居民点,并有水井遗址(见图4-1,转自《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图版130)。水井为竖砖圆砌,外径1.4米,内径0.84米,井口以二层砖平砌,稍高于现地表,内填满积沙①。从现场测量的几个数据看,水井的修造技术十分成熟,应该能满足多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居延汉简中涉及与水利有关的障塞名称就有甲渠、林渠、广渠、门水、肩水、卅井、渠井、当井、广渠、临渠等。以上史料说明汉代对居延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同时期对西域屯田区域的水利设施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水经注》卷2《河水》记载:“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②这段史料说明西汉昭帝时期修建水利工程规模很大,所用劳动力基本为军人。可以想象,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屯田的规模肯定小不了。
综上所述,两汉时期为了屯田,农田水利建设在西北边塞是备受重视
——————————
①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②(北魏)郦道元,陈桥驿、叶光庭、叶扬译注:《水经注》卷2《河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的,从水渠和水井修建的规模、技术工艺上来看,“井”和“水渠”是居延水利的主要形式,水利设施的管理也非常完备。
居延汉简中有“治渠卒”和“水工”等记录,结合简文和居延地区汉代水渠遗址可知,这类人是专门从事水渠修筑和维护的人员。
〼治渠卒〼 EPT7:47
治渠卒河东汾阴承反里公乘孙顺年卅三出 73EJT3:50
治渠卒河东安邑陶就里公乘赵喜年卅九〼 73EJD:233
禄,六月戊戌,延水水工白褒取。EPT65:474
〼当□窦穉君负甲渠卒〼 EPT56:385
监渠佐史十人,十月行一人。昏时出关•护渠〼 73EJT1:144
居延=水本始四年泾渠延袤溉田簿〼 73EJT3:57
□龙起里王信以诏书穿渠敦煌军〼 73EJT9:322A
〼入春时其令郡诸侯皆通道沟渠及冲术其有离格枯木□□
二月甲午下〼 73EJT30:202
〼□禄 六月戊戌延水=工白裦取 EPT65:474
将军仁恩忧劳百姓元=遣守千人迎水部掾三人 EPT65:35
穿渠校尉丞惠光私从者杜山羊西 V92DXT13122④:21
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丁丑,乐官令充敢言之诏书以骑马助传马,送破羌将军、穿渠校尉、使者冯夫人。军吏还者至敦煌郡。军吏晨夜行,吏御逐马前后不相及,马罢亟,或道弃,逐所未得,谨遣骑士张世等以物色逐各如牒,唯府告部、县、官、旁郡,有得此马者以与世等。敢言之。
V90DXT1311:82
监渠佐史,应该是负责水渠日常管理的基层官员,从数量来看,人数比较多,从侧面能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是非常发达的。水部掾负责管理水利事务的吏员。《集成》认为,负责管理水利之掾,此处或指居延都尉水丞之掾属①。穿渠校尉仅见敦煌悬泉汉简。“校尉”始置于秦
——————————
①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11辑),第235页。
朝,为中级军官。西汉时,汉武帝为了加强对长安城的防护而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穿渠校尉作为武职出现这是第一次,史籍中也无相关记录,应该是根据某项活动临时设置,与军事行动相关。穿渠校尉丞自然是穿渠校尉的副官。关于护渠应该是专门从事河渠维护的人员,此简文下残,可以推测从事护渠的人员应该是护渠卒。从以上简文的内容来看,河渠修筑和管理人员由政府专门配备,和戍卒一样有固定的服役期。关于居延地区的"水工"和水利设施后文另述。
第二节 农田施肥
“肥料”二字起源于近代,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肥料为“粪”,如土粪、皮毛粪等。甚至以植物作肥料也称“粪”,野生绿肥称“草粪”,栽培绿肥称“苗粪”,施肥称为粪“田”。肥料的应用和施肥技术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先秦的《诗经•周颂》中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①的诗句,说明西周时人们已认识到杂草腐烂后的肥田作用。战国《韩非子•解老》中有记载:“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②《礼记•月令》说利用夏季高温和降雨沤腐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上疆”③,说明秦、汉以前肥料已受重视。到了汉代,农家肥源迅速扩大,据《汜胜之书》记载,当时溷肥(厕所人粪尿)、厩肥(牲畜粪肥)、蚕矢(蚕粪)及其他排泄物、碎骨等肥料种类大大增加。在施肥方法方面,基肥、种肥和追肥的施用已分别进行。基肥有的是大田漫撒,有的是在区田中集中施用。播种时采取带肥下种的溲种法,还用蚕矢和人粪尿腐熟作追肥施于麻田等。
居延汉简中有零星关于运粪施田和牛马粪的记录,如下:
〼以九月旦始运 73•30
肩水候官元康二年七月,粪卖乃钱出〼。 255•3
——————————
①胡国强、胡连生:《诗经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370页。
②(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4页。
③(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第八隧长徐宗,倚阳书不鲜明。卒张田取马矢,不在署山,小积薪一上僵顷。
214•108
棘薪十束,干马矢三石,崔三石。 213•50
〼马矢一,盾〼。 230•15
候史广德
●第十三 亭不涂 毋马牛矢
隧长苔 毋非常屋 毋沙
毋深目 毋芮薪
蓬少二 毋□□(以上为第一栏) EPT57:108B
〼木山林燔草为灰毋弹射蜚鸟毋〼 EPT5:100
简文73•30明确记载了运粪的时间为九月;简文255•3中的“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为汉宣帝年号,该简后残,从前部分所记载内容来分析应该和购买粪施肥有关系简214108、21350、23015、EPT57108B、EPT5 100中的“马矢”“干马矢”“马牛矢”,“矢”为“屎”之假借,从简EPT57:108B 的内容可知居延地区马、牛的粪不仅用于农田施肥,而且是涂亭、修屋所用矢泥土的掺合剂。在居延甲渠塞的P1中的院坞中就有马粪遗迹的发现①,简EPT5:100缺字较多,主要内容是焚烧森林草原化灰,其目的在于积肥,按简中所说在垦区各地也都大致如此。居延屯田区畜圈遗址的发现(见表4-1)。
表4-1 居延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畜圈简表
用途 时代 发现地点 发现时间 备注
畜圈 汉代 居延破城子遗址(A8)中的坞东北角的F32 1930年曾发掘,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再次发掘
畜圈 汉代 卅井塞T126(烽燧遗址) 1974年
马厩 汉代 肩水金关遗址的坞遗址(F4、F5、F10——F13) 1973年8月 马厩遗址下层有积粪层
资料来源: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
①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第140页。
第五章 边塞的仓
汉代居延地区屯戍系统中,仓储设施等农业的辅助设施的建立是比较完善的,完备的仓储管理为军粮的及时供给创造了条件。
第一节 边塞粮仓
边塞的仓库管理体制从汉简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是比较清楚的,即仓储设施的建立和管理有其相应的组织机构。边塞地区的军事机构分别为都尉、候官、部三级,粮仓相应分布有都尉级仓、候官级仓和部仓。
一、军事屯戍系统的粮仓分布
(一)居延都尉府所辖仓库
居延仓:
〼居延仓长禹,移肩□〼出毋留,如律令 204•5
居延城仓:
居延城仓佐王禹鞮汗里,年廿七●问禹曰之觻得视女病十月乙酉入 62•55
城仓:
九十九石,卅三卷,建平二年十月癸未,甲渠令史宗,受城仓令史,谭。
城仓,赵广之印,第八卒廪致。 88•14
入谷五千五百二斛,受城仓,吏〼。 EPT27:11
□城仓,居延农,延水卅井甲渠殄北塞候,写移书到□遗脱,有移名籍遣吏将属居延,毋有以书言,会月廿日。如律令/掾仁属宁 175•13
都仓:
□□案都仓下吏民母□ 42•13
毋状,愿高赏卿到,自爱怒,力加意慎官事,叩头幸甚,宣在驩喜隧,去都仓四十余里,独第六隧卒杜程、李候常,得奏都仓,二卿时时数寄,记书相问音声意中快也实中兄。 502•14B+505•38B+505•43B
都尉是汉代边塞专管军事的长官,驻所在城。以上简文中出现的仓名,从现有对于“居延城仓”即居延都尉府的仓库,可能设于居延县城内。“城仓”是居延城仓的简称,应为居延都尉府所辖的粮仓机构,属县级机构。薛英群等认为,居延都尉府的仓库,可能设于居延县城内,负责整个都尉府所辖属吏、戍卒的后勤供给。……城仓库是级别较高的单位,依简文与居延农都尉、各候官为同级别,设有仓长、仓宰、仓曹、啬夫、丞、佐史等职,由都尉统领。① 日本学者富谷至认为,城仓和甲渠候官、卅井候官等候官一样,是居延都尉府直属的官署。都仓是居延都尉仓的简称,“府”在居延汉简中为特定称谓,专指居延都尉府,所以“府仓”应为居延都尉府仓的简称。②
(二)候官所辖仓
肩水仓:
三月丙午张掖长史延,行大守事。肩水仓长汤,兼行丞事。下属国农部尉小府县官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如诏书/守属宗助府佐定。10•32
载肩水仓麦,小石卅五石,输居延。75•25
元光元年九月乙丑朔丙午,受肩水仓啬夫,啬夫奉之,长武强临。 515•27
————————
①薛英群、何双全、李永良:《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②(日)富谷至著,杨振红译:《从额济纳河流域的食粮配给论汉代谷仓制度》,《简帛研究》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页。
候官仓:
〼□受候官仓〼 EPT4:57
候仓:
建武三年四月丁巳朔辛巳,领河西五郡大将军、张掖属国都尉融,移张掖居延都尉,今为都尉以下奉各如差。司马、千人、候、仓长、丞、塞尉职间,都尉以便宜财予,从史田吏,如律令。 EPF22:70
由以上简文可知,候官仓均为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治下候官仓,这和简牍中见到的大量候官一级的谷物出入簿册相吻合。日本学者永田英正先生也曾指出,居延边境戍卒的粮食发放,是由候官负责的。①
(三)部仓
部仓:
二月癸亥除,为肩水临渠隧长,至十二月庚子,遣谊之部仓为。183•10
吞远仓
●吞远仓始四年三月吏卒。 176•34
收虏仓:
●收虏仓河平元年七月谷出入簿 135 • 7
遮虏仓
〼道居延庶虏仓其下有河,婢几武功,绮缇缝□□ EPT40:75A
〼□□祷祠蒸享酢书写记,候,门下□,以以以以 门 EPT40:75B
部是候官下属的一级组织,为几个烽燧的集合体。长官为候长,其治所为候长所驻屯的地方,如吞远部驻吞远燧,其部也以驻屯烽燧的名字为其部名。② 从以上简文看吞远仓、收虏仓等为甲渠候官所辖的部,部仓可以提供几个烽燧的粮食配给,并且建立详细的出入库账册。具体的一个烽燧设不设粮仓缺乏相应资料,因此部仓为最基层的粮仓是符合实际的。
————————————
①(日)永田英正:《试论居延汉简所见候官——以破城子出土的“诣官”簿为中心》,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战国秦汉研究室编《简牍研究论丛》(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6页。
②(日)富谷至:《从额济纳河流域的食量配给论汉代谷仓制度》,《简帛研究译丛》(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页。
二、边塞的特殊粮仓
居延汉简记载中有两种仓较为特殊,为“代田仓”和“斥胡仓”。
(一)代田仓
入糜小石十二石,始元五年二月甲申朔丙戌,第二亭长舒受,代田仓监。
275•23
入糜小石十四石五斗,始元二年十一月戊戌朔戊戌,第二亭长舒受,代田仓监止,都丞延寿临。 273•24
〼十五石,始元二年十二月丁卯朔丁卯,第二亭长舒受代田仓监止,都丞临
275•19
研究代田仓,就得先看“代田法”。《汉书•食货志》的有关记载为:“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训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于聊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溃其土以附(根苗)[苗根]。故其诗曰:‘或芸或芋,黍稷儗儗。'芸,除草也。(籽)[芋],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假凝而盛也。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使教田太常、三辅,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为作田器。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埂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令命家田三辅公田,又教边郡及居延城。是后边城、河东、弘农、三辅、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①所谓代田法即“一亩三甽,岁代处”的耕作法。此时一亩地宽六尺(汉时一尺约合现在的二十三厘米,以下均为汉尺),长二百四十步(一步为六尺,故二百四十步合一千四百四十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