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汉书》卷24《食货志上》,第1138—1139页。
地形呈极细长的条状。顺着耕地在上面等距离开三条甽,甽即为沟。甽宽一尺、深一尺,所以如果在宽六尺的耕地上开三条甽,其间距仍为一尺。甽和甽之间的土地称为“陇”,“陇”即今日“垄”之意。作垄之后播谷种于明中,即沟播;之后等待种子发芽,叶子长出三片以上,经常耨除垄上杂草,同时一点一点地将垄土培到甽中苗根上。至盛夏时节,垄土全部铲平,甽中作物深深扎根于土中,可以防止强风造成的作物倒伏。代田法的特点并不仅仅是采用了这种作垄方法,它适应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条件,在行沟中播种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培壅垄土可以抵挡风灾,减少水分蒸发,促进种子生根发芽。上述材料中已经说明了其有专门的犁耕设备“用耦犁,二牛三人”。在今甘肃武威磨嘴子16号汉墓里出土的一件犁即为单长辕,一般应为二牛牵引,就是人们经常俗称的“二牛抬杠”。此犁的特点是:耕地时一个人掌辕,一人扶犁,一人牵牛,应是实施代田法所用之犁。《齐民要术》卷一所引东汉崔寔著《政论》曰:“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又教边郡及居延城……”均说明汉代居延地区确有“代田法”的推广,并且始于汉武帝时期。居延汉简中未见“代田法”的直接记载,简文大量的反映“代田仓”,两者是否有关联?《汉书》关于“代田法”推行时间的记录也较为模糊,大概时限为汉武帝末期,汉武帝末期的年号分别为“太始、征和、后元”,共十年。“后元二年”为公元前87年,从以上文献初步推断,"代田法"在汉代屯戍区内开始推行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87年。上引居延汉简中的“代田仓”出现年代最早的在简文为273•24,“汉昭帝始元二年”即公元前85年,而“代田法”推行于居延地区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87年,过后两年汉简就有“代田仓”出现,说明“代田法”与“代田仓”是有着因果关系的,即代田法推行后,专门设置“代田仓”。陈直先生考证认为“代田仓”规模非常大,可见在汉昭帝时期代田仓的设置已经非常完善,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结合所需要的工具在河西地区出土,我们推断“代田法”的传播和“代田仓”是密切相关的,并用“代田”来命名。
(二)斥胡仓
受斥胡仓故吏建 148•48
□小石十五石。始元三年四月乙丑朔丙寅,第二亭长舒,受斥胡仓监,建都丞延寿。273•8
年十月戊辰朔戊辰,第二亭长舒,受斥胡仓监建都丞延寿临 308•45
关于“斥胡仓”,传世典籍不见记载,汉简的记载仅见以上简。简文273•8“始元三年”为汉昭帝始元三年,即前84年,与“代田仓”的建立时间相近。两种仓制的简均出土于A10,可能斥胡仓的建立与代田法的推行也有一定关联。关于两仓的隶属,富谷至先生认为是农都尉直属谷仓。① 笔者认为,斥胡仓仅凭几条简文就说明其为农都尉直属仓还有待资料充实,以后再专文探讨。
第二节 粮仓职官
一、粮仓职官的类别
两汉时期,大司农作为管理全国农业的官员,同时也直接管辖长安太仓,设太仓令。《汉旧仪》:“帝王亲耕后,……为立籍田仓,置令、丞。”仓令和仓丞为粮仓的常设官职,从居延汉简可知,屯戍系统也有专门的仓储的管理人员,而且情况较为复杂,基本为仓长、仓丞、仓(库)啬夫、仓宰、仓曹(县)及仓曹史、仓(库)佐、仓掾、仓监、仓卒等九类。
————————
①富谷至:《从额济纳河流域的食量配给论汉代谷仓制度》,《简帛研究译丛》第二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一)仓长
八月戊辰张掖居延城司令史,以近秩次行都尉文书事,以居延仓长。印封丞邯下官县承书从事,下当用者上赦者人数罪别之如诏书=到言,毋出月廿八,掾阳、守属恭、书佐况。 EPF22:68
建平三年八月己卯朔乙巳居延城仓长护移过所县道津关遣从史周武归武威取衣用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啬夫长佐□ 73EJT37:749A
居延仓长印 73EJT37:749B
三月己亥张掖长史兼行大守事肩水仓长武强兼行〼 73EJT21:429
居延都尉府直属城仓之长。富谷至《从额济纳河流域的食粮配给论汉代谷仓制度》认为居延仓即居延都尉府所属城仓,其仓长为主仓之吏,是都尉下属仓的长官。
(二)仓啬夫
幸甚因叩头仓啬夫私□〼 73EJT21:463
〼□□城仓啬夫韩〼 73EJT23:24
(三)仓丞
建平三年闰月辛亥朔丙寅,禄福仓丞敞,移肩水金关,居延坞长王戎所乘用马,各如牒书到,出,如律令。 15•18
禄福仓丞
□水关〼 73EJT37:587A
凤四年四月辛丑朔甲寅南乡啬夫□敢言之□石里女子苏夫自言夫延寿为肩水仓丞愿以令取居延□□□与子男□葆延寿里段延年□□所占用马一匹轺车一乘•谨案户籍在乡□夫□延年皆毋官狱征事当以令取传敢言之
……移过所如律令/佐定 73EJT23:772A
居延令印 73EJT23:772B
(四)仓宰
居延仓宰张立疾谨遣戊曹左史寻诣门下问起居叩头叩头 505•1+505•4
〼居延仓守宰喜敢言之府 73EJF3:510A
〼掾累史宏 73EJF3:510B
(五)仓曹
仓曹吕史召官□ EPT65:370
(六)仓佐
□甲沟守尉受城仓佐阳□ EPT59:565
〼肩水仓佐昭武射南里孙平年廿三初〼 73EJT27:82
屋兰仓佐福至里公大夫徐熊年卅五黄色〼 73EJT30:168
(七)仓掾
□肩水士吏胡充受□居延仓掾护 62•47
〼入贷谷 五石 次泽渠 八月丙子城仓掾况 受客民枚习 73EJF2:7
都仓置佐程谭葆屋兰大昌里赵勤年卅八十二月癸亥北啬夫丰出已入 73EJT37:129
(八)仓监
入糜小石十二石,始元五年二月甲申朔丙戌,第二亭长舒受,代田仓监。 273• 23
(九)仓令史
居延城仓令史阳里公乘徐占年廿七长七尺五寸黑色〼 73EJT37:1389
居延城仓令史曹相城仓丞轺车一乘
用马一匹骍牝齿八岁高五尺八寸六月戊寅北啬夫钦出 73EJT37:1389
吞远隧仓一所:吏卅七人,卒八十六人,候长候史。 EPT58:81
从以上简文中可知“居延仓长”均为都尉治下的粮仓,日本学者富谷志的研究也证实为都尉府直接管辖的粮仓,仓长就是都尉一级粮仓的管理人员。“仓丞”的情况就较为复杂,在都尉一级的粮仓中是作为副职或从属官职出现的,在都尉仓的次一级中又是作为候官仓的负责人出现的。从居延汉简的记载来看,“仓宰”“仓掾”“仓佐”总是与“居延仓”或“城仓”一起出现,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应该属于都尉一级粮仓的职官系统。关于“仓宰”,有学者认为“仓长也称仓宰”①,这有待于确证。简文73EJT21:463中的“仓啬夫”应该是候官仓属员,“仓监”和“仓卒”与具体仓联系在一起,应该是最基层的仓库管理人员。关于“仓曹”,简文情况也非常复杂,有学者认为仓曹属于“郡一级粮仓管理人员,直接对郡太守负责”②,而有的简文则反映的信息是“仓曹”直接与候长有关。1974年8月,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的“万石仓印”(见上图,转自《中国•木简古墓文物展图录》第56页,图39),说明了当时居延屯田粮仓的存储规模。
二、粮仓建筑特点
仓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作“ ”,似是一仓之侧的象形,其上为屋顶,中为门户,下为台基或通风之口。《说文解字》:“仓,谷藏也,仓者取而藏之,故谓之藏。”段玉裁注:“谷藏者,谓谷所藏之处。”从“仓”的字形来看,早期的先民就已经注意储粮时,防水和防潮保持粮食的干燥是粮仓的两大基本作用。传世典籍对于汉代的粮仓建制记载较模糊,主要依赖汉墓出土的庄园模型加以考证,一般从内容和形制上加以区别,内容上按粮食作物的收获不同而分别立仓,从建筑形制上一般按照楼阁式和平房式来划分。居延地区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决定了建筑有其特点,汉简对于屯戍区的仓库设置级别的记录较为丰富,缺乏仓储建筑形制记载,我们只有结合居延房屋遗址建筑特点和相邻地区的粮仓遗存建筑特点进行分析。
从考古发掘来看,居延屯戍区的建筑从大的方面而言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大型的城障建筑。从《额济纳河流域汉代障亭分布图》可知,居延地区的城障遗址均处于屯戍区的中心,周围黑河有密布的烽燧作为其防护体系。以K688(蒙语名班等博勒格)为例,为居延地区的最大的城鄣遗址,遗址坐落于古弱水东河干流与支流分流处,墙垣夯土版筑,与城址相邻有村落遗址。遗址中散落有瓦砾和砖石,遗址内有与河流相通的灌区流经,
——————————
①邵正坤:《汉代仓储职官考述》,《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第193页。
②邵正坤:《汉代仓储职官考述》,《兰州学刊》2007年第4期,第195页。
地面建筑已毁。二是烽燧与其生活区遗址。居延的烽燧通常以夯土和土坯构筑,偶有石条砌成,为底大顶小,高台处建的规模较小,平地建筑规模较高①,居延汉简EPT52:27:“堠高四丈,上堞高五尺,为四陬埤堄。”汉代四丈约合今10米。居延地区的房坞以破城子墙坞建筑遗址为例,坞连接城障的墙为土墼砌筑,地基墙厚为1.8米—2米,坞内墙均为夯筑土墙,墙面抹草泥灰。关于坞墙高度的记载,居延汉简中有体现,如《新简》EPT59:83A:“丈五尺、厚四尺,用墼三千二百。”丈五尺合今3.5米。
居延地区的完整仓库遗址没有发现,只能依赖同时期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相似的敦煌地区的仓库遗址进行比较分析。敦煌地区西南距小方盘城11公里有汉代仓储遗址——大方盘城,从马圈湾出土汉简可知,似名“昌安仓”(见下图,转自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彩版17)。仓库建于风蚀台地上,呈长方形,夯土板筑,墙宽1.5米,这与居延房屋建筑特点相似。仓库遗址由西向东连体三间仓房,每间仓房的开间为42.3米,进深14. 5米,仓房墙壁上均有通风口,南北壁上下均开设,现存的南墙最高处距地面高为7.6米,仓外建有坞墙,从该遗址出土的石刻推测,大方盘城仓储遗址沿用至东晋五凉时期。② 从现有数据推算大方盘城遗址每间的最小库容为42.3×14.5×7.6为4661立方米,三库最小总库容为13984立方米,以现在
——————————
①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②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70—71页。
一个县级储备粮库库容来看,其规模是惊人的。
综上所述,居延地区的仓储基本情况为夯土板筑结合木架结构的平房式建筑,一般建于高台地以防水,仓库设有通风孔防止粮食的变质,粮仓一般设在交通发达、信息传递快捷的地域,以方便突发事件的应急。仓储级别不同,其规模也应该不同。受资料所限,粮食是否按种类分别储藏尚不得而知。
第六章 边塞的手工业
随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的依次发表,记录边塞工匠以及手工业情况的简文也呈现在学界面前,通过对这些简文的梳理,使我们对于汉代边塞地区的工匠和手工业发展状况有了基本了解。
第一节 木工和林业
一、传世文献和汉简中的河西四郡的林业发展概况
文献资料对两汉时期西北边塞的林业基本情况的记录,如《汉书•地理志》:“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说明汉代河西地区水草丰茂。而《肃州志•南山》在记录了当时祁连山西段森林植被“南山松百里,阴翳车师东,参天拔地如带虬龙,合抱岂止数十围,拜爵已受千年封,其间最古之老树曾阅汉唐平西戎”。可见当时祁连山上树木参天,非常繁茂。而汉简中也明确记录了各类树种,如下简:
尉史并白,荆棘杏梓不吉□ EPT65:165B
□晏检部一松若荻广三寸三□ EPT5:88
第十一隧长张宣乃十月庚戌擅去署私中部辟买榆木壹宿 82•2
伐柃柱马柳六口 31•6
候官谨案亭踵榆桃十树主谒 2139
简文EPT5:88中的“荻”,《集韵》:“荻,雌由切,通楸,木名。”《管子•禁藏篇》:“当春三年,荻室炊造。荻木郁臭,以辟毒气,故烧之新造之室。”可知“荻”是一种树木。此简的大意是,某“部”中有一棵和“荻”一样“广三寸三口”的松树,既然只有“一松”,这棵松树应该来自于本地;简文82•2中,“擅去署”“买榆木”,可见当地一定产榆树;简文31•6中,既然是“伐”,也应该不会太远;简文2139中,要求种植“榆秧”,更说明当地就产这种树。其他的树木种类虽然不太确定,槐树应该产于本地。此外,《居延新简》74EJF16:1——16为完整的《永始三年诏书册》(永始三年为公元前14 年),册中提到“治民之道,宜务于本,广农桑”,并且要求各地政府切实实行。诏书中也记录了西汉时期河西地区已经开始有大量的桑树种植,这意味着养蚕业的发展,悬泉置、居延等遗址出土的大量丝织品印证了这点。由此可见,这些树木不仅在当时河西地区存在,并且松、柳、榆、槐、桃、桃、桑等树木等树种为当地常见树种。
二、边塞的林业贸易
丰富的林业资源也为当地的林业加工和买卖创造了条件,如下简文:
教问木大小贾谨问木大四韦长三丈韦七十长二丈五尺韦五十五三韦木长三丈枚百六十椽木长三丈枚百长二丈五尺枚八十毋椟椠 EPT65:120
子丽足下𰀀白过客五人𰀀不𰀀叩头谨因言子丽幸许为卖材至今未得蒙恩受幸叩头材贾三百唯子丽𰀀𰀀决卖之今个才霍回又迁去唯子丽 142•28A
𰀀以买棺椁冢地穿治丧葬狸有余田二顷禾麦稼度𰀀 564⠐10
简文EPT65:120记录了木料的数量、长度和用途。简文142•28A则描述了买卖木料的情景,简文中提及的“贾”“过客”“卖”“钱”等词均与木材买卖相关。简文564•10中“买棺椁”,说明当时丧葬所用棺木材料来源为本地,在本地制作本地交易。汉简材料中也记录了地方政府对林木的砍伐上有着比较严格的管理。如下简文:
□复出三千材99 103•27B
鄣卒范去疾□车 □候 为君舍取薪山材用 山 136⠐ 38
候官谨案亭踵榆桃十树主谒 2139
治隧下毋林木曹遇者□□□□且已 EPT50:226
简103•27B记录了一次砍伐林木三千,数量非常惊人,如此量的木材加工没有专业人员的加工是不可想象的。简136•38反映的鄣卒参与到伐山材,说明采伐的这些林木用于军事设施。简2139记录的内容说明了基层的各个单位要种植一定数目的树木,要求要有专人管理各自的树木。简文EPT50:226的记录表明如果不按照规定办的,就要遭受惩罚。
三、与林业相关的地域命名
树种的栽培除了气候条件等因素以外,在地名的命名中也有着体现。例如:武威郡下有苍松县,治所在今古浪县附近。今天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乌鞘岭北麓,祁连山横贯县境南部,有一定数量的原始森林分布,松树为主要树种,因此苍松县的命名与当地的树种相关。以树种作为隧名和里名命名的情况汉简中也有反映,例如:临桐隧(6•21)、望桐隧(EPT4:29)、临木隧(145•34)、木中隧(EPT59:300)、林中隧(疏833)、桃下隧(EPT16:42)、桢中隧(疏911)以及竹里EPT58:63槐里等。其得名应当与当地特有树种的分布相关。这说明当时这些军事和行政单位所在地及其附近地方就曾经分布有一定规模的相关树林。
在人类社会中,木材除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建材和生活用品制作材料以外,也是主要燃料“炭”的加工来源,如下简文:
沙隧治炭王卿□ 229•48
炭,《说文解字》曰:“烧木余也。”故治炭当为烧制木炭。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掌握了炭的制作技术,商代的青铜器和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冶炼都用木炭,利用其吸湿性来观测气候变化等。因其易燃、热量高被人们广泛地用于生火取暖和做饭。
除汉简中记录以外,甘肃河西地区已经考古发掘的汉墓中也有与林木相关的画像砖。如: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主婢图木版画》;五坝山汉墓壁画中有《山林狩猎图》嘉峪关牌坊梁汉墓中有十二幅彩绘砖画,其中三幅图中绘有树木,四号墓的桑园图中,桑树成林。这都说明两汉至魏晋时期河西地区森林茂密,丰富的林业资源为林木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木工在林业中的作用
木工,就是指从事伐木以及木材加工的专业人员或木匠;亦指伐木者。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乃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被誉为木匠祖师爷的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他曾经发明了云梯、斧子、铲、刨等。而西北汉简中的木工,小到书写材料简牍的加工,木匙、木筷、木盘、木勺等,大到边塞的军事防御设施修建,都显示出木工在屯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下简文:
戍卒循成富里左丰,年三十五,省府,木工,美水。府。 253
□六人□三人木工,……养二人……五□一人 EPT4:93B
□二人伐茭,二人木工 EPT49:61
其一人守鄣一人门二人吏卒养
十月戊午鄣卒十人省卒六人一人守阁二人木工一人舂
一人马下二人作席五人受钱 EPT65:422
十一月辛巳 橐他卒六十五人 一人作食 取薪增□广六尺博可行马盖并高四尺五寸袤廿丈率人=尺一寸有奇
凡卒百一十二人一人木工 六十九人取薪二百七石率人三石薪□□□往来卅八里其十人养 73EJT24:297
第二节 水工与边塞水利
从目前河西地区的汉代考古遗迹的分布和走向来看,两汉时期河西四郡的屯戍点主要围绕几条大的河流而展开,分别为黑河、疏勒河、石羊河和党河。在屯戍点的历次考古发掘中,也证实有水渠遗迹与这些河流相关,传世典籍对当时西北边塞的水利建设也有记录。如《汉书•沟恤志》:自汉塞锐子口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西北汉简中水工作为水利建设的工匠而出现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如下简:
禄,六月戊戌,延水水工白褒取。 EPT65:474
简文中的水工,传世典籍中有专门记录。《史记•河渠书》:“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集解”韦昭曰:“郑国能治水,故曰水工。”秦国的郑国就是一名“水工”,因其在兴修水利中的杰出贡献,由他设计监造的渠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郑国渠。《汉书•沟恤志》:“可案图书,观地形,令水工准高下,开大河上领,出之胡中,东注之海。”专门记录了水工的工作过程。相关记载还有王充的《论衡•率性》:“洛阳城中之道无水,水工激上洛中之水,日夜驰流,水工之功也。”水工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水利设施的设计监造维护指导上,文献也记录了水工直接参与战争,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汉书•李广利传》:“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余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这则史料记录的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利用水工实施,断水困城法,大破大宛而获得汗血宝马,为汉代改良马种,为后来汉政府彻底击败匈奴创造了条件。除水工以外,汉简还记录了其他和水利设施相关的人员河渠卒和治河卒,主管河渠修缮和水利建设的官员临渠佐史,参与修筑河渠的人员均由专门机构配备,并且有固定的服役期。20世纪70年代的甘肃居延考古队在肩水金关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相继发现了两汉时期的水利设施遗迹以及用于农田灌溉的工具辘泸和桔槔。
第三节 其他手工行业的发展
一、犁工和犁
“犁工”,在汉简中是首次在金关汉简中出现。犁,《说文解字》:“犁,耕也。”犁工就是指是从事犁的制造和维护保养的工匠。如下简:102
印曰延后 农长印
□月辛亥犁工强以来 73EJT9:266B
简文上下残,书为两行第一行中有"印曰延后",第二行文段的结构为“时间+犁工+姓名”,简文中的“农长”为管理屯田农业中的最基层吏员,可能为农都尉系统,文意不明确,综合考虑此简是农业相关的簿籍。从史料的记录和西汉中后期西北边郡农业生产中技术应用来看,犁工、犁和牛这三个生产要素必须相配套。犁是“代田法”推行主要工具之一,犁工的主要职能就是工具的制造和维护。
二、“锻工”和冶炼业
秦汉时期,铁农具全面应用于农业生产,汉武帝在全国广设铁官,盐铁专营,但没有明确说明河西四郡铁制品的来源和铸造等相关情况。从目前考古出土的资料来看,在两汉以前河西地区已经有大量的冶炼遗址存在,因此“锻工”在肩水金关汉简出现也绝非偶然。如下简:
卿为成请肩水锻工卒名安乐在河 73EJT23:980
“锻”,《说文解字》曰:“锻,小冶也。”按,熔铸金为冶,以金入火熔而椎之为小冶。现代汉语对“锻工”有专门解释,就是把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锻造工件或毛坯的工种。从传世典籍和汉简记载来看,与屯垦相关的农具器具应该是由政府调拨,农具作为常用工具,其铸造业维护必须靠近作业区,因此制作器具的小作坊在西北边郡应该普遍存在。近几年,河西走廊两汉时期的几个遗址中均有数量不少的与铁相关的生产工具发现,例如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各类铁器具260多件,有犁、舌、铧、削、镰、锛、铲刀。① 汉代居延遗址也有一定数量的铁器具出土。
三、削工
削,本义为装刀剑的套子,又名曲刀、书刀、削刀。《曲礼•金工•注》:“削书刀也。”东周和秦汉时用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又如削
——————————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