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锸一,小钩一。〼 EPT53:132
膏□〼
付什器 车□〼具㮑六枚 钩十枚
斤二枚〼 斧二枚 □〼 85•4
之官录曰移新到□□〼,铁臿大刀言叩头死罪,箭五十铁铠鞮□〼
EPT49:85A
箭五十铁铠鞮靳□〼,仲各一□一□发各一□各一□各一〼,□显美从
□王均代田仲〼□□〼 EPT49:85B
●赵子思,六尺席一,直百卅五;锸金三,直六,付卅,凡二百州六已得
百一十七,少百一十八。(以上为第二栏) EPT50:144A
〼洛广君钱八十已得卌少卌,〼徐上钱少百七十 EPT50:144B
〼□札一枚 □□一枚 □□□
〼□钱一具 斤二枚 缯段一枚 扁〼
入什器 车休二枚 斧二枚 车柱一枚
膏果一枚 具六分锸一枚 段累一枚
车□安一枚 具四分锸一枚□ 85•28+85•23
布昆一两臿一具 73EJC:671
小斧一 小椎一小棰一
木齒二 73EJT1:142A
臿,同锸,即铁锹,掘土的工具,有刃,与锹、铧相似。《管子•度地》云:“以冬无事之时,笼、臿、板、筑各什六。”《说文解字》曰:“耜,臿也。”《释名•释用器》卷四:“插也,插地起土也,或曰销、销、削也,能有所穿削也,其板曰叶,象木叶也。”《汉书•王莽传上》载:“父子兄弟负笼荷锸,驰之南阳。”①由以上简文记载和考古出土遗物可知“臿”的材质有木、铁两种,㮑、具㮑、方㮑、四分㮑为木质臿,锸、臿、铁臿、锸金为铁质臿等。考古出土“臿”的形制有木质,有铁木结合的,也有纯铁制成的。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引毕沅曰:“当作‘臿’,加金旁别也。”
————————
①《汉书》卷99《王莽传上》,第4084—4085页。
四、灌溉
我国农业生产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秦汉时期除了沿袭了战国的农田灌溉工具外,也建立了一些水利设施工程。从传世典籍的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农田灌溉,主要还是利用漫溢灌溉。这在高水位状态下自然就能实现,然而当灌溉水源的水位低于农田的时候,就必须要借助于人力或其他动力,利用一定的提水工具来提水灌溉。秦汉时期的提水灌溉农具,主要有适用于水井的滑车,适用低于农田水源的翻车,这些器具在居延地区没有考古出土,居延汉简中也无记载。1972年—1976年居延地区甲渠候官遗址“辘”的出土①,为人力灌溉器具提供了实物考古资料。“辘转”,《正字通•车部》曰:“辘,辘,井上汲水轴也。”《六韬•虎韬》云:“渡沟堑,飞桥一间,广一丈五尺,长二丈,转关辘八具,以环利通索张之。”由上可知辘#是汲取井水的起重装置,而且辘一般多用于较深的水井。关于“辘”的起源,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史佚始作辘”。② 史佚相传为西周初年的史官,如果其发明确实,时间距今约有三千多年了,因此说明汉代利用辘汲水已经非常普遍。1973年肩水金关F12和F13遗址中有“桔槔”出土③,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桔槔”的使用非常早。如《庄子•天地篇》:“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抱瓮而出灌,捐然用力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秩汤,其名为槔。’”又《庄子•天运篇》说:“颜渊问师金曰:‘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④两则史料非常具体地描绘了桔槔的使用形态,即井边立一木柱,木柱上支一根横木,一端挂水桶,一端系重物,靠横木一升一降来从井中汲水,从其原
——————
①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②(宋)高承,(明)李果订,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③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5页。
④(清)郭庆藩撰,王孝渔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集释》卷5上《天地篇》,第433页;《集释》卷5下《天运篇》,第514页。
理来看是巧妙地利用了杠杆原理,既便于操作,又节省力气。

 

 

 

 

 

 

五、收获
(一)钩
伐大农茭卒铁钩镰如□〼 EPT50:227
〼□在尉鄣,轴二其一折,毋钩〼,檄在尉障。 EPT51:589
钩,《说文解字》曰“钩,曲也,从金,从句,句亦声。”段玉裁依《韵会》在“曲”下补按“句之属”三字皆会意兼形声。镰刀,《方言》卷五:“刈钩,自关而西或谓之钩,或谓之镰。”《淮南子•汜论训》云:“木钩而樵,抱甀而汲。”高诱注:“钩,镰也。”①《汉书•循吏传•龚遂》载:“诸持钽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②“钩”的具体形制不见考古出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镰(简文从EPT50:227)
《释名•释用器》曰:“镰,兼也,体廉薄也,其所刈稍稍取之,又似廉者
——————————
①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卷13《汇论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1—1338页。
②《汉书》卷89《循吏传•龚遂》,第3639页。
也。”《玉篇•金部》曰:“镰,刈稍也。”《说苑•敬慎》云:“拥镰带索而哭。”宋范成大《刈麦行》记:“腰镰刈熟趁晴归,明朝雨来麦粘泥。”元王祯《农书》卷十四“镰,刈禾曲刀也。……《风俗通》曰‘镰刀自揆,积缀之效。’然镰之制不一:有佩镰,有两刃镰,有绔镰,有钩镰,有镰祠之镰,皆古今通用委也。”可见镰是收割谷物和柴草的农具,形如钩,有短柄。从镰的形制可分长柄镰、短柄镰和月牙镰。长柄镰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有清晰的展示,图中两个人在水田内挥舞着长柄镰,另三个人则在用手镰割麦穗头①。由于采用密植使作物无法成行,一般认为长柄镰是适用于密集型播种的农具。短柄镰是一种改良了的农具,使用短镰柄可以只留几寸高麦秆的地面,这样收割下来的谷秆捆起来方便得多,而且不需要再清理农田,发挥短柄镰的最大功效,但要求作物行列整齐。因此,采用“垄作法”最有利于短柄镰的利用。② 月牙形手镰可能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砍刀发展起来的,只用于割穗头,麦秆都留在地里③。
六、脱谷
(一)碓、硙、扇隤、舂簸、石硙
第十九碓硙扇隤舂簸扬顷町〼(大庭脩先生将这枚汉简中的几个类型在其《居延汉简索引》中均归为脱谷类) EPT6:90
受六月余石硙二合,完,毋出入。 EPT51:90
简文EPT6:90所述为《急就章》的章目。碓:石臼。《说文解字》云:“所以舂也。”王注:“枚臼在手,碓则任足。”汉代除了用杵臼加工粮食外,还发明了利用杠杆原理用人体一部分重力的踏碓。桓谭的《桓子•新论》中提到:“及后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由此可知汉代已经发明了利用畜力和
——————————
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北京:文物出版社,图218。
②李文信:《古代的铁农具》,《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第86页;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59—62页。
③李文信:《古代的铁农具》,《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9期,第85—86页;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第58—62页。
水力作动力的畜力碓和水碓①。
简文EPT51:90中的石硙即石磨。《正字通》曰:“碎物之器,晋王戍有水硙,今俗谓之磨。”《六书故》云:“合两石,琢其中为齿,相切以磨物曰硙。”吴礽骧先生在其《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中记录了居延汉代遗址中发现的磨盘,如:城鄣遗址F30(当地蒙语“杜家乌苏”)有石磨,位于城鄣遗址K749(当地蒙语“文德布勒格”)。
扇隤,颜师注曰:“扇,扇车也。隤,扇车之道也。”即风车,是专门用来扬弃谷物中糠秕杂物以清理籽粒的农机具。整体由木材制成,车顶上有盛谷的漏斗,车身后面有扇出杂物的出口,前身为圆鼓形的大木箱,箱中装有4至6片薄木板制成的风扇轮。手摇风扇轮轴的曲柄,使扇轮转动,脱落后或舂碾后的谷物从漏斗中经狭缝徐徐漏入车中,通过转动风轮所造成的风流,将较轻的杂物吹出车后的出口,较重的谷粒则落在车底,流出车外,从而把杂物和净谷净米分开。这种农具发明于西汉,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均有汉代风扇车模型的出土。“舂”,《说文解字》:“舂,捣粟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论衡• 量知》:“谷之始熟曰粟,舂之于臼,簸其秕糠。”簸与扬是两种净谷方法, “簸”《说文解字》曰:“簸,扬米去糠也。”《诗经》已有“或舂或揄,或簸或扬”“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的记载,由此可知“舂”“簸”为两种净谷方法。1973年肩水金关遗址出土有灰陶制瓦簸箕②,长30厘米、幅宽24厘米,高9.5厘米,与现在生活中小簸箕相当,应为收谷器具。“扬”是动词,表示动作,嘉峪关魏晋墓壁画中有手
——————————
①陈文华编著:《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70
②大阪飞鸟博物馆编:《中国•木简古墓文物展》,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1994年版,第57页,图41。
持木杈扬场的情景。《急就章》成书于西汉早期,是两汉时期学习写字的教材,所记载的器物在汉初期就已在农业生产中运用,居延地区屯田,这些器物应为农业生产中的常用工具。
(二)粉板
粉板一长八尺 EPT51:524
大庭脩先生在其《居延汉简索引》中将EPT51:524“粉板”归为“脱谷”类。一汉尺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该简文记载的“粉板”长为八汉尺,约为现在的184.8厘米。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中可知汉代磨盘一般呈圆形,中间有空,两扇磨盘合起来从中间将粮食作物灌入,用人力或畜力拉做圆周转动,面就从底下粉出。从这一点讲,简文中的“长”应该指粉盘的直径,粉盘即为磨盘。
(三)棰
棰是用来碎土和耱地,即现在的榔头。碎土,在河西走廊地区称“敲土块”,是细土保墒的措施。木棰是在一根木柄一端安一个木制棰头,古时称这种农具为“项”。王祯《农书》曰:“项,椎块椎也。……今田家所制无齿耙,首如木椎,柄长四尺,可以平田畴,击块壤,又谓木斫,即此也。”20世纪70年代居延汉代居延甲渠候官遗址有木棰出土(见图,转自《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魏晋时期河西墓葬中的彩绘砖画中有一幅《播种图》,描绘了农妇播种,农夫打土块的场景。农夫打土块用的农具就是木棰。这种木棰碎土情景在魏晋墓彩绘砖画中出现过。耱地,是在耙地或播种之后,用一种不带齿的耱把土块压碎,将土地镇压耱平,可以进一步起到保墒作用。耱也叫耕,王祯《农书》云:“劳(耢),无齿耙也。谚曰:‘耕而不劳(耢),不如作暴。’”因为土地镇压耱平才宜保墒。魏晋墓彩绘砖画中的《耱地图》,描绘一农夫坐于五齿耙上驱牛耱地,人坐于耱上,起到了压碎土块的作用。
七、运输工具
居延数量较大的粮食调运仅凭人力肯定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还需借助专门的运输工具来实施。从前文可知,汉代随着牛、马饲养的规模化,牛车和马车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居延汉简的记载也说明了居延屯田区粮食的流转主要依靠马车或牛车运送,如下简:
〼有二千两车在居延北,汝往当见车。 EPF22:449
载肩水仓麦,小石卅五石,输居延。 75•25
入粟大石五十石,车二两。始建国天凤一年三月乙丑,将输守尉尊守士〼输吞远隧仓。
EPT65:412
20世纪中叶,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西汉双辕木牛车为我们了解汉代西北牛车形制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资料。车体长67厘米、宽25厘米,车轮径19.5 厘米、高24.5厘米,牛身长35.7厘米、宽7.1厘米、高21厘米。车体材质为松木,双辕长出,以一横木架于牛脖上,车轮较大,高出车身,车轱粗壮,高轮的设计符合河西走廊的地质特点,适宜在戈壁沙漠中作为运输工具。综合以上几点可知,居延所用的牛车应该与其一致(见图3-12,转自《考古》1960年第9 期第21页图五)。从汉简所记的以车运粮的情况来看,当时确以一车大石二十五石为常规,但有时也有车到大石三十石的;而在运麦时,可能由于麦的体积较粟为大,一车往往只小石三十七石五斗,即大石二十二石五斗。此外,当然还会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不合常规的情况。各种不合常规的情况,主要是由各种实际的需要造成的,跟运粮者是哪一种人并无多大关系①。
从汉简中我们还可以
——————————
①裘锡圭:《读汉简札记》,《简帛研究》(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
知道除了陆路运输以外,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中还有月公出入簿、破船簿籍,居延边塞应该存在船运。居延屯田区地处黑河下游,从现在的考古遗迹和卫星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黑河下游流域较广,因此存在船运不足为奇。如下简:
●甲沟候官新始建国地上戊亖年桼月尽九月月公出入 EPF25:1
肩水候官永始四年七月破船簿〼 73EJT23:94
这是有关甲渠候官船只的出入登记簿。月公,即“船”。《广韵•仙韵》:“舩”,同“船”。《太玄•将》:“次八小子在渊,丈人播舩。”按,该字“月”实即“舟”之形变,汉简习见,如“盘”在汉简中写作“槃”。73EJT23:94为永始四年(公元前13年)肩水候关的“破船”记录档案。因此从以上两简并结合当时边塞所处地理特征可知,居延地区存在着陆路和水路两种运输方式。也可以推断出在军情紧急情况下,大量的军事补给应该是从张掖顺黑河而下到居延边塞,这比陆路运输要快很多。
八、辅助性类农具
除了上述常见的农业工具外,还有一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利用的辅助工具,居延汉简中也有反映,如下简:
(一)斧、锯、斤
什斤斧各二□大小各一齿五 椎二□□一 □□〼 EPT43:49
〼木杆端有斧刃以欧击贤右 EPT52:555
第廿七隧长李宫
锯不任事 脂少一枚 倚阳书白 呼
斧一不任事 转转㯭皆毋柅
釜不任事薪六石具弩一绋起左□□ 285•18
富贵昌宜侯王富贵昌宜侯王 EPT59:340A
杨大中所持物 贯头斧一 服一
钩一 □一
杨杨 五斗瓨一 EPT59:340B
第二长别田令史婴德车一两
斧二桷二 釜一
斤二 木齒六 输索豫十不输
锯一•少一 承轴一 车屋三不输
椎一•少一 承釭一小木五 驹相二•少二 47•5
斧,《说文解字•斤部》:“斧,斫也。”玉筠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释名•释用器》:“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巳乃制之也。”《汉书•项籍传》:“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颜师古注:“质谓谌也,古者斩人,加于谋上而斫之也。”①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石头做的斧子,人类在用作打击野兽的武器的同时,也用来砍伐树木,加工器物。秦汉以后,斧常用作战场上的武器和杀人刑具,生活中是用来砍物的工具。铁斧的应用使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考古出土的斧子和现代的斧子的形制是相近的,刃纵向,斧头后有椭圆形孔用来装斧柄。居延汉简所记“斧”大部分属于战争中的“战斧”,斧柄很长,利于攻击敌人,而民用斧子的柄则较短,利于使用。简47•5中的“斧”是作为工具而存在的,结合居延出土的铁斧遗物(见图3-13)的大小来看,属于工具类“斧”。

 

 

 

锯,《说文解字•金部》:“锯,枪唐也。”段玉裁注:“枪唐,盖汉人语。”徐灏笺:“枪唐,盖状锯声。”《六书故•地理一》:“锯,解器也,以铁桑龃龉,其齿一左一右,以片解木石。”《墨子•备城门》:“门者皆无得挟斧、斤、凿、
——————
①《汉书》卷31《项籍传》,第1805页。
锯、椎。”①锯,只见汉简而无实物出土,在中原地区则有汉代锯的出土遗物。
斤,《说文金部》:“斤,斫木也。”段玉裁注:“凡用砍物皆用斧砍木之斧,则谓之斤。”徐灏笺:“斧斤同物,斤小于斧。”王筠句读:“斤之刃横,斧之刃纵,其用与镢相似,不与刀锯相似。”《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鉏、夷、斤,试诸壤土。”韦昭注:“斤,形似鉏而小。”《逸周书•文传》:“山林非时不升斤,以成草木之长。”《左传•哀公二十五年》:“皆执利兵,无者执斤。”杜预注:“斤,工匠所执。”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认为,斤为砍物工具,形体与斧相似但较小,刃部与鉏相似。可见“斤”与斧同为砍物之器,并不同物,居延屯戍区未见出土。
(二)连梃
烽不可上下,连梃斥解,斧多随折,长斧梃皆檐懔斥呼,稚色不鲜明,系索敝,绝,弩长臂杲不□□。 127•24
〼署 □□□〼
斧五毋靡 狗少一〼
〼上榱不蒙涂 两行少廿〼
书绳少十丈 连梃绳解〼 68•105
连梃,唐杜佑《通典•守拒法》曰:“连梃如打禾连枷状,打女墙外上城之敌。”又曰:“长斧、长刀、长椎、长镰……连枷、连棒、白棒。”初师宾先生将连梃归为守御器,但是一般不务农事。② 笔者认为从一物多用和连挺的结构去判断,居延屯戍区打谷器物和连梃相似,至今,甘肃有些偏僻的农村打谷仍在用连枷。
(三)帚
炊帚三枚 73EJT4:47
…… ……
茹五斤 长枓廿 储水□桐一容十石 枪百大二韦长八尺
————————
①吴毓江:《墨子校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48页。
②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辟门疾犁一大十韦长丈三尺
□□二石 连棓廿 灭火斧二有忍 石大如羊头以上三百
关门墼五百
□□四石 长□□□ □□□二 射转□十五三西面二北面
十南面 治墼五百
□□廿八束 ……丈二尺 □□□二 □□羊头石五百
EPT48:18A
□□□□ □□枚 □□□□□□□一
□□□□ □□□□ □□各一
□中□一 𣑦□廿枚 箄炊帚各一
緰纾各一 𣑦廿枚 □一 EPT48:18B
帚,《说文解字》:“帚,粪也。古者杜康初作箕帚秫酒。”段注:“帚,所以粪也。”《礼记•曲礼上》:“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从简73EJT4:47 的组词方式来看,“炊帚”应与烧火做饭有关,属戍卒日常生活用品。
(四)囊和橐
临之隧卒魏郡内黄宜民里尹宗责故临之隧长薛忘得铁斗一直九十尺二寸刀一直直卅缇绩一直廿五凡直百卅五
同隧卒魏郡内黄城南里吴故 责故临之隧长薛忘三石布橐一曼索一具皆薇忘得不可得忘得见为复作 EPT59:7
革橐一,盛糒三斗,米五斗,骑马兰越隧南塞天田出西南去,以此知而。
EPT 68:27
囊,《说文解字》:“囊,橐也。”《诗•大雅•公刘》:“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毛传:“小曰橐,大曰囊。”《汉书•王吉传》:“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畜积余财。”颜师古注:“有底曰囊,无底曰橐。”①又《汉书•东方朔传》:“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这里所谓“囊”即粮袋,一般能容谷二斛多。“钱二百四十”,如果以粟百钱计算,恰好“半钱半谷”。黄金贵考证:“下有底,上有一出入口,通常以布帛等柔软物缝制,有大有
————————————
①《汉书•王吉传》,第3068页。
小,可由上而下装衣服、米粮、钱币、杂物等,口可束结,加锁钥,与今天口袋子相类,宜于车载,贮置。”①以上简文正好说明“囊”和“橐”用来装粮食,“橐”主要用来装衣服等较轻便的物品。囊和橐的材质,从简文可知囊主要由麻布制成,橐主要为皮革质地。
(五)布纬
卅井累虏隧 □□ 181•8
布纬鞴三斗
布纬,《释名•释典艺》曰:“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广雅•释诂三》曰:“纬,束也。”关于“纬”,初师宾先生认为是用来裹束干军粮的布袋②。简181•8的功用较为特殊,这枚简属于“封检”,是汉代传送或寄送东西的文字说明,“□□”说明其有封泥并盖有印章。检,《说文解字》:“检,书署。”徐暄注:“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从文书体例上属于实物检,③因此“布纬”是装干食的主要工具。
(六)纺轮
纺轮只见实物不见记载,居延屯戍区K688城(雅布顿城)遗址有砖瓦窑遗址,地表可见到灰砖、子母砖、绳纹陶、陶纺轮等物①。陶纺轮早在史前文明的遗址就有出土,居延地区汉遗址出土说明,在汉代居延屯戍区中简单的纺织业已经存在,汉简中枲麻制品记录和出土的麻制品遗物也充分证明居延屯戍区有手工纺织作坊。
(七)木耙
“耙”《说文解字》曰:“耙,收麦器也。”颜师古解释说:“五齿为拐,有齿为耙,皆所以推引聚禾谷也。”居延汉简无“耙”的记载,只见20世纪70年代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木耙(见图3-15,岳邦湖摄),同时期玉门花海遗址也出土有丁字形木耙一件。由此可知,木耙是粮食储存和屯田区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