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 官场小说下一章:战国令书制作研究
在汉代马的地位是很高的。汉代西北边境经常受匈奴侵扰,匈奴长于骑射,所以为了对抗匈奴,汉代一直视并发展骑兵,骑兵不可或缺的当然是优秀的马。汉文帝、景帝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马政的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官马制度使西汉从汉初至汉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汉武帝时,派李广利将军西征大宛国也是为了获得汗血宝马,可见当时对马的重视程度。居延、肩水金关、悬泉等汉简中都有大量的马名籍简,记录了马鬃颜色、雌雄、体高、岁齿等信息。部分简文记录有马的用途,一般为三种:一是驿站用马,二是官吏出行用马,三是战马②。马的名籍由官府统一登记入账,不经过批准,私自处置马骨都是违规行为,要受到惩处,因此马处于国家的战略畜类地位。如下简:
〼言已买马北聊北各一匹特齿□ EPF22:585
用马一匹,骍牡齿八岁高六尺八寸□□ EPF22:669
建武四年五月辛巳朔戊子甲渠塞尉放行候事敢言之府移使者□
所诏书曰毋得屠杀马牛有无四时言•谨案部吏毋屠杀马牛者敢言之 EPF22:47A
掾谭 EPF22:47B
EPF22:47AB简引诏书曰“毋得屠杀马牛”体现了汉代对马、牛两种畜力的重视。战马又是重要的军事力量,牛是当时农业生产和军事运输中的主要
————————
①沈元:《居延汉简牛籍校释》,《考古》1962年8期,第426—428页。
②[日]森鹿三著、姜镇庆译:《论居延简所见的马》,《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75—99页。
畜力,因此汉政府禁止屠杀牛马。《风俗通义•怪神》载:“律‘不得屠杀少齿’。注曰:《后汉纪》无此句。汉人以《经》目《律》,故《律》与《经》简同长二尺四寸,此尤《经》、《律》并重之证。汉人称牛马年龄为齿,此引《汉律》,即谓畜牲少齿,不得屠杀也。《淮南•说山篇》高注:‘王法禁杀牛,民犯禁杀之者诛。’《魏新律序》:‘《汉贼律》有欺谩、诈伪,逾封、矫制,贼伐树木,杀伤人畜产,及诸亡印、储峙不办。’”①由此可知汉时对盗窃或屠杀牛马者治罪甚严。《盐铁论•刑德第五十五》:“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②《淮南子》高诱注曰:“法禁杀牛,犯之者诛。”EPF22:585和EPF22:669两简就记录了马的鬃毛颜色、雌雄、体高、岁齿等信息。
(六)羊的养殖
羊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说文解字》说:“羊,祥也。”秦汉金石多以羊为“祥”,“吉祥”写作“吉羊”。甚至人们把母体孕育胎儿的胞衣称为“羊膜”,供胎儿生命的液体称为“羊水”。在动物学上,还把“羊膜动物”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划分标准。有许多汉字、成语都与羊相关,比如“群”字,就是取“羊性好群”之意。再如“美”字,《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徐铉注释说:“羊大则美。”可见“美”是由羊大而味甘而来。还有,“羞”字,本是“进献”,又《说文解字》:“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从丑,丑亦声。”是说进献羊,所以从羊,丑是其发声。至于“羔”“羹”则是直接由“羊”字派生出来的。汉代许慎释字义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明末清初屈大均套用许慎的模式,在《广东新语》中说:“东南少羊而多鱼,故字以‘鱼’‘羊’为‘鲜’。”“羊”、“祥”通假。西汉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南越志》记:“尉佗之时,有五色羊,以为瑞。”广州号称“羊城”,《广州记》则记:“战国时,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穗于楚庭,故广州厅室、梁上画五羊像,又作五谷囊。”如今,广州市越秀山公园有五羊石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城标雕塑。
——————————
①(汉)应邵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14页。
汉简中关于羊的记录如下:
车十一卩
羊十二卩
米九斗卩□□□□卅
羊二直五百
毛羊一夷〼
出二百五十买羊一 ●凡出八百六钱
出百八十买鸡五只 今余钱二百
受甲渠君钱千 出七十二买骆四于
出百六十八䊮米七斗
出百卅沽酒一石三斗 EPT51:223
〼福长襦一し 皁布单衣一毋 行胜帻面衣各一毋 羊皮绔一毋乙
〼……白练绔一し 皁布单绔一し …… EPT52:14
※羊皮冒萆一 EPT56:74
73EJT21:5简是一封招待人员的记录,羊是作为食材而进入餐食档案。除了食用以外,羊毛也是制作防御器具的重要材料,简73EJC:407中“毛羊”则非常形象地展示了这只羊的特征就是“毛多”,多毛的羊显然是羊毛的主要提供者。简EPT56:74中的羊皮冒萆,就是利用羊毛韧性强的特征制作成防御器具。萆,通“蔽”,隐蔽。《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裴驱《集解》引如淳曰:“萆音蔽。依山自覆蔽。”《集成》:羊皮冒萆,守御器之一,以羊皮制作,可防敌矢、石攻击,又可以透视观察敌情①。边塞地处高纬度,冬天严寒阴冷,羊毛也成为人们制作厚衣服抵御严寒的首选材料,简EPT52:14羊皮绔,就是以羊皮制成的裤子。有学者认为羊皮因获取较易,系大众化服装②。
——————————
①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第11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②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页。
73EJT9:109A
73EJT21:5 73EJC:407
●凡出八百六钱今余钱二百
EPT51:223
EPT52:14 EPT56:74
三、麻制品
由前文可知“枲”是麻的一种,居延汉简关于枲制品的记载较为常见。麻制品有些用于军事,有些用于戍卒人员的穿着。如下简:
绔一两,革韦二两,布绔两〼,枲履一两。 EPT58:73
单衣一领自取布巾一两□□
单绔一两自取□□自取
□伤取
□二纸自取
布糸末一两伤取 汋一虞熹索自取
枲糸末一两伤取
练纬紬五尺
●右十一物阁官 214•93
魏□□里大夫□得年廿四
皁布复褐一领 □□□□一领□□□□□□□
皁布□襌衣一领 □□卩
练复裦袭一领卩
皁布复□一两卩
犬袜二两卩
常韦二两□卩
枲肥一两 车第十三 EPT52:638
六石具弩一完 枲长弦一完
甲渠候长觻得延寿里赵猛 弩㡒一完 稾矢铜鍭五十其十二𢇛呼州八完
纟承弦一完 兰=冠各一完 EPT48:17
终古三□□□□□终古部枲绳 67•39A
弦木煎一 67•39B
■枲索五丈〼 63•16 56
始建国天凤一年六月以来
▩所受枲蒲及适乘 EPT59:229
▩物出入簿
〼六隧长冯良部辞治枲织〼 EPT52:131
枲履,《说文解字》:“履,足所衣也。”即人穿之鞋,为麻鞋枲袜,麻袜枲蒲,《说文解字》:“蒲,水草也,可以做席。”在汉简中取其引申义,为麻织的垫子之类的物品。“枲绳”和“枲索”是用麻制成的绳索。枲肥,有学者考证为草鞋。① 枲长弦,《说文•弦部》:“弦,弓弦也。”《仪礼•乡射礼》:“有司左执驸,右执弦而授弓。”《史记•李将军列传》:“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②枲长弦用麻编制成的,从现代麻制品的特点看,用枲麻做弓弦能承受较大的张力。居延屯戍区和敦煌屯戍区遗址中均有枲麻制品出土,如:A7烽燧遗址,1976年复查时,有麻布出土;T132烽燧“木吉察汉全吉”,燧北房屋灰层中有麻织品;1973年肩水金关遗址出土有麻鞋制品(见图2-1,转自《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③ 简 EPT52:131中的“枲织”和居延遗址中纺轮的发现,说明汉代居延屯田区域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纺织业。
——————————————
①赵兰香:《汉代戍边士卒衣装试考》,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页。
②《史记》卷109卷《李将军列传》:第2872页。
③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17页。
第三章 农具种类及使用状况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巩固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汉武帝以后,铁器制作技术的提高和使用更为广泛,为农具的改进和推广提供了条件。
第一节 汉代铁器在农具发展中的作用
冶铁业在我国已有近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尚书•费誓》中记载了周成王时(约前11世纪)鲁国君讨伐淮夷,徐戎誓师曰:“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军队出发前,戈、矛等武器必须锻好、磨好。战国早期的遗址中就有铁农具遗物出土,如洛阳水泥制品厂在基建过程中出土战国早期铁铲1件、铁锛2件②。到春秋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进一步扩大,锻造技术也逐渐提高,传说中的干将、两把宝剑就是“采五山之铁糒”炼成的③,可见铁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运用到农业和战争等领域了。
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秦汉时期铁器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大规模的提高,特别是汉武帝前期使用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首次出现了铁钱“半两”。④ 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的墓均出土大量的铁制品,
————————
①黄怀信:《尚书训注》,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407页。
②李众:《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③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简史编写小组》:《中国冶金简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1页。
④高至喜:《长沙、衡阳西汉墓中发现铁“半两”钱》,《文物》1963年第11期。
有农具、兵器和生活用具等①。从材质看有生铁、快炼铁和各种不同含量的炭,说明当时铁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在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每个铁官下属一个或几个作坊。河西四郡没有设置铁官,距离最近的陇西郡(今甘肃陇西、临洮、定西、渭源一带)有铁官的设置。汉代铁官营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农业,《盐铁论》卷六《水旱篇》:“贤良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用力鲜,功自半。器便与不便,其功相什而倍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剧,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②居延汉简和出土遗物均证实居延屯戍区域铁器已经在军事和农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如下简:
貇田以铁器为本,北边郡毋铁官,卬器内郡,令郡以时博卖予细民。毋令豪富吏民得多取,贩卖细民。 EPT52:15
●甲渠候官建始四年十月旦,见铁器簿□〼。 ET52:488
第五丞别田令史信,元凤五年四月,铁器出土集簿。 310•19
简EPT52:15是中央下发的文书。汉代实行盐铁官营,该简文就是说避免富商大贾役利细民,由简ET52:488和310•19可知,居延边塞使用的铁器大都由内郡制造,由大司农统一调拨供应各地使用,严厉禁止私人买卖,铁器的发放、完好程度汉简均有详细的记录。居延考古发掘出土的铁器主要为农具和兵器,均从实物上证明在保证屯戍区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抗击外族作战提供了先进的武器支持。
——————————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115页。
②(汉)桓宽:《盐铁论》卷6《水旱篇》,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79页。
简表3-1 居延屯戍区出土铁器遗物
名称 完整状况 出土地点 出土时间 备注
釜 完整 殄北塞A1 (城鄣遗 址)“全吉阿玛” 1930年贝格曼
铁器 完整 殄北塞A10(坞堡遗 址)“瓦因托尼” 1930 年
铁器 完整 甲渠塞A8 (城鄣遗 址)“破城子” 1930 年一1931 年
铁工具 完整 甲渠候官遗址 同上
铁工具木芯 完整 甲渠候官P1 “保都格” (烽燧) 1974 年
铁器 完整 甲渠塞A9(烽燧) 1930 年
铁器 完整 卅井塞P9(烽燧)“保 尔全吉” 1930 年
残铁片 残 居延都尉府所辖中心 区F30(城鄣遗址)“杜 家乌苏” 1972 年
残铁碎片 残、碎片 居延都尉府所辖中心 区K688 (城鄣遗址) “班登博勒格” 吴初骤先生1978 年此处调查采集 所得
铁器 完整 居延都尉府所辖中心 区K710(城鄣遗址) 《蒙新考古纪行》认为 是“居延城”,吴先生 在1976年复查后认为 不是居延城 1930年调査时
采集
铁锸 锸柄处为倒梯形, 中空,方签。口径 长4.4厘米,宽 1.8厘米,刃部宽 展,呈梯形、略弧, 刃宽9.8厘米,通 高9厘米。 甲渠塞第十六燧 1999年内蒙古 居延考古队考古发掘 考古编号: 99ES16
SD1:14
铁杆铜镞 残朽铁为三棱形, 铜质、长3.2厘 米,箭杆为铁质, 圆柱状,与铜箭头 连铸残长6厘米 甲渠塞第十六燧 1999年内蒙古 居延考古队考古发掘 考古 编号:99ES16
Sl)l:8
(续表)
名称 完整状况 出土地点 出土时间 备注
铁器 完整 肩水塞A32遗址 1930年贝各曼
铁器 完整 同上 同上
铁器 完整 肩水塞A33城鄣遗址 (肩水候官) 同上
铁器 残 A35城鄣遗址,当地名 “毛城” 1973 年
(资料来源:一、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二、魏坚主编《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三、陈公柔、徐苹芳《瓦因托尼出土廩食简的整理与研究》,《文史》第13辑,中华书局1982年)
第二节 农具种类
汉简记载和考古出土遗物均充分证明,居延屯田农业发展已经达到较高的程度,其标志就是农具品种的多样和技术的完善。刘仙洲根据近代的机械学原理,把我国传统的农器具按照功用分作:整地(翻耕),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收获及脱谷,加工,农业交通运输等类①。按照这种分类方法, 本文也将汉简所载和居延各遗址出土的农具进行分析。
一、整地(翻耕)工具
“犁”,《释名卷四•释用器》:“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也。”《中国古代农业考古图录》中解释:“犁,是从耒相演变而来的,同为整地农具,所以后人也常将犁叫作耒相。”②史料和考古资料均已经证明“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随牛耕推广,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104 “六月余犁冠廿皆敝尽”记载20个坏了的犁,显然这里的“犁敝尽”是记录农耕中报废农具的账簿,同时金关汉简73EJT9:266B中“犁工”与牛耕密不可分(此简后文另
——————————
①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②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219页。
述)。除了简文的记录以外,在汉代河西四郡地区的各个遗址都有铁制犁器发掘出土,如:在武威磨嘴子16号汉墓里出土了一件“V”字形铁犁铧(见图3-1),在A8号墓里有木牛、木犁的模型,木牛长31厘米,木犁长18厘米。犁铧头宽3厘米,前端呈锐角上面凸起,中有凸脊,下面扳平锐利厚重,适于开沟做渠。犁的构造非常简单,仅有犁辕、犁梢、犁床、犁铧、犁箭等部分,看不出犁壁等构造,时间确定为西汉末年(见图3-2,现藏甘肃省博物馆)①。可见汉代的耕犁多为单长辕,比较笨拙,这种单长辕一般应为二牛牵引,即人们经常俗称的“二牛抬杠”。这样的犁,耕地时一个人掌辕、一人扶犁、一人牵牛,就是赵过创造的二牛三人的耦犁方式。因此可以初步说明,犁在汉武帝中后期已经在河西地区开始使用了,作为毗邻的居延地区“代田法”的存在也能确证犁在这一地区的运用。
那么,汉代与“犁”密切相关的牛的饲养状况是怎样的呢?汉代初期用马、牛等牲畜为动力,文景时国内治平,人民休养生息,马匹繁殖速度较快,民间盛行马耕,牛耕退居从属地位。《盐铁论•散不足篇》:“古者庶人之乘者马,足以代其劳而已,故行则服栀,止则就犁。”《盐铁论•未通篇》:“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②汉武帝时对外征伐频繁,马、牛的使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汉书•李广利传》载李广利受命远征大宛,“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③马、牛、驴、骆驼等牲畜在各个领域中的使用为农具的改进创造了前提。于是赵过提
——————————
①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考古》1960年第9期,第24页。
②桓宽:《盐铁论》卷6《散不足篇》第66页;《盐铁论》卷3《未通篇》第33页。
③《汉书》卷61《李广利传》:第2699—2700页。
倡单纯以牛为牲畜动力,而以二牛耦犁代替马耕,采用“二牛三人”的耦犁方法,两头牛合糕,二人各牵一牛,一人扶犁在其后施耕。这种耕作方法在西汉中后期全面推行,而且传播至西北边疆。从居延汉简记载来看,汉代西北边塞在进行耕作时已经广泛使用耕牛,并有专门机构为耕牛登记造册,记录牛的毛色、年龄、雌雄等资料。为耕牛专门设籍,表明官府很重视对耕牛的管理,也说明耕牛在屯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播种
传世典籍和农学专著均认为汉代的播种器具是“楼车”,居延汉简无楼车的记载。崔蹇《政论》载:“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矮,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楼,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①这则史料说明耧车使用的动力是牛,其工作效率是“一日一顷”。元代王祯的《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历代农书均详细记载了耧车的重要功能和改进状况,居延屯戍区殄北塞A10(坞堡遗址)“瓦因托尼遗址”出土有木耧车②。这件木耧车脚发现于A10的下层,原来在尖端装置的铁铧已经丢失,后端有一个柄,柄的下部是一扁平的托,是用一种很硬的木材制成,有棱角的地方都经过加工打磨。这件木耧车的出土证实,作为播种器具的耧车已经在居延屯田区得以推广。
三、中耕除草居延边塞屯田
中耕除草工具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必须多次在株行间进行锄耕,清除杂草、疏松土壤,以确保农作物生长良好的工具。汉简记载如下:
——————————
①《全后汉文》卷46崔寔《政论》:(清)严可均辑,许振生审订,商务印书馆199年版,第470页。
②陈公柔、徐苹芳:《瓦因托尼出土廪食简的整理与研究》,《文史》第13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7—38页。
(一)鉏
门关戊随,地表币;坞户穿,地表染埃;□□□鉏,□□,□少一。68 • 109
〼□左鉏一寸 73•32
〼□剑毋鉏
狗少一
檠白绳少〼(‘檠白绳少’墨涂) 73EJD:91A
鉏,《释名》曰:“助也,去秽助苗长也。”《说文解字》曰:“鉏,立媷所用也,从金,且声。”段玉裁注:“媷者,披去田艹也,云立媷者,古媷艹坐为之,其器曰槈,其柄短,若立为之,则其器曰鉏。”《玉篇•金部》云:“鉏,田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鉏耰棘矜,非锬于句戟长铩也。”《后汉书•独行传•李善》载:“乃脱朝服,持鉏去草。”鉏也有“用锄锄地也”之意。屈原《卜居》:“宁诛鉏草茅以力耕乎。”唐戴淑伦《屯田词》:“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雀鉏不得。”宋苏轼《升阳殿故址》:“每因鉏媷 时,数得宝玉片。”从以上史料所描述的形制判断应为锄的一种。
(二)锄
居延汉简无“锄”的记载,甲渠候官和肩水金关有锄器物出土(见下图)。锄,大锄又名“镢头”“镐”“镢”。《释名•释用器》云:“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唐王维《渭川田家》记:“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楚辞•卜居》曰:“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明乎?”《齐民要术•种瓜》载:“多锄则饶子,不锄则无实。”以上史料均说明锄头以锄草和松土为主要功能。20世纪70年代,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锄(见图3-3,转自《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图2第16页),其形制属于凹口型锄,即木锄刃部套一类似锰的金属刃,其刃呈弧形,且两角外撇,适于挖土;甲渠候官出土的锄(见图3-4,岳邦湖拍摄)为“钩如鹅颈”的铁薅锄,其刃平直,人站立时锄刃可平贴地面,锄草轻快便捷。
(三)臿
居延汉简中臿类工具有臿、锸、方锸、具锸、锸金、四分锸。如下简:
斧二一,臿六一。㮑 303 •16
六石弩二皆上蜚檠高〼
穷虏隧长单立
臿一破已易〼 EPT40:69
第七隧长王当持臿诣官来 EPT65:446A
第七隧长当持臿诣官来区 EPT65:446B
次吞隧卒高当四月乙酉入㮑,破耳 驷堕隧卒梁循㮑一破耳四月乙酉付第七卒冯忘㮑一
伐胡隧卒任林㮑一完第七卒冯忘㮑一完
止北隧卒孟轲㮑一完武成隧卒赵通期㮑一破耳
第十四隧卒司马满㮑一破耳 吞北隧卒孙侥微㮑一亡藉司马满亡四月乙酉付张载出
EPT51:212A
四月乙酉省卒作署所入㮑凡七枚 EPT51:2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