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 官场小说下一章:战国令书制作研究
————————
①山东农学院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107页。
②何双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第254—255页。
③徐元邦:《居延汉简中所见之蔬菜》,《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第116页。
收韭菁。”其植物学特性与韭菜一致,在居延地区有较大范围的种植。
姜二升,直卌。 505• 16
姜,《礼记•檀弓上》:“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管子•地员篇》:“群药安生,姜与桔梗,小辛、大蒙。”《集韵•阳韵》:“姜,《说文解字》:‘御湿之菜'或省。”《论语•乡党》:“不撤姜食,不多食。”《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由此,姜早在汉以前就已经在我国栽培了。关于“姜”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吴耕民先生认为“姜原产于印度”①,《辞海》中则记为“姜产于印度尼西亚”,李璠先生认为姜的原产地应在我国的云贵及西部广大的高原地区②;吴德邻先生通过对传世典籍中的姜、考古出土姜的标本、“姜”的语源学三方面考证分析,认为“姜的栽培起源地可能是中国古代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③。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姜属姜科,多年生草本作一年生栽培,根茎肥大,呈不规则块状,有辛辣味,可作蔬菜、调料,并供药用,喜欢湿润、温暖气候,种子发芽的所需温度约22℃—28℃,不适宜在光照强度大的地方生长,适合各种土壤栽种,有一定的荫庇和排水④。居延汉简关于“姜”的记载非常少,从记载内容来看应属于成品生姜。结合居延边塞的地理特点和姜的植物学特性来看,居延、肩水屯田区出现的姜产自内地,有两种方式流入:一种是以商品流入,一种是由戍卒家人寄送流入。从已有的汉简资料的研究来看,居延边塞区域已经有完备的商品交易市场,因此以商品形式流入的可能性较大。
大荠种一斗卅五,凡直七千三百五十二。戎介种一半直十五,□钱五千五百 〼
262•34
□曲十石,出廿五芜菁十束、出十八堇六束、□□□卅二束、出百□□□□十枚。
175 •18
狗少一;园韭五畦 73EJT23:765
——————————
①吴耕民:《中国蔬菜种植学》,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②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吴德邻:《姜的起源初探》,《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第247—250页。
④山东农学院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第292—296页。
〼□百葱子韭子各〼 73EJT24:572
〼买葵韭葱给刁将军金将军家属 73EJF3:38
芥将畺直五十 73EJT21:8
〼荠芥莱〼 EPT31:23
芜菁,十字花科,芸薹属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00厘米;块根肉质,根肉质白色或黄色,无辣味;茎直立,基生叶片大头羽裂或为复叶,顶裂片或小叶很大,边缘波状或浅裂,上面有少数散生刺毛,下面有白色尖锐刺毛;总状花序顶生;萼片长圆形,花瓣鲜黄色,倒披针形,长角果线形,种子球形,浅黄棕色,3—4月开花,5—6月结果。
芥,《说文解字》:“芥,菜也。”十字花科,芸薹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150厘米,幼茎及叶具刺毛,有辣味;茎直立,叶片柄具小裂片;茎下部叶较小,边缘有缺刻或牙齿,茎上部叶窄披针形,边缘具不明显疏齿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后延长;花黄色,萼片淡黄色,长圆状椭圆形,直立开展;花瓣倒卵形,长角果线形,种子球形,紫褐色。3—5月开花,5—6月结果。
茱有三种:落叶小乔木,结长椭圆形核果,红色,味酸,可入药,通称“山茱萸”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可入药,通称“吴茱萸”;落叶乔木,枝上有刺,羽状复叶,果实红色、球形,可入药,可提制芳香油,通称“食茱萸”。
荠:莎草科,多年生草本,生在池沼或栽培在水田里,地下球茎可食。《说文解字》曰:“荠,蒺藜也,从棘,齐声。”《诗》曰:“蔷有荠。”《广韵》曰:“苏礼切,上荠从,脂部。”荠菜,十字花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花小,白色,嫩叶可食,全草入药。《玉篇•棘部》:“荠,甘菜。”《诗•邺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宋书•顾觊之传》:“松柳异质,荠茶殊性。”
由以上可知,能适于汉代居延地区种植的蔬菜有韭、菁、葱、荠、葵、芥,姜则不适宜居延地区生产。
二、饲草作物
现在的河西地区常见的草类有酥油草、鸡冠草、茵草、兵草、芨芨草、马兰草、甘草、白利、沙蒿、骆驼刺等数百种,其中的有些草就是饲草作物,而汉代的居延边塞区的牲畜吃的什么呢?居延、肩水金关汉简告诉我们有茭、苇、蒲等。
受六月余茭,千一百五十七束。 EPT52:85
绥和元年九月以来吏买茭、刺 84•6A
出茭千束付张子功〼 73EJT21:320
茭,《正韵》:“居肴切。”《说文解字》:“茭,干刍。”《玉篇》:“刍,茭草。”《韵会》:“茭,草名,蒇刈取以用曰刍,干之曰茭,故曰峙乃刍茭。”《尔雅•释草》:“茭,牛蕲,〔疏〕茭,似芹菜,可食。”《汉书•赵充国传》:“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作定十七人伐苇,五百□率人伐卅,与此五千五百廿束。 133•21
苇,即芦苇,《本草纲目•草部四》:“苇,毛苌诗疏云:'苇之初生者曰葭,未秀曰芦,长成曰苇。苇者,伟大也。’”蒲,水生植物名,可以制席,嫩蒲可食,又名“香蒲”。《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蒲。”
廿三日戊申卒三人,伐蒲廿四束大二韦,率人伐八束,与此三百五十一束。
161 • 11
蒲,蒲柳,即水杨,并且简EPT59:46记载:“二月十二日,见卒桼人,卒解梁苇器,卒沐恽作席,卒邴利作席,卒郭并取蒲。”也可以证明蒲是用来作席的。刺,《韵会》:“七芒切,棘芒也。”当为白刺、骆驼刺等,可做燃料。
一人□慈其七束廿人艾慈其百,束率人八束。 33•2
慈其,又做“慈萁”,初师宾认为慈其亦草名,疑即“芨芨”,又名白草,可编纂绳索①。《中国简牍集成》②记载慈其即河西走廊常见的芨芨草,可用来织席和编绳。《酉阳杂俎》卷一六《毛篇》有“马”条,其中说到马的饲草,“瓜州饲马以薲草,沙州以茨其”。所说“茨其”正是“慈其”无疑。可见河西汉简所见“慈其”并不属于食用蔬菜,其实也是饲草。这种野生植物可用
——————————
①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222页。
②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标注本)第10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10页。
于编织结绳、饲养马畜,又称“兹其”。
简文和传世典籍中计量饲草作物的单位是“束”和“石”,石在此为重量单位,一石为四钧,一钧为30斤,一石就是120斤,敦煌汉简1151号简有“廿束为一石”。从居延汉简可知,居延地区盛产“茭”等饲草作物,专门建立相关的簿籍,因此可以肯定边塞吏员的马匹和屯田的耕牛主要的食物为饲草,而且饲料的供应量有严格的规定。
第三节 农副产品
从居延汉简和肩水金关汉简的记录来看,汉代居延边塞随着农业的发展,与之相关的农副产品也发展起来,丰富了边塞人的日常生活。
一、农副产品
(一)饭、干饭、糒
饭,《说文解字》:“饭,粮也,从食,反声。”段玉裁注:“食之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广韵•愿韵》:“饭,(周书)云:‘黄帝始炊谷谓饭。’”如下简文:
饭六斗,直六千;阳朔四年〼,余朌及狗肉直卌,踈,阳朔□〼EPT5:54A
阳朔四年九月乙亥居延〼(此简系褐) EPT5:54B
/□元至今叩头□□□〼,酒食郭丈人强饭□□心辟小。 EPT5:252
建始元年九月辛酉朔乙丑,张掖大守良、长史威、丞宏敢告居延都尉、卒人,言殄北守候、塞尉:护甲渠候谊、典吏社受致鏖饭、黍、肉,护直百卅六,谊直百卅二。五月五日谊以钱千五百偿所敛吏,社钱有书护受社鏖,不谨谊所以钱千五百偿吏者,审未发觉,谊以私钱偿。□罪名书到如
EPT52:99
取牛宽一直卅五 酒一斗付广地卒 治□廿 钱卅 又糒一斗十三
〼□□子□计 麦五斗直卌五 酒二斗饮内中 饭钱六 又取钱
卅予沙头卒 布单衣廿
……中 糒一斗十三 薤束六 又卌取堂上 又卌七
钱廿七 73EJT2:27A
买肉治黍饭□〼 73EJT26:144
干饭,外出值勤或执行公务所食用的干粮,《墨子•备城门》:“为卒干饭,人二斗,以备阴雨。”
夫人付奉世干饭八石 奉世付芒得八百 ●陈光当出二百一十二
夫人付奉世干饭五石 奉世自予夫人千 奉世予夫人百廿六
奉世自予夫人二百
夫人付奉世干饭八石 奉世付芒得六百
夫人付奉世干饭八斗 奉世付光七百
夫人付奉世眉一石直百五十 凡干干廿一石八斗眉一石
为钱三千六百卅八 ▲见入钱三千六百卅八 EPT57:69A
干饭眉计 EPT57:69B
糒,《说文•米部》:“糒,干饭也。”《玉篇•米部》:“糒,干饭。”《广韵•至韵》:“糒,糗也。”《集韵•怪韵》:“糒,干饭。”《史记•大宛列传》:“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①《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②如下简文:
•右糒米簿 EPT59:180
〼廿已偿糒四斗五升,令得之。毋予当道居钱谒言吏,敢言之。予
EPT52:533
应受张功入麦五石四斗 社米四石□李□□
应受张功黍四石 黍米五斗□□□
□米二斗□□□ EPT57:68A
善米一石糒米三石食之 EPT57:68B
候史广德,坐不循行部,涂亭趣具,诸当所具者,各如府。都吏举部糒
————————————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123《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176页。
②《史记》卷109《李将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75页。
不毕,又省官檄文书不会,会日督五十。 EPT57:108A
革橐一,盛糒三斗、米五斗,骑马兰越隧南塞天田,出西南去,以此知而
EPT68:27
〼糒宿食处毋辨餐具务省约如往事有 EPF22:485
敢言之。府记曰:米糒少簿二百二十六斛六斗六升□□□□ EPT6:54
●甲沟言,米糒少簿,尉史候长傅育等,当负收责皆毕遣尉史持来收泉
EPT6:65
盗所主守隧县官惊糒四斗五升□〼 EPT52:339
吞远候长吴诩,糒粟三斛。 EPT59:352
简文中关于糒有几种类型:糒米、米糒、惊糒、山糒、布纬糒等。“糒米”制作“糒”的专用米,说明在糒的制作中有专门的用料和严格的工序;“米糒”就是以米为原料制作的糒;“惊糒”是行军打仗的军粮①;“布纬糒”,初师宾先生认为是用布袋裹束的干军粮②;“山糒”不详。从简文可知,“糒”的供应和粮食供应一样,有严格的定量标准。
饭、干饭、糒用的计量单位为“斗”和“石”,这两种单位均为汉代容量和重量单位,从居延汉简可知多用于粮食的计量,说明饭、干饭、糒在此均指干饭,是为了保证行军作战士卒在较短时间内食用,似今日军队的快餐。
(二)“豉”“酱”和“曲”
豉,《释名•释饮食》:“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也。”《史记•货殖列传》:“蘖曲盐豉千苔。”《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谓下盐豉耳。’”《齐民要术•作豉法》:“大釜煮之,申舒如饲牛豆,掐软便止,伤熟则豉烂。”《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豆豉,食品,把黄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经过发酵而成。有咸淡两种,都可放在菜里调味,淡豆豉也可入药。”从传世典籍中可知,制作“豉”的原料搭配中盐的作用非常重要。居延简中关于盐的记录也较为丰富,如出盐、
——————————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②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去盐、用盐等,除了供食用外,盐还可用于社用、俸禄和药用。盐和粮食一样均由国家供给,结合居延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制作“豉”的条件是具备的,其制作工艺应该较为成熟。如下简:
度用豉半斗 EPT4:106
□二斗
豉一斗□〼
…… EPT59:405
〼用君钱廿五豉脯〼(削衣) 73EJT10:407
酱,《说文•酉部》:“酱,盬也。”段玉裁注:“酱,醯也,从肉者,醯无不用肉。”从“酱”的本义去理解与肉密不可分。传世典籍中也记录用粮食做酱的情况。《急救篇》第十章:“芜荑盐豉酱酰酢酱。”颜师古注曰:“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六书故•工事四》:“酱,今人目豆麦为黄,投盐与水为酱。”《正字通•酉部》:“酱,麦面米豆皆可罨黄,加盐曝之成酱。”
劳边使者过境中费:梁米八斗,直百六十;即米三石,直四百五十;羊二,直五百;酒二石,直二百八十;盐鼓各一斗,直三十;酱将畺,直五。•往来过费,凡直千四百七十•肩水见吏廿七人,率人五十五人。
73EJT21:2—10
简73EJT21:2—10是1974年发掘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第21探方内完整简册,全册共9枚简,内容完整,为招待慰劳边塞驻军的花费记录,为王莽地皇三年简册(公元22年)。① 这是已经公布的居延简中唯一记录有“酱”的简文。从简文来看,这里的酱为麦或其他粮食作物做成的调味品,与“豆豉”功能一样。
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文献与考古资料来看,我国早在6000年前就出现人工酿造的酒。《史记•武帝本纪》记载,早在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就有人酿酒献给他。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藁城台的商代遗址中发现了青铜酒器,证明酒在商代已经成为贵族的日常饮品②。酒在汉代已经成为人
————————-
①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居延新简释粹》,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页。
②河北省博物馆,文管处台西考古队、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大队理论小组编:《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47—53页。
们日常生活一部分,简牍资料就有饮酒、酿酒的直接记录。如下简:
曲四斗,葵二斗,〼……飨食食如常,长□□□起居得毋有。
EPT44:8A
〼□掌酒者秫稻,必斋曲蘖、必时湛食喜、必絜水泉香陶器、必良火斋、必得兼六物,大酋。 EPT59:343
简EPT44:8A中的“曲”,《广韵》:“驱仿切,入屋溪。”《说文解字》:“酒母也。”《列子•杨朱》:“聚酒千钟,积曲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入人鼻。”《齐民要术•笨曲并酒》:“作春酒法:治曲欲净,挫曲欲细,曝曲欲干。”《本草纲目•谷部•曲》:“曲以米、麦包遥而成,故字从麦、从米、从包省文,会意也。酒非曲不生,故曰酒母。书云:‘若作酒醴,尔惟曲蘖。’是矣。刘熙释名云:‘曲,朽也,郁使生衣败朽也。’”简中还记录有"曲四斗"和简EPT59:343所记录酒制作过程,说明居延边塞存在酿酒作坊,汉代的一斗为10升,四斗为40升。结合传世典籍的有关记录可知,我国古代酿酒的主要原料为粮食,而汉代居延边塞地区酿酒的主要作物应该为黍。
二、家畜养殖
居延屯田农业的发展,也为饲养鸡、猪家畜创造了条件,有部分简文说明在该地区存在鸡、猪、马、牛、羊、狗等家畜的养殖,这也是屯田人员的主要肉食来源。如下简:
(一)鸡的养殖
□薄酒一□饮大如鸡子已饮傅衣□□ EPT53:141
〼鸡一枚,〼盐少半升。 EPT2:31
雄鸡一,雌鸡二。 511•18
博直六十盐直
箕直廿盆直廿
鸡直七十凡二百〼 73EJT8:29
〼部输小畜鸡十枚鸡子廿□〼 73EJT24:96
出粟小石三石为廷史田卿买豚二鸡一只南北食 73EJT10:70
护与使者当宿稽落鸡豚且毋杀使善糒米•到使急送此□
□骚除□□传舍关门急护素婢……〼 73EJT21:131A
鸡的饲养在史前文明中就已经存在,如:甘肃兰州西坡觚马家窑文化遗址,就有鸡骨的出现。①《史记•周本纪》卷四:“武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司晨,惟家之索。'”②汉刘向《列仙传》记叙:“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今河南偃师西),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这是大群饲养鸡的史料记载,甘肃嘉峪关黑山岩画,鸡图(西汉)③,以上史料说明在西汉时河西地区就有了鸡的饲养,居延农业的发展和以上简文的记录,证明汉代居延的养鸡业是比较发达的。
(二)猪的养殖
猪作为家畜养殖,在我国史前文化中也有考古发现,如甘肃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的墓葬群中,部分墓葬用猪下颚骨随葬。西汉时由于牛耕区域的扩大、耕作技术的改进使得农业生产长足发展,养猪业随之发展。《汉书•公孙弘传》载:“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④汉简的相关记载如下:
出豚一口 339 • 10
取介猪一青黍七斛 □其□□□ EPT59:108
□彘猪豭豮□□ EPF22:731
〼羝羭六畜蕃殖豚彘猪豭豮狡狗野鸡雏 72ECC:5A
居延边塞丰富的牧草和充足的粮食为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上简文正好说明了这一情况。简EPF22:731记录了猪有几种不同的称呼。彘,《集韵》:“直例切,音滞。”《说文解字》:“豕也,后蹄废谓之彘。”《玉篇》:“猪也。”猪,《集韵》:“张如切,着声。”《说文解字》:“豕而三毛丛居者。”《尔雅•释兽》:“豕子猪。〔注〕今亦曰彘,江东呼豨,皆通名。”扬雄
————————
①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西坡山瓜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9期。
②《史记》卷4《周本纪》,第122—123页。
③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甘肃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文物》1972年第12期。
④《汉书》卷58《公孙弘传》,第2613页。
《方言》:“吴扬之间谓之猪子。”豭,音加,《说文解字》:“豭,牡豕也。”扬雄《方言》:“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豮,音焚,阉割过的猪。《说文解字》:“豮,羠豕也。”
(三)狗的养殖
狗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在中国吉林榆树县(今榆树市)周家油坊等地层中,即旧石器时代的更新世晚期,约在公元前2.6万一公元前1 万年,发现了大量哺乳类化石,除人类的化石之外,出现了家狗的头骨“半化石”。虽然有人认为它属于更新世动物化石,但更多的专家则认为它们是全新世或现代动物的遗骸。这类旧石器时代的家狗遗骸,可以表明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已开始将狗驯化;也就是说,东北家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以前。中国东北的原初人类是蒙古通古斯族,因此有理由认为,东胡、戎、狄、肃慎的先民,首先驯养了狗,其中“戎”就是有名的养狗氏族。由此可见,东北和蒙古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早、中期的家狗驯化中心。除此之外,在河南安阳、河北磁山、陕西西安半坡、山东大汶口、江苏常州等地均发掘到全新世后期家狗的骨骼化石,由此可以肯定,中国是家化狗的中心之一。汉简中的狗则属于国家的战略畜类——警犬而存在,并且在边塞有大量养殖,如下简:
石匡麦六斗,共之官,食狗〼。 EPT65:171
省守衙具坞户调利有狗不 EPF22:239
(四)牛的养殖
牛的饲养在汉代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家畜,西北汉简就大量记录牛的名籍档案。如下简:
十五日,令史官,移牛籍太守府求乐,不得乐,吏毋告,劾亡满三日五日以上。
力牛一,黑,特,左斩,齿八岁,絜七尺八寸。 491•8
牛一,黑,牡,左斩,齿三岁,久左右̃〼 510•28
出菱八十束,以食官牛。 217•13
积廿九人养牛。 512• 1
〼者,以道次传别书到,相牛,大司农调受簿编次,不办者□ 238•36
简文491•8、510•28属于同一册书,依次记录了牛的毛色、雌雄、齿龄等内容;简文217•13是喂养官牛的记录;512•1说明牛由专人喂养。通过以上简文我们知道牛在边塞主要用途为两种,一是使用大量的牛来作为耕畜①,二是用来拉车。出土于武威磨嘴子的汉墓中牛车模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