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60—64页。
该有少量种植。①
(四)麻类作物
枲卅斤 EPT65:400
枲长弦三 EPT65:272
服持枲以用白枲一斤杂胡麻得卅张以尽今未能有
□有北书复传桌枲厚因白殊毋弓刀□□还宜 72ECC:1B+2B
〼□陵邑富里张护官布复袍一领犬𥿉一两枲履一两
皁布单衣一领皁布单衣一领 卩 73EJT5:65
“枲”,《说文解字》:“枲,麻也。”《尔雅•释草》:“枲,麻也。”《书•禹贡》:“厥贡漆枲,厥筐织文。”《仪礼•丧服礼》:“牡麻者,枲麻也。”《西京杂记》卷二:“公孙弘内服貂蝉,外衣麻枲。”大麻的雄株,开雄花,此简所说的“枲”应为大麻。大麻为桑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系雌雄异株植。雄株古称“枲”,只开花,不结实,其茎高2.5米—3米,茎截面一般为1厘米—3厘米,其纤维细柔,可作为纺织原料。在汉以前先民就已经利用枲麻纺线织布,如: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遗址出土了几块麻制品物②,可知麻的种植在我国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汉代麻种植已经较为普遍,《汜胜之书》:“太早,则刚坚、厚皮、多节;晚则皮不坚。宁失于早,不失于晚。”对麻的种植时间特别做了强调。甘肃省居延考古队1973年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考古发掘出麻籽,从而为麻在这里的种植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③。从简文和居延地区出土的麻制品说明,枲麻在居延地区种植较为广泛。
(五)其他农作物
胡麻
〼□卒艾胡麻因得,椠视老,毋书〼。123•63
〼卒为部伐胡麻取〼 73EJT28:114
胡麻,俗称芝麻,为油料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1米左右,
————————
①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122页。
②高汉王等:《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纺织品》,《文物》,1979年6期。
③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15年版,第162页。
方形全株皮毛。单叶对生或上部叶互生,卵形、矩圆形成披形针长3厘米—10厘米。印度古代婆罗门认为胡麻是治疗疯病的特效药。《齐民要术》引《汉书》曰:“张骞外国得胡麻。今俗人呼为‘乌麻’者,非也。”《广雅》曰:“狗虱、胜茄,胡麻也。”《本草经》曰:“胡麻,一名巨胜,一名鸿藏。按今世有白胡麻、八棱胡麻。白者油多,人可以为饭,惟治脱之烦也。”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芝麻耐旱怕涝为其特性,天气愈干旱,芝麻越丰产,因此民间早就有“天旱芝麻”的说法。芝麻所需要的温度为22℃—25℃,生育期90—120天。芝麻在生育期内要求短日照,虽芝麻耐旱,但是在生育期内要有相当的雨量和适宜的湿度。芝麻适宜中、高干燥地或山地,既怕渍涝又不耐长期干旱,因此必须注意灌溉和排水。结合居延地区的地理环境,说明居延地区不适宜芝麻生长,在河西四郡纬度较低地区可能有少量种植。简文123•63说明,胡麻是以商品流通形式或由戍卒带至居延的。
1972—1973年居延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过程中有部分农作物出土,为居延农作物研究提供了直接考古资料,见下表。
简表2-1 1972——1973年考古发掘出土农作物简表
名称 图例 出土地点 植物学特点
小麦
金关 见前文
大麦 同上 见前文

同上 见前文
谷 同上 见前文
资料来源: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
二、粮食薄籍和农作物计量单位
(一)粮食簿籍
簿籍为经济文书,犹如今天各式账簿与名册,属于专用文书。① 居延汉简中的粮食簿籍从大类上分为两种:廪食簿籍和谷物簿籍。② 廪食簿籍就是官府供给粮食的账册,如廪食名籍、廪盐名籍等,这些名籍规定了戍卒和家属的口粮与食盐;谷物簿籍主要是记录粮食流动状况的统计账,即谷出入簿;还有专门记录具体农作物种类的簿,如粟出入簿、麦出入簿等。从居延汉简廪食和谷物专门设籍的情况看,居延屯田区是为汉代征伐匈奴稳定边疆专门设立的国有农场。
(二)农作物计量单位
从居延汉简的记录来看,农作物的计量单位主要有石、斛、斗、束四种。
石,汉制四钧为一石,重百二十斤,既是粮食作物的计量单位,也是汉代衡量官阶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如百石、千石。汉简中有关“大”“小”石
————————
①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②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问题,陈梦家先生考证两者之比为5:3,并且认为大、小石不代表重量,只是一种容量单位。①
斛,汉代容量单位,1斛容10斗。从居延汉简可知,斛是新莽朝中后期使用频率较高的农作物计量单位,使用年限延续至东汉初,为王莽简牍断代的重要指标之一。
斗,也为容量单位,10升为1斗,10斗为1石。《说文解字》:"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束,在汉简中主要用于蔬菜和饲草的计量,敦煌汉简1151号有“廿束为一石”,因此推知“廿束”为120斤,一束为6斤。从有些简文的记录来看,居延每年的饲草消耗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三、粮食作物的用途
(一)保证屯戍人员的正常生活需要
居延地区所产粮食主要供给对象为屯戍吏员和家属,居延汉简中有较多的反映,而且标准不一。
供给对象有:
1.屯戍吏员
都尉及属官每月的供应的粮食标准如下简:
居延都尉 奉谷月六十石
居延都尉丞 奉谷月卅石
居延令 奉谷月卅石
居延丞 奉谷月十五石
居延左右尉 奉谷月十五石
●右以祖脱谷给,岁竟壹移计。居延城司马、千人、候、仓长、丞、塞尉●右职间都尉以便宜予。从史令田。
建武三年四月丁巳朔辛巳,领河西五郡大将军、张掖属国都尉融,移张掖居延都尉,今为都尉以下奉各如差。司马、千人、候、仓长、丞、塞尉职间,
——————————
①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9页。
都尉以便宜财予,从史田吏,如律令。六月壬申,守张掖居延都尉旷、丞崇,告司马,千人官,谓官县写移。书到,如大将军莫府书律令。掾阳、守属恭、书佐丰。
EPF22:70—79
简EPF22:70—79为完整册书,共10枚简文,为《建武三年四月居延吏奉谷名籍册》。简文是关于居延都尉府吏员俸谷标准的通知,由领河西五郡大将军张掖属国都尉窦融幕府下发,由简文中“如律令”可知其指令具有法律效力,规定了都尉府和居延县政府两级主要官员的月薪,并且以粗谷供给,丞以下诸吏奉谷发放由都尉依据业绩掌握,从史等小吏被取消供给。
候官和所属人员的每月的粮食供应,标准如下简:
令史□□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自取。舒
尉史□伊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自取。舒
障卒赵忘生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舒
施刑桃胜之粟三石,十一月庚子自取。舒
右奉食吞员。 26•21
烽燧吏卒的月粮食供应标准如下简:
十二月癸丑卒宣 卒邓副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癸丑卒宣取卫卒范且粟栗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癸丑□
第四隧长董登粟三石三斗三升少
ㄗ登少□ 卒戚宣粟三石三斗三升少自取ㄗ EPT51:87

以上简文来看居延屯戍区吏卒的每月配给的粮食为三石三斗三升,而且官和卒在粮食供给中基本上享受同等待遇。王莽时期有吏卒月供"三斛”和“一斛五斗和一斛六斗”的情况,见下简文:
故武成隧长赵竟,精粟三斛。EPT59:351
故制虏隧长庄宣,精粟三斛。 EPT59:3
城北候长窦何,十一月食一斛五斗,同,十月丙寅,掾谭取。EPT65:8A
城北候长窦何,十一月食一斛五斗,同,十月丙寅,掾谭取卩 EPT65:8B
第二十三候长兒政,十月食一斛六斗,十一月丙申,士吏翕取。
EPT26:3
新莽时期使用的一些数量词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进行简牍断代的重要依据,大多是“始建国二年”后才形成的。① 王莽时期的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造成了边地月俸谷的大量减少,在此时期还出现了以丝绸为官吏俸禄的情况。
2. 戍卒家属
俱起隧卒丁仁:母,大女,存,年六十七,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弟,大女,恶,女年十八,用谷二石一斗六升大;弟,使女,肩,年十三,用谷一石六斗六升大•凡用谷六石。 254•11
居延戍卒家属的月供粮食的配给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一般都是按照年龄、性别来区分,呈现出同性别吏卒高于家属,年长高于年幼,男性高于女性的特点。
(二)作为农作物的种子
临渠官种簿:□黄种小石廿五石;□□沙种小石三石;秣□小石十五石
●凡种小石卅三石。 EPT56:29
简EPT56:29中的“临渠”,地名。《中国简牍集成》:临渠,当为地名,其地近渠,故曰“临”,疑在居延腹心屯田地区。其他如甲渠、卅井、殄北等塞候官,皆候望徼迹的警戒系统,除个别地方如候官有园可种蔬菜,无农事垦田贷种之事。官种,官方发放的籽种。《集成》:官种②,官府所发放贷贯的籽种。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认为,官种簿是官府种子数量、品种的统计账。③有残缺“□黄种”和“□□沙种”无从判断,“䅘”《说文解字》:“䅘,齐谓麦禾来也。”段玉裁注:“来之本义训麦。”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因来字专借为行来之来,故又制此字,即来之或体也。”《农政全书•谷部下》:“《尔雅》曰:‘大麦,麰;小麦,䅘。’”“䅘”是小麦的种子,从简的内容可知,是官府发放粮种的记录,说明居延地区的农作物种子由政府供给。
————————————
①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03页。
②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简牍集成》(第11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三)粮食作为饲料
1.“狗谷”“狗湛”和“狗肴”
至十月中狗谷□〼 EPT5:67
石匡麦六斗共之官食狗〼 EPT65:171
其一人守阁 一人吏养
一人守邸 一人使
八月丁丑鄣卒十人 一人取狗湛 二人马下 一人守园
一人治计 一人助 267.17
出十□〼 73EJH1:32A
出十狗肴半升出□
出十肉修廿枚出□〼 73EJH1:32B
居延地区所养狗为警戒之用,其饲料由政府专门供给。简267•17中的“湛”,李天虹认为,疑读作“粸”,同“糁”。《说文解字》:“糁,以米和羹也。”《周礼•天官•醢人》孙诒让《正义》:“凡以米和菜通谓之糁。”“狗湛”为狗食。①
2.牛食与马食
□□十石六斗,以食田牛六头,六月食。 303•1
服牛当日食六升大,用谷四石,诈增□□ 509•2
十一月十五日,为记邑中夏君壮多问少平淮食如常人马起居得毋有它今自买鱼得二千二百森十头付子阳与子阳将车入粟十三石牛食豆四石栓西垣乘轴一付 EPT44:5
出麦廿七石五斗二升,以食斥候驿马二匹,五月尽八月。 303•2
出粟八斗中食马,出粟七斗中,舍食出氐舍。 401•4B
受杜君䅭䅣卅石,其十五不廪,柱马食十五石,廪候长、候史马二匹,吏一人,闰月食余四斗,见。 507•3A
出茭二百束正月丙戌以食广地传马二匹尽二月乙未积十日〼 73EJD:9
从居延地区适宜畜牧的自然条件来看,饲草是马、牛的主要饲料,汉简
——————————
①李天虹:《居延汉简簿籍分类研究》,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5页。
的记录也证实了这一点(后文另叙)。以上诸简文记录以农作物作为饲料喂养牛、马的现象较为特殊,这是由居延地区的气候特点所决定,冬季寒冷,大量饲草枯死,为确保过冬,一些富余的粮食用来喂养马牛,主要的粮食作物均用来饲养马牛的情况也说明了是一种应急措施,作物的用量有严格的标准。
四、居延地区农业产量问题
传世典籍记载汉代粮食单位亩产量情况比较复杂: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晁错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①就这则材料来看,好多学者认为汉代单位亩产量“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是符合实际的,大概就是一亩产一石。《淮南子•主术训》载:“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②依据此记载,有学者认为西汉水田为亩产四石,从内容上来分析其反映的地区大致为江淮一带。《汉书•食货志》曰:“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③《史记•河渠书》记载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砥柱之限,败亡甚多,而亦烦费。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堧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谷从渭上,与关中无异,而砥柱之东可无复漕。'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数岁,河移徙,渠不利,则田者不能偿种。久之,河东渠田废,予越人,令少府以为稍入。”④《史记•货殖列传》载:“带郭千亩亩钟之田。”⑤史料记载的不一造成了考证的结论有较大差异,范文澜先生认为,西汉时期,“普通旱田,每亩约收一石,水田约收卅石”。翦伯赞认为西汉亩产也是一石
————————————
①《汉书》卷24《食货志上》,第1132页。
②《淮南子》卷9《主术训》,第898页。
③《汉书》卷24《食货志上》,第1139页。
④《史记》卷29《河渠书》,第1410页。
⑤《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72页。
半。周秀鸾认为亩产一石代表了西汉亩产的最高水平。柳纬本认为汉初至文景时大、小亩并行,亩产为一石左右,汉武帝以后行大亩,亩产为六石左右。王忠全从史书记载和西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两方面论证西汉粮食亩产量约在2石至3石之间。① 宁可依据旱田大小亩不同、水田和特殊耕作法三方面对不同亩产量分别做了考证,分别是:每小亩旱田的单位面积产量的为1—2石,平均1.5石;水田产量为一小亩2.7石;特殊耕作法分别是代田法和区种法,代田法一小亩2—2.5石,区种法中田一小亩5.4石。②周国林认为汉武帝及其以后时期的亩产量为三石,将汉代的一亩收成换算成今制为粟81斤、小麦84斤、稻谷90斤。③杜绍顺认为“汉初亩产一石”是可信的,同时对他理解的一般亩产量是指中等田地在一般年成的亩产。④
造成对汉代亩产量研究现状有分歧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条件和地理状况的差异。农作物生长受天气、温度、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大,一般来说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是以旱作物为主的,南方气候湿润、温暖,以水稻等喜水作物为主,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平均亩产量是不一样的,现在品种优良的小麦亩产量最高也就一千余斤,优质的杂交水稻已经达到近两千斤。以上诸多的文献材料有一点是有疑问的,均记载了亩产量,并未说明其所种植的作物品种,只能靠推断来分析研究,因而造成误差。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和先进的农具推广程度不一也是造成汉代单位亩产量有差别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宁可先生关于单位亩产量的三种分类计算法是可行的。
就西北边塞来说,肩水金关汉简中有说明农作物单位亩产量的简文,如下居延边塞屯田:
第四长安亲,正月乙卯初作,今八月戊戌,积三□□日,用积卒二万七千一百卌三人,率百世人,齐州九人;垦田卌一顷四亩百廿卅四步;率人田
————————
①王忠全:《西汉亩产量管见》,《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第54—61页。
②宁可:《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第76—89页。
③周国林:《关于汉代亩产的估计》,《中国农史》,1987年第3期,第25—28页。
④杜绍顺:《战国至汉初一般亩产量探析》,《秦汉史论丛》(第七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卅四亩;得谷二千九百一十三石一斗一升,率人得廿四石,奇九石。
72EJC:1
该简为1972年考古调查时在大湾(肩水都尉府)遗址采集所得,是研究边塞屯田的重要资料。简文记载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第四长安亲向肩水都尉府报告当地屯田的收益,也是一份记录劳动日期、所用劳力、垦田数、粮食收获量的屯垦劳作总账簿。从正月到八月总劳动日为224天,共征劳动力27143人,平均每天121人多,共垦田41顷4亩124步,平均每人共垦田44亩。41顷4亩124步土地得谷2913石1斗1升,平均每人可得24 石,当为全年的成果。
李并成先生利用该枚简文结合传世典籍计算出汉代河西地区的粮食亩产量大约在1.1—1.2小石左右,合今亩产量(粟、麦平均亩产)当为110 斤/亩上下,①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实际的。这是目前为止西北汉简中唯一一枚出土的能完整计算出单位亩产量的简文,考虑到居延屯田区、肩水屯田区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的相似性,这枚简所得数据应该在整个西北边塞屯田区域中的农业亩产量中起到标尺作用,虽有差别,但应该在1.1—1.2 小石左右浮动。
第二节 蔬菜与饲草
从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的记录来看,居延边塞的蔬菜作物主要为韭、葱、姜、荠、葵,芥、菁等,还有各类饲草作物。
一、蔬菜
韭三畦 葵七
城官中亭治园条 其故多过条者勿减
葱三畦 凡十二畦 506 • 10A
——————————
①李并成:《河西地区历史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第17页。
韭,《说文解字》:“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与端同意。”段玉裁等在“久”下加“生”字。《韵会》云:“《通志》云韭性温,谓之草种乳。”《礼•内则》云:“春用韭,秋用蓼。”《埤雅》云:“韭之美在黄。”《广雅》云:“韭其花谓之菁。”《南都赋》云:“秋韭冬菁。”崔宴《四民月令》云:“二月上辛,扫除韭畦中枯叶,三月可采乌韭,七月藏韭菁。”《诗•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齐民要术•种葵》:“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①因此可以断定“韭”和“菁”为同种类不同名称。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韭菜,又名起阳草、壮阳草、长生韭、草钟乳、扁菜等,原产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其植物学特性是:丛生,叶细长而扁,夏秋间开白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百合科葱属,以“菜中之荤”而著称,叶和花嫩时供蔬食。韭菜是普通蔬菜,种子可供药用,也属于耐寒性蔬菜,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叶部能忍受-4℃—5℃的低温,地下根茎在气温降到-40℃也不致受冻。韭菜一般原产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属于长日照植物。韭菜对于土壤湿度的要求是根系喜湿,叶部表现耐旱,而且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沙性土中也可栽培,且耐肥力也非常强。②
买葱四十束,束四钱给社 32•16
〼卒宗取韭十六束其三束为中舍二束掾舍十一束卒史车父复来
〼一石唯掾分别知有余不足者园不得水出□多恐乏今有 EPT51:325A
〼即复取来辄计为度遣使记□今园及期其
〼□二束其一束中舍一束掾舍●愿阳里王少‖毋亡 EPT51:325B
葱类植物,种类很多,主要有大葱、细香葱等,做蔬菜、香辛料和药用。《玉篇•草部》:“葱,荤菜也。”《说文解字》作“蔥”,汉简作“葱”,互通。《礼•内则》云:“脍,春用葱,秋用芥。”崔宴《四民月令》云:“正月可种大小葱及杂蒜芋,三月别小葱,六月别大葱。”晋潘岳《闲居赋》:“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现代植物学认为:葱的栽培历史悠久,范围遍及全国,耐寒抗
——————————
①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27页。
②山东农学院主编:《蔬菜栽培学各论》,农业出版社1979年版,第81—84页。
热,适应性强,高产耐贮,种子在4℃—5℃的低温就可发芽,其根系喜湿,叶片耐旱,适于土层深厚、保水力强的肥沃土壤,砂壤土中也可栽培。①
马建叩头言•使=再拜白顷有善盐五升可食〼
张掾执事毋恙昨莫还白园事云何充可不顷赐□• 掾昨日幸许〼 EPT2:5A
葵子一升,昨遣使,持门菁子一升诣门下,受教原□〼,逆使□莫取,白欲归事,岂肯白之乎,为见一∠=〼 EPT2:5B
葵,《说文解字》云:“菜也。”记载“葵”作为蔬菜的文献是《诗•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在同篇还提到“九月筑场圃”。由此可以推知,在西周时,葵就已经被我们的先民由野生而驯化。关于“葵菜”,《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又名“冬葵”“冬寒菜”,锦葵科,二年生草本,叶肾形至圆形,夏初开淡红色小花,常簇生叶腋,嫩梢、嫩叶做蔬菜,种子、全草入药。另一项解释为滑菜的泛称。《仪礼•士虞礼》:“夏生葵。”《尔雅•翼》:“葵者揆也,葵叶顷日,不使照其根,乃智以揆之也。”居延汉简中的葵是否为现在的向日葵?何双全先生认为“很可能是向日葵”,其依据是简文EPT44:8A中“葵”的计量单位“斗”,一般用“斗”作为计量单位均为颗粒状的粮食作物。②从葵的植物学特性可知,面向太阳生长是葵的固有特性,何文所引“《左传》成十七年云:‘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注曰:‘葵顷,叶向日,以蔽其根。’”而徐元邦先生认为向日葵传入我国不过四五百年,故简文中的“葵”不是向日葵③。现代的向日葵原产于美洲,17世纪初才由南洋传入我国,因其葵盘绕太阳旋转而称为“向日葵”。前文可知古葵属锦葵科,而向日葵属于菊科,说明葵类植物都具有“向日”的特性,而“向日葵”并非真正的葵类作物。我国是否为“向日葵”的发源地之一只能由考古遗物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