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 官场小说下一章:战国令书制作研究
——————————
①《汉书》卷96《西域传》,第3873页。
②《汉书》卷37《栾布传》,第1980—1981页。
的人则替雇主屯垦戍边。
(三)弛刑士
“弛刑士”,为“施刑”,又作“弛刑”,是不戴刑具的罪犯。《汉书•宣帝纪》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羌反,发三辅、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佽飞、射士、羽林孤儿,胡、越骑,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羌骑,诣金城。”颜师古注:“弛刑谓不加钳钛者也。弛之言解也,音式尔反。”①关于“弛刑士”从事劳动的情况,《汉书•赵充国传》载:“愿罢骑兵,留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盐三百八斛,分屯要害处。冰解漕下,缮乡亭,浚沟渠,治湟狭以西道桥七十所,令可至鲜水左右。田事出,赋人二十亩。至四月草生,发郡骑及属国胡骑伉健各千,停马什二,就草,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益积畜,省大费。今大司农所转谷至者,足支万人一岁食。谨上田处及器用簿,唯陛下裁许。”②《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遣骠骑大将军杜茂将众施刑屯北边,筑亭候,修烽燧”,李贤注:“施,读曰弛。弛,解也。”③以上史料不仅说明弛刑士从事的劳动类多样、强度较大,而且证实参加劳动的弛刑士人数也较多。
汉简关于“弛刑屯士”的记录,如:
■右五人施行屯士 308•19
施刑屯士,沛郡山仓县蔡里,赵延年 EPT58:3
施刑士,左冯翊,带羽掖落里上〼
〼弛刑陈据受却胡亭吏王龚〼 72ECC:70
〼弛刑受居〼 72ECC:78
弛刑屯士也有定量的粮食供应:
二月尉簿食,施行屯士四人,为谷小石。 《合校》464•3
〼三石二斗二升自取 卩 施刑士薛齐七月䅭䅣二石九斗 卩
——————————
①《汉书》卷8《宣帝纪》,第260页。
②《汉书》卷69《赵充国传》,第2986页。
③《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第60页。
□宗粟三石二斗二升忠取 卩 施刑士薛齐八月䅭䅣三石 卩《居新》
三、从事运输的人员
粮食在丰收以后,其入仓和流通环节均离不开运输。居延汉简中有专门记录从事运输活动人员和粮食流动情况的,简文如下:
(一)车父
河东彘,第四车父直〼,弩一箭百。 EPT8:9
第十七车,轮一具挟柔,福七辀㨱福一折,佐爰完,南阳枼车父武后。
EPT57:251
贝丘长道敢言之,谨,伏地再拜请伏地再〼。 ETP56:P138A
贝丘第三车父田赦,第三车父田赦〼□〼 ETP56:P138A
木十五枚 付弘轴一
第卅二卒王弘车父 枲三□
新野第四车 □六枚
箱枲车二枚 EPT57:60
〼黑犗牛一头齿八岁车父□□□□。 73EJT23:673
戍卒,淮阳国扶沟桐里,公乘,寇志年卅一,车父〼。 73EJT37:670
□八人其一人车父•凡百卅九人轺车七两□□□牛车百一十两
□百卅一人其十六人输广地置马七匹牛百一十二其十五输广地还〼 73EJH1 :30
以上简文从文书体例上来看属于车父名籍简,简文虽未言及粮食的运输问题,但从简文的内容和格式来看,可知“车父”是居延边塞专门从事驾驶牛车或马车的人员,由屯田机构统一管理,每一位都有各自固定的编号,并明确记录了所运送物品的来源地和装车的清单。关于“车父”名籍简,王子今先生认为:车父在从事专门运输的同时其身份为“卒”,当大致与以转输为职任的所谓“漕卒”“委输棹卒”等身份相近①;李均明先生则认为:“车
——————————
①王子今:《关于居延“车父”简》,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父”虽是赶车人,但不是专职运输兵,主要是反映戍卒赴役、退役时行军车辆编组的情形,赴役戍卒以车为单位的编组在抵达戍所后即解散,其成员按边塞组织的需要重新分配①。综合两位先生的观点,“车父”的驾车这一职能应该是明确的。
(二)就人
出钱四千七百一十四,赋就人,表是万岁里,吴成,三两半。已入八十五石,少二石八斗三升。 505 • 15
出钱千三百卅七,赋就人,会水禄里兰子房一两。 506•27
居延平明里王放,就人,昌里漕阳车一两,粟大石廿五石。居延平明里王放,就人昌(“五石”以下为后书字)。 EPT49:53A
史史史史。 EPT49:53B
橐他载粟大石廿五石,就人肩水里郅宪年廿八,用牛二不入。
73EJF3:170
肩水金关,遣就人车两粟石斗,人名如牒书到出入,如律令。
73EJF3:334A+299A+492A
“就”通“僦”,《淮南子•汜论训》:“今夫僦载者,救一车之任,极一牛之力,为轴之折也。”《汉书•王莽传》:“宝货皆重则小用不给,皆轻则僦载烦费。”颜注曰:“僦,送也,一曰赁也。”张俊民认为“僦人”是汉代河西地区直接从事运输的人员,多为本地人,受雇于他人或政府,因此,称为“僦人”②。这类人有两种情况,一为边郡居民兼营,并不以此为营生,而是以此赚取少量的钱物,补贴家庭所需;另一种是以之为营生的人。本文遵从其观点。
——————
①李均明:《“车父”简考辨》,《简牍学研究》第二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②张俊民:《从汉简谈汉代西北边郡运输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第二章 农作物种类和使用
农作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河西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较为先进的农业发展。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等均有农作物、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的记载,充分说明了汉代河西地区农业发达和经济的繁荣。
第一节 粮食作物
已经出土的西北汉简中记载有非常丰富的农作物品种,主要有:胡麻、粱米、黄谷、土麦、白米、穰麦、黍米、黄米、胡豆、秫、糜、荠、秣、谷、菽、麦、米等。
一、粮食种类
(一)粟类作物
这类作物在广义上指我国北方统称的谷子,现代农作物种植学认为粟有两种,即黍和稷。
1.粟,居延汉简直接以“粟”在简文中出现的名称就有好几种,如:粟、白粟、秫粟、粟米、䅭䅣等。
始建国二年十月癸巳朔乙卯,城仓丞□移甲沟候官令史鄣卒周仁等卅一人,省作府,以府记禀城仓用粟百卅六石,令史书曰:卒冯喜等十四人,禀
五月尽八月,皆遣不当□〼。 EPT4:48A
居延仓丞□□尉史崇发行事□□。 EPT4:48B
〼曹史王卿,钱四百,燿梁若白粟十石。 495•7+495•5
出粟三斛三斗三升少,禀,广新隧卒范让,八月食八月一日自取□。
73EJF3:397+403
出粟三斛,禀,左前候长孙翕九月食〼。 73EJF3:458
□载䅭䅣卌一石六斗六升大、 ㄗ 输吞远隧仓。 EPT58:14
粟,《说文解字》:“嘉谷实也,禾属粘者。”皮称为糠,中间部分称作米。《本草纲目•谷部》云:“粟,即梁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梁,粟的一种,《说文•米部》:“梁,米名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即粟也。”《篇海类编•食货类•米部》:“梁,似粟而大,有黄、青、白三种,又有赤黑色者。”《本草纲目•谷部•梁》:“梁,即粟也。考之《周礼》,九谷、六谷之名,有粱无粟可知矣。自汉以后,始以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今则通呼为粟,而粱之名反隐矣。今世俗称粟中之大穗长芒,粗粒而有红毛、白毛、黄毛之品者,即粱也。”《诗•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齐民要术•梁秫》:“梁、秫并欲薄地而稀,一亩用子三升半。”何双全先生认为:“史籍中有曰粟是谷类作物得总名者,实误,非总称,乃粮食之一种。”①破城子遗址和河西走廊汉墓中的出土实物证实与现在的谷子相同,其特点为:颗粒圆、皮薄,有白色和黄色。因此可以说居延汉简中有颜色的粟类作物应该是同类作物,受遗传变异和外部条件影响,会有同种类植物产生不同颜色。
2.黍,是粟的一种,为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几乎与小麦同时栽培。据传世典籍记载我国的种植已经有三千多年了,现代农作物种植学关于黍的异名或讹名在居延汉简中均有反映,分别为:黍、糜、穄、黄米等。如下简:
闰月二日有黄米四参 出二半月六日 出一半月十三日
月二日又舂一石米六斗 计讫二日算 出二半月七日 出二半十四日
赍米二半 出二半十五日 出二半月八日
出二半月三日 出二半十六日 出二半月九日 EPT56:76A
————————
①何双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第252页。
□□
讫五月晦粟计南一石 北二石一斗八升 □一斗半
□一斗米 □□二□ EPT56:76B
黍米一斗 黍米一斗 鸡〼 EPF22:633
尚子春十斤直二斛 朝卿十斤直二斛
萧子少十斤直二斛 胡卿十斤直二斛 •凡肉百二十斤直二十亖斛
宜农辟取肉名 郑子任十斤直二斛 清黍田子柳十斤直二斛
清黍•凡付夫人粟二十漆斛
孟子房十斤直二斛 翟大伯十斤直二斛清 清黍清黍十二斛泰斗其三
陈伯十斤直二斛 杨子任二十斤直亖斛
许子威十斤直二斛 EPT40:76A
□任头直五斛 韩幼君取宽直二清黍凡肠
杨子仲取脾直亖斛 徐子房取边将迹直二斛清黍
李子产取肠三斛五斗未出 房子春取项直一斛清黍
陈伟君取脯直三斛 张伟君取应胁于〼直二斛清黍
陈伯取肝直二斛其……□大凡直粟亖十九斛 EPT40:76B
青黍二石 䅭䅣石六斗六升粟九斗二石九斗 青黍二石三斗
鉼庭 廿三 十七粟 十
粟石三斗 麦八斗 䅭䅣四斗三升 粟一斗 EPT65:317A
张崇 周并 郑习 徐业不取 第四李业 EPT65:317B
入穈十二石,四月庚戌,受掾〼。 19•45
右农后长毋害官:当转穈麦八十石,输甲渠候鄣。已转糜八十石,毕。
EPT51:191
〼□䅣以□□苇橐一黍一斗半如〼 73EJT10:26 25
〼毋黍米愿已贾请二斗黍米谨使持钱受〼 73EJT10:327A
入居延,转车一两,穈大石二十五石〼 73EJT21:145
出穈六斗六升大〼 73EJT23:220
出泉三百六十,黄米一石,曲三石,贾人任子□十月四日,买葱卌束直卅买葱一直十五
□月三日买 73EJT23:299
黍,一种粮食作物,子粒略扁,淡黄色,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可酿酒、做糕。《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穗。”糜同糜,即穆。《说文解字》:“糜,稞也。”稞子,黍的一个变种,其子实不黏者。唐应玄《一切经音义》卷十一:“稞米,《仓颉篇》云‘大黍也’,又云‘似黍而不粘,关西谓之糜’是也。”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黍性耐旱,且早熟,适于半干旱区栽培,喜温燥,喜欢日光强照,对土壤要求低,生长期短,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区只要把握好时间段,比较容易种植。
3.稷,粟的另一种,是北方的谷子,其米为小米,异名有粟、梁、白粱、粱米、秫等。
对祠具:鸡一,酒二斗;黍米一斗,盐少半升;稷米一斗。 10 • 3
□万卿,初炊靡米二斗,又粱米一斗。 EPT26:5
度用粱栗一石 □ EPT4:61
〼□掌酒者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饎必絜,水泉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六物大酋 EPT59:343
广又从福,燿秫四斗,直五十四。福为广从,胻寇隧长史未 6•6
稷,《说文解字》:“齐也,五谷之长也。”《尔雅•释草》:“粲,稷。”孙炎注曰:“稷,粟也。”邵晋涵正义:“前人释稷多异说,以今验之,即北方之稷米也,北方呼稷为谷子,其米为小米。”《本草纲目•谷部•稷》:“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可以做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今俗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秫”,《说文• 禾部》:“秫,稷之黏者。段注曰:‘秫为黏稷,而不黏者也通称为秫。他谷之黏者亦假借为之曰秫。'”《广雅•释草》:“秫,稷也。”晋崔豹《古今注》卷下:“稻之黏者为稷。”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稷也和粟一样,米粒有不同的颜色。现代农作物种植学认为:稷的苗期能耐干旱,是喜温作物,在高温干燥的气候进行生长和发育最为适宜,喜欢干燥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轻微的盐碱土贫瘠的土壤也能生长,因此可以证明在居延屯戍区内稷被大量种植。
4.其他米类
居延汉简除了直接记录以上作物以外,已经加工成的各类米也有大量的记录,有米、白米、牌米、稗米、精米等,简文如下:
习叩头言,朱士坐前□□〼 EPT27:21A
虞候史孙卿,米二斗五〼,今习当诣居延 EPT27:21B
出白米八升。 335:48
吏十六人,用粺米四斗八升,用月□〼 EPT4:56
廿八日,稗米七斗,麤米一石三斗 EPT40:201
□□孙少君遗粳米□,肉廿斤。 乙附51
应受张功入麦五石四斗,社米四石□李□□
应受张功黍四石 黍米五斗□□□
□米二斗□□□ EPT57:68A
善一石糒米三石食之 EPT57:68B
护与使者当宿稽落鸡豚且毋杀使善糒米•到使急送此□
□骚除□□传舍关门急护素婢……〼 73EJT21:131A
米,去皮后的粮食作物的子实,后多指稻米。《尔雅•释草》:“一稃二米。”郭璞注:“此亦黑黍,但中米异耳。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实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说文•米部》:“米,嘉谷实也。”粺,精米,《说文•米部》:“粺,桠也。”段注:“粺者,米一斛舂为九斗也。……粺谓禾黍米,桠谓稻米,而可互称,故以桠释粺。”《玉篇•米部》:“粺,粝清米也。”《诗•大雅•荡之什》:“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职兄斯引。”毛传:“彼宜食疏,今反食精粹。”郑玄笺:“米之率:粝十,粺九。”“稗”,通粺,精米“粳”,同“秔”。《说文•禾部》:“秔,稻属。粳,秔或从更声。”段注:“粳与粳皆俗秔字。”“糒米”,可能是专门加工成用来制作行军食品的米,关于“糒”后文
另述。由此可知,居延汉简中的“米”,专指加工后的谷粒,今天人们所说的“米”专指稻米。
关于“䅭䅣”,一曰谷名,《说文•禾部》:“䅭,䅭䅣,谷名。”二曰穄子,似黍而不黏。《广雅•稻草》:“䅭䅣,穄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䅭,黍之黄而不黏者。”(何双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考》)《广雅》云:“䵛、黍麻、䅭䅣、穄也。”《众经音义》卷十一引《仓颉篇》云:“穄,大黍也。似黍而不黏。”《说文解字》云:“䅭,穄也。”《齐民要术》引《广志》云:“縻,有赤白黑青黄,凡五种。”《古今注》曰:“禾之黏者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可证䅭䅣、黍同类,即有黏性的谷物,曰黄米或黍米。从汉简中的记录来看䅭䅣既是口粮,也被用来作为饲料。
第十三隧□□,食䅭䅣三石三斗三升少,卒□弓始,食䅭䅣三石〼
103•48
综上所述,粟类作物的植物学特点是:耐旱,且早熟,喜日光强照,生长期较短,有些品种能在一个多月就可以成熟,不择土壤,适合半干旱区栽培。稷和黍极其相似,粒虽小但繁殖率很大,一般作为人们日常的粮食之一,其推广程度也大于黍。结合居延地区的地理特点可知,两汉时期是该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①
(二)麦类作物
居延汉简中关于麦的记录简文很多,名称也不一,分别为:麦、米麦、大麦、小麦、穬麦、麋麦等。
载肩水仓麦,小石卅五石,输居延。 75•25
入栗小石九十石,米麦,五凤〼 EPT53:11
月八日,受□长上官武,大麦四石七斗五升 EPT10:3
〼燿小麦十二石石九十 〼 260•25
出租二石六斗,以廪夷胡隧卒〼 253•6
右农后长毋害官:当转糜麦八十石输甲渠候鄣,已转糜八十石,毕
EPT51:191
车二两载麦五十石输橐佗候官〼 73EJT28:32
——————————
①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168页。
禽寇骍北十二月奉千二百□□出五十八常平橐一•凡出出千卌六
出三百禽寇为尉丞居出二百小麦二石余百五十四偿礼忠少它少千四百出二百七十尉丞居出百一十六皁布八尺出卅禽寇祭出六十八黍米二斗〼
73EJT30:32
麦,《说文解字》曰“芒谷,秋种厚薶,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有穗者也。”《夏小正》曰“九月树麦。”《月令》云:“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汉书•武帝纪》称为“宿麦”。何双全先生认为“宿麦在破城子遗址中亦有出土,颗粒短而饱满,皮厚,与现在冬小麦相同”。①
大麦,《广雅》曰:“大麦,麰也。”《孟子•告子篇》曰:“今夫麰麦,播种而覆之……至于日至之时,皆熟也。”赵岐曰注曰:“麰麦,大麦也。”《太平御览》引《淮南子》注曰:“牟,大也。故称牟也。”崔寔的《四民月令》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吕氏春秋•任地篇》:“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高诱注:“是月之季,大麦熟而可获。孟夏之季,始获大麦,则小麦犹未熟。”大麦居延破城子遗址有实物出土。
穬麦,大麦的一种,只见汉简简文,不见考古出土。《玉篇》曰:“穬,大麦也。”崔寔《四民月令》曰:“唯穬麦早晚无常。”《艺文类聚》引魏黄观奏云:“小麦略尽,惟穬麦、大麦,颇得半收。”又《植物名实图考》云:“穬麦,今山西多种之,熟时不用打碾,仁即离壳。但仁外有薄皮如麸,打不能去。”《齐民要术》云:“穬麦,大麦类,早晚无常。”
大麦在我国是个古老的农作物,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古羌族(居住在青海)就已在黄河上游开始栽培,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大麦具有早熟、耐旱、耐盐、耐低温冷凉、耐瘠薄等特点,因此栽培非常广泛。居延地区地处阿拉善高原腹地,其寒冷、干旱的地理特点,适宜大麦生长,汉简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点。关于居延汉简中的“麦类”作物,劳斡先生认为“简中所记之麦即今之大麦”②,劳斡先生的论断没有说明其依据,简73EJT 30:32的
——————————
①何双全:《居延汉简所见汉代农作物小考》,《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第253页。29
②劳幹:《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第58页。
记载和20世纪70年代居延屯田区的考古发掘中小麦粒的出土证明居延屯田区存在小麦的种植。关于“小麦”在居延汉简中的记载仅见简73EJT30:32一条,从记录的频率来分析其播种面积要远远小于大麦,因此劳斡先生关于“所记之麦即今之大麦”的观点受当时材料所限而误断。
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大、小麦适生于寒冷干燥的气候,大、小麦在幼苗期间都要经历一个比较低温的阶段,具有较强的抗寒力,小麦低至-5℃时尚可生存,大麦的抗寒力最强;大、小麦均能生于干燥少雨的地区,小麦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是能成活的,大麦更耐干旱,在年雨量200毫米的干旱地区也可种植;大、小麦在山区和平地都可种植,但大麦中稞大麦即青稞在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中也能生长。①
(三)豆类作物
十一月十五日,为记:邑中夏君壮多问少平,湌食如常。人马起居得毋有它。今自买鱼得二千二百森十头,付子阳与子阳将车入栗十三石,牛食豆四石,栓西垣乘轴一付 EPT44:5
胡豆四石七斗。 310 • 2
王□卿取豆二斗 伏伏〼 73EJT2:41
凡取一石豆〼 73EJT24:537
胡豆,《齐民要术》卷二引《本草经》曰“张骞使外国,得胡豆”。张揖《广志》曰:“重小豆,一岁三熟,椠甘。白豆,粗大可食。刺豆,亦可食。秬豆,苗似小豆,紫花,可为面,生朱提、建宁。”大豆:有黄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长;有杨豆,叶可食。胡豆,有青、有黄者。今世大豆,有白、黑二种,及长梢、牛践之名。小豆有菉、赤、白三种。黄高丽豆、黑高丽豆、燕豆、豍豆,大豆类也。豌(六)豆、豇豆、闦亦称蚕豆,因豆荚人老蚕,或以为蚕熟时收而得名。居延汉简中关于“豆”的记录仅见以上四条,也未见考古出土。现代农作物种植学研究表明:豆类适于温带气候,种植区域的范围较广,北起北纬54°,南至北纬18°,大豆需水量较多,对于土壤的要求不严格,沙土、黏土,以及新开垦的新土都可种植,因此判断居延屯田区域的低纬度区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