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西北边塞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属于极强的大陆性气候。夏季主要受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西南气流可把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等南亚洋面的水汽带入,而西面的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气流对地区影响较弱。冬季在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之下,寒冷而干燥。阿拉善高原属于荒漠干旱区和极端干旱亚区,年降水量极少,约40毫米—50毫米,而蒸发量极强,约2200毫米—2400毫米,一般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这对
——————————
①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0—173页。
秋场牧草的生长有利。这里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3446小时,干旱指数达47.5,无霜期120—140天,热量条件可以满足一般作物的要求。① 居延地域内河流两岸、三角洲冲积扇、湖盆洼地生长有荒漠地区特有的荒漠河岸林、灌木林和稀疏的草甸植被,胡杨是其重要的沙漠树种,为保护居延绿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里也是历史上传统的牧业地区。
四、西汉时期居延边塞的气候特点
据竺可桢先生关于五千年以来我国气候“冷暖期的循环理论”,河西地区和阿拉善高原西北在公元前770—公元前44年气候温暖湿润,公元前43年—公元581年气候趋于寒冷干燥。因此,温暖湿润的气候为汉武帝大规模屯垦西北提供了先决条件。②
第二节 屯田区域和时限
一、屯田区域
依据历次居延考古发掘资料,居延屯田区域范围主要包括居延都尉府和肩水都尉府所管辖的区域。
1930年4月至1931年,中国、瑞典联合组建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沿额济纳河两岸,北起额济纳旗全吉阿玛,南至金塔县正义峡约300公里之间和额济纳旗布肯桃来至保尔全吉约65公里之间,发现了汉代塞防和鄣坞亭燧遗址,并在几个遗址中获汉简10200枚,同时出土了数量丰富的屯戍居延边塞屯田遗物。③
1972年—1973年,甘肃省组织居延考古队对“肩水金关”“居延甲渠候
——————————
①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75—498页。
③何双全:《简牍》,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93—95页。
官”和“甲渠第四燧”三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汉简18637枚、屯戍遗物2297件。197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酒泉当地文物部门联合对西北科学考察团所经过的地域进行了复查,采集汉简和遗物200余件。①
1986年9月—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肩水候官”鄣坞遗址30 汉帝国的边塞生活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汉简约1000枚。②
1999年—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三次对“甲渠候官”的第七燧、第九燧、第十四燧、第十六燧、第十七燧、第十八燧和察干川吉等烽燧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获汉简500余枚,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屯田遗物。③
————————
①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1—10页。
②何双全:《简牍》,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98—100页。
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3页。

表1-1 居延历次考古发掘点经纬度表
地点 编号 现名 遗址类型 经度 (东经) 纬度 (北纬) 调查 (发掘)时间 所属 候官
A1 宗间阿玛 城鄣遗址 101°14.04r 42°09.09, 1930 年 殄北
All 金寺图 烽燧 101°20.52, 42°00.25# 1930年和
1976年做过调査 殄北
A2 察汉松治 烽燧 101。09.28' 42°03.0r 1930 年
1976 年 甲渠
(河北)
A6 烽燧 100。58.60, 41°50.77/ 1930 年 甲渠
(河北)
A7 烽燧 100。57.19' 41。48.21' 1930 年
1976 年 甲渠
(河北)
A8 破城子 城鄣遗址 100。56.95' 41。47.57' 1930 年一1931 年 1 月调查;1974年 7月一9月全面发掘 甲渠候官 治所
(河北)
T14 烽燧 100。56.45' 41。46.97' 1930年发掘,1976
年复査 甲渠 (河北)
Pl 布都
不鲁克 烽燧 (有坞) 100。55.49' 41。45.03' 1930年调查,1974
年发掘 甲渠 (河北)
A9 烽燧 100。55.12' 41。44.36' 1930 年 甲渠 (河北)
F84 红城子 城郭遗址 101°01.71* 41。48.24‘ 甲渠 (河南)
A14 烽燧 101°01.04z 41。47.77' 1930 年 甲渠 (河南)
K688 班登 博勒格 城鄣遗址 附近有村落 101°11.79r 41。54.50' 1978 居延 中心区 (北部)
K7I0 城鄣遗址 101。17.03' 41。52.62, 1930年调查
1976年复查 是否为居 延城尚待 研究
(北部)
K749 文德布勒格 城鄣遗址 101°09.50r 41°51.28/ 1930 年 居延 中心区 (北部)
A16 桃来乌苏 房屋遗址 101°11.66z 41。42.95' 1930 年 居延 中心区 (南部)


































现名 遗址类型 经度 (东经) 纬度 (北纬) 调查
(发掘)时间 所属 候官
库仑全吉 烽燧和房屋 101。13.40' 41。42.02' 1930 年 居延 中心区 (南部)
摩罗松治 烽燧和 坞遗址 101。10.72, 41。40.73‘ 1930 年 居延 中心区 (南部)
达吉克勒 全吉 烽燧 101。07.64' 41。39.33' 1930 年 居延 中心区 (南部)
不肯托尼 烽燧 100°4l.52r 41。25.59, 1930 年 卅井塞
圆形风 蚀台地 100。42.65' 41°25.86, 1930 年 卅井塞
烽燧 100°44.86, 41。26.97, 1930 年 卅井塞
烽燧 100°47.0r 41°28.20, 1930 年 卅井塞
烽燧 100°48.23, 41。28.57' 1930 年 卅井塞
烽燧 101。00.22' 41°31.65/ 1930 年 卅井塞
博罗松治 烽燧和坞 101。22.46' 41。32.60' 1930 年 卅井塞
小方城 城鄣遗址 100°23.48, 41。06.12' 1930 年 广地塞
肩水金关 关门遗址 99。55.76' 40。35.32' 1930年曾试掘,
1973年8月正式
发掘 肩水塞
地湾城 城鄣遗址 99。55.79' 40。35.02, 1930年试掘,1986 年9月一10月正 式发掘 肩水塞
大湾城 城鄣遗址 99。50.90' 40。32.69' 1930 年 肩水塞

(续表)
资料来源:1.表中遗址的“经纬度”数据来源于罗仕杰《汉代居延遗址调查与卫星 遥测研究》;2.其他资料来源于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3.橐他塞的“经纬度” 原书未载,表中所载的遗址为出土了简牍和器物的遗址,未出土文物的未载入。
居延都尉府所辖候官由北向南依次为殄北、居延、甲渠、卅井塞,从图 1T可知居延都尉府地域考古发掘的最北端为殄北候官的宗间阿玛城障遗址(北纬42°09.09',东经101°14.04')(1930年),最南端为卅井的不肯托尼烽燧遗址(北纬41°25.59',东经100°41.52'),根据两个遗址的经纬度大致估算,居延都尉府的管辖地域南北(正南正北)的距离约为57公里(利用相同经线,纬度相差1°,地球弧长为111.1公里原理推算而成),居延候官辖区东西屯戍遗迹分布不规则,大致估算出从东面的居延泽至西面的纳林河约有60公里。殄北候官区域由图1-1可知位于黑河的下游流域。甲渠候官所属烽燧沿黑河支流不肯河两岸有序分布。卅井候官位于居延都尉府整个区域的南部与肩水都尉管辖区相连,由三组烽燧线组成:一组从伊肯河东岸的布肯托尼向东北,至居延泽南岸的保尔全吉;一组由T120向北;一组位于卅井塞以北、保都格以东。居延候官区域则位于甲渠候官和卅井候官所夹的“V”形结构的中间,这一区域也属黑河的冲积三角洲,居延都尉府、居延候官、居延县治所多集中于此。从航拍照片来看,垦区范围约有46 万亩左右,大致位于三角洲的中下部。这一区域在汉代的隶属机构设置、烽燧序列走向,由于资料的缺乏,目前并不十分清楚。①
肩水都尉府所辖为从北向南依次为广地、橐他、肩水、仓石四候官,由图1-1可知候官所辖烽燧沿黑河依次呈竖条状分布。从出土遗物的数量来看,城鄣遗址的遗物多于烽燧遗址。
由图1-1所示主要的城鄣遗址处于几条烽燧线的中央,如肩水都尉府A32(肩水金关)、A33(地湾)、A35(大湾)。居延候官区域内分布有大型的城鄣遗址,如:K688、K710、K778、K789,出土遗物多出土于以上地区。从遗址的发掘情况初步判断屯戍区由南北两大区域构成,即居延屯田区和肩水屯田区,屯田区域由屯田核心区域和烽燧生活区构成,屯田核心区域处于几条烽燧线的中心,烽燧生活区则在较大的烽燧周围,由守燧的戍卒从事一些规模较小的农业生产活动。本文所定义的居延屯田是指居延都尉府和肩水都尉府所辖的屯田区。
——————————
①吴礽骧:《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二、屯田时限
1972年—1976年居延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第一次在严格按照考古规程进行的科学操作,按照这次的考古调查结果,选取都尉、候官、烽燧三级军事组织于1973年—1974年夏秋季对肩水金关(EJ)、甲渠候官(破城子EP)、甲渠塞第四燧(EPS4)三个典型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999年—2002年内蒙古考古所对现甲渠候官的第16、17、18三个烽燧和T116 察干川吉城障等遗址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获得五百枚简牍,其中有部分纪年简,居延屯戍的时间上下限就以这两次考古出土的纪年简为主要依据进行考察。
居延屯戍发端于汉武帝与匈奴作战时期,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 年)对匈奴先后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后两次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和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均发生在今天甘肃境内。三次战争后,匈奴从此退出河西,“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①从此“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河西的行政建制和军事设防工作基本上同时展开,开始“列两关,设四郡”。军事上:修长城、建边塞、筑烽燧,东起金城,西止敦煌,南起张掖,北至居延,整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得以建立。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度河自众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②
1973—1974年居延考古发掘出土汉简近两万枚,其中纪年简为1220枚,最早的纪年简是汉武帝时期的“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简,出土于肩水金关。③ 甲渠候官出土简中无汉武帝纪年简,初步可以推断肩水地区的屯戍略早于居延地区。甲渠候官出土的最早简为“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可证居延都尉府建于汉昭帝时期。汉宣帝后期的元、成、哀、平、孺子婴、新莽时期等诸朝的纪年简均有发现,建武二年(公元26年)河西五郡大
——————————
①(汉)班固:《汉书》卷94《匈奴传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69页,以下引文均为此版本。
②《汉书》卷94《匈奴传上》。
③甘肃居延考古队:《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第1—10页。
将军窦融协助汉光武帝镇压隗嚣叛乱,河西回归中央政府。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以后的简文非常少见,因此居延屯戍的时间上限是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EJH2:53),其下限则为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1999年—2002年的发掘所获的额济纳汉简,最早为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99ES16SD1:1),最晚的为汉光武帝“建武四年”(公元28年)(2000ES9SF3:4A),这与1972年发掘简牍纪年简时代是一致的。①《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中认为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32年)以后居延再无屯戍遗迹,东汉初居延地区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呢如下简
〼月甲午朔乙未,行河西大将军事、凉州牧、守张掖属国都尉融使告部从事〼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大守,张掖、酒泉农都尉武威大守言,官大奴许岑。
《居延新简》EPF22:825A②
简文中的窦融,《后汉书》中有传,关于简EPF22:825A已经有多位学者做了详细的考证,在此不再赘述。这枚简文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是“〼月甲午朔乙未”,查《二十史朔闰表》,建武初年朔为甲午者有二年二月、七年三月,结合《后汉书•窦融传》可知窦融授“凉州牧”的时间为建武五年(公元29年)“授融为凉州牧”,因此此枚简文所载内容当为建武七年(公元31年)。简文中“农都尉”是汉代专门管理屯戍事务的官职,建武七年还出现至少说明农都尉在东汉光武帝早期仍作为管理居延地区农田事物的常设官职而存在。
综上所述,居延屯田的上限应为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下限应该在建武七年(公元31年),跨度约130余年。出土纪年简频率最多的时期为元、成、哀、平,因此可证此时为居延屯田的兴盛期,建武八年(公元32年)以后居延的屯田活动渐趋衰落。
——————————
①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本文凡此简号形式出现着均见此书,简称《居新》,“〼”表示缺字。
第三节 农业管理
一、管理机构
从传世典籍和汉简记载来看,边塞的机构和属官非常复杂,其主管屯田农业生产的专门长官就是农都尉。都尉在汉代属于郡一级辅佐太守主管军事的主官,始于秦代。而农都尉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关都尉,秦官。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①
《后汉书•百官志》载:“……[尉一人],典兵禁,备盗贼,景帝更名都尉。武帝又置三辅都尉各一人,讥出入。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又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中兴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②
汉简中的农都尉记载如下:
守大司农光禄大夫臣调昧死言,守受簿丞庆,前以请诏使护军屯食,守部丞武〼以东至西河郡十一农都尉官二调物钱谷漕转䊮□为民困乏愿调有余给不〼
《居延汉简释文合校》214•33③
出所,负农都尉属陈宣钱二千,建昭四年十一月壬子,市阳里吕敞,付辞□〼
…… EPT 5:7
————————
①《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页。
②《后汉书》卷28《百官志》,第3621页。
③谢桂华、李均明、朱国妇:《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本文凡依次简号形式出现者均见此书,简称《合校》。
十一月癸丑,张掖农都尉赏水,章丞〼 73EJT25:65A①
张掖农都尉章 □〼 73EJT25:65B
北书廿四封:五封都尉章,其二诣橐他,三诣广地,一封表是丞印诣居,一封□□□诣居延七月戊寅日食时□;三封太守章:其二诣居延都尉一,居延二封□三封大司农□章:其一封破诣居延农都尉,一封乐官丞印诣居延〼。 73EJH2:49
出鸡一只,以食大司农卒史冯卿,往来再食,东 I90DXT0112③:121
〼言劝农都尉游徼部吏〼 EPT48:75
九月乙亥,凉州刺史柳下部,郡大守,属国农都尉,承书从事,下当用者,明察吏,有若能者,勿用。严教官属,谨以文理。遇百姓,务称明诏厚恩,如诏书。/从事史贺音 EPT54:5
月甲午朔乙未,行河西大将军事、凉州牧、守张掖属国都尉融,使告部从事,〼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大守,张掖、酒泉农都尉,武威大守言:官大奴许岑。
EPF22:825A
上述各简均说明了农都尉是负责边郡一级的屯田官,从前文可知都尉是主管郡一级的军事主官同时又受郡太守的节制,那么汉代农都尉的情况是怎样的?《汉书•叙传》载:“回生况,举孝廉为郎,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②说明大司农对农都尉有管理权。农都尉和郡太守在日常的公事往来,居延汉简也有记载,如下简:
二月戊寅,张掖太守福、库丞承熹,兼行丞事,敢告张掖农都尉、护田校尉、府卒人,谓县律曰:“臧它物非钱者,以十月平贾计,案:成田卒受官袍衣物,贪利贵贾贳予贫困民,吏不禁止,浸益多,又不以时验问。 4•1
从简4•1来看应为张掖太守府和农都尉、护田校尉之间的往来公文,这说明郡太守对屯田农业存在干预。《北堂书钞》卷74“设官部”引《汉书解诂》曰:“太守专郡,信理庶绩,劝农赈贫,决讼断辟,兴利除害,检举郡奸,
————————
①73EJT的含义是1973年发掘于肩水金关的肩水金关汉简出土发掘号,本文所引均出自《肩水金关汉简》(壹一伍),中西书局出版,2011年—2016年版。
②《汉书》卷100《叙传上》,第4198页。
举善黜恶,诛讨暴残。”《后汉书•第五访传》载:“第五访字仲谋,京兆长陵人,司空伦之族孙也。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有闲暇,则以学文。仕郡为功曹,察孝廉,补新都令。政平化行,三年之闲,邻县归之,户口十倍。迁张掖太守。岁饥,粟石数千,访乃开仓赈给以救其敝。吏惧谴,争欲上言。访曰:'若上须报,是弃民也。太守乐以一身救百姓!'遂出谷赋人。顺帝玺书嘉之。由是一郡得全。岁余,官民并丰,界无奸盗。”①赈贫一般需要开仓,但郡太守对郡仓没有绝对的支配权,除了国家规定的可以拨给郡府使用的仓谷之外,其余不得擅自调拨。
综上所述,关于农都尉有两点可以确定:一是农都尉在汉武帝以后为常设官职,机构健全,职能明确;二是其隶属关系为,和平时期一切事务皆属大司农管辖;特殊时期,如战争、救灾等情况发生时,郡太守有权节制屯田事务,并统一调配公共资源进行应急处置。此现象是否早于汉代无从知晓,以现今我国存在“条块分割,双重管理”的现象来看,应该说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简4•1中也提到“护田校尉”,查传世典籍不见此职位的相关记载,单从简文内容来分析应该是西北边塞专门负责屯田的武职。
汉代居延边塞屯田,农都尉以下的职官体系非常复杂,各家众说纷纭,本文遵从刘光华先生的研究,居延屯田管理职官体系为:
农都尉—农令—部农长—农亭亭长
(农府)—(田官)—(第×长)—(第×亭)
农都尉常设机构是“农府”,下设机构“田官”,田官之长称“农令”,田官所辖若干部的主官称“农长”“部农第×长”“第x长”。②
汉简中也有相关记录,如下列汉简简文:
檄谓骍马农令田卒九人行道物
故爰书问同车邑子移爰书都〼 73EJT22:114
〼□□五丞别田令史光敢言之□
————————
①《后汉书》卷76《循吏传》,第2475—2476页。
②刘光华:《汉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3—107页。
□□□谒言府敢言〼 73EJT26:212
〼十一日与安农队长冯承 73EJF3:504
欲遗□可衣□
……〼 73EJF3:505
故第四农长阎安居一名充河□〼
〼□□□农丞□适□大常□〼
〼……冯广昌颖川郡陕〼 73EJT1:84
居延农啬夫强大常□〼 73EJT2:57
昭武都田啬夫居延长乐里〼 73EJT37:1523
居延都田佐吕辟兵年卅五〼 73EJT21:311
简73EJT22:114的驿马农令,指驿马农官之属令,主管驿马屯田。汉代居延、肩水屯田,远受中央大司农、张掖农都尉节制,近属居延、肩水都尉管理。73EJT26:212简中“别田令史”,即兼管“别田”的令史,是屯田系统吏员,应属农长、农丞管辖。柳春藩《汉代屯田的几个问题》①认为是由部农长、丞(丞是长的副职)兼任的田官,称:“‘别田’可能是指与本屯田区邻近的更小范围的耕地,不便专门设官管理,所以由部农长、丞兼管,加上'别田令史'的头衔;'别田'也可能是指在本屯田区附近新开的农田,不列入正式的屯田范围之内,可以租给农民每年收取地租。”73EJT1:84中的“第四农长”、73EJT2:57简中的“农啬夫”,是主农事的基层吏员,啬夫亦职听讼、收赋税,但啬夫只能不局限于农,其他部门的主持官员亦可称“啬夫”。如73EJT37:1523中“昭武都田啬夫”。73EJT21:311中“都田佐”,“佐”为汉代的基层吏员,从字面理解应该属于农都尉下属直接从事田间管理的吏。此类简文非常多,不再列举。
二、居延边塞的农业生产者
(一)田卒
“田卒”,是“戍田卒”之简称,《汉书•西域传》:“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
——————
①柳春藩:《秦汉魏晋经济制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0—77页。
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①这则史料证明在汉武帝早期的屯田中,田卒就以专事屯田而出现,汉简的记载与传世典籍相合。如下简:
田卒,淮阳新平常昌里,上造,柳道年廿三。 11•2
田卒,汝南郡平与百禄里,黄何人,〼。 504•6
田卒,赵国襄国长宿里,庞寅,年廿六。 73EJT1:13
田卒,平干国广平泽里,簪褭,李田利里,年廿六(竹简)。 73EJT1:73
以上简文从文书体例上属于田卒名籍简,是记录田卒的来源、年龄和所享爵位的档案文书。以上田卒名籍简均出自大湾、地湾和金关等遗址,以大湾和金关遗址为主,处于肩水屯田区。
(二)庸卒
居延地区中的部分戍卒为受雇于人,代人戍边者,称为“庸卒”。如下简:
张掖居延库卒,弘农郡陆浑河阳里,大夫,成更,年廿四,庸同县阳里大夫赵勋年廿九,贾二万九千。 170 • 2
田卒,大河郡平富西里,公士,昭燧,年卅九,庸举里严得年卅九。 303 • 13
田卒,梁国睢阳朝里,寇遂年卅二,庸同县丞全里张遂年廿八。 73EJT21:373
田卒,梁国睢阳馆里,彭广年廿七庸乐□〼。 73EJT2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