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党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2期。
②杨士宏:《历代屯田对甘青藏区自然生态和生产的影响》,《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页。
④(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⑤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位一体的封建社会里,各级官吏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没有官吏阶层的存在,整个国家机构就会瘫痪;有了官吏阶层的存在,最高统治者才有了统治万民的坚实基础。所以吏治与治吏状况的好坏,对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事管理的优劣得失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古今皆然。西周时期,太师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管子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圣王之治,“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败,“非失人者,未之尝闻”。唐太宗李世民集前人重才思想之大成,结合自己的治国体会,提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著名论断,这是当时对人才重要性的最高概括。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才群体的作用,他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非一木所成,必聚材而后成。天下非一人独理,必选贤而后治。故为国得宝,不如举贤。”清康熙皇帝的人才思想更具有经典意义,他指出:“自古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所以,“致治之道,首重人才”。这些论述,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国运盛衰皆系于人才的道理。
人事管理是社会各类组织用人以治事的活动以及规范这种活动的各种制度、法令、理论、方针、手段和方法等。它遵循如下原则:量才录用,任人唯贤;适才适所,人事两宜;有奖有惩,奖惩分明。
人事管理学所讲“人事”实际包括人和事以及两者的联结。人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学科从不同侧面揭示人的不同内涵。人事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把人看作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以业缘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物质承担者。因此,人事管理中的事是指代表工作对象或任务的职位系列,以及与此相关的职位录用、职务任免升降、考核、奖惩、培训、交流、工资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等事宜。人事管理中人和事的特定含义已如上述,但人事管理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把人和事联结起来的手段和方式。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思想教育、社会舆论、道德规范、法律约束、经济乃至暴力手段等,都可以促使人和事联结起来,而人事管理与这些方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通过职位分类、录用、考核、奖惩、培训、交流、回避、职务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休等特定的手段和方式去促使和保证人和事的联结,促使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尽其功。
古人曰:“治国之道,唯在举贤。”“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无数社会现象告诉我们,所谓管理,归根结底就是管理各类人及其活动,对人的管理是全部社会管理活动的核心。在一个社会组织里,人是主体,不管是社会管理、企业管理,还是科技管理;不管是政治管理、行政管理,还是业务管理,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围绕人的管理进行的。只有把人才管理好,才能充分实现人才的价值,开发潜在人才资源,促进其他管理的优化;也才能有效地利用人才,为整个社会组织创造最佳的效益。
从管理学角度看,攸关治理成效,实现最佳治理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人才,二是管理。其中一流的人才是实现最佳治理绩效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管理,更不可能有一流的绩效。而精良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则是达到最佳管理效果的保障。中国古代的人事管理,是中国人事管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封建社会是以官僚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体制,大体上包括人才选拔、任用、调动、罢免、考核、奖惩、休假、俸禄等各项具体的制度,它直接影响着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专家学者对汉代社会历史的研究以及近年来大量简牍材料的问世,有关西汉人事管理的研究硕果累累,但不足之处也颇多。因此,对其进行系统地爬梳,通过整理找出其研究的精深之处与薄弱环节,将对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人事管理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对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有所启发。
20世纪以来,尤其是在80年代之后,有关汉代人事管理研究的论著很多,研究层次也日益深入。专门对西汉人事行政管理进行研究的论著为数不多。刘太祥的《汉唐行政管理》一书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汉唐两代出现辉煌盛世的治世实质。他指出,行政管理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林新奇的《中国人事管理史》一书,将中国各朝代的人事管理做了系统的爬梳。除此之外,安作璋、熊铁基的《秦汉官制史稿》,严耕望的《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白钢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等书对汉代人事管理制度均有所论述。
综观近年来对汉代人事管理的研究,在众多史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取得了巨大成就,著录考究不绝于书。以往对于汉代人事管理的研究,大体上是把其作为历史学领域里的一个分段史的形式自立于学术界。事实上人事管理是属于政治学、管理学、人才学、领导学和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间相互融通的一门边缘学科,因此,对于人事管理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考究,理应把它放在更广阔的学科交融中去探索,要善于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才学、领导学等学科的理论去解读古代(包括汉代)的人事管理,加强多学科协作,兼取各学科之长予以研究。长期以来,学者对汉代人事管理的研究,大多数是分门别类地进行,诸如人事选拔、监察、休假等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监察方面,研究问津较多,分别就监察的内容、特点、效果、演变、实质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①。又如休假方面,学者们基本认为致仕制度秦时初具规模,汉承秦制,基本确立。许正文认为官吏退休制度始于汉代,官吏为政期间的正常休假和年老退休,是我国自古至今官员所享受的一项基本福利待遇和国家对官员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两项制度的正式形成和普遍推广实行,始于汉代。王志凯也认为,官员为政期间的正常休假与年老退休真正形成制度,且在全国普遍推广实行,始于汉代。汉代官吏的休假有
——————————
①杨宽:《战国秦汉的视察和监察地方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任树民:《试论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朱莲华:《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上海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固定假、不定期假两种,固定假可分为五日一休假和节假,不定期假可分为主动休假、被动休假和赐假①。相比之下,如何综合地研究汉代的人事管理问题,揭示汉代人事管理体系中各侧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需要加强的。汉简中反映人事管理问题的材料较多,而以往对其利用只是星点式的证明,并没有系统地使用和研究简牍材料。由于简牍是第一手的真实资料,所以将简牍资料充分利用非常有必要。

从总的方面来看,汉代西北边塞屯田和汉代基层人事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的还是从宏观方面把握较多,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完整论著少,微观的研究仍然比较简略,碎片化现象非常明显,相关的学术论文也是局限于某一具体问题的分析,史料运用和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绝大多数著作取材仍然局限于传世典籍。以前的西北汉简图版因像素低和释文不清晰严重阻碍了简牍材料的运用,近几年高清准确红外线图版公布后,大大推进了研究的进程,相信已发掘全部汉简陆续公布后,相关问题研究进程将大大加快。而传世典籍记录过于简略,汉简则对传世典籍的记录做了许多重要的补充,全面利用居延汉简解决一些方面的重要问题是现在文献学领域中的热点。《月映祁连——汉帝国的边塞生活》就是利用简牍材料从屯田和基层人事管理两个方面去发掘,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使两方面的研究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
①宋杰:《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首都师大学报》(社科版)1986年第3期;王志凯:《汉代官员的休假与退休制度》,《唐都学刊》2004年第4期;时晓红:《秦汉时期官吏休沐告宁制度考略》,《东岳论丛》1996年第4期;欧阳凤莲:《浅谈汉代官吏的休假制度》,《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许正文:《汉代官吏的休假与退休制度》,《邯郸师专学报》2003年第2期等。
凡 例
一、本书主要引用了如下几种简牍资料:
1.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熠合著《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 年版),本书中简称作“《合校》”。简文编号格式如:3.1A、3.1B和3.2。居延汉简出土地主要有破城子(A8,甲渠候官)、地湾(A33,肩水候官)、金关(A32,肩水金关)、瓦因托尼(A10,殄北候官)、博罗松治(P9,卅井候官)等。
2.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壹]—[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〇九,台北市南港区加斌有限公司,2014年—2016年),本书中简称“《居简》”。简文编号格式同《合校》。
3.魏坚主编,《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书中简称“《额简》”。简文编号格式如:2000ES9SF4:31和99ES16SF3:1。
4.张德芳主编《居延新简集释》[一]—[七]册(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各册作者分别为:[一]孙占宇、[二]杨眉、[三]李迎春、[四]马智全、[五]肖从礼、[六]张德芳、韩华合著、[七]张德芳),本书中简称“《新简》”。简文编号格式如:EPT52:117和EPF22:696。居延新简中除少数采集简外,其他绝大部分简主要出自破城子(A8,甲渠候官)和第四隧(P1)。
5.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肩水金关汉简》[壹]—[叁](中西书局,2011—2013年版);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肩水金关汉简》[肆]—[伍](中西书局,2015—2016 年版)。以上5卷计15册(各卷分上、中、下三册),本书中皆简称“《金关》”。简文编号格式如:73EJT37:979和73EJH2:2。
6.胡平生、张德芳合著《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中简称“《悬泉》”。简文编号格式如:V92DXT1812②:215之类,有时本书中亦省写作:V1812②:215。
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版),本书中简称“《敦煌》”。敦煌汉简皆有原始编号,本书则采用《敦煌汉简》新编号,即阿拉伯数字顺序号,如:1、2和3等。
8.张德芳《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本书中简称“《敦释》”。收录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所出1217枚汉简。本书中采用简文编号同《敦煌》。
9.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科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本书简称《尹湾汉简》,简文编号格式如:YM6D1.
二、本书中大量引用了上述诸书中的简文。为避免行文烦琐,若无特别需要,本书只在所引简文后标示出简文编号,不一一标示所引书之简称;本书中所引简文一般未加断句。根据行文需要,对部分简文酌情予以断句;本书中引用的简文若与所引书中原释文有不同之处,一般在注中加以说明;本书引用各书中简文,根据行文需要,对所引简文或全录,或节录;根据排版和行文所需,所引用的部分简文格式亦做了适当的调整。读者自可根据需要核查原书中简文。
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为本书基本参考文献,其所据版本均为中华书局所出标点本。分别为《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版);《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版);《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5年版),其中《后汉书》中之《志》部分在本书中称《续汉书》,本书对所引上述文献的版本等信息从简,一般不再注明页码。[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为基本参考数据,若无特别注明,皆引自是书,不俱出注。《汉语大词典》(十二卷本)(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年版)是主要参考工具书。凡引是书辞例,本书不俱出注。
四、汉简中原释作“ ”“ ”“燧”等字者,本书一般情况下均写作“燧”,在引文中一律作“隧”;原释作“ ”“ ”等字者,在无歧义的情况下本书一般写作“蓬”“烽”原释作“ ”字者,本书写作“氐”,原释作“裦”字者,本书写作“褒”;原释作“ ”字者,本书写作“斥”;今从“”头之字在汉简中绝大部分从“艹”头,一般情况下,释文中“薄”“藉”“䓁”“苻”等字,本书直接写作“簿”“籍”“等”“符”等。
五、在引用简文时,原简上自书之符号,如“■”“•”“√”“卩”“⇂”“丿”等,在简文中自有其本来意义,本书则在引用时酌情录之。此外,汉简中还有整理者约定俗成制定的起标示说明作用的几种符号,其各个符号表示的意义如下:
1. 〼:表示简牍残断。
2. □:表示简上有字,但不能释读,一个“□”表示一个字。
3. ……:表示简上有数个字,但均不能释读,且不能判定具体字数。
4. ][:表示一简的正背面为同一内容可连读,或表示二简属同一简册且可顺序编联。
5. :表示此简为封检。
6. :表示此简为签牌。
7. □字:表示此符号中的文字原简残缺或仅存笔画而拟补之文。

目 录
上篇 居延边塞屯田

第一章 屯田区域和农业管理
第一节 汉代居延边塞的地理与气候特征
第二节屯田区域和时限
第三节农业管理
第二章农作物种类和使用
第一节粮食作物
第二节蔬菜与饲草
第三节农副产品
第三章农具种类及使用状况 ,
第一节 汉代铁器在农具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农具种类
第四章 水利设施和农田施肥
第一节水利设施
第二节农田施肥
第五章边塞的仓
第一节边塞粮仓
第二节粮仓职官
第六章 边塞的手工业
第一节木工和林业
第二节水工与边塞水利
第三节 其他手工行业的发展
下篇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章人才使用和流动
第一节选拔
第二节任用
第三节调动
第四节罢免
第二章激励和监督
第一节考核
第二节奖惩
第三节监察
第三章待遇和保障
第一节秩俸
第二节休假
第三节出差
第四节退休
第四章 汉代郡县人事管理制度的影响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居延边塞屯田 上篇
第一章 屯田区域和农业管理
第一节 汉代居延边塞的地理与气候特征
汉代西北边塞主要指设置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张掖、酒泉、武威和敦煌四郡管辖区域,为防护匈奴侵犯的边疆地带,而居延边塞是张掖郡所辖居延都尉所管辖的地域范围。汉帝国中央政府先后在四郡范围内开辟武威屯田、张掖屯田、居延屯田、酒泉屯田和敦煌屯田等屯田区域,为充实西部边疆实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本章依据现有资料,将重点对居延屯田区域的地理概况和自然条件做以下分析。
一、西北边塞的河流水系和湖泊
河西边塞屯田区域主要围绕几条大的河流展开,以下从西向东分别叙述。疏勒河流域:疏勒河,属内陆河,古名“籍端水”“冥水”,在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段。“疏勒”蒙古语为多水之意,源于祁连山区疏勒南山与陶赖南山之间的疏勒脑,西北流经沼泽地,汇入高山积雪和冰川融水及山区降水,至花儿地折向北流入昌马盆地,称“昌马河”。出昌马盆地,过昌马峡入河西走廊的冲积洪积平原。河道呈放射状,水流大量渗漏,成为潜流;至冲积扇前缘出露形成10道沟泉水河;诸河北流至布隆吉汇合为布隆吉河,亦称“疏勒河”。再向西流经双塔水库,过安西,至敦煌市北,党河由南注入,再西流注入哈拉湖(又名“黑海子”,今名“榆林泉”)。全长 580公里,流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疏勒河在史前曾注入新疆的罗布泊,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今尾闾已退缩到安西西湖一带。昌马水库以上至祁连山区,河长328公里,流域西积1.1万平方公里,是径流的形成区,年径流量8.39亿立方米。
疏勒河有两条大的支流党河和榆林河。党河,古名氏置水,亦称龙勒水、甘泉水、都乡河,在甘肃省西部。清代始称党河,是“党金郭勒”的简称,党金系人名,“郭勒”蒙古语为“河流”。党河上游有二源,大水河与奎腾河,分别源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巴音泽尔肯乌拉和崩坤达坂,沿谷地向西北流,在盐池湾汇合,再向西北流,纳党河南山和野马南山间诸支流,至党城湾进入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再向西北流,切穿鸣沙山,经党河水库,拐向东北,入敦煌绿洲,至敦煌市北注入疏勒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89亿立方米(沙枣园水文站测得)。山区冰川面积232.66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11.24亿立方米,年融水量1.23亿立方米,系党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也是肃北和敦煌二县市工农业生产及人畜用水的可靠水源。榆林河,内陆河,疏勒河支流,在安西县(今瓜州县)南部。因河谷中榆树丛生,故名。下游流经踏实堡,故又名踏实河。源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石包城盆地,汇合野马山和大雪山北麓地下潜水,向北流经切东巴兔山,过万佛峡,进入山前冲积扇,渗入地下。全长90公里,流域面积3200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65亿立方米。上游高山区冰川面积5.37平方公里,冰川储量2.092亿立方米,年融水0.029亿立方米,可灌溉踏实乡农田4.3 万亩。建有榆林河水库。汉代敦煌屯田区就在疏勒河流域范围内。①
黑河干流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县,从发源地至居延海,全长821公里。上游地势高峻,气候严寒潮湿,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中游地区为绿洲,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为富庶的“金张掖”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金塔县正义峡以下为下游,主要是河流进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的额济纳河。额济纳河河道长333公里,流域面积8.04万平方公里。下游为戈壁沙漠,地势开阔平坦,气候非常干燥,植被疏松。下游较大的湖泊有东居延海(索果淖尔)和西居延海(嘎顺淖尔),是借额济纳河地表水和地下水补
————————
①郭方忠等主编.甘肃大辞典[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给的淡水湖。西居延海20世纪50年代水面面积267平方公里,1961年干涸。东居延海1958年水面面积30.5平方公里,1992年干涸。2000年以后,黑河流域几次全线封口下泻,现在东、西居延海水域得以部分恢复。
石羊河,内陆河,曾名谷水、马城河、白亭河、大河,在甘肃河西走廊东段。相传流域内常有石羊出现,故名。上游为山区性河流,支流有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汇集了祁连山东段冷龙岭、乌鞘岭、毛毛山以北山区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年径流量共计17亿立方米。山区各支流在出山时,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今多为水库坝址。出山后进入走廊平源,河道在冲积、洪积扇上多呈放射状,水流渗漏严重,河水断流。地下潜流在冲积扇前缘出礴成泉,泉水又汇集成洪水、白塔、羊下坝、海藏寺等泉水河。诸泉水河经武威市向北流,汇合后入民勤县境,称石羊河。再向北流过红崖山水库,入民勤绿洲,最后没入湖区即古休屠泽(白亭海及青土湖),现已干涸。石羊河长162公里,年径流呈5.17亿立方米,主要由地下水补给,夏季山洪补给也占一定比例。水量由红崖山水库调节,是民勤绿洲的水源。①
二、西北边塞地形、地貌和土壤
汉代西北边塞全境均在河西走廊地域范围之内,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很少开发;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黏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河西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河西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
——————————
①郭方忠等主编.甘肃大辞典[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种,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葱、蒙古葱等。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林。湖盆低地和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由芦苇、芨芨草、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甸。
居延屯戍区所处地域属于阿拉善高原西部与河西走廊接壤,由一系列剥蚀的中低山和干三角洲、盆地组成,海拔为980米——1200米。黑河下游(额济纳河)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分布有古居延泽、东、西居延海等一系列湖泊盆洼地和广阔的沙漠、戈壁。这一地区属于温带漠境灰棕漠土——灰漠土地带的东部和半漠境灰钙土带东部向西延续,地面常覆盖有一层粗砂。①
三、汉代居延边塞的气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