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 官场小说下一章:战国令书制作研究
马怡的《悬泉汉简“失亡传信”册补考》(《出土文献研究》第8辑)对已有学者关于《传册》研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第二遍不是单纯的官吏名册,第二遍的最后一枚简文应为敦煌郡府对其属县的命令,要求各县、置站完整地移写关于“使者”的情况,谨慎留意而不懈怠。作者从两编的时间关系、官文书的下行顺序和两编本身连缀的现状出发进行考察后认为,第二遍应该和第一编是整体一套文书。
近五年以来与悬泉汉简相关研究的专著仅有一部,为郝树声、张德芳的《悬泉汉简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版)对悬泉置、悬泉汉简的学术价值、两汉时期的纪年问题、时称问题、河西地区的历史地理、中西交通、西北地方的民族关系以及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作了系统研究。历史地理学方面日本学者宫宅洁《悬泉置及其周边——敦煌至安西间的历史地理》(《简帛研究二〇〇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也有相关论述。
从以上围绕悬泉汉简研究的论著不难发现,悬泉汉简本身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对解决秦汉史的重要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释文全部公布后,一批学术新问题的疑问将会迎刃而解。
近五年以来肩水金关汉简研究综述
肩水金关汉简是20世纪70年代甘肃居延考古队发掘的,其位置在今甘肃省金塔县北部,即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肩水金关及其附近地区。对遗址发掘的简牍资料,整理者为了区别居延新旧简,就以这批简牍的发掘地——肩水金关遗址而命名,即肩水金关汉简。1972年至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主持发掘了肩水金关遗址(EJ),共开探方37个发掘获取汉简11577余枚(《居延汉代遗址的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2010年开始由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现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5家单位集合专业人员,对这批汉简进行了全面的校释,计划出版五册《肩水金关汉简》每年一册,目前已出版四册(均由中西书局出版),《肩水金关汉简(壹)》(下简称《肩(壹)》)公布的简牍共涉及10个探方、2351枚简牍的彩色照片、红外图版和释文为固定的出版样式;《肩水金关汉简(贰)》(下简称《肩(贰)》)公布的简牍涉及7个探方,共2333枚简;《肩水金关汉简(叁)》(下简称《肩(叁)》)公布的简牍涉及9个探方,共2066枚简;《肩(肆)》公布的简牍涉及4个探方、2个灰坑和1个房址,共2065枚简。肩水金关简的分批公布,是近几年西北汉简的有力补充。围绕这批简文,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从文字释读、文献学、历史地理、纪年考证和社会史等诸方面进行评述。
一、基础研究
(一)简牍释文考释方面
简牍释文的准确性是简牍研究的基础,肩水金关汉简面世以后,对存疑释文的校订就是重点领域,其中有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札记一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 http://ww.bsm.org.cn/ 2011 年9月30日,以下凡标明文章出处为简帛网的均为此网址)利用73EJT5:68A 对73EJT9:62A中的所缺字补释为"戊寅",并认为73EJT5:68A中的“甲渠障守候何齐”乃地节年间的甲渠候史高何奇,其籍贯为居延利上里。马智全的《肩水金关汉简(壹)校读记》(《考古与文物》2012年第6期)在相关释读研究基础之上,结合红外线图版对个别简牍的释文提出了一些校读意见,有助于简文内容的正确理解。方勇《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二则》(《鲁东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讨论了金关汉简中编号73EJT1:1简文中的“魔”字,将其读为“伪”,表示虚伪义。同时指出编号73EJT5:73简文中“对”应为“首”字,“衷”为“袤”字。他的《读《肩水金关汉简(壹)》小札(二则)》(简帛网2013年6月10日)对《肩(壹)》编号73EJT6:92的“ ”字作 形,此应为“浚”字;编号73EJTT7:60中“有”下一字作 形,应是“妖”字;编号73EJT9:206的“汲”字,作当 形,故此应为“波”字,“波阳”在简文中为里名;此外,编号73EJT10:207“即”字应为“郎”字。李洪财的《肩水金关汉简(壹)校读札记》(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Web/List/2012年9月17日,以下出现复旦网均为此网址)对73EJT1:14A“校”前一字,补释作“武”。黄艳萍的《初读〈肩水金关汉简(壹)〉校读札记》(复旦网2013年5月30日)对释文提出十条补充意见,73EJT1:14A“校”前一字释作“来”;73EJT1:18的“闭”改释作“关”;73EJT6:93的“遮”改释作“德”;补释73EJT10:165中用作人名的“买”等。邢义田《《肩水金关汉简(壹)》初读札记之一》(简帛网 2012年5 月8日)对《肩(壹)》中的文字释读提出自己的看法,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周艳涛、李黎的《读<肩水金关汉简(贰)>札记二十则》(《昆明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对《肩(贰)》尚存疑义的地方,从字形的对比、上下文推理、文献材料的互证等方面对相关释文进行了考察。伊强《《肩水金关汉简(壹)》名物词考释二则》(简帛网2014年11月18日)认为73EJT5:6中的“扽”为“犉”;73EJT8:63中“柳华牡马”应为“桃花牡马”。高一致《读〈肩水金关汉简(叁)〉笔记》(简帛网2014年8月10日)对其中几处释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读〈肩(叁)〉笔记(二)》(简帛网2014年8月23日)对《肩(叁)》中的个别字做了补释或重释,并对涉及的日书简文进行了考证。他的《肩水金关汉简(叁)》笔记(三)》(2014年9月4日)对《肩(叁)》中的六枚未释简进行了补释,并进行了考证。何茂活的《肩水金关汉简<所寄张千人舍器物记>名物词语考释——兼补胡永鹏<读“肩水金关汉简(贰)”札记>》(《鲁东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对《肩(贰)》73EJT24:247与73EJT24:268简缀合而成的《所寄张千人舍器物记》名物词语尤其是“复、参靳、亶带、厺闾”等试作训解。通过古代字书、韵书等传世文献,以及河西简牍中的相关用例,证明“复”为裹革之轭,“参靳”为骖马的胸带,“亶带”为檀车之带,“厺闾”为盛放饭食和谷物的筐具,“㮑”为“鑡”(亦即“凿”)的异体。
此外,作为肩水金关汉简主要整理人之一的张俊民通过《肩水金关汉简(壹)释文补例续》《金关汉简札记》《肩水金关汉简札记二则》《肩水金关汉简(叁)释文献疑》(以上文章均发自简帛网)等文章对金关汉简整理过程中的释文修订和整理情况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和介绍。以上文章对金关汉简中一些未释或从疑的释文做了考释,这为理解简文和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二)简牍缀合方面
简牍的缀合是简牍研究和整理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多年的实践,一般在简牍缀合过程中要遵循几点方法或原则:一是断简茬口能否严丝合缝;二是断简缀合后的简字形是否相同,文意是否相通;三是凡是考古发掘出土的简牍必须遵循考古学中的层位学原理对同一层位中的断简进行缀合等方法。金关汉简发布后,简文缀合方面均遵循上面的方法进行断简缀合,文章有胡永鹏的《读《肩(贰)》札记》(简帛网2013年9月17日)认为73EJT23:315和73EJT23:702缀合,与73EJT23:317属同一简册;73EJT24:247和73EJT24:268缀合,并列出缀合的理由。许名玱《广肩水金关汉简(参))缀合二则》通过对图版的比较,将《肩(参)》中T24:646+648+650缀合和T24:828+810缀合,并给出缀合理由。许名珍的《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151+T24:136考释》(简帛网2014年8月19日)认为《肩(参)》中73EJT30:151与《肩(贰)》中的73EJT24:136两枚残简可缀合。通过缀合认为此简为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的《历日》简。伊强《《肩水金关汉简(贰))级合一则》(简帛网2014年6月14日)对73EJT23:563和73EJT23:643进行缀合,两简的茬口及"角"字笔画的拼接皆密合;根据图版看,“水官”后整理者释为“征”的字,和后面“征日”之“征”明显不同,字形不是太清楚尚需讨论。伊强《肩水金关汉简缀合五则》(简帛网2014年7 月9日)对《肩(壹、贰、叁)》中的73EJT7:87+54、73EJT23:19A+40B、73EJT23:19B+40A、73EJT4:750+919、73EJT30:216+220和73EJT30:170+144等简进行缀合,其缀合后文字书写风格相同,文意相通。许名玱《肩水金关汉简(贰)“居摄元年历日”简缀合》(简帛网2014年6月18日)对《肩(贰)》几枚历日简进行缀合,认为73EJT23:315,73EJT23:702,73EJT23:837,73EJT23:835,73EJT23:860,73EJT23:801,73EJT23:760等七枚残简为《居摄元年历日》简,可缀合为三组:73EJT23:315和73EJT23:702两简依上下顺序级合;73EJT23:837、73EJT23:835和73EJT23:860三枚简也可依上下顺序缀合;73EJT23:801和73EJT23:760两枚残简当属同一枚简,可遥缀,中间尚有残缺。程少轩的《肩水金关汉简“元始六年(居摄元年)历日”复原》同意许名玱在《肩(贰)“居摄元年历日”简缀合》对其中7支简属于“居摄元年历日”认定,同时指出7支简外,还有一些残简可并入同一部历书。田炳炳的《肩水金关汉简缀合两则》(2014年8月31日)对73EJT21:323和73EJT23:174进行缀合;73EJT24:147+73EJT24:765缀合,并进行了统一考释。杨小亮的《敞致子径业君书——金关简缀合补释一则》(《金塔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对《肩(贰)》中编号为73EJT23:917和73EJT23:919两枚简牍进行缀合,并对部分文字进行考释。通过这些学者的缀合,对简文意思理解扫清障碍,大大地加速了肩水金关汉简研究的进程。
(三)文献学方面
金关汉简中见诸文献学的文章不多,这与西北汉简整体特点有关,西北汉简主要以屯戍相关的各类档案为主,相比较文献方面资料少,因此相关研究文章不多。其中有邬文玲的《〈甘露二年御史书〉校读》(《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五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对肩水金关所出木牍《甘露二年御史书》的释文及句读做了全面的校读和疏解。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典籍残简》(简帛网2013年8月1日)对《肩(壹)(贰)》中的典籍残简进行了考释,共涉及:《孝经》《论语》《国语》等几类。杜鹏姣《试论汉简中的“致”和“致籍”》(《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9期)认为致与传、符同为出入津关的通关文书,而“致籍”是津关向上级呈报的出入关人员记录的名籍。刘乐贤的《肩水金关汉简补释一则》(简帛网2013年7 月28日)依据《汉书•王莽传》所记王莽登基诏书,对《肩(贰)》中第73EJT23:767号简进行复原和完整释读。张英梅《试探肩水金关汉简中“传”的制度》(《敦煌研究》2014年第2期)利用金关汉简对传的制度进行系统论证,可补研究之不足。藤田胜久《肩水金关与汉代交通——传与符之用途》(《金关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认为传和符作用是不同的,传就是证明往来的通行证,属单独文书可用于长途旅行,而肩水金关出土的符是往来通行者在金关所出示的左右两半实物原件,符上不记录具体办事的内容。符的利用者是边境地区通行往来的官员、吏及其家属,他们使用合符,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同时还对肩水金关在西北边塞交通体系中所处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田家漂《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出入关文书运行复原研究》(《金关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中详细介绍了出入关文书运行过程,并认为“出入籍”与“出入关致籍”并不相同。马智全的《肩水金关汉简《论语》简论》(《金关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对金关汉简中与《论语》相关的简文进行了辑佚和考释,并讨论了简文和今本中的异文。此外田佳鹭的《肩水金关汉简(壹)》数量词研究》(《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对《肩(壹)》中的数词、量词进行分析描写,归纳了数量表示法及其特点。田佳鹭认为简中所出现的量词均为名量词,把有争议的"通"归入此类。
二、历史地理学方面
西北简牍中的乡里问题和两汉的地名行政区划研究一直是简牍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周振鹤、吴昌廉和何双全等先生已经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金关汉简发表后也产生了多篇有分量的文章。
(一)关于县乡里问题
晏昌贵《增补汉简所见县名与里名》(《历史地理》第二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利用肩水金关汉简(壹)对一些县名和里名做了补充。田炳炳《读〈肩水金关汉简札记四则〉》(2014年7月2日)对颍川郡翟邑、南阳郡博士度里、栗侯国及西汉淮阳郡辖域和淮阳+里名简及“淮阳令长”等四个问题结合文献学和历史地理等学科进行专题讨论。田炳炳《肩水金关汉简(叁)所见县名与里名)(简帛网2014年7月22日)参照周振鹤、晏昌贵等文例,结合吴昌廉、何双全、黄浩波等先生研究的已有成果,按《汉书•地理志》郡国县邑排序进行分述。赵海龙的《《肩水金关汉简(壹)》地名订补》(简帛网2014年8月23日)对黄浩波、晏昌贵等先生中遗漏梳理校正,并采用黄浩波先生的文体,对其中的里名全部予以辑录。赵海龙《《肩水金关汉简(贰)》地名补释》(简帛网2014年8月24日)对黄浩波先生《肩(贰)所见郡国县邑乡里》中的错误和疏漏加以订补,并对其中的个别释文提出一点意见。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郡国县邑乡里》和他的《〈肩水金关汉简(叁)〉所见郡国县邑乡里》(简帛网2014年7月22 日)对《肩(贰)》和《肩(叁)》中的郡国乡里进行总结和归纳。孙兆华《《肩水金关汉简(贰))所见里名及相关问题》(《鲁东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系统整理了金关汉简中所出现的里名,归纳总结了汉代里名特点。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汉代的乡里制度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肩水金关汉简所涉及的乡里涵盖面广,情况复杂,传世典籍的相关记录简略,因此通过以上文章的研究可以弥补对乡里制度史籍记载之不足。
(二)地名和行政区划问题
地名和行政区划方面是最容易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史记》《汉书》中也有郡县属地变动和地名变更的记录,但比较简略甚至有遗漏,近几年汉简中的材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不少新资料。肩水金关汉简中的相关研究文章有黄浩波的《《肩水金关汉简(壹)》所见淮阳简》(简帛网2011年11月25日)结合传世典籍对21枚涉及淮阳简进行考释,其中有17枚为淮阳郡,两枚属于淮阳国,并对73EJT10:41中的释文"国始"重释为"固始"。孔祥军的《肩水金关汉简所见“太常郡”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3辑)认为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太常本为职官官名,吕后六年(公元前182 年)长陵置县即为太常所辖,后陵县既多,渐为郡级政区,直至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不再领县,虽然此郡未能与西汉时期相始终,但已具备郡级政区的基本功能,且有边界和实土,是西汉时期的特殊政区。马孟龙的《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7月)结合传世文献,对金关汉简中出现的赵国尉文、梁国载、魏郡俞、魏郡厝、魏郡廪丘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政区问题进行考证。认为赵国尉文县与尉文侯国有关,梁国载县为《汉书•地理志》梁国甾县的早期书写形式,觚、厝两县于汉武帝末年至元帝初年隶属魏郡管辖,而简文中的“魏郡廪丘”则为魏郡斥丘的误释。马孟龙《西汉存在“太常郡”吗?——西汉政区研究视野下与太常相关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3辑)依据传世典籍并结合金关汉简指出西汉并不存在“太常郡”的称谓,太常管辖陵邑始于高帝时期,长陵邑的设置约在高帝九年;西汉的太常既不具有明确的辖域,也不具有管理地方政务的完备官员建制,只是一个具有部分民政职能的中央官署,不应视为郡级政区而加以讨论。赵志强的《说“太常郡”》(《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3辑)认为西汉武帝末年太常始辖陵县,这标志着“太常郡”的出现,由于诸陵县呈点块分布,所以“太常郡”的辖地从未有连为一体,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诸陵县散布于三辅内,而在行政上却隶属于太常。汉元帝永光年间,废除陵县制度,“太常郡”随之消失。马孟龙《谈肩水金关汉简中的几个地名(二)》(《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14年第2辑》结合传世典籍对金关汉简所见魏郡抑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淮阳郡栗侯国等地名以及相关西汉文献、政区问题进行分析,指出魏郡抑裴、上党郡涅、淮阳郡赞可以校订今本《汉书•地理志》的文字讹误及错乱,汉代“赞”字专用于沛郡郡县,“酂”专用于南阳郡郡县,汉初赞县属淮阳郡(国),栗县汉初属梁国,武帝元朔年间削人淮阳郡,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以后转属沛郡。田炳炳《说〈肩水金关汉简(壹)〉中的“陕”》(简帛网2014年6月7日)认为“颍川郡陕”之“陕”当是“郏”之反写。田炳炳《读〈肩水金关汉简〉杂识(三则)》(简帛网 2014年6月27日)认为《肩(贰)》中“居令延令”乃“居延令印”之误写;“颍川阳翟邑”与“翟邑”见于《肩(壹)》,阳翟乃汉县,历史上并未为邑,冯小琴据居延简得出阳翟曾在汉宣帝时为邑,"翟邑"乃汉成帝宰相翟方进之封邑,其地望可能在汉代圉县“翟”里附近;“荥阳”“荧阳”见于《肩(壹)》和《肩(贰)》,地名更改似与汉哀帝“再受命”,刘向刘歆父子对“五德终始说”的发展及当时的影响有关。赵海龙的《《肩水金关汉简(贰)》"浥城陬里"释读》(简帛网2014年8月27 日)认为73EJT24:249"浥城陬里"应释作"温城陬里","浥"与73EJT24:570、73EJT24:733中的“温”书写基本一致,左边同为三点水。赵海龙《《肩水金关汉简(叁))所见地名补考》(简帛网2014年8月30日)对田炳炳和黄浩波《肩(叁)》地名的辑录中认为有错误的地方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考校,为学界完整地提供了《肩(叁)》中地名。周波《说肩水金关汉简、张家山汉简中的地名"赞"及其相关问题》(复旦网2013年5月31日)指出73EJT21:468中的“费”当改释为“赞”,认为淮阳郡之“赞”当为《汉书地理志》沛郡之“酂”县(今河南永城县)。郝二旭《“肩水”小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1辑)在参考该地区地理特点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并结合汉简中相关记载,认为"肩水"就是汉代居延地区居民对古弱水的称呼。孙晓丹《汉简所见赵国资料研究》(《邯郸学院学学报》第23卷第2期)利用金关汉简所涉及的赵国材料对其断代和定性,梳理出西汉赵国与边境的军政关系。王天虎的《汉代河西'据两关'新探》(《金关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认为“据两关”中的“两关”应当指“玉门关”和“肩水金关”。赵开山《从金塔“三城一关”遗址看河西汉塞长城》(《金关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论述了河西各段汉长城目前保存状况及其历史渊源。秦进才《肩水金关"赵国尉文"简探微》(《金关居延遗址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认为“赵国尉文”是地名,可能是县或邑,且赵国尉文翟里的可能位于原来邯郸郡与巨鹿郡范围之间。黄浩波《《肩水金关汉筒(贰)))所见“河东定阳”简试释》(《历史地理》第二十九辑)对73EJT21:441"河东定阳"的定阳县的时代变迁和归属等问题进行考证。
三、历谱和纪年简研究
(一)历谱的考释和研究
历谱的考释和研究一直是西北简研究的热点,肩水金关简面世以来,也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新资料,有相当的文章涉及此方面。罗见今、关守义《肩水金关汉简(壹)》八枚历谱散简年代考释》(《敦煌研究》2012年第5 期)根据农历每年朔日干支序列(年朔序)的周期性和出土纪年简的上下时限,考定其中8枚历谱散简的年代,并指出73FJT10:273号简的释文错误。他们的《肩水金关汉简(贰》历简年代考释)(《敦煌研究》2014年第2期)对《肩(贰)》中的17枚历谱散简、9枚纪年残简和8枚月朔简的年代进行了考证,将11片断简缀合成5枚,连同原有6枚全简,认为属于居摄元年(公元6年)同册历谱,并指出:T24:208简的"延和三年"就是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T23:103号简应考为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闰八月庚午朔,为特殊置闰。许名玱《《肩水金关汉简(壹)》73EJT5:56等历日简年代考释》(简帛网2014年7月16日)对《肩(壹)》73EJT5:56、57、58三枚历日散简、残简中的文字进行考订,并对进行详细解读,认为其年代同属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判定简T5:56为昭帝《元平元年历日》简册之散简。许名玱《《肩水金关汉简(壹)》73EJT9:115历日简年代考释》(简帛网2014 年7月17日)对《肩(壹)》73EJT9:115历日竹质散简进行系统的考订,认为其年代属汉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许名玱《《肩水金关汉简(壹))73EJT6:70历日简年代考释》(简帛网2014年7月31日)认为《肩(壹)》73EJT6:70历日竹质散简,其年代属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 49年)。魏德胜《《肩水金关汉简(叁)》73EJT29:117A简解读》(简帛网 2014 年6月25日)认为73EJT29:117A是一年十二个月355天的日历。依据《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可知这块木牍正面记录的是西汉宣帝五凤三年,即公元前55年的历日。木牍的背面(73EJT29:117B)是这一年二月每天的干支表。何茂活的《肩水金关出土的环读式历谱》(《文史知识》2015年第1期)对金关汉简中的历日复原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理解,认为尝试复原历谱,目的在于检验这种历谱的编制原理及使用方法,同时考察编制这种历谱的难度及复杂表现。
(二)纪年简研究
所谓纪年简就是出土汉简中明确记录汉代皇帝的年号简,纪年简在秦汉考古学和出土文献学方面的年代标尺作用已经越来越多被学界所重视,20世纪初李学勤先生对纪年简特别超长纪年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做了全面详细的考证,为此方面的专项研究指明方向。肖从礼《金关汉简所见新旧年号并用现象举隅》(《鲁东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以金关汉简为主要材料,对所涉及的有新旧年号并用情况的简牍列举典型例子加以分析,认为汉简中新旧年号并用和个别纪年超长是由于改元诏书未能及时到达当地所致。罗见今、关守义《肩水金关汉简(壹)》纪年简考释》(《敦煌研究》2013年第5期)根据农历月朔干支的周期性和出上纪年简的上下时限,考释其中26枚有问题的纪年简;据73EJT9:10号简的记录,认为今用历谱始元七年闰三月存疑。黄艳萍的《肩水金关汉简(壹)》纪年简校考》(《敦煌研究》2014年第2期)对《肩(壹)》中的一些年朔矛盾、纪年待考的纪年简进行校考,有助于这批简犊的分期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