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言之。谨移吏缺如牒,唯府令间田除补敢言之。 EPT59:39
由简EPT59:39可见,各级官吏的使用状况要随时向上级反映。有空缺的官位就要向太守府报告,及时除补官吏,避免造成官位空缺无人管理。
故吏间田金城里五士周育,年三十二,可补高沙隧长代张意。EPT27:8
故吏阳里上造梁普,年五十,今除补甲渠候官尉史代郑骏。 EPF22:58
简EPT27:8和EPF22:58,所补官吏原来的身份是“故吏”。《汉书•昭帝纪》: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冬,发习战射士诣朔方,调故吏将屯田张
————————
①《汉书•成帝纪》记载:“十一月,尉氏男子樊并等十三人谋反,杀陈留太守,劫略吏民,自称将军。徒李谭等五人共格杀并等,皆封为列侯。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历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汝南都尉。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持节督趣逐捕。汝南太守严诉捕斩令等。迁诉为大司农,赐黄金百斤。”
掖郡。”颜师古注曰:“调谓发选也。故吏,前为官职者。”故吏就是曾经为吏的人。
第十三隧长,居延万岁里上造冯疆,年二十五,始建国天凤五年正月辛亥,除补甲沟候官尉史代夏侯常。 EPF22:439
居成甲沟第十三隧长,间田万岁里上造冯匡,年二十一,始建国天凤六年闰月乙亥除补止北隧长□。 225 • 11
宜谷亭长,孤山里大夫孙况,年五十七,堇事,今除补甲渠候官斗令史代孙良。
EPF22:60
〼建平三年正月甲午以久次除补肩水 73EJT37:579
燧长秩“百石以下”,月俸六百钱,益俸后九百钱①,尉史巡行徼塞,为斗食一级的官吏,与燧长月俸相同,他们属于同级平调。亭长与斗令史月俸相同,他们也算是同级。以上四简可见,所谓“除补”,就是某个官位空缺,由太守府调动官员任职,被除补者一般是从平级的岗位上调用。以故吏的身份来除补,是人力资源缺乏的表现。
(二)徙补
徙,调动官职之意。《论语•述而》:“闻义不能徙。”《史记•秦始皇本纪》:“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絮巾一直廿,谨验问威辞:乃二年十月中,所属候史成遂徙补居延第三坞长威以□
第三队卒韩威,不五十,至今年三月中廿三日,遂复以钱廿予威,曰以偿威所送遂絮钱□ EPT51:301
居延击胡隧长,孤山里公乘乐熹□,年卅,徙补甲渠候史,代张赦 3•19
第十八隧长郑疆,徙补郭西门亭长,移居延 •一事一封六月戊辰尉史熹258 • 15
甘露四年四月戊寅朔甲午甲渠鄣守候何斋移肩水金关令史□罢军徙补觻得临谷候官令史书到案籍内如律令 73EJT5:68A
令史安世 73EJT5:68B
——————————
①陈梦家:《汉简所见奉例》,《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5页。
□□再拜言临利隧长今缺□□□候事□□徙补再拜…… 73EJT21:32
能不宜其官徙补候史代王安稚 73EJT26:82
上述各简,候长、燧长和候史属同级,燧长和亭长也属同级,他们之间可以互调。可见“徙补”是强调了“补”字,将所空缺的官位补上即可,并没有升迁之意,是平调的表现。
(三)迁补
迁,《说文解字》“走部”曰:“迁,进也。”古代官吏的升迁用语,《汉书•萧望之传》:望之子由,“为丞相西曹卫将军掾,迁谒者。”
移居延第五隧长辅,迁补居延令史,即日遣之官 •一事一封 十月癸未令史敞封40•21
候史徐辅,迁补城仓令史,即日遣之官移城仓•一事一封,十二月庚子令史弘封142•34
〼迁补肩水候官塞有秩〼 73EJT7:114
〼□黄色迁补居延库啬夫 73EJT9:54
上述各简,燧长、令史和候史秩俸相同,皆属同级别的官吏,没有升迁之意。
(四)换、换补
换,《说文解字》“手部”曰:“换,易也。”
•俱起隧长程偃等,皆能不宜其官,换如牒,告尉谓城北候长辅,•一事二封,八月丁亥士吏猛奏封。 EPT52:18
〼三泉里公乘召佣,年卅三,能不宜其官,换为候史〼 EPT51:520
甲渠当曲隧长□里公乘张札,年卌七,能不宜其官,换为殄北宿署第六隧长代徐延寿EPT51:63
隧长兒奴,换补察虏隧长,即日遣奴之官,书到EPT65:95
居延甲渠士吏,觻得广穷里公乘窦敞,能不宜其官,今换补靡谷候长代吕循。203•33
能不宜其官,就是其能力不适合在已有的官位工作。对于这样的官吏,换到其他职位也是人事有效使用的方法之一。《汉书•薛宣传》:“又频阳县……多盗贼。其令平陵薛恭本县孝者,功次稍迁,未尝治民,职不办。而粟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朴易治。令巨鹿尹赏久郡用事吏,为楼烦长,举茂材,迁在粟。宣即以令奏赏与恭换县。二人视事数月,而两县皆治。”简EPT65:95中燧长换燧长属平调,简203•33中士吏和候长皆是秩比二百石,月俸1200,也是平调的表现。
三、降级
建乡相,山阳郡□□管费,故将军史,以十岁补。YM6D3
建乡相因为将军史“十岁补”,也是军吏出补文职。将军史和校尉史一样也是军吏,所以简中的“以十岁补”应写作“以军吏十岁补”,“军吏”二字当系省略或脱漏①。将军史见于《汉书•律历志》及《汉书•艺文志》。《汉旧仪》云:“丞相、太尉、大将军史,秩四百石。”由四百石的将军史除为三百石的建乡相则是降秩使用。
郚乡相,陈留郡陈留李临,故侍郎,以请诏除。YM6D3
侍郎,为朝廷命官,列在郎官的第三等,秩比四百石。部乡相秩三百石,这里有侍郎除为相,从官秩上看是降级。西汉的郎官系统为令、将辖郎。令即郎中令,武帝时更名光禄勋;将指五官、左、右中郎将及郎中车、户、骑将;郎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由此在朝廷侍郎要受将、令的层层管制,而在地方则出任相,乃是一侯国的主要负责人。可见,由侍郎除为相,虽然在官秩上有所下降,但是权限有所增大,全权负责地方事务。
四、临时调用
第二隧长史临,今调守候长,真官到,若有代,罢。EPF22:248
第十守士吏李孝,今调守万岁候长,有代,罢。EPF22:256
万世隧长至其,六月甲子调守令史,将护罢卒、济阴郡成阳县南阳里狄奉
15•2+19•4
————————
①李解民:《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研究》,《尹湾汉墓简牍综论》,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候事真官到若有代罢如律令 73EJT21:38A
由上述各简可见,调守只是官位有缺而临时调用,若有正式官员出任,则免去临时官职。
第四节 罢 免
所谓“罢免”,就是将不适合在本职官位上继续工作的官吏免去职务。罢,《说文解字》“网部”曰:“遣有罪也。”段注曰:“引申之为止也,休也。”《论语》卷五《子罕》第九:“欲罢不能。”罢免不称职的官吏,简文一般称为“斥免”。“斥免”一词,《汉书•淮南王传》:“太子数恶被,王使郎中令斥免,欲以禁后。”官吏被罢免,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官吏不称职
贫急软弱不任职请斥免,可补者名如牒书唯 231•29
• 候长王疆、王霸,坐毋办护不胜任免,移名府•一事集封八月丙申掾疆封
317•21
河平元年九月戊戌朔丙辰不侵守候长士吏猛敢言之将军行塞举驷望隧长杜未央所带剑刃笙狗少一未央贫急车弱车弱毋以塞举请 EPT59:3
七月壬辰除署第十部士吏冯匡软弱不任吏职,以令𢇛免 EPT68:6
口𢇛呼不涂治案,严软弱不任候望吏EPT48:8
通过上述简文可见,官吏不称职的原因通常是“软弱”,文献也有一致的记载。《汉书•王尊传》:“尊子伯亦为京兆尹,坐软弱不胜任免。”《汉书•尹赏传》:“丈夫为吏,正坐残贼免,追思其功效,则复进用矣。一坐软弱不胜任免,终身废弃无有赦时,其羞辱甚于贪污坐臧。”可见“软弱”而被免职者均属无能之辈,并且终身不再有任官的机会,羞辱很大。
二、失职
元寿二年十二月庚寅朔戊申张掖居延都尉博库守丞贤兼行丞事谓甲渠彰候言候长杨家私使卒并积
一日卖羊部吏故贵卅五不日迹一日以上隧长张谭毋状请序免府书案衰私使卒并积一日隧长张 EPT59:548A
掾宣守属长书佐并 EPT59:548B
由简文的大概意思可知,汉代居延地区的候长、燧长的任免权限在居延都尉府,由候官具体执行。候长杨褒被罢免的原因是:私使卒超过一日,给部吏卖羊故意抬高价格,不日迹一日以上①。而燧长张谭罢免的理由是毋状,由此可见居延地区对戍卒管理十分严格。这就是基层小吏使用私权而被斥免,也是一种失职行为。因为官吏失职而被免官的有史籍记载,《汉书•鲍宣传》:“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失傅太后指,皆免官。”
三、因病而免
第十三隧长王安病三月免缺移府•一事一封 五月庚辰尉史〼 EPT52:158
简EPT52:158中“病三月免”乃汉代通制。《汉书•高帝纪》:“高祖尝告规之田。”颜注引孟康曰:“古者名吏休假曰告,告又音喾。汉律吏二千石有予告,有赐告。予告者,在官有功最,法所当得也。赐告者,病满三月当免,天子优赐其告,使得带印绶将官署归家治病。”又《风俗通义•过典篇》:“汉典,吏病百日,应免。”
四、贫寒罢休
贫寒隧长虞□等罢休当还入十五日食石五斗各如牒檄到□付 EPF22:294
□□□□官会月廿五日毋以它为解须当言府遣还作如律令 EPF22:295
第十隧长田宏 贫寒罢休 当还九月十五日食 EPF22:296
——————————————
①李均明:《居延汉简编年——居延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4年,第131页。
第十一隧长张岑 贫寒罢休 当还九月十五日食 EPF22:297

乘第十二卅井隧长桃 贫寒罢休当还九月十五日食 EPF22:298
〼□□□不辨吉凶自在皆毋犯 EPF22:299
第十三隧长武习……〼 EPF22:300
乘第廿卅井隧长张翕 贫寒罢休 当还九月十五日食 EPF22:301A
掾谭 EPF22:301B
第廿桼隧长薛隆 贫寒罢休当还九月十五日食 EPF22:302
〼□恭 寒罢休 当还九月十五〼 EPF22:303
简EPF22:294至303十一枚简笔迹一致,内容相关,应属同一简册,名为《甲渠候官燧长贫寒罢休还食》册。在汉代西北边塞的防御组织中,燧是最基层的哨所,其长官是燧长。而《贫寒罢休还食》册就是罢免燧长的具体事例,在基层吏员罢免的诸多原因中,以“贫寒罢休”显得最为特别。因为贫穷不能为吏,秦制已有。《汉书•韩信传》:“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燧长是一个燧的长官,他享用国家俸禄,何以会因为贫寒被罢免了呢?对于此问题,于振波认为,汉代西北边塞的燧长,皆来源于本都尉府所辖各县的平民,具有亦吏亦卒的性质。他们的经济收入不高,勉强维持衣食之需,极易陷入贫困潦倒的境地。当他们无法维持基本生活时,就只能“贫寒罢休”了①。此指罢者本人,其实燧长因“贫寒罢休”,应是指燧长家庭有困难,家境贫寒不能长久服役而罢休回家。
五、年老免
•甲渠言:鉼庭士吏李奉,隧长陈安国等,年老请斥免言府,•一事集封〼
EPT51:319
居延甲渠第二队长居延广都里公乘陈安国年六十三建始四年八月辛亥除不史EPT51:4
因年老而免,典籍少有记载。简文EPT51:319中的士吏、燧长陈安国因年老而免,应是居延边塞较为特殊的工作环境所致。又结合同探方
——————————
①于振波:《居延汉简中的燧长和候长》,《史学集刊》2000年2期。
EPT51:4所载“陈安国年六十三”与简EPT51:319所记事件逻辑关系上是成立的,因此这两简中陈安国因属同一人。
六、其他
第十士吏冯匡 口𢇛 斥免缺 EPF22:253
井东隧长孙宫召诣官 斥免已遣 459•2
汉代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人事使用制度。人事的选拔和任用方式多样,程序严格,皆由明确的法令规定。这种人事选用制度基本满足了汉代社会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定,并且对后来历代的官吏选用制度起着深远的影响。对在位官吏进行合理的流动,有利于发挥官吏最大的优势,以保证适才适所、人事两宜,且合理的流动对防止吏治腐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将不适合继续工作的官吏罢免,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新陈代谢,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 激励和监督
第一节 考 核
人事考核是人事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又称“考课”“考成”等,其含义就是“言用人之法,皆须考以功绩”①。尤其是对现任官吏的表现和政绩,以有效方式进行考核,然后定出优劣等等,以供用人参考。实行人事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地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了解人才队伍现状;在人事使用上,真正做到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也是为了鼓励和督促人才不断进步,加强整个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
秦汉封建统治者十分注重职官管理,将考课官员置于重要地位,形成了时间固定、覆盖全部官员、内容具体、标准明确和形式多样的考课制度,将考课视为保证各级各类官员忠于职守,保证职官队伍能吐故纳新的强力手段,从而使国家机器能高效率地正常运转,以使汉王朝能长治久安。《通典》卷三十五职官:“汉制:(郡守)岁尽遣上计掾史各一人,条上郡内众事,谓之计偕簿。”董仲舒提出:“考试之法,合其爵禄,并其秩,积其日,陈其实,计功量罪,以多除少,以为名定实,先内定之。”“考绩绌陟,计事除废。……挈名责实,不得虚言。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功盛者赏显,罪多者罚重。”②京
——————————
①《汉书》卷72《王吉传》,颜师古注语,第3067页。
②苏舆撰:《秦秋繁露义证》卷第七《考功名第二十一》,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80—181页。
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温室(殿名)”①。
对县(令)长的考课由郡守负责,每年“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②。东汉以后,县(令)长可不亲自参加郡守主持的考课,“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计)簿。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功多尤为最者,于廷尉劳勉之,以劝其后。负多尤为殿者,于后曹别责,以纠怠慢也”③。
一、考核时间
(一)岁计
《后汉书•百官志》“郡国”条:岁尽遣吏上计④。《周礼•秋官•小行人》郑玄注:“若今计文书断于九月。”
汉简中也有记载:
•阳朔三年九月癸亥朔壬午,甲渠鄣守候塞尉顺敢言之,府书移赋钱出入簿与计偕,谨移应书一编敢言之。 35•8A
尉史昌 358B
元康三年十月尽四年九月吏已得奉一岁集 126•42
上述简文说明汉代每年都要对官吏政绩进行一次考核,期限是从上年十月到本年九月。
(二)四时计
《管子•立政》:“三月一校,六月一计,十二月一着。”《管子•君臣》:“是故岁一言者君也,时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厩范律》:“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肤田牛⑤。卒岁,以正月大课之。”
•甲沟言三时簿本有折伤兵簿各与完兵簿异 候所折三时簿 EPT48:141
——————————
①《汉书》卷75《京房传》,第3161页。
②(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③(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之《汉宫解法》,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20页。
④刘昭注引卢植《礼》注云:计断九月,因秦以十月为正故。
⑤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注:朕即胪字,《尔稚•释言》:“叙也。”在这里的意思是评比。
• 𢇛 甲渠言收还候长徐严等奉七千五百〼,六十谒定四月尽六月四时簿〼
EPT59:554
• 甲沟候官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亖年桼月尽九月折伤兵出入簿 EPF25:2
▦神爵三年正月尽五年
三月吏四时名籍 EPT56:193
上述各简可见有折伤兵与完兵四时簿、四时簿、折伤兵出入四时簿、吏四时名籍等诸如此类的按季度编制的账目,这与《管子》所谓“三月一校”及秦律《厩苑律》所反映的考查时间相合,可称为“四时计”①。
(三)月计
第廿三部卒十二月廪名 廿二人 24•2
不侵部黄龙元年六月吏卒日迹簿 139•5
•甲渠候长赏部元康二年四月戍卒被兵名籍 EPT58:33
•吞远部建平元年正月官茭出入簿 4•10
由上述各简可知候官官吏并不是每日到各部循行,各部则基本上是按月向上级汇报,如上简中的卒凛名籍、吏卒日迹簿、卒被兵名籍、官茭出入簿等等,这些应该是郑玄所说的“月计”。
(四)日计
将军令月生民皆布在田野,以塞候望为耳目,檄到,恭等令隧长旦蚤迹,士吏、候长常以日中迹 EPF22:167
•候长武光、候史拓,七月壬子尽庚辰积廿九日,日迹从第卅隧北尽鉼庭隧北界,毋兰越塞天田出入迹 24•15
临木部五凤五年三月日迹簿 EPF31:3
•不侵部建始三年四月吏卒日迹簿 EPT51:472
由上述各简可见,部对燧的考查是非常频繁的,大致相当于郑玄所说的“日计”。部以日计为基础,定期汇报,接受上级的检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汉代考课分岁计、四时计、月计、日计等多种。级
——————————
①于振波:《汉代官吏的考课时间与方式》,《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94年第5期。
别越低,受考查的次数越频繁。由下而上,依次考查,逐级汇报,形成一个颇为严格的程序。
二、考核方式
汉代考核官吏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下级向上级的汇报,前部分已有所提及;一种是上级对下级的视察、巡检,也就是汉简中常见的“行塞”“循行”。
候长、候史马皆禀食,往者多羸瘦,送迎客不能竟界,大守君当以七月行塞,候、尉循行,课马齿五岁至十二岁 EPS4T2:6
•初元五年十一月,都尉行塞,候、尉、士吏、候长课 EPT52:97
河平元年九月戊戌朔丙辰,不侵守候长、土吏猛敢言之。将军行塞举,驷望隧长杜未央,所带剑刃笙、狗少一,未央贫急搦弱,毋以塞举请 EPT59:3
▦假千人陈级等
行塞举吏卒名EPT48:158A
足 足下 岁 岁 膜 EPT48:158B
七月丙戌张掖肩水都尉安世丞循谓候官写移及史迁行塞举
书到务备少数它如大守府书律令掾汉昌属迁助府令史充光 73EJT5:76
上述各简可见,太守、都尉、将军、假千人等官吏都涉及行塞,可以说,边塞候望系统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有行塞的职责。
关于行塞官吏的职责,从汉简中可知,有“省兵物”的职责:
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三年七月行塞省兵物录 EPF22:236
有督促吏卒加强警备的职责:
广田以次传行至望远止,写移,疑虏有大众不去,欲并入为寇。檄到,循行部界中,严教吏卒惊烽火、明天田、谨迹候、侯望、禁止往来行者、定蓬火辈、送便兵战斗具、毋为奴所革粟……(封检) 278•7B
高级官员还要考察下级官吏是否“以文理遇士卒”,如下简:
杂予阁,谨以文理遇士卒,毋令冤、失职务,称令意,且遣都吏循行,廉察不如护太守府书,致案,毋忽如令律/掾熹、属寿、给事佐明 10•40
候行塞的时间,从简文中看,有四月(EPT56:6)、七月(311•3)、八月(EPF22:336)。还有一条永光四年闰月行塞的记载(EPT11:2),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永光四年闰七月,则候似乎每月循行一次。
三、考核内容
《周礼•天官•冢宰》:“月终,则会(考核)其稍事(月俸)。岁终,则会其行事(业绩)。”说明了官吏考核的内容。
1.政绩考核
考课,“课”即课责、课试,“考”即定期稽核其治绩。《周礼•天官•小宰》讲到了判断官吏治绩的标准:“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善、敬、正”,主要是考课官吏的道德标准,而“能、法、辨”主要是考察其才干和治能。对于现任官吏的考课项目中,汉代注重的主要是行能、治效,对于官吏的德与才,即后世所谓“善”与“最”,当时尚无明确的区分。
各辖区内的租赋收入、户口增减,盗贼、治狱、农桑、潜运、灾害娠济等情况以及行政效率的高低,都在考课范围之内。《汉书•循吏传》:“霸(黄霸为颍川太守)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汉书•韩延寿传》:“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汉书•西南夷传》:“天水太守(陈立),劝民农桑,为天下最,赐金四十斤。”
考课不实则坐罪,如《后汉书•宋弘传》:“(大司空宋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后汉书•郭丹传》:“(司徒郭丹)坐考陇西太守邓融事,无所据,策免。”
从汉简资料来看,其主要反映了西北边塞的考核制度,它与内郡的考核内容是不同的,主要是对官吏日常工作情况的考核,包括出勤的劳日、职守情况等。
2.军事考核
“秋射”,史书称为“都试”,汉简多称“秋射”。“秋射”考核,在汉代已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在秋季,故曰“秋射”。在边郡,重在“秋射”考核,检验训练成绩,有明确的考核时间、地点和规则。由“太守亲躬其事”,各都尉具体负责。考核之前,先将“秋射”的时间、地点、规定和要求等,由太守府以“府书”分形式下达到各塞、部、亭、隧,令其作好充分准备,届时参加考核,如以下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