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白居易《唐故坊州鄜城县尉陈府君(润)夫人白氏墓志铭并序》,《白居易集笺校》卷42《墓志铭》,第2726—2727页。因白氏是白居易之父大理少卿、襄州别驾白季庚的姑母,故为白居易的姑祖母。
[41] 《大唐太原王晓故夫人崔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18册,第307、309页。并见《全唐文补遗》第2辑,第468页。
[42] 男前试左金吾卫长史贾抡修《大唐长乐贾府君故夫人裴氏墓志铭并序》,《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第432—433页。
[43] 前陕虢等州都防御判官将仕郎监察御史里行夏侯藻撰《仲父故白水县令府君如夫人南阳邓氏墓志并铭》,《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咸通057,第1077—1078页。《全唐文补遗》第3辑,第264—265页。
[44] 承务郎前试太常寺协律郎云骑尉王球撰《唐故冀州阜城县令兼□□□史赐绯鱼袋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祔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大和049,第2130—2131页。拓片见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地区文管处编《千唐志斋藏志》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49页。据拓片,墓志中所载郑札,似当作郑杞。参考弟成德军节度□□郑灒撰《唐冀州阜城县令荥阳郑君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贞元110,第1916—1917页。牟发松发现崔氏墓志所载其丈夫郑潨的“旧志”,撰写《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以〈崔氏合祔墓志〉所见成德镇为中心》(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第117—123页)一文,对崔氏墓志所载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牟氏指出:郑潨起家官沧州长芦县尉,大历初滞留河北,至建中时期为冀州信都县尉,已有十余年,期间求婚博陵崔氏,在河北成家立业,其河北之行并非“偶因薄游”,而是其有意识地选择。其弟郑灒为成德军节度使属官、长子郑枢任赵州平棘县丞、三子郑楬任赵州参军,均在成德藩镇任官,其家族已在当地积累了深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资源。
[45] 仲子前行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门下省事吕諲撰《唐赠鸿胪卿先府君(吕藏元)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乾元008,第680页。并见《全唐文补遗》第6辑,第90页;《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第1册,第128页。
[46] 堂兄中书侍郎平章事崔群撰《郑氏季妹(崔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3辑,第180—181页。
[47] 据《旧唐书》卷133《李晟传》,李晟字良器,陇右临洮人。祖思恭,父钦,代居陇右为裨将。晟十五子,以李愿、李愬、李听最知名。第3661、3676页。其中,李愬在元和时期曾任魏博节度使,李听在长庆年间曾任魏博节度使。据佚名撰《大唐传载》:“李愿司空,兄弟九人,四有土地,愿为夏州、徐泗、凤翔、宣武、河中五节度,宪为江西观察、岭南节度,愬为唐邓、襄阳、徐泗、凤翔、泽潞、魏博六节度使,听为夏州、灵武、河东、郑滑、魏博、邠宁、凤翔七节度。一门登坛授钺无比焉。”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1页。但二人之中,仅李愬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李纮当为李愬之女。
[48] 长男谢承昭奉述《大唐前慈州太守谢观故夫人陇西县君墓志铭并序》,《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3册(唐),第56页。
[49] 《大唐若干君(元)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宝应001,第685页。参见《若干元及妻郭氏合祔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山西卷》第1册,第130页。
[50] 长男焦文庆述,次男汉章书《唐故天水郡赵氏太夫人墓志铭并序》,《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下册,第748—749页。
[51] 《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纪王慎传》,第2664—2665页。
[52] 《唐会要》卷21《陪陵名位》,第412页。
[53] 阙名《纪国先妃陆氏碑》,《全唐文》卷992,第10275—10277页。
[54] 前河南县主簿郑位撰《唐故修行寺主大德律和上体微墓记》,《邙洛碑志三百种》,第250页。
[55] 卢璥生卒年不详,据《大周魏州司马范阳卢君(璥)志石文》,仅知他于久视元年(700)窆于邙山南原,参见《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第111页。
[56] 据《旧唐书》卷146《李若初传》(第3965页):“李若初,赵郡人。贞观中并州长史、工部侍郎弘节之曾孙也。祖道谦,太府卿。”知本墓志墓主人姓李。又据《旧唐书》卷94《卢藏用传》(第3000页),卢藏用“父璥,有名于时,官至魏州司马”。知墓主人李晋为魏州司马卢璥的续弦。
[57] 子卢若虚撰《卢君妻李晋墓志》,《唐代墓志汇编》,开元221,第1309—1310页。并见《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18册,第209—210、213页;《全唐文补遗》第6辑,第44页;《新出唐墓志百种》,第124页;《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9册,第142页;《邙洛碑志三百种》,第140页。
[58] 《大唐刘处士夫人安定梁氏墓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7辑,第415—416页。
[59] 《新唐书》卷80《太宗诸子•纪王慎传》,第3578—3579页。《大唐故东光县主墓志铭并序》内容略同,《全唐文补遗》第7辑,第342页。
[60] 查两《唐书•地理志》,县名为两字,且第二字为黄者,仅有二:一是澶州临黄县,一是魏州内黄县,均属河北道。又据《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299页),大历七年,割魏州之临黄县,隶澶州。这说明大历七年之前,临黄县与内黄县同属于魏州。故可知东光县主卒地为魏州,临黄县或内黄县则不确定。
[61] 《大唐故东光县主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7辑,第342—343页。
[62] 族叔司门员外郎上柱国闻喜县开国侯裴允初撰《故银青光禄大夫贝州刺史上柱国闻喜县开国公裴君(仲将)墓志》,《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开元038,第479—480页。并见《全唐文补遗》第6辑,第37—38页。
[63] 独孤及《唐故亳州刺史郑公故夫人河南独孤氏墓版文》,《全唐文》卷393,第3992页。
[64] 《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本纪》,第117页。
[65] 《故潞州屯留县令温府君李夫人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开元047,第1186—1187页。并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唐)第21册,
[66] 第指6协3律页郎。,隶太常寺,这里仅为官阶。
[67] 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试文馆校书郎姚潜撰《唐北平田君故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中066,第1018页。并见《全唐文补遗》第6辑,第171页。
[68] 《唐故太夫人吴氏墓志铭并序》,《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壹〕》下册,第9页。
[69] 《旧唐书》卷193《韦雍妻兰陵县君萧氏传》,第5150页。
[70] 《资治通鉴》卷241,唐穆宗长庆元年五月条,第7915页。
[71] 《旧唐书》卷129《张延赏附子张弘靖传》,第3611页。
[72] 《旧唐书》卷193《韦雍妻兰陵县君萧氏传》,第5150页。
[73] 《旧唐书》卷16《穆宗本纪》,第490页。
[74] 据《旧唐书》卷180《杨志诚传》,杨志诚大和五年为幽州后院副兵马使,事李载义。趁朝廷赐李载义德政碑文之机谋乱,得为本道马步都知兵马使。文宗听从牛僧孺“自安史之后,范阳事非国家所有”的建议,任命其为幽州节度观察留后兼幽州左司马。大和七年,转检校吏部尚书。第4675—4676页。
[75] 《旧唐书》卷193《韦雍妻兰陵县君萧氏传》,第5150页。参考《新唐书》卷205《列女•韦雍妻萧传》,第5829页;《旧唐书》卷180《朱克融传》,第4674页。
[76] 宣德郎试太常寺奉礼郎前摄幽州良乡县尉刘曾撰《唐故朝议大夫前行幽州大都督府录事参军幽州节度押衙使持节蓟州诸军事守蓟州刺史静塞军营田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侍御史上柱国吴郡陆府君(岘)故夫人王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大中141,第2361页。并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2册(唐),第155页;《全唐文补遗》第4辑,第214—215页。
[77] 《大燕游击将军赵郡李氏(琼)太原王氏二夫人墓志铭》,《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壹〕》下册,第4—5页。
[78] 孙前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苑论撰《唐故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苑公(咸)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9辑,第389—391页。图版、录文并见郭茂育《唐苑咸墓志考释》,《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第156—159页。
[79] 犹子前行河南府阳翟县丞王台撰《唐故荣管经略招讨处置使参谋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赐绯鱼袋陇西李公(荣初)墓志》,《全唐文补遗》第8辑,第100—101页。
[80] 乡贡进士孙正言述《唐故贞士南阳曲府君故夫人蔡氏墓志铭并叙》,《唐代墓志汇编》,长庆016,第2070页。并见《全唐文补遗》第4辑,第103—104页;《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北京大学卷》第2册,第76页。
[81] 《朝野佥载》卷6载,安州都督杜鹏举在唐中宗景龙末任济源县尉,时人称之为安少府。第136页。
[82] 左威卫兵曹参军卢沼撰《大唐前汉中郡都督府西□(县?)李少府公故夫人扶风窦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下册,天宝133,第1625页。《全唐文补遗》第4辑,第46页。并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5册(唐),第155页。
[83] 吴延封撰《大唐故陇西郡夫人墓志铭并序》,《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下册,第662—663页。并见《全唐文补遗》第8辑,第127页。
[84] S.2199《咸通六年十月廿三日尼灵惠唯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页。录文见《咸通六年沙州尼灵惠唯(遗)书》,唐耕耦主编《敦煌法制文书》,《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三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1027—1028页。
[85] 荥阳郡荥泽县主簿崔藏曜撰铭《大唐颍川郡夫人三原县令卢全寿故夫人陈氏(照)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6辑,第72—73页。
[86] 布衣杨遂撰《唐故朔方节度十将游击将军左内率府率臧府君(晔)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83,第1895—1896页。并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8册(唐),第134页;《全唐文补遗》第1辑,第230—231页。
[87] 行河南府河南县□□集贤殿校理李涣撰《唐故河东裴氏(琡)夫人墓志铭并序》,《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下册,第586—589页。
[88] 权德舆《唐故润州昭代寺比邱尼元应墓志铭(并序)》,《全唐文》卷506,第5152—5153页。
[89] 父张士阶撰《张氏亡女(婉)墓志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3册,第210页;《唐代墓志汇编》,显庆079,第278页。据张婉墓志,其卒于“□庆三年六月十一日”,《唐代墓志汇编》将其确定为显庆三年,但实际应为长庆三年。这由同书开成041兄乡贡进士张涂述《有唐张氏之女(婵)墓志铭并序》可知。张婵(816—840)为湖州刺史张士阶第三女,其墓志中明确记载“长庆中,吾先君由真司封郎,出为湖州牧”,“时婵年八岁”,可知张婉为张婵之姊,前者比后者年长12岁,二人同为张士阶之女,张婉病逝时,张婵八岁。
[90] 兄乡贡进士张涂述《有唐张氏之女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开成041,第2198—2199页;图版见《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第443页。
[91] 父张勤撰《唐安定张氏亡女墓志铭并序》,《唐宋墓志:远东学院藏拓片图录》,第78页,图版见第450页。
[92] 奉义郎行睦州新安县丞廉察撰《大唐故杭州司士参军赵府君(越宝)故夫人张氏(柔范)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开元276,第1347页。并见《全唐文补遗》第6辑,第48—49页;《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22册(唐),第148页。“若逝者有知”,《全唐文补遗》作“若逝者有识”。
[93] 权德舆《唐睦州桐庐县丞柳君故夫人天水权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卷504,第5133页。
[94] 进士严绶撰《皇彭州濛阳县令赠江州刺史太子宾客殷府君夫人清河郡君张氏墓志铭》,《洛阳新获墓志续编》,第433页。
[95] 阎毗官衔据《隋书》卷68《阎毗传》,阎婉墓志载其祖父阎毗官爵为隋殿内监、右保公,实际上,前者为赠官,后者形误,第1595页。
[96] 参考雷艳红《(太宗子)魏王泰的生年与薨年》,《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第26页。
[97] 李泰职位据《旧唐书》卷76《太宗诸子•濮王泰传》所载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书,第2655页。
[98] 《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65页;《旧唐书》卷62《李大亮传》,第2389页。
[99] 《大唐故濮恭王妃阎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铭汇编附考》第18册,第101、103页。
[100] 《旧唐书》卷135《裴延龄传》,第3727页。
[101] 《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载,贞元十年十一月乙酉,以诸道盐铁转运使张滂为卫尉卿。贞元十一年四月壬戌,贬卫尉卿张滂为汀州长史。第380、381页。
[102] 夫清河张滂撰《唐前卫尉卿赐紫金鱼袋张公夫人太原郡君郭氏(仪)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91,第1901—1902页。又见《唐代墓志汇编续集》,贞元047,第767页。
[103] 《唐故信州怀玉山应天禅院尼禅大德塔铭并叙》,《唐代墓志汇编》,广明002,第2500页。并见《全唐文补遗》第3辑,第307页;《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34册(唐),第1页;《善悟塔铭》,《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江苏山东卷》,第139页。
[104] 马雷五卒于柳宗元任永州司马期间。据《旧唐书》卷160《柳宗元传》(第4214页),柳宗元在永贞革新期间,被王叔文任命为尚书礼部员外郎。但革新因各种原因导致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直到元和十年(815)三月,才例移柳州刺史。故柳宗元在元和中前期(805—814)在永州为地方官10年,在这一时期,马雷五早夭,柳宗元为其撰写了葬志。
[105] 柳宗元《马室女雷五葬志》,《柳河东集》卷13《志》,第219页。
[106] 朝散大夫前行京兆府蓝田县令上柱国刘伉撰《故彭城刘府君(谈经)博陵崔夫人(达)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361页。
[107] 韦挺年龄、柏苕身份,据乡贡进士冯行俭撰《唐故青州户曹参军韦府君(挺)墓志铭并序》载:韦挺,宝历元年六月廿三日,因宦殁于北海郡,享年五十六。孀妻柏氏。崇美卿族,貂蝉贵门。即龙武将军良器之季女也。《长安新出墓志》,第254—255页。
[108] 外生前乡贡进士张台撰《唐故青州司户参军韦君夫人柏氏(苕)墓铭并序》,《长安新出墓志》,第288—289页。
[109] 《新唐书》卷205《符凤妻玉英传》,第5822页。
[110] 《旧唐书》卷183《武承嗣传》,第4734页。
[111] 《新唐书》卷205《符凤妻玉英传》,第5822页。并载《朝野佥载•补辑》,第180页;《太平广记》卷270《妇人》“符凤妻”条,第2121页。
[112] 《旧唐书》卷178《崔彦昭传》,第4628页。
[113] 《旧唐书》卷177《杨收传》,第4599页。
[114] 门生前行尚书户部员外郎陈珫撰《故韩国夫人韦氏(东真)墓志铭并序》,《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第638—639页。《旧唐书》卷177《杨收传》(第4595页)载杨收为同州冯翊人,任吏部员外郎时,迁卜旅殡毗陵的先人于河南之偃师。而据《新唐书》卷184《杨收传》(第5392页),其父濠州录事参军杨遗直客死于姑苏,杨收之父葬于河南府偃师县。而韦东真墓志载杨氏先茔为河南巩县,两者有所不同。
[115] 《新唐书》卷184《杨收传》,第5395页。
[116] 据《旧唐书》卷54《王世充传》,王世充字行满,本姓支,西域胡人,后冒王姓。第2227页。《隋书》卷85《王充传》载王充“卷发豺声,沉猜多诡诈,颇窥书传,尤好兵法,晓龟策推步盈虚”。第1894页。
[117] 《旧唐书》卷1《高祖本纪》,第9页。
[118] 据《旧唐书》卷1《高祖本纪》(第11—12页),武德三年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诸军讨王世充。四年五月丙寅,王世充举东都降,河南平。王氏当自杀于武德三年。
[119] 《隋书》卷43《杨庆传》,第1213—1214页。
[120] 孟利贞《龙门敬善寺石龛阿弥陀佛观音大至二菩萨像铭(并序)》,《唐文续拾》卷1,载《全唐文》,第11186—11187页。
[121] 《新唐书》卷4《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第87页。
[122] 《旧唐书》卷87《魏玄同传》,第2853页。
[123] 行考功员外郎邵炅撰《唐故歙州歙县令郑府君(崇道)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第116—117页。
[124] 《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第1405页。
[125] 守国子司业上轻车都尉杜确撰《唐故华州潼关镇国军陇右节度支度营田观察处置临洮军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华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康郡王赠司空李公(元谅)墓志铭并序》,《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壹〕》下册,第137—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