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的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并提出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理办法。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已拼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一《九地篇》,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士卒、储备、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第十三《用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如果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到别的国家去。”
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天下。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能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辩证法的精髓。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全面的哲学道理,从而确立了他在春秋时期的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
杀一儆百的威慑
阖闾即位三年(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多大本事。伍子胥先后推荐了七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写的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写得头头是道,是否真能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人召到练兵场,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把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她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分派已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说:“申令不熟,罪在主将没有将军规说明白,我再重申一次。”于是他把前面的话重复了一遍,再次问宫女们是否听明白了,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
孙武再次击鼓,宫女仍然乱作一团。孙武说:“军令已明,有违者,首罚队长。”遂下令军吏根据军规,就地斩首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这一来,宫女们大为惊骇,霎时间全场鸦雀无声,个个屏住声息,肃然而立,静听孙武的命令。孙武重新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
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宫女们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跪、或起,都随令而行,用心尽力去做,谁也不敢稍有差错。整个练兵场上,只听到齐刷刷的脚步声和器械撞击声,阵形十分齐整。孙武派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托词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积极筹划伐楚之事。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孙武的这次练兵,确立了自己在吴王心中的地位,他以杀一儆百的威慑力,使部队的纪律性大大加强,可谓初试牛刀就与众不同。
攻克郢都的巅峰之作
公元前512年,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养精蓄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和孙武共同商定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攻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他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军,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十一月二十八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击败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功成身退的明智
吴王夫差继位后,虽能继承父业,争当霸主,但其生活极其奢侈、腐化。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在朝政上也逐渐变得独断专横、自以为是。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也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伯收受了越国的巨额贿赂,充分利用受到夫差宠信的优势和手中掌握的权力,离间夫差和孙武、伍子胥等忠臣贤士的关系,结党营私、借刀杀人。
夫差的狂妄孤行,伯的贪婪祸国,吴国宫廷内的钩心斗角、倾轧争斗,这一切孙武看得十分清楚。他机敏地觉察到吴王夫差在奸臣的诱惑下,作出了错误的决策,执行了极其错误的战略方针,已经不可救药、无法扭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道理,他不愿重蹈司马穰苴的覆辙,著述兵法传教后人才是自己的选择。孙武在其兵法十三篇首篇《计篇》中就曾写道:“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现在该是急流勇退、辞去官职、归隐养老的时候了。
孙武向夫差正式提出了自己不愿为官、归隐养老的要求。夫差让伍子胥再三挽留孙武,但孙武此时去意已决,不可动摇。临别之时,孙武与伍子胥进行了深谈。他暗地里劝好友伍子胥:“你知道自然运行的规律吗?自古暑往则寒来,春还则秋至。吴王夫差现在自恃强盛、四境无虞,以致奢侈无度、荒废朝政。如果我们功成名就还不懂得隐退,那将来必定会有后患的。我并不是只想自保,也是想着保全自己的家小啊。”伍子胥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吴王夫差念孙武战功卓越,临别赠送了金帛数车。孙武沿路全部散发给了贫困百姓,以示其全心归隐。
孙武走后,伍子胥未听从孙武的劝告,在越国的问题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夫差进谏。伍子胥的苦谏,夫差根本听不进去,甚至厌恶反感,日久就疏远他、咒骂他。后来,夫差在伯的挑拨下,借口伐齐前伍子胥偷偷地把自己的儿子送往齐国怀有二心,是对自己不忠,于是派人送属镂之剑(属镂为剑名),赐伍子胥自刎。死后不予安葬,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伍子胥不听孙武忠告,只落得凄惨的下场。
孙膑
伴随一生的复仇之路
孙膑,其本名不传,是战国时期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兵圣孙武的后代。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接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在马陵之战中,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
复仇的决心
孙膑在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时,有一个师弟叫庞涓。庞涓的天资较好,但和孙膑相比差得很多,他为人奸猾,善弄小权术。他与孙膑同学时,心里很是嫉妒孙膑的才能,可在嘴上从未流露过,一再表示将来有了出头之日,一定要举荐师兄,同享富贵。心地善良的孙膑,与庞涓兄弟相称,如同亲兄弟一样。
转眼几年过去了,孙膑、庞涓两人,经过鬼谷子的精心调教,兵法、韬略大有长进。这时,传来了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本是魏国人的庞涓,觉得机会来了,决定下山应招。临别时,他向孙膑保证,此行一旦顺利,马上引荐师兄下山,共同做一番事业。孙膑自然深表谢意,嘱咐他多加保重,两人洒泪告别。
庞涓到魏国后很快见到了魏惠王。他毕竟也有些本领,很快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被封为将军。随后,庞涓指挥军队同卫国和宋国开战,打了几个胜仗后,庞涓成了魏国上下皆知的人物,从此更得魏惠王的宠信。
春风得意中的庞涓高兴了好一阵子,又突然沉寂下来。原来他有了心病:论天下的用兵之法,除了孙膑之外没人能赶上自己了。一想到孙膑,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按照当初的诺言办吧,就得把孙膑推荐给魏惠王,孙膑的声名威望很快就会超过自己;不去履行当初的诺言吧,孙膑一旦去了别的国家,施展起才能来自己同样不是对手。庞涓寝食不安,日夜思谋着对策。
一天,正在山上攻读兵书的孙膑,接到庞涓差人秘密送来的一封信。信上庞涓先叙述了他在魏国受到的重用。然后又说,他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了师兄的盖世才能,把惠王说动,请师兄来魏国就任将军之职。孙膑看了来信,想到自己就要有大显身手的机会了,深觉自己的师弟挺讲义气,立即随同来人赶往魏国的都城大梁。
孙膑来后,庞涓大摆宴席,盛情款待。几天过去了,就是没有魏惠王召见的消息,庞涓也不提此事。孙膑自然不便多问,只好耐心等待。
这天,孙膑闲得难受,找到一本书读起来。忽然,屋外传来一阵吵嚷声,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闯进屋子的兵士捆绑起来,推推搡搡带到一个地方。那里的一个当官模样的人,立即宣布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对其施以膑、黥之刑。孙膑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随即醒悟过来,高声为自己辩白。然而,一切都晚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兵士拔刀剜去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并在他的脸上刺上罪犯的标志。孙膑倒在血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