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庞涓把孙膑骗来之后,即在魏惠王面前巧言诬陷,使孙膑遭此伤身之祸。庞涓以为,受刑后的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他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和自己较量了。
孙膑的伤口渐渐愈合,但他再也站不起来了,而且,还有人时时刻刻监视着他。他知道庞涓在陷害他,恨得咬牙切齿,可老这样也不行,总得想个脱身之法才是。 不久,孙膑疯了,他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叫闹个不停。送饭的人拿来吃的,他竟连碗带饭扔出好远。庞涓听说了这些,并不相信孙膑会疯,便叫人把他扔到猪圈去,又派人偷偷观察。孙膑披头散发地倒在猪圈里,弄得满身是猪粪,甚至把粪塞到嘴里大嚼起来。庞涓认为孙膑是真疯了,从此看管逐渐松懈下来。
孙膑装疯产生了作用,他暗中加紧了寻找逃离虎口的机会。一天,他听说齐国有个使臣来到大梁,便找了个间隙,偷偷前去拜访。齐国的使臣听了孙膑的叙述,从谈吐中认定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十分钦佩,遂答应帮他逃走。这样,孙膑便藏身于齐国使臣的车子里,秘密地回到了齐国。从此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对庞涓的怨恨一直伴随着孙膑,也是他代表齐国不断征战的最大动力。
游戏赢来机会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大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领着孙膑迎面走来, 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注。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的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了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齐威王这次输了,大感惊讶,忙问田忌是何原因?田忌把孙膑找来,借机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见是一个双腿受刑的残疾人,开始并未在意,当孙膑陈述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时,齐威王便有意问道:“依你的见解,不用武力能不能使天下归服呢?”孙膑果断地回答说:“这不可能,只有打胜了,天下才会归服。”然后,他列举黄帝打蚩尤,尧帝伐共工,舜帝征三苗,以及武王伐纣等事例,说明哪一个朝代都是靠武力来解决问题,用战争实现国家的统一。这一番深刻独到的分析,使齐威王大受震动。询问兵法时,孙膑更是滔滔不绝、对答如流。齐威王感到孙膑其人确实不简单,从此以“先生”相称,把他作为老师看待。孙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能力决定成败
孙膑在齐国受到重用后,一直在等待着向庞涓复仇的机会,而机会随着庞涓进攻赵国而出现了。
公元前354年,魏国将军庞涓发兵八万,采用突袭的办法将赵国的都城邯郸包围。赵国抵挡不住,派使者向齐国求救。次年,齐威王欲拜孙膑为大将,率兵援赵。孙膑辞谢说:“我是受过刑的残疾人,带兵为将多有不便,还是请田大夫为将,我从旁出出主意吧!”齐威王想想也好,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八万,救援赵国。这次孙膑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特长,对田忌的行军征战起了决定性作用。
从齐国出来,田忌欲直奔邯郸,速解赵国之围。孙膑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战法,提出应趁魏国国内兵力空虚之机,发兵直取魏都大梁,迫使魏军弃赵回救。这一战术思想,将避免齐军长途奔袭的疲劳,而致魏军于奔波被动之中,立即被田忌采纳,率领齐军杀往大梁。
魏军正在邯郸激战,却传来齐军压境,魏都城大梁告急的消息。庞涓顾不得休整部队,忙率大军驰援大梁。没料到,行至桂陵陷入齐军包围。魏军长期劳顿奔波,士卒疲惫不堪,哪还顶得住以逸待劳的齐军!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魏国只好同齐国议和。孙膑初次用兵即获大胜。只可惜没有抓住庞涓,多少留下了遗憾,这也为后来的马陵之战埋下了伏笔。
马陵之战发生在“围魏救赵”的十二年后,即公元前341年。公元前342年庞涓率领10万大军、1 000辆兵车,分三路进攻韩国。小小的韩国抵挡不住庞涓的进攻,一时形势危急,遂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有主张坐山观虎斗的,有主张发兵救援的,相互争执不下。孙膑一直没有说话。齐威王见状便说:“先生是不是认为这两种意见都不对啊?”孙膑点头说:“是的。我以为,魏国以强凌弱,如果韩国被攻陷,肯定对齐国不利,因此我不赞成见死不救的主张。但是,魏国现在锐气正盛。如果我们匆忙出兵,岂不是要代替韩军承受魏军最猛烈的打击?”齐威王说:“那么,依先生的意见怎么办好?”孙膑说:“我看可以先答应韩国的请求。他们知道我们能出兵相救,必然全力抗击入侵的魏军;而魏军经过激烈拼杀,人力物力也会大大消耗。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发兵前去,攻击疲惫不堪的魏军,拯救危难之中的韩国,就可以用力少而见功多,取胜易而受益大,不知大王以为如何?”齐威王十分赞赏孙膑的建议,当即采纳。一年后,当魏韩两军交战更为激烈,双方实力已大大削弱的时候,齐威王才决定派兵出战,仍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于是,孙膑与庞涓又一次相逢在战场,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生死较量。
战役之初,按照孙膑的计策,齐军长驱直入把攻击的矛头指向魏国的都城大梁。不久,孙膑得知庞涓回师救援的消息,便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自恃骁勇,现急于同我军决战。我们要抓住这个心理,诱使他们上当。”田忌说:“军师的意思是……”孙膑道:“我们可以装出胆小怯战的样子,用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随后,孙膑如此这般地对田忌叙说一遍。庞涓日夜兼程赶回魏国,传令追击齐军主力,与其决雌雄。不料,齐军不肯交战,稍一接触即向东退去。庞涓挥师紧紧追赶不放。头一天,见齐军营地有十万人的饭灶;第二天,还剩五万人的灶;到第三天,只剩三万人的灶了。庞涓见状得意地说道:“我早知道齐国的士兵都是胆小鬼,如今不到三天就逃跑了大半!”于是,传下将令:留下步兵和笨重物资,集中骑兵轻装前进,追歼齐军。
孙膑得知庞涓率轻骑追击的探报,高兴地对众人说:“庞涓的末日到了!”这时,齐军正好来到一个叫马陵道的地方。马陵道处于两座高山之间,树多林密,山势险要,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走,是一个伏击歼敌的好战场。孙膑传令:就地伐树,将小路堵塞;另挑选路旁的一棵大树,刮去一段树皮,在树干上面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随后,命令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两边密林中,吩咐他们,夜里只要看见树旁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说话间已到傍晚,庞涓率领的魏军骑兵果真来到马陵道。听说前面的道路被树木堵塞,庞涓忙上前察看。朦胧间他见路旁有一大树,上面隐约有字,遂命人点起火把。当庞涓看清树上的那一行字时,大吃一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谋。他急令魏军后退,但已晚了。埋伏在山林中的齐军,万箭齐发,猝不及防的魏军死伤无数,乱成一团。庞涓身负重伤,知道败局已定,拔出佩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追杀,将魏军的后续部队打垮。
马陵之战,庞涓兵败自杀,孙膑终于大仇得报。这次大战以后,孙膑也淡出了历史的舞台,通过著书立说,使自己的军事思想得以流传后世。
韩信
用兵如神的“兵仙”
韩信(?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人, 西汉开国功臣,初属项羽,后归刘邦。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
韩信谙熟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理兵书,并著有兵法《韩信》三篇。
能屈能伸的胸怀
韩信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淮阴城里面闲逛,一个屠户拦住了他的去路,背后站着一群跟这个屠户一起的、一些游手好闲的混混。这个屠户对韩信说:“我见你腰间的这把剑不错啊,就凭你也配有这样的好剑,是不是拿它壮胆啊?”说完哈哈大笑,并当众侮辱他说:“你要有本事的话,就拿这把剑刺我,胆儿够大的话就杀了我。否则你就放下你的剑,承认自己是条狗,从我的胯下钻过去,我还可以饶过你,不打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大脑飞速地转动着:“他们人多势众,跟他们硬碰硬自己肯定吃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何必要逞一时之勇呢。”于是韩信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上面讲的故事后人用成语“胯下之辱”来概括。故事中的韩信虽然暂时受到了侮辱,但是这一事件更加明白无误地告诉了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若想不被人欺负,自己就要变得更加强大,这也更加激起了韩信奋发努力的斗志。少年时代的这一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让韩信在后来不得志的时候能够委曲求全,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而甘于忍受屈辱,为他后来成为杰出的将领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
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展现了他能屈能伸的宽阔胸怀,不逞一时之勇,学会适时的放弃,这正是韩信的过人之处。韩信被封楚王后,找到了侮辱自己的这个人,封他为中尉,并对众人说:“这是一个壮士。当年他侮辱我时,难道我不能杀他?但是杀他就没有今天的韩信了,所以我忍了。可是如果不是他,也许我也很难取得今天的成就,所以我感谢他,不但不杀他,而且还给他官做。”显示了韩信宽阔的胸怀。
知恩图报的品行
韩信还没有显达时,家里贫困,平日也没有什么生活来源。为了填饱肚子,常在熟人家吃闲饭,所以很多人都讨厌他。
有一次韩信在南昌亭长家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非常讨厌他,于是连续几天早早做好了饭,提前吃完,等韩信来了之后,也不给他做饭了。韩信察觉到他们不友好的举动,就调头而去。
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一些妇人在附近漂洗衣物,其中一个见韩信没饭吃,就拿饭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都这样。韩信很高兴,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报答您。”老妇人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养不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指望你的报答!”
后来韩信显贵后,想以千金酬谢那位老妇人,来感谢她对自己的赠饭之恩。遗憾的是此时漂母已经不在人世。在这里,漂母给予韩信的不仅是这一碗饭,而是给了韩信志气和自立的教诲,而韩信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位老婆婆的教诲,终于凭借自己的才能创下了流传千古的伟业,他不会忘记这位使自己振作起来的老人,这也正是韩信知恩图报品行的体现。
礼贤下士的渴望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他一直在等待使自己可以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伯乐。
公元前209年,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开始在西楚霸王项羽的手下做事,可在这里韩信得不到重用,他知道很难在项羽这里实现自己的抱负,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他离开项羽去投奔刘邦。
韩信加入了刘邦的队伍。可是一开始在刘邦这里,韩信照样得不到重用。最初,他只是做了一个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去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解:“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商议大事的人了。”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您这样做也有点太过无礼了,把拜将的大事看得如同儿戏,如果这样做的话,韩信肯定还要离开您的。您如果真的想拜他为大将的话,应该选一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坛场,准备拜将的大礼,这样方能得到韩信的效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大王要拜将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自己有机会做大将了。等到拜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因为韩信在刘邦军中太默默无闻了,他从不刻意地显露自己,为人低调,他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他一直都在等待自己的伯乐。而萧何,正是自己要等待的那个伯乐,刘邦则是他渴望了很久的礼贤下士的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