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走进书房等父亲。他心里很难过,同时也感到非常惭愧。他知道自己实在是太轻率了,干了件傻事,也难怪父亲不高兴。
一会儿,老华盛顿走进书房。“到这里来,孩子。”他说道。
乔治听话地走到父亲身边。老华盛顿静静地看了他很长时间:“告诉我,儿子,你为什么要砍那棵树?”
“当时我正在玩,没想到……”华盛顿结结巴巴地说道。
“现在树就要死了,我们永远也不会吃到樱桃了。但比这更糟的是,我嘱咐你要看护好这棵树,你却没有做到。”
乔治羞愧难当,脸一红,低下头,眼泪就快要落下了,哽咽着说:“对不起,爸爸。”
老华盛顿把手放在乔治肩头。“看着我,”他说道,“失去了一棵树,我当然很难过,但我同时也很高兴,因为你鼓足勇气向我说了实话。我宁愿要一个勇敢诚实的孩子,也不愿拥有一个枝叶繁茂樱桃树的果园。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儿子。”
正是从小就培养成的这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和勇气,使华盛顿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受益匪浅。1754年,当时已是上校的乔治•华盛顿率领部下驻防亚历山大市。这时正值弗吉尼亚州议会选举议员。有一位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支持的一个候选人。有一天,华盛顿就选举问题与佩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并且在争论中说出了一些极不入耳的脏话。佩恩听后顿时火冒三丈,挥拳将华盛顿击倒在地。当闻讯赶来的华盛顿的士兵想为自己的长官报一拳之仇时,华盛顿却阻止并说服大家平静地退回营地。
第二天早晨,华盛顿托人带给佩恩一张便条,请他尽快到当地一家酒店会面。佩恩神情紧张地来到酒店,料想必有一场恶斗。但是出乎他的意料,迎接他的不是手枪而是友好的酒杯。华盛顿站起身来,笑容可掬,主动地伸出手来欢迎他的到来,并且真诚地对他说:“佩恩先生,人谁能无过,知错就改方为俊杰。昨天的事,确实是我做错了。你已采取行动挽回了面子,如果你觉得那已经足够,那就请你握住我的手吧,让我们来做朋友。”
华盛顿的这种认错的态度和勇气使他的公信力得以确立,并使他赢得了自己的支持者甚至对手的尊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带兵有道 治军有方
谈到华盛顿的军事领导能力,我们首先从他对部队的管理上说起。
华盛顿刚刚就任大陆军总司令的时候,大陆军虽然有14 000多人,但由于这些士兵都是来自几个殖民地的志愿民兵,各自为政、缺乏训练、纪律松弛、装备落后、弹药不足。营房的面貌形形色色,士兵的服装五花八门,营房周围粪便遍地。面对这样的乌合之众,华盛顿决定对其进行大力度的整顿,增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
首先是整顿大陆军组织。华盛顿将大陆军划分为若干个团,每个团由来自同一个殖民地的士兵组成,各级军官均有军衔标志,以示区别。
其次是整顿纪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士兵的管理和要求。将军队中的随军妇女逐出军营,严禁士兵抢劫,违者将受到重罚。对于贪生怕死、贪污公款的人施以严厉的惩处。
再次是解决军队的后勤保障。华盛顿向大陆会议主席致函,要求尽快提供军费,解决军需困难。他认为给士兵配发统一的服装有助于他们团结一心,打破殖民地之间的界限和隔阂。为解决士兵统一服装的问题,他根据过去在边疆作战的经验,建议采购一万套猎装,认为这样既经济,又解决问题。
华盛顿的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大陆军的面貌焕然一新。战斗力大大增强,战士们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团结一致,奋勇杀敌。
在战斗的过程中,华盛顿也不是低头蛮干的莽夫,他对战争有着自己的领悟和指挥的艺术。
美国独立战争过程中的约克敦战役使美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这场胜利的获得与华盛顿的出色指挥是分不开的。
在约克敦战役开始之前,美军刚刚在南方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就在英国将军康华利在南方所向无敌、纵横驰骋的时候,华盛顿却正在利用敌人的这种自傲心态筹划着一场决定性战役。
在这次战役中,华盛顿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一方面摆出了一副要强攻纽约的架势;而另一方面却加紧南下,逼近康华利的部队。
这时的康华利驻扎在弗吉尼亚的约克敦。1781年8月30日,法军舰队封锁了约克河河口,切断了康华利在海上的退路,华盛顿所率领的美军也赶到约克敦,出其不意地对英军进行了包围。在战役过程中,华盛顿指挥部队挖掘堑壕接近英军防线,然后安置重炮,对英军阵地进行不停地高强度的炮击,使英军损失惨重。这一手段迫使已成“瓮中之鳖”康华利放弃抵抗,绝望投降。华盛顿骑着高头大马,气宇轩昂地站在美军前面,接受了英军的投降。
运筹帷幄
谈笑间决胜千里之外
智者 战争不光是勇力的冲杀,更是智慧的博弈。战争是指挥的艺术。一名睿智的将领,其对战争胜负的影响,不亚于他所指挥的千军万马。
将领有两种:一种是勇将,他们凭着高超的武艺,过人的胆略驰骋疆场,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另一种则是人们常说的儒将,他们可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也可能是满头白发的老者,但他们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智慧,他们凭借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运筹帷幄之中,可决胜于千里之外。
姜尚
花甲之年成伟业
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称得上是奇人。姜子牙的始祖是辅佐大禹治水的伯益,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姓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他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卖酒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效力。
愿者上钩的定力
综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在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影响最大,所以司马迁在评价他时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意思是说后世的兵法权谋皆源于姜子牙。可以说姜子牙称得上是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在周灭商的战争中,姜子牙作为周的首席谋士,为西周灭商立下了汗马功劳。
民间有句话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来上当,在本文里指的是有才华的人等待赏识自己的伯乐出现,而这个伯乐就好似这句话里的“愿者”。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
当时,正是东方大国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时期。殷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天下民众倾心于周,各路诸侯望风依附。而已过花甲之年仍旧壮心不已的姜子牙,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事的变化,待机出山。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钩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叫武吉的砍柴的小伙子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溪去聘请太公。二人相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天文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盼望先生久矣!”
姜子牙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子牙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政治思想工作的先驱
武王伐纣,大军行进至汜水岸边,忽然狂风暴雨大作,电闪雷鸣,中军的大旗给风吹折,连战鼓也敲不响。更糟糕的是,主帅武王的坐骑惊至失蹄,武王几乎坠马。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是当时精通卜筮的人,对武王说:“这次出兵犯了太岁,而且龟卜告凶,筮占亦不吉,既然遇到这种天象示警,理应立刻班师。”当时武王所领的兵只有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而纣王则发兵七十万驻于牧野以相迎,敌众我寡,天象又不吉,武王的确有回师之意。
可是姜子牙却反对周公旦的意见,说道:“纣王挖比干的心,囚禁了叔叔箕子,任用费中当政,弄得天怒人怨,去征伐他正应天象。”于是下令敲毁龟甲,折断蓍草,以示不信卜筮,大军冒雨进发。兵至牧野,纣王的前军倒戈,于是纣王大败,周人一举而克商。
牧野之战前夕的这些异样的事情给周军带来了相当程度上的恐慌,军心有所松动,姜子牙对周军成功地进行了战前动员,痛斥纣王的种种无道恶行,激励了战士们的斗志,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以民为本的思想
姜子牙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无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国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盘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这样的民本思想产生在那个刚刚脱离蛮荒时代的奴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姜子牙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身经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静、安定天下,姜子牙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应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同时宣传教化,感化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
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须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
总的来说,姜子牙的一生少壮穷困卑贱,直到老年才遇文王、武王,得展抱负,是所谓大器晚成的典型。他先后卖食、屠牛、卖卜,久处最下层,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人间辛酸无不体味,世上冷暖尽已备尝。许由是古代的高士,孔子将姜子牙同许由相比,“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因为以利天下为己任,所以姜子牙寻求匡时救世的机遇而不以独善其身为足。姜子牙走遍各地,尽访诸侯,寻祖迹于申、吕故地,观风俗于夷、夏旧族;他几度出入周国和殷地,如岐阳、丰邑、孟津、朝歌、牧野等地,多次回顾商汤、夏桀的成败得失。总结出自己的治国带兵之道,但直至文王渭水访贤以后,姜尚方才开始了他“兼利天下”的大业。历代典籍对太公历史地位的公认,充分说明了其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思想理论的博大精深。
孙武
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奇才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齐国乐安,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在世界上享有声誉,其著作《孙子兵法》对世界军事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奉为战争理论的经典。而孙武本人则是其战术思想的第一个实践者,在他的指挥下,小小吴国可攻入楚国的都城,让诸侯震惊,而他功成身退的做法更是得到后人的赞誉。他的成功有着他自己的“为将之道”。
享誉世界的兵法
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所以他从小就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的真实状况,这对少年孙武在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齐国发生内乱,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来到吴国后孙武隐居在吴都郊外,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终于,孙武写出了传世名篇——《孙子兵法》,现仅存十三篇。这仅存的十三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实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的物资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