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不可能说“不”
“雾月政变”发生后,法国国内政局趋于稳定,而这时法国面对的外部环境却异常的严峻,欧洲第二次反法同盟已经形成,各路军队时刻威胁着法国的安危。拿破仑集结军队,组建由自己直接指挥的预备兵团,准备对欧洲列强开战。
拿破仑与第二次反法同盟进行的战争历史上叫马伦戈战役,发生于1800年。有人说这场战役是拿破仑指挥的非常不成功的一场战役,法国虽然胜了,但胜之侥幸。我们姑且不说这个,单就拿破仑跨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就值得把这场战争载入史册。
当时法国在北意大利的领地已经被奥地利梅拉斯元帅所占领,为了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拿破仑决定从意大利北部作为战争的突破口,作战计划的一个要点是选择预备军团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路线。但当时大雪封山,阿尔卑斯山各山口均无法通过。欧洲著名的战将汉尼拔曾于公元前218年9月至10月间越过地势较低的柯亭阿尔卑斯山口,那时积雪已大部分融化。但是越过柯亭阿尔卑斯山口只能威胁梅拉斯的右翼,而拿破仑的计划却是要攻击他的后方。
因此,拿破仑必须在勃朗峰以东的某处越过阿尔卑斯山。于是要使炮兵得以通过,他就只有两个山口可供选择:一个是大圣伯纳德山口(2 466米),另一个是辛普朗山口(2009米)。3月的时候,拿破仑派了一名参谋军官去侦察这两个山口。他回来汇报说,尽管辛普朗山口较低,但大圣伯纳德山口还是容易通行一些,因为该山口难行地段仅9公里左右,而辛普朗山口难行地段却长得多。于是拿破仑便决定走大圣伯纳德山口,这条路可直达都灵,而且从第戎基地出发,行军距离也较短。那位参谋军官还建议,如果把火炮装在特制的雪橇上,就有可能把这些炮都运过山口。
5月14日,法军前卫部队到达了海拔1634米处,这是该山口脚下最后一个有人居住的村落。有轮的车辆已无法行进,但有一条崎岖狭窄的小径。步兵和骑兵可以成单行沿此小径而上,弹药可用骡马运送,但火炮却上不去,因为事实证明特制的雪橇完全不适用。幸亏当地农民前来相助,教法国炮兵如何把火炮运过隘口。
他们把松树干纵向锯成两半,并截成五英尺长一根,再把当中掏空成槽,将炮管装进槽内,炮口朝后。然后用六十人拖拽系在炮尾环上的绳索,由一名炮手用木杠塞在炮口里,在后面把握方向。法军就是用这种方法在天黑前把十门炮中的六门运到了山隘的顶端。5月15日凌晨2时,部队下山进入意大利。当到达山谷后,他们再把炮管取出来重新装在炮车上,而那些车辆是用骡马驮运过来的。法军成功翻越了阿尔卑斯山。
在雪还没有消融的时候翻越阿尔卑斯山,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拿破仑为了达到出其不意,攻敌不备的目的,毅然决定跨越这座常人认为不可能跨越的山峰,这是何等霸气,也是何等的自信!也许这就是拿破仑的精神底蕴,也只有拿破仑敢这样向不可能说“不”。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他留下了那句流传百年的名言:“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
战争是指挥的艺术
拿破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出色的军事成就。拿破仑具有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这一能力让他所向披靡、横扫欧洲,为他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05年进行的奥斯特里茨三皇会战中,拿破仑的军事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是其征服欧洲战争中的典型战例。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帝后积极组织登陆英国本土的战备活动。惊慌失措的英国联络奥地利、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奥俄在东线向法国发起强大的攻势。面对这一形势,拿破仑放弃了登陆英伦的计划,立即挥师东进,在乌尔姆要塞围歼了奥军主力。
1805年11月13日,拿破仑进占维也纳,奥皇弗兰茨及朝臣逃往摩拉维亚首府布尔诺。拿破仑在维也纳并没有停留,毫不迟疑地深入摩拉维亚追歼逃敌。他命令缪拉、拉纳和苏尔特三军一鼓作气乘胜追击。11月20日,拿破仑击败联军司令库图佐夫所率的俄军,进入布尔诺。俄军随奥皇撤至奥尔莫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在那里。在布尔诺以东13英里处,有一个叫奥斯特里茨的小村,在这里俄奥联军停止了撤退,在奥尔莫茨附近占据了有利于防守的阵地。
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俄奥联军共计有9.3万人,法军由于担心普鲁士袭击其背后,不得不分兵布防,所以此时能投入战斗的军队只有7.3万人。
拿破仑这时既担心俄军撤走和拖延战争,又担心普鲁士军队会加入战争。他迫切希望赶快进行决战,他相信他能取得胜利。为诱使敌人与他决战,拿破仑命令前哨部队开始撤退,同时派遣使者谒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向其“示弱”,要求停战24小时,举行双边最高统帅谈判,他还在沙皇特使面前装出一副信心不足和胆怯的样子。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皇弗兰茨认定拿破仑已成强弩之末,势必要往维也纳方向退却,为求速战速决,联军决定分出部分兵力牵制法军左翼,以主力向法军薄弱的右翼迂回,并切断法军退往维也纳的通路。联军司令库图佐夫强烈反对这个方案,认为应等普鲁士参战后再进行决战,但两位皇帝不予理睬。拿破仑则将全军沿一条叫做戈尔德巴赫的沼泽小河的右岸向东展开,作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1805年12月2日,拿破仑战争史上一次最著名的、最辉煌的战役打响了,结果可想而知,拿破仑指挥自己的军队取得全胜。
奥皇和俄皇眼见全军覆没,慌忙逃窜。他们的侍从人员只顾自己逃命,把两位皇帝丢在路上。两位皇帝只好骑着马各奔一方了。
这一仗,俄奥联军死伤1.5万人,损失火炮186门,炮兵几乎全被消灭,余众四散逃命,俄奥联军事实上已不存在。法军仅伤亡6 800人(死800,伤6 000)。
不久,奥皇提出休战,拿破仑当即同意,条件是要求所有的俄军撤出奥地利,退回波兰。12月5日,俄军开始撤退。12月6日,法奥签订停战协定,奥地利再次丧失大片领土和属地,付出大宗赔款。 会战后,欧洲第三次反法同盟随即瓦解,中欧地区成立了受法国保护的莱茵邦联,奥皇被迫解散“神圣罗马帝国”。
奥斯特里茨会战是拿破仑的军事才能展现的完美之作。其用兵,无论在战略方面还是在战术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而其反击的时机也选择得恰到好处。从中可见,这位法国皇帝的军事才能的高超之处。
华盛顿
美利坚的独立英雄
华盛顿是美国首任总统,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担任大陆军总司令。曾参加英法之间进行的七年战争,获中校和上校军衔,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1759年当选为弗吉尼亚议员。在经营农场、手工作坊的过程中,华盛顿饱尝了英国殖民当局限制、盘剥之苦。1774年和1775年,先后作为弗吉尼亚议会的代表出席第一届、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年7月3日,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他把一支组织松散、训练不足、装备落后、给养匮乏,主要由地方民军组成的队伍整编和锻炼成为一支能与英军正面抗衡的正规军。通过特伦顿、普林斯顿和约克敦等战役,击败英军,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公而忘私的高尚人格
英法两国在北美殖民地进行的七年战争结束以后,英国殖民当局为了维持在殖民地的统治,颁布了多项新的税法来盘剥殖民地人民,这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强烈不满,各地纷纷起来反对这些法案。当时在家经营庄园的华盛顿也加入了这场斗争。
华盛顿在1769年4月5日写给友人乔治•梅森的信中说:“为了保卫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宝贵的自由,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这时的华盛顿认为武器应该是最后的迫不得已的手段,建议抵制英国的商品和制成品,以“唤醒或提醒他们对我们的权利和利益的重视”。毫无疑问,如果这样做,对自己的舒适生活将带来很大的影响,但为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华盛顿并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他准备并愿意作出必要的牺牲。他的这项提议得到了殖民地人民的热烈响应,华盛顿以身作则,率先执行,他的家人也切实履行这项决议。
1770年3月,“波士顿惨案”发生,英国士兵公开在大街上凌辱一名北美学徒。消息传开,群众聚集在英军居住的海关大楼前抗议英军,就在这时,英军向无寸铁的群众开枪,打死五人,打伤多人,北美人民反英情绪高涨。
面对紧张严峻的局势,华盛顿没有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在1774年8月举行的第一次弗吉尼亚全体代表大会上,一向沉稳的华盛顿情绪激昂地宣布:“我准备招募一千名士兵,自己出钱供养,并亲自率领他们前去解救波士顿。”
1775年的春天,北美局势没有好转,华盛顿意识到:请愿、抵制英货等手段均已不能遏制殖民者对人民的压迫,为了捍卫人民的自由和权益,有必要诉诸武力。他在当年3月20日召开的弗吉尼亚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上表示:一旦形势需要,他会立即将自己手中掌握的一个连队投入战斗。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必要时我愿把我的生命和财产献给这个事业。这是我的全部意愿。”这里华盛顿口中的事业,就是为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战斗。
上面提到的是独立战争开战前华盛顿的所作所为,本来已经拥有很高地位的华盛顿并没有去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他心中北美独立的事业是高于一切的,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和权益是重于一切的,为了这些,他宁愿舍弃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这种想法和人格是极其高尚的。还有一件展现华盛顿高尚人格的事例不得不提,那就是他拒绝了就任第三任总统。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在1787年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并在1789年,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地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又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总统不超过两任的传统,维护了共和国的发展。之后他便再次恢复平民生活,隐退在弗农山庄园。
坚韧不屈的战斗品质
华盛顿不是常胜将军,他有过失败,而且数次面临绝境,但是他凭借自己坚韧不屈的战斗品质取得了战争最终的胜利,正是他的这种坚韧不屈将英国殖民者赶出了美利坚。
1776年8月,英军准备派一部分部队在长岛登陆,设法夺取俯瞰纽约的布鲁克林高地,同时派另一部分部队在纽约北面登陆。因此,毫无经验的美军需要保卫许多互不相连、彼此相距很远的据点以及这些据点之间的广大区域,抗击一支纪律良好、拥有水陆作战的一切便利条件的优势军队。
8月22日凌晨,纽约长岛上空传来隆隆的炮声和滑膛枪的射击声。9 000名英军在亨利•克林顿将军的指挥下向布鲁克林高地发起进攻,但遇到美军的零星抵抗后就停止了前进。8月27日凌晨,调整了战略部署的英军兵分左、中、右三路,再次向美军发动进攻,经过一天的激战,美军虽然守住了阵地,但伤亡惨重,参战的5 000名美军中死伤和被俘者达2 000多人。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军数倍于美军,意图将美军包围在纽约,进行围歼,华盛顿不得不下令放弃纽约,进行战略撤退。
长岛战役的失败,给年轻的美军以沉重的打击,美军撤出纽约后,英军穷追不舍,美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新泽西州特拉华河西岸才停下来。
面对这次惨败,华盛顿并没有丧失信心,毕竟他手中还有从纽约成功撤出的几千大陆军,英军骄傲轻敌心态的滋长让华盛顿看到了反击的机会,华盛顿观察到英军麻痹轻敌、疏于防范,同时英军战线漫长、兵力分散,利于美军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其一点,一个对英军发动突然袭击的计划在华盛顿心中成熟起来。
1776年的圣诞之夜,华盛顿率领2 400名士兵,携带20门小炮,在夜色的掩护下开始偷渡特拉华河,冒着风雪和严寒,心中燃烧着复仇雪耻的熊熊烈火的美军士兵向英军的驻地挺进。第二天上午,整整狂欢了一夜的英军还在温暖的被窝里酣睡的时候,特伦顿街头突然响起激烈的枪声。华盛顿率领部队向英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英军被美军打得晕头转向,四散溃逃。美军官兵在华盛顿的指挥下奋勇追杀,将英军指挥官拉尔上校打落马下。丢盔卸甲的英军见主帅落马,纷纷缴械投降。战斗结束,美军以微小代价歼敌近千人,大大鼓舞了军民的士气。
特伦顿之战只是美国独立战争过程中的一次小战役,但它发生在美军刚刚惨败之后,这一战是华盛顿不屈意志的体现,他让英军知道,华盛顿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打垮。在后来的战争中,华盛顿曾在当时的美国首都费城遭遇惨败,但美国还是在他的领导下取得独立,获得了与殖民者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其中华盛顿不屈的战斗品质对战争形势的走向起了很大的作用。
直面错误的态度和勇气
勇于承认并面对错误是华盛顿性格中最为宝贵的一大优点,这一优点让他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反省自己的行为,在抉择的时刻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一说到华盛顿敢于面对错误,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他和那株樱桃树的故事。
华盛顿小时候住在弗吉尼亚的一个农场里。他的父亲老华盛顿有一个美丽的果园,里面种着苹果树、桃树、梨树、李子树和樱桃树。有一次,老华盛顿买了一棵品种上佳的樱桃树。他非常喜爱这棵樱桃树,把树种在果园边上,并告诉农场的所有人要对它严加看护,不能让任何人碰它。
这棵樱桃树长势很好。春天来了,树上开满了白花,散发出阵阵芬芳,许多蜜蜂都围着它辛勤地忙碌着。想到用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吃到樱桃树结的果子,老华盛顿心里非常高兴。
大约就在此时,有人送给华盛顿一把锋利的斧子。华盛顿非常喜欢这把斧子,他拿着它砍树枝、砍篱笆,可以说是见什么砍什么。他一边想着自己的斧子有多么锋利,一边来到果园里,举起斧子砍向那棵樱桃树。由于树皮很软,乔治没费多大力气就把树砍倒了。接着他又去别的地方玩了。
那天傍晚,老华盛顿忙完农事,把马牵回马棚,然后来果园看他的樱桃树。没想到,自己心爱的树被砍倒在地,他站在那里惊呆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是谁胆敢这样做?他问了所有人,但谁都说不知道。
就在这时,华盛顿恰巧从旁边经过。“乔治,”父亲用生气的口吻高声喊道,“你知道是谁把我的樱桃树砍死了吗?”
这个问题可把华盛顿给难住了,看到父亲如此愤怒,他意识到自己的一时冲动闯下了祸。他哼哼唧唧了一会儿,但很快鼓起了勇气。“我不能说谎,爸爸,”他说,“是我用斧子砍的。”老华盛顿看了看乔治。那孩子脸色煞白,但直视着父亲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