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上了马,正要出城,他儿子兵马使郭闻讯赶来,拽住马缰阻止道:“父亲大人,回纥如狼似虎,您作为国家元帅,岂能冒生死之危深入虎狼之中?”郭子仪骑在马背上,说:“如果两军交战,我们父子俩都将战死。我们战死不足惜,可身后就是京都长安,那时国家也就危险了。我去见药罗葛,以理服他,或许能转危为安。如此,也是天下百姓之福。”郭仍是苦劝,郭子仪大怒道:“滚开!”说着手起一鞭,打掉了郭紧攥缰绳的手,扬鞭跃马,驰出西门。
郭子仪大义凛然地骑着马走进回纥大营,哨兵以为是普通的送信使者,也不在意。这时,郭子仪身边的随从大喊:“大唐元帅郭令公来啦!”哨兵闻听,急忙报告主帅。大帅药罗葛拿着弓箭,带领酋长们骑马在营前列队迎候,只见唐军来了六骑,为首的银发白须者,就是69岁的老将军郭子仪。
药罗葛一眼认出郭子仪,惊喜地对众将军说:“果然是郭元帅来啦!”于是带头跳下马叩拜。郭子仪握着药罗葛的手,首先问候回纥可汗及叶护,然后指责道:“回纥以往对唐有大功,唐对回纥也有厚报。可如今为何要负盟入侵呢?助叛臣、背恩德,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我挺身而来,任凭你处置……”药罗葛忙解释说:“都怪仆固怀恩骗我,他说唐朝皇帝已经晏驾,令公也被害死,我才同来。现在听说皇上还在长安,又亲眼见到令公,才知道上了当。仆固怀恩已经病死,也算天诛。我哪能再与令公交战呢?”
郭子仪听罢,暗暗高兴,觉得退兵有望,又说:“吐蕃不顾前朝之亲(即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弃隶缩赞),蚕食大唐边境,烧杀抢掠。现在他们抢去的财物用车都装不下,抢去的牛羊满山遍野。如果你能帮助打败吐蕃,这些财物、牛羊全归你们了,请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药罗葛欣然应允,说:“我受仆固怀恩之骗,已经对不住令公。今天我一定助令公击退吐蕃以谢罪。”药罗葛让部下拿出酒,众将陪着郭子仪举杯共饮。郭子仪几杯酒下肚,带领药罗葛发誓:“……有负约者,身亡阵前,家族绝灭!”药罗葛也重复一遍郭子仪说过的誓言,于是众人齐声欢呼,气氛热烈友好。药罗葛当即决定,派酋长石野那等六人到长安朝见代宗皇帝,以示友好。
吐蕃统帅得到回纥与唐军和好,要共同对付吐蕃的消息,慌忙连夜撤退。郭子仪并未罢休,而是派大将白元光率领骑兵配合回纥药罗葛大军追击吐蕃军,追到灵台西原一带,展开激战,歼灭吐蕃一万余人。夺回吐蕃掠去的四千人,接着在泾州又打一仗,吐蕃再败,退至边境以外。就这样,一次万分危急的内外勾结的入侵,被郭子仪平息下去。
郭子仪凭着自己过人的胆识,成功策反回纥兵,使风雨飘摇中的唐朝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狄青
出身布衣的元帅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身长七尺,姿态雄伟,胸襟广阔。出生农家,自幼练得一身好武艺,他从普通一兵做起,在重文轻武的宋代,创造了位极人臣的奇迹。
但正是因为宋朝的重文轻武,导致这位屡立战功、有勇有谋的功臣备受猜忌郁郁而终。
地位低下的不平
宋朝吸取唐末五代时期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崇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
狄青出身行伍,他脸上是刺有字的。宋代士兵和犯人都照例刺字,犯人刺在脸上,兵士有时刺在手背上,有时刺在脸上。剌字同时涂墨,墨痕深入皮肉,水洗不去,历久格外明显,所刺的字称为黥文。狄青脸上的黥文正是他出身行伍的标记。
而在狄青自己看来,这脸上的标记,是很光荣的,但旁人却常借此取笑他或骂他。狄青在定州做副总管时,一天赴知州兼安抚使韩琦的宴会,有个侍宴的妓女名叫白牡丹的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第二天他把白牡丹打了一顿板子出气。一个妓女居然敢当面讥笑总管,可见出身行伍的人如何被人轻视了。
狄青在定州的时候,有一天宴请韩琦,邀布衣刘易作陪。席间“优人以儒为戏”,刘易以为是狄青授意,勃然大怒说:“黥卒敢尔!”把他骂个不歇,连杯盘都摔掉了。这又是旁人以他脸上的黥文为话柄骂他的例子。后来他由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擢升为枢密副使,枢密院派人迎接他,等了几天,他还没有来。迎接的人骂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原来开封一带俗称士兵为赤老,因此许多文人都称他为“赤枢”。这也可见士兵出身的人,就是做到与宰相同等地位的高官,仍不免要被人瞧不起的。及至他做到枢密使,科第出身的王尧臣方为枢密副使。尧臣笑他脸上的黥文说:“愈更鲜明”。他不客气地回答说:“莫爱否?奉赠一行”(孔平仲《谈苑》)。不仅同僚讥笑他,连皇帝也看不惯他脸上的黥文。宋仁宗曾命王尧臣传谕狄青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狄青不肯奉诏,对王尧臣说:“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他这几句话,真是为当时的武将吐气,可是不免忤旨了。
狄青的战功,在当时是辉煌无比的。他在西北抵御李元昊,战功卓著;他在广南平定侬智高之乱,尤其有不可磨灭的功劳。而且他当年接受范仲淹的劝告,潜心读书,熟悉兵法,与一般有勇无谋的粗人不同。这样一个能谋善战的国家栋梁,大家是应该钦佩的。而当时自天子到平民,都囿于成见,对他的出身和脸上的黥文总有些轻篾或歧视,这在精神方面给他很大的打击。他脸上的黥文,本可用药除去,譬如真宗时杨妃的兄弟杨景宗,原曾“以罪隶军,黥黑,至无见肤”。“既贵,遂用药去其黥痕,无芥粟存者,而肥皙如玉。”(魏泰《东轩笔录》)便是前例。但狄青宁肯违背皇帝的意旨,却不愿这样做。
狄青始终不愿去掉脸上的黥文,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个性坚强、不徇流俗,同时也可想见他内心是很痛苦的,也是对当时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的一种抗议,更是给当时的武将士兵做出的一种表率,为国征战不丢人,脸上黥文美如花。
别出心裁的作战方法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朝选择京师的卫士戌边,狄青入选,任延州指挥,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诸堡,“皆扼贼要害”。
狄青每次出战的时候,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未战已先使敌人胆怯。战斗时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而这个宋军中的“铜面人”也成为西夏军队的梦魇。
皇四年(1052年)六月,狄青担任了宋朝的枢密副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南西路的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州。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做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战。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处理侬智高反叛的事件,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当时,宋军连吃败仗,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令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征集了大批的粮草。侬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前、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前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据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在这次战争中,狄青激励士兵给部队提气的方法也可谓是别出心裁。由于前几次征讨失败,士气低落,如何振奋士气便成了个问题。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风俗,便心生一计:他率官兵刚出桂林之时,就拜神祈佑。只见他拿出一百个铁钱,口中念念有词:“此次用兵胜负难以预料,若能制敌,请神灵使钱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员对此感到茫然,担心弄不好反会影响士气,都劝狄青不必这么做。而狄青却不加理睬,在全军将士众目睽睽之下,把一百个铁钱全撒到地面。大家凑近一看,一百个钱面全部朝上。官兵见神灵保佑,雀跃欢呼,声震林野,士气大振。狄青当即命左右侍从,拿来一百根铁钉,把铁钱原地不动地钉在地上,盖上青布,还亲手把它封好,说:“待胜利归来,再收回铁钱。”于是率官兵南进,越过昆仑关,在归仁铺与侬智高决战。结果大败侬军,“追赶五十里,斩首数千级”,俘侬智高主将五十七人。侬智高遁往云南大理,后死在那里。狄青平定了邕州,带领胜利之师北还,如约到掷钱处取铁钱。僚属们将钱起出一看,原来这一百个铁钱两面都是钱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对狄青的“静不露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面对猜忌的忧郁
在狄青生活的那个时代,出身行伍的人由于地位低下,一般人不仅瞧不起狄青,而且时常造谣说狄青有做皇帝的企图。狄青对这类谣言很忧虑,生怕因此得祸。
当他在陕西时,本打算把董士廉杀掉。哪知董士廉受了姚嗣宗的教唆,向他大叫说:“狄青!你这回做也!只是董士廉碍着你,你今日杀了我,这回做也!”他因为“出身卒伍而贵”,本来“常有嫌疑之谤”,狄青一听此言大恐,连忙把董士廉从槛车放出来交给别的机关裁判,自己不敢用军法杀掉董士廉了。在那个时候他尚未做高官已致疑谤,弄得遇事不敢悉如己意,可见他处境的困难。
等到狄青做到枢密使,谣言就更多了。因为他不肯奉诏去掉脸上的黥文,有人歌道:“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川河子畔。”这首歌便是用来讥刺他、陷害他的。“汉似胡儿胡似汉”指他姓狄而为汉人,“改头换面总一般”指他不肯去掉黥文,“只在汾川河子畔”指他的籍贯汾州西河(《东斋纪事》)。
一天,因为狄青穿件浅黄色的袄子坐在殿上指挥士卒,开封的人便盛传黄衣登殿了。其实浅黄色的袄子并不能看做黄袍。本人是无心,旁人却很注意。穿黄衣的谣言以前,人们还曾谣传他家里夜间有“光怪”照耀天空。原来当时开封的火禁很严,快到半夜的时候,家家要把灯灭掉。如果打醮,必须先向厢官报告,以免夜间焚化纸钱的时候滋人疑惑。碰巧他家里打醮,经管的人忘记报告厢官。探者在那夜看见他家火光冲天,连忙报厢官,又报开封知府。等到厢官和开封府判赶至他家,火早已熄了。第二天谣言便传遍开封:“狄枢密家夜有光怪烛天”。知制诰刘敞听见这话,竟郑重其事地对权开封府王素说:“昔朱全忠居午沟,夜多光怪出屋,邻里谓失火而往救之。今日之异,得无类乎?”《宋史•狄青传》说:“青家狗生角”,也是关于他的一个谣言。光怪烛天和狗生角这类谣言,是说他家里有祥异,则无论他是否有做皇帝的企图,他都有做皇帝的潜质。而有做皇帝的潜质的人,自系危险分子。一般人如此看法,怎使他不忧惧呢?
他因为忧惧,所以遇事非常谨慎。有一次,一个狄仁后裔把狄仁画像和十几通告身送给他,说狄仁是他的远祖。他谢却此人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沈括《梦溪笔谈》)从此点看来,他是绝无非分之想的。如果他身为狄仁的后人,岂不抬高他自己的身份和门第?可惜他尽管遇事谨慎,并不能减轻举国上下对他的疑谤。时代环境如斯,千载之后的我们,也不禁为他叹息了。最后他郁郁而终,一代良将,落得这样的结局,这也就不难理解宋朝为何被外族屡屡欺辱的原因了。
徐达
明王朝的万里长城
徐达(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徐达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隶属于朱元璋部。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达一生刚毅勇武、持重有谋、军纪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明王朝的“万里长城”。
治军纪律严明
徐达严于治军。当时,元朝的官军非常腐败,毫无纪律可言,到处烧杀掳掠,许多起义军也“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明太祖实录》卷一四),经常发生违反纪律、侵害百姓的事情,最后无不相继败亡。
徐达吸取他们的教训,特别注意军纪的整顿,不仅要求部下听从号令“令出不二”,而且严禁他们骚扰百姓,“有违令扰民,必戳以徇”(《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占领应天后,徐达第一次奉命带兵出征时,为了严肃军纪,他和朱元璋设了一个苦肉计,用以教育全军将士。
在队伍临出发前,由朱元璋召集诸将开会,故意当众历数他“尝纵士卒之过”(《明太祖实录》卷四),宣布将按军法处置,再由李善长出面为他求情,让他保证今后一定严格约束士卒,并领兵攻打镇江,立功赎罪。将士听到这件事,个个暗暗告诫自己,决心严守军纪。结果,徐达带兵攻下镇江,军纪严明,没有出现烧杀掳掠的现象,社会秩序非常安定。附近的百姓听到消息,都盼着这支队伍能早日到来。此后,徐达每到一地,都要发布命令,申明军纪,如攻平江时令将士:“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克大都,“禁士卒毋所侵暴”(《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