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徐达“严戢部伍”,他的队伍纪律严明,不仅能服从指挥,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而且不侵扰百姓,因而深得群众的支持,战斗力也强,冲锋陷阵,攻无不克。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统帅,徐达不仅治军纪律严明,而且更注重严于律己,这也是徐达为将之道的精髓。
徐达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苦。在元末群雄并争之时,许多人一旦为将统兵,即“多取子女玉帛,非礼纵横”(《平吴录》),过着穷奢极侈的腐化生活。但徐达不贪女色,不好货利,在家住的是一所低湿狭小的房子,朱元璋几次想给他换一所较好的房子,他都推辞了,说:“天下未定,主上方宵衣旰食,臣敢以家为计?”(《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出征之时,则与士卒同甘共苦。有时军粮不继,士卒吃不饱饭,他就不饮不食,不进营帐休息。士卒生病负伤,他就前去探视慰问,给予医药治疗。“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
徐达为人谦虚,虽然战功累累,却从不居功自傲。每次“功成而还,拜上印绶,待命于家,略无几微矜伐之色”(《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朱元璋见他功劳那么大,住的房子却那么简陋,很过意不去,说:“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朱元璋的这所旧邸,是他过去做吴王时的府邸。徐达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功劳,固辞不受。有一次,朱元璋请徐达到那里去喝酒,把他灌醉了,蒙上被子,抬到床上去睡,想用这个办法强迫他接受这所府邸。徐达酒醒后,大吃一惊,赶忙下床,俯伏在地,连声呼喊:“死罪!死罪!”朱元璋见他这样谦恭,不好勉强,下令在这所府邸之前另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宅第,赐给徐达,并在宅第前立起一座大牌坊,刻上“大功坊”三个字,以表彰徐达的功勋。
徐达的优秀品德,受到朱元璋的高度赞赏。他感慨地说:“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
军事才能出众
徐达长于谋略。他虽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没有机会上学读书,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参加起义后,每逢带兵出征,在军中常“延礼儒士,说古兵法”(《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归朝之日,又“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由于勤奋好学、不耻下问,他熟知古代兵法,掌握了渊博的军事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善于通过战争学习战争,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作战经验,培养自己的军事才干。因此,他具有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善于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去战胜各种敌人,夺取战争的胜利。
徐达领兵作战,不仅敢打敢拼,而且“尤长于谋略”(《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有别于常遇春、胡大海等将领的匹夫之勇。
例如,洪武元年(1368年)攻占大都后,朱元璋命孙兴祖等留守北平(即大都),而令徐达与常遇春进取山西。北逃的元顺帝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令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北上,出雁门关,入居庸关以攻北平。徐达闻讯,对诸将说:“扩廓远出,太原必虚。北平有孙都督在,足以御之。今乘敌不备,直捣太原,使进不得战,退无所守,所谓批亢捣虚者也。彼若西还自救,此成擒耳。”(《明史》卷一二五,《徐达传》)于是,他引兵直趋太原。扩廓帖木儿在半路上得到消息,果然回师还救太原。徐达用精兵夜劫其营,扩廓帖木儿被打个措手不及,逃奔宁夏。明军占领太原,山西很快就被平定了。
第二年(1369年),徐达向陕西进军,攻克奉元路(今陕西西安),元守将李思齐逃奔凤翔,张思道逃往庆阳。明军进占凤翔,李思齐又逃到临洮。此时,诸将一致主张先攻庆阳,认为张思道的军事才能不如李思齐,庆阳也比临洮好打。但徐达却提出一个出乎诸将意料的计策,决定先打临洮,理由是:“思道城险而兵悍,未易猝拔。临洮之地,西通番戎,北界河、湟,取之,其人足以备战斗,其土地所产足以供军储。今以大军蹙之,思齐不西走胡,则束手就缚矣。临洮既克,则旁郡自下。”(《明史纪事本末》卷九)按照这个计策,他移师西进,一直打到巩昌(今甘肃陇西),再分兵两路。一路进逼临洮,李思齐见兵临城下,被迫投降。另一路攻占兰州,俘获大批人口辎重,尔后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攻占平凉。张思道听说李思齐已经投降,惊恐不安,逃奔宁夏。其弟张良臣以庆阳降,未久复叛。徐达指挥各路大军,把庆阳紧紧围困起来。经过三个月的围攻,庆阳城里粮饷断绝,张良臣部将开门迎降,明军入城,擒杀张良臣父子。陕西诸地于是悉定。
在起义初期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龙湾大战中,朱元璋精心设计了一个埋伏圈,以达到一举歼灭敌人的目的,他手下的谋士(包括刘伯温)和将军们对这一战术计划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没有一个人向自己的统帅提出异议,毕竟这个设伏的计划太完美了,他们梦想着敌人会顺从地钻入圈套……然而这时候,徐达站了出来,敏锐地指出了这一设伏计划的缺憾之处,他认为陈友谅是以强大的水军起家的,他凭什么会选择从陆地进攻而进入埋伏圈呢?正是徐达的提醒,朱元璋迅速修改了战术,从而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徐达在此时已经处于军事生涯中的成熟阶段,他不但明白战争应该怎样去打,还明白了应该怎样去获得胜利,他在军事方面运筹帷幄以及把握战局的大局感是其他军事将领望尘莫及的。
出众的军事才能是徐达获胜的最关键因素,也是他建立不朽功勋的关键。
远离朝廷党争
徐达为人正直、痛恨奸邪。他在朝中功高位显,深得皇帝信任,自然有人想与之结交,互为朋党,希望利用他在朝中的影响为自己谋取私利,当时的丞相胡惟庸就曾经想要把徐达拉入自己的政治集团,为自己牟利,而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徐达的鄙视,未能得逞。
胡惟庸,凤阳府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东南)人。早年随朱元璋起兵,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1372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独揽生杀黜陟大权。朝中大臣,如有触犯其私利者,辄加陷害打击,非置之死地不可。就连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刘基,也怕他三分。胡惟庸擅自决定官员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途之人与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送金帛、名马、玩物不可胜数。
在贪赃枉法的同时,胡惟庸还结纳党羽、结党营私,利用门下的故旧僚友结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小集团,对皇权构成了很大威胁。
徐达疾恶如仇,对胡惟庸的这种行为极为鄙视。胡惟庸看他功劳大、威信高,“欲结好于达”,他根本不予理睬。拒绝与其同流合污,并多次劝告朱元璋不要重用胡惟庸。徐达在后来牵扯万人的“胡惟庸案”中得以独善其身。
纳尔逊
英国皇家海军之魂
1758年9月29日,纳尔逊出生于英国诺福克郡伯纳姆索埔镇。1771年1月,12岁的他作为一名海军军校生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开始了长达35年的服役生涯。他勤奋好学,很快便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成为一名经验丰富而又能干的年轻军官。他比自己预定的目标提前一年通过了皇家海军上尉资格考核,并在1779年成为“欣琴布鲁克”号的舰长,晋升为海军上校,时年21岁。纳尔逊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是英国海军史上最先摈弃当时盛行的线式战术并开创海上机动战的将领之一,他在战术创新上享有盛名。他英勇无畏,能征善战,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命令旗舰率先攻入敌阵,而且为了激励士气,经常在甲板上直接指挥作战,因此多次身受重伤,被人们称为“残疾将军”。
拿破仑的宿敌
1798年5月,怀着亚历山大大帝般雄心的拿破仑指挥35 000人的军队,乘300艘战舰渡海远征埃及。这种孤注一掷的行动是拿全军性命同英国皇家海军豪赌。但是,拿破仑赢了,他顺利渡海打下了埃及。正逢春风得意之际,英军地中海分舰队司令纳尔逊却在尼罗河口的阿布基尔湾找到了掩护拿破仑的法国舰队。
阿布基尔是亚历山大港附近的一个小渔村。1798年8月1日,纳尔逊的地中海舰队发现法舰时,天色已近黄昏。法舰停泊在一片浅滩旁边,一边靠沙滩,一边倚海岸,正好堵在航道上,使敌舰无法插入。纳尔逊分析:航道起码得留下首舰转身的空隙,于是他打破夜间不能作战的惯例,下令攻击,英舰队从法舰和浅滩之间插入,紧贴着法舰开炮,法舰遭突然袭击,异常惊骇,仓促还击。除了5艘舰穿插外,其余9艘英舰向港湾方向开炮射击。海面上,到处响着隆隆的炮声,腾起橘红的火光,船板和帆篷在燃烧。晚10时,法国舰队司令布吕埃斯的巨大旗舰“东方”号被击中。这艘配有120门炮的战列舰是法国战列舰中最大的一艘。火焰引燃了“东方”号火药库,大爆炸把破片掀到天空,布吕埃斯当场阵亡。由于航道狭窄,法国战舰一时难于逃脱,处于被动挨打的惨状。8月2日,东方泛白,阿布基尔湾中到处是法舰残骸。13艘法国战列舰中,2艘被击沉,其余9艘被俘,只有战列舰“高贵”号和“吉劳姆”号乘夜黑在混战中逃走。两天前,在金字塔战役中获胜的拿破仑还扬扬得意,转眼间,全军都被困在埃及,他自嘲道:“好吧,咱们就得留在这儿了,要不就必须创造出古希腊、古罗马那样的丰功伟绩。”
此役,英国海军获得辉煌胜利,英军伤亡不到900人,而法军损失10倍于此。因为此次大捷,纳尔逊被英王晋封为男爵。而拿破仑对纳尔逊也是推崇备至,执政后,他命令在每艘法国军舰上,都要悬挂纳尔逊的画像。
面对劣势勇敢亮剑
圣文森特角海战是纳尔逊指挥的一场成功的大海战,在这场大海战中纳尔逊处于劣势,但他抓住战机,果断开战,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体现了他不惧困难,勇敢作战的性格。
圣文森特角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角,在现今的葡萄牙境内。18世纪末,欧洲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大批法国贵族逃往国外。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与欧洲各国处在战争中。
西班牙与法国媾和,给拿破仑提供了进攻奥地利的机会。为了挫败法军的进攻,英国海军派遣纳尔逊率领一支分舰队打击法军的海上补给线,他成功地破坏了法国同意大利之间的所有海上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然而,拿破仑突然挥师南下,一路打向热那亚和里窝那,打乱了英国海军的作战计划,英国海军统帅杰维斯海军上将不得不撤消对土伦的封锁,并命令纳尔逊掩护英国人员从来里窝那至厄尔巴。
杰维斯上将撤回了他在地中海的舰队,驶向圣文森特角以期阻止西班牙舰队北上。由于向厄尔巴的撤退,在地中海已没有了英国海军。杰维斯只有10艘军舰,他不愿冒险与西班牙开战。
从卡塔赫纳出发的西班牙舰队在2月5日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期望北上与法国舰队会合。不过,在强劲的东风下,西班牙舰队被吹进了大西洋,而没能按时到达目的地。纳尔逊2月11日也通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向西靠拢杰维斯的舰队。由于风向的改变,西班牙舰队再次改变航向,恰好迎上了英国的“密涅瓦”号,但当晚起雾,使夹在西班牙舰队中的“密涅瓦”号没有被发觉。第二天黎明,云开雾散,“密涅瓦”号驶向圣文森特角,期望尽快与杰维斯的舰队会合,报告发现西班牙舰队的重要消息。
纳尔逊在1797年2月13日终于与杰维斯会合,并登上了杰维斯的旗舰“胜利”号。当晚,杰维斯同纳尔逊等人进行了讨论,下定决心开战。
凌晨2时50分,英国舰队终于听到了期待已久的声音——西班牙舰队在迷雾中发的信号炮声,它就在15英里以外。5时30分,“尼日尔”号报告敌舰继续接近。二月的黎明寒冷而又云雾迷漫,英国舰队呈两列纵队的战斗队形,杰维斯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
战斗激烈地进行着,当英国舰队队形中的最后一艘战舰与西班牙军舰错过后,英舰队形形成了以“克罗登”号为首的一个“U”字形。此时,下风处的西班牙舰队也正全力企图与上风处的西班牙舰队会合,如果他们得逞,那么战场就会出现僵局,西班牙舰队就可以驶向卡迪兹了。下午1时5分,杰维斯发出信号“占领有利位置相互支援,紧咬住敌人。”
当时在“船长”号上的纳尔逊率三艘战舰在队形的末尾,他意识到必须阻止西班牙舰队的前进道路,不然一切努力就前功尽弃了。于是,他果断决定暂不执行杰维斯的命令,而是掉转船头冲向西班牙舰队的前方,拦住其去路。
西班牙舰队中拥有当时最大的水面战舰,装备130门主炮的战舰,还有三艘112门主炮的战舰,可以说有很强的火力。纳尔逊敢于违抗他的顶头上司的命令而果断地采取自己的行动,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如果行动失败,必将影响他的前程,而且还可能被送上军事法庭。
大约下午1时30分左右,英国舰队成功阻止了西班牙舰队的会合。2时35分左右,“卓越”号击中了失去战斗力的西班牙“木渡”号;然后,向另一艘西班牙战舰驶去,该舰的三根中桅杆已被打掉,在经过了一番抵抗后,它终于降下了西班牙国旗。很快,“卓越”号和“王冠”向“木渡”号发起了进攻,它的中桅也被打掉,这时“胜利”号也跟了上来,面对猛烈的炮火,它也不得不降下了旗帜。
纳尔逊的行动俘获了两艘西班牙战舰,它们(“尼古拉斯”号、“圣福若瑟”号)的投降使战斗基本上结束了。到下午4时,西班牙战舰“特立尼达”号在另两艘战舰的掩护下逃离了战场。
纳尔逊留在了占领的西班牙战舰上,接受从身边经过的英国战舰的祝贺,他回到“船长”号上,感谢米勒舰长的支持,并把西班牙舰长的宝剑赠给了米勒。
下午5时,纳尔逊把他的旗舰从“船长”号转到了“不屈”号上。此战后,纳尔逊被晋升为海军少将,并获得了勋爵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