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诸葛亮话锋一转,将矛头直指东吴群儒:“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步骘指出诸葛亮欲效张仪、苏秦的游说之举,诸葛亮却淡化张仪、苏秦二人的辩士身份,而突出其豪杰的本色,强调二人“皆有匡扶人国之谋”,点出儒者们无勇无谋,只知巧言论辩,实则贪生怕死的本质。
诸葛亮避开某些辩士为一已之利而游说的目的,在突出其“匡扶人国”大志的同时,也为自己表白,我为匡扶人国而来,你们却为葬送人国而辩,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陆绩以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无可稽考相诘,“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诸葛亮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轻蔑地一笑,“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诸葛亮此处提及此事,表面看来似为闲笔,实则颇有深意。怀橘之事本为尽心事孝之典范,然而毕竟是小儿所为,怀橘小儿之论必是小儿之见,自然“不足与高士共语”。
由于张昭是东吴重臣、第一谋士,诸葛亮采取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娓娓道来,严密防守之后大举进攻,使张昭无一言可对。对张昭的反驳洋洋洒洒、周密细致、丝丝入扣,而对以下诸儒则多以简洁明快的对答迅速结束战斗,不与其过多纠缠。
在整个过程中,诸葛亮的论辩艺术发挥得酣畅淋漓,他面对群儒潮水般涌来的诘难,沉着应战,或引经据典、或转换论题、或厉声责问、或反唇相讥,可谓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以韩信之谋,扬雄之死来作为论据帮助申明观点。对步骘的“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之论弃之不理,而从苏、张二人豪杰本色入手,转守为攻。对薛综则厉声责问:“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诸葛亮抓住儒者鼓吹忠孝为本的特点,以“君父”两个正大堂皇的字眼驳倒薛综,实在是击到了对手的致命之处,薛综自然“满面羞惭”。对陆绩,诸葛亮以不温不火的语调反唇相讥,指出其以出身论英雄的荒诞不经,使陆绩语塞。
而对严的“治何经典”之问,诸葛亮只以三句话回应,首先认为“寻章摘句”者为“世之腐儒”,并不能“兴邦立事”;进而举例,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皆有匡扶宇宙之才”,而并未死钻书本;最后总括为“舞文弄墨”只是书生所为。短短数语,有理有据,在一连串的古圣今贤的列举中反衬出书生的无用,从而使以治经典为荣的严低头丧气。
详略的不同、论辩方法的不同显示出诸葛亮的机动灵活。详答老辣者,略对浅薄者,挥挥洒洒、左右逢源、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着实令人叹服。
综观舌战群儒的整个过程,诸葛亮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应答、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江东群儒无言以对。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其娴熟的论辩技巧令人折服,堪称经典。
以身作则的表率
诸葛亮治蜀是刑法和德化并用。他能够以身作则。他的高风亮节同他的能力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景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诸葛亮工作勤谨,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又《三国志•杨戏传》注引《襄阳记》载诸葛亮主簿杨称诸葛亮“自校簿书,流汗竟日”。诸葛亮处理政务这样勤谨细致,一则可以使部属不易作弊和玩忽职守;二则可以了解下情,及时准确地处理政务。
第二,持身廉洁,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言:“亮自表后主曰……‘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第三,处事公正,《三国志•张裔传》:“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又《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亮与兄瑾书曰:‘乔(瑾次子,出继于亮)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第四,不受谄谀,如《三国志•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第五,虚心纳谏,如《三国志•董和传》载:“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的这些品行,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好的作用和影响,有利于他对蜀汉的治理。
对蜀汉的成功治理
诸葛亮治理蜀汉,首先是从建立法制开始的。在刘璋统治益州时期,地方豪强肆意妄为,使得国家政令无法实行下去。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厉行法规,赏罚分明,不久就改变了刘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的局面,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为了恢复国力,进一步安定人民生活,诸葛亮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实行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的方针政策,使得蜀汉的经济力量得到很大增强。他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水利建设,对原有的水利工程加强保护及利用,以求减少旱涝所造成的损失。为了保护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诸葛亮设立了堰官,并派一千二百名士兵对都江堰进行保护。
诸葛亮实行“务农值谷,闭关休民”等一系列措施,他劝告人民要丰歉互补,做到“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富国安家”(《诸葛亮集•文集•治人》)的目的。
治下的蜀汉民殷国富,甚至到诸葛亮死后,蜀汉破亡之时,朝廷粮仓里仍存粮四十万斛。诸葛亮对官吏要求严格,他任人唯贤,提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到各级机关中任职。诸葛亮任命蒋琬为东曹掾,费、董允为黄门侍郎,王连为屯骑校尉并兼任丞相长史,拜陈震为尚书;并任命当时有声望的名流大儒为各类官官。
而对于那些贪污不法之徒则毫不留情地进行罢免和惩办,以树立廉洁公正的风气。诸葛亮自己则做出表率,以影响周围的人。
诸葛亮生活非常节俭,他曾在给刘禅的奏疏中说过他自己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树、十五顷田地,从中生产的东西足够其家人的生活之用,他自己的一切费用,都是由官府供给,因此,不需要别的产业。诸葛亮责任感极强,做丞相的时候,不管什么时间,都是亲自批阅公文,十分认真仔细,即使劳累,也不肯轻易休息。他勤恳认真的做法,给蜀汉官员树立了榜样。
诸葛亮因为任重事繁,担心有关军国大计的措施不能保证全部正确。因此,他再三鼓励左右及部下随时指正自己的错误,他曾说:“要管理好国家,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的部下参事董和,有一次因为对诸葛亮处理事情不满意,先后与诸葛亮争论了十次,诸葛亮不但没有责备董和,反而加以表扬。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与他这种谦逊踏实的品格是密切相关的。
联吴伐魏是诸葛亮的一贯政策,在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就考虑如何打破吴蜀之间的僵局,重新修好,这样才能解除后顾之忧,集中力量平定南中。为此,诸葛亮派邓芝出使孙吴。
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了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民族关系上,诸葛亮虽然是以武力平定南中地区的少数民族叛乱,但是他坚持攻心为上、心战为主。公元225年春,在作了充分准备后,诸葛亮兵分三路,向南中展开进攻。出兵不久,南中地区叛乱首领雍被部下杀死,随后,孟获成了南中地区的首领。于是诸葛亮七擒孟获,七次将他活捉,又七次将他释放,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降蜀汉。这样,南中各地少数民族完全归附。

 

 

 

 

 

 

 

 

 

 

 

 


沙场点兵
金戈铁马锻造一代名将
勇者
战争是暴力的,更是血腥的,有句话说得好,“狭路相逢勇者胜。”勇代表着一种战争气质。面对危难勇敢亮剑,这才能称得上勇者,一代名将,往往都是经过战火千锤百炼的勇者。
他们都是在战场上浴血拼杀的将军。金戈铁马的血色疆场是他们最好的表演舞台,他们靠手中的剑创下了自己的不世之功。
霍去病
匈奴未灭 无以为家
汉朝能够取得对匈奴百年战争的最后胜利,除了卫青之外,骠骑将军霍去病在这场战争中也功不可没。在卫青如日中天的时候,霍去病并没有荫蔽于家族势力下过不学无术的贵公子生活,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功立业,最终创下“封狼居胥”的伟业,受到后世的敬仰和瞩目。

狂傲豪迈的性格

霍去病是卫青的姐姐卫少儿的孩子,他的出身和卫青极其的相似,霍去病也是其母与人私通生下的孩子,但与卫青少年时的遭遇不同的是,在霍去病懂事的时候,卫子夫已经入宫,卫氏家族正处在蒸蒸日上的上升期,所以霍去病虽然出生卑贱,但由于他舅舅卫青和姨母卫子夫的缘故,反而生长在了一个富贵的家庭环境中。可以说霍去病的出身经历了一个从“地上”到“天上”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来得太快了,以至于他几乎都没有感受过“地上”是什么感觉。
霍去病的父亲是在平阳王府做事的一名小吏,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如果事情按照正常逻辑发展的话,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却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在这样的家族大环境下,霍去病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卫氏家族的显赫改变了霍去病的物质生活,那舅舅卫青的建功立业则是在精神上大大地激励了霍去病建功立业的雄心,可以说正是卫青的影响没有让霍去病成为辛延年那首《羽林郎》中描述的浪荡公子。
卫青对霍去病的影响是巨大的,卫青通过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经过多次征战得到汉武帝的器重,特别是在元朔二年(前127年)发动漠南之役,更是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南地,受封为长平侯。这时的霍去病十二三岁,正是拥有梦想的年龄,看到舅舅取得的丰功伟绩,他充满了羡慕和佩服,舅舅成为了儿时霍去病的偶像和榜样。
小小年纪就在心里埋下了像舅舅那样建功立业的种子。天生聪慧的霍去病苦练本领,等十六七岁的时候已长成一个相貌英俊、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男子汉,因为是皇亲的缘故,很早霍去病就得到了武帝的赏识,并做了武帝的侍中官。也由于这样的缘故,霍去病身上傲气十足,可以说,除了舅舅卫青,他谁都不服。汉武帝想教他兵法,他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就是打仗的时候根据战场上的局面排兵布阵就可以了,不用学那些古老的兵法。从这句话可以窥出他是多么的自信。
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再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被武帝拜为大将军。
舅舅取得的巨大成功, 对霍去病是一大鼓励,同时也造就了他傲气十足的性格,对于兵家流传的经典不屑一顾,与其说是傲气,不如说成是在霍去病身上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自信,正是这份自信成就了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绩。
勇气和无畏的战斗灵魂
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再次带兵出击匈奴,未满18岁的霍去病不愿再做看客,主动请缨,恳求汉武帝准许自己随军出征,武帝见霍去病小小年纪就有如此为国出力的热情,就封他为嫖姚校尉,由卫青亲自选出800名壮士归他指挥,正式踏上了出征匈奴的征程。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信满满的霍去病一上战场就甩开大军几百里直插匈奴深处,寻找有利的时机攻击敌人。匈奴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么深的匈奴腹地会有汉军出现。这一仗,霍去病以800人斩杀匈奴2 028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得此战报,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大汉朝的又一员名将横空出世了。
我们回头再来看这一仗,在为霍去病的开门红喝彩的同时也不禁为他感到后怕,可以说霍去病这次能够一击制胜,运气占了很大的成分,毕竟只有800人就敢直插匈奴腹地,如果遇到单于主力将血本无归。但无论如何,霍去病成功了,他辉煌的首战赢得了汉武帝对他在军事上的信任,有心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带领800人的小部队能够取得丰硕的战果,那统率千军万马可以吗?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统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攻击匈奴。
这一战,霍去病自长安沿渭水河谷西进,在皋兰山与匈奴展开激战,杀卢侯雨王、折兰王。匈奴溃败,霍去病指挥军队追击,越过焉支山(甘肃山丹东南)千余里,俘获浑邪王子、相国、都尉等,歼敌9 000多人,战果辉煌。
经过这一仗,霍去病在军中的地位得到了确立,证明了他带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也为日后他封狼居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朔六年(前123年)漠南会战后,匈奴伊稚斜单于听从赵信的建议,撤兵到漠北,企图引诱汉朝军队穿过大漠北上,然后趁汉军人困马乏的时候以逸待劳,消灭汉朝军队。不料汉军却转攻河西,使匈奴的诱兵之计落空。恼羞成怒的伊稚斜单于,于元狩三年(前120年)春天发数万骑兵,分别从右北平、定襄两郡入犯,杀约千余人,企图借以激怒汉武帝,诱使汉军北进,在漠北予以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