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平定天下的良策。韩信问:“同您向东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羽。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羽。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谈谈项羽的为人。项羽一声怒喝,千百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摆弄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宠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愤愤不平。诸侯见项羽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
韩信接着说:“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破坏,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际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为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败?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子弟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的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羽。现在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复。”
在韩信的大脑中,帮助刘邦击败项羽的谋略早已想好,他只是在等待刘邦的礼贤下士,他希望自己辅佐的君王是一个能够礼贤下士,对自己的人格和才华足够尊重的人,所以他一直在等,等待并渴望着赏识自己的明主,萧何和刘邦的出现,最终让他如愿以偿。
背水一战的气魄
韩信担任汉军统帅后,百战百胜,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仗就是与赵国的井陉之战,这一战中韩信以两万汉军击败赵军二十万,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破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其中命令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翼发展,就是这一战略计划的重要环节之一。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汉要灭楚,就必须先剪除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点,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得到了刘邦的认同和批准。
公元前204年闰九月,韩信率军平定代地,活捉代国的相国夏说。战斗刚刚结束,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调往荥阳一带去正面抗击项羽的进攻。同年十月,韩信统率两万名新近招募的士兵,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二十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
赵王与成安君陈余领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陈余的谋士李左车跟陈余说:“韩信渡西河、掳魏王、擒夏说、血战阏与。现又有张耳加盟,准备攻下赵国,军队锐不可当。可是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砍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这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拨给我三万兵卒,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陈余是一介书生,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所以表示反对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至极,我们却避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最终没听李左车的计策。
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大胆引兵前来,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半夜选两千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从小路来到山坡上伪装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且告诫将士:赵军见我军出击,一定倾巢而出,你们就乘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汉军红旗。韩信召集将领们分析战局认为,赵军已先占据了有利的地势,他们在未见到汉军大将旗鼓之前,定会担心我们遇到阻险而退兵,是不肯轻易发兵攻打我们的。于是韩信派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摆出只有前进而无退路的绝阵,都大笑不已。天刚亮,韩信打起了大将军的旗号,击鼓进军井陉口。赵军果然出营迎击,大战良久,韩信、张耳弃鼓旗,佯装被打败,退到河边的军阵之中。赵军见状,果然倾巢而出追逐韩信、张耳,争夺汉军丢下的旗鼓。韩信、张耳退入河边阵地,水边的汉军迎战赵军,个个拼死作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这时韩信所派的两千轻骑兵,等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争夺战利品的时候,立即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旗帜,竖起两千面汉军的红旗。赵军久战不胜,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插遍了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逃。赵将虽斩数人,竭力阻止,却不见成效。这时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水(今河北槐河)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
韩信大获全胜,诸将前来祝贺,大家问道:“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川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却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说:“这是兵法上说的,你们没有认真领悟啊。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吗?而且我韩信手下的兵将又不是久经沙场的战士,兵法上说用没有作战经验的人去作战,非得把他们置于死地,让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战,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否则他们都会临阵脱逃,更不用说拼死一战了。”诸将听了都自叹不如,更加佩服韩信的用兵之术了。
在这场战役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水平高低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没有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终于使赵军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
诸葛亮
兼济天下的蜀汉贤臣
诸葛亮是蜀汉丞相,刘备军事集团的重要人物,在其出山辅助刘备之前就对汉末的政治局势作了透彻的分析,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说法。
诸葛亮才思敏捷,靠其三寸不烂之舌促成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他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对蜀汉的治理卓有成效,使客观条件相对处于劣势的蜀汉能够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与魏吴对抗,称得上是蜀汉的贤臣良相。
对时局的准确把握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此时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甘心寄人篱下,急切地盼望壮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
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道:“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四十七岁的刘备便不辞劳苦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他说:“汉朝的统治崩溃,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皇室蒙受风尘。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然而智谋浅短、办法很少,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告诉我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化州为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利低微,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战略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作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用兵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遇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杀向宛、洛二都,将军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酒水来欢迎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是难得的人才,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当时的形势是曹操已拥兵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若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便可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其二,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其三,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其四,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这也证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诸葛亮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也是行之有效的。
出色的论辩才能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后,横扫北方。在统一北方后,曹操将进攻的目标对准了刘备和孙权这两大军事集团。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唯有鲁肃力主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于是请诸葛亮来劝说孙权抗曹。正好这时刘备刚刚被曹操击败,需要孙权这一盟友共同抗曹,两家一拍即合,诸葛亮前往东吴促成孙刘两家联盟。而要想使结盟成功,须先驳倒那些东吴的主降派大臣,这也就引出了一段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论战,这一论战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出色的雄辩能力,让人折服。
鲁肃引诸葛亮见的这些东吴谋士,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首先发难的是有着东吴第一谋士之称的张昭。他嘲笑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而最终却使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
诸葛亮笑着回答:“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以大鹏自比,志在万里;将群儒比做群鸟,胸无大志。接下去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指出人染沉疴,当用和药、糜粥,而不可用猛药厚味,说明刘备取胜尚需时日。又进一步用事实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
此段诸葛亮以充分的事实为论据,对“自比管仲乐毅”之说予以论证,在凿凿事实面前,张昭的非难不攻自破。诸葛亮将刘备的暂时之败归于三个原因:一是刘备仁义,不忍夺同宗基业,不忍舍弃赴义之民,甘与同败;二是刘琮孱弱,听信妄言,暗自投降;三是刘备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之后引用汉高祖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作比较,说明刘备失利是暂时的,而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必然的。进而归纳出汉高祖的最终胜利靠的是韩信之良谋,突出自己在刘备兴复汉室大业中的重要作用。此段回答张昭“刘备得先生反不如初”之问,水来土掩,滴水不漏。以上皆为防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