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最新的研究意见认为,唐代已有蒸馏酒了。参见《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李华瑞《中国烧酒起始探微》一文。
住
研究居住生活离不开建筑。各种不同建筑形式,不仅造就了人们居住活动的空间,而且影响着居住生活的面貌或习俗。隋唐五代在建筑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城市建设和宗教建筑上。其他如私人住宅中园林的兴起、建筑技术中建筑构件定型化的趋势等,也都是当时建筑的特点。以下我们研究居住生活,将不去特别叙述那些建筑技术,而只注意与人们居住生活有关的部分,也就是从城市入手,通过各种建筑形式乃至家具、陈设等,来看看当时人居住生活的大小舞台及其环境。
唐王维《辋川图》(部分),绢本,设色
居住建筑的一般情况
一 城市、宫殿
宫殿与城市密不可分。城市特别都城的中心是宫殿,而宫殿的位置、状况不仅与皇族生活有关,而且影响着都市中其他人的生活。所以我们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又因为城市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中心,皇帝、百官、工商业者及其他各色人等都生活在城市中,因此有关城市的史料比较多,考古发现也比较多,这就使我们能够花较大篇幅来探讨这一问题。
隋唐五代的城市规划,基本上仍是一种棋盘式的封闭规划。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将密封式城市规划推向极至的同时,又开始向宋以后那种开放式的街道布局转化。隋唐的长安城,是上述棋盘式规划的典型。
隋大兴唐长安城的特点,首先是大,东西宽九千七百二十一米,南北长八千六百五十一米,周长约三十七公里。城中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宽一百五十米,而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横街宽达二百二十米,是现在北京东西长安街宽度的二倍至三倍。在这巨大的城市内,除去宫城、皇城和东市、西市外,其余的居民区被分成整齐的一百零八个长方块,称一百零八坊(实际上长安城的坊数是不断变化的,参见《增订唐两京城坊考》,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这就是所谓的棋盘式布局。一百零八坊各坊面积大小不一,最小的南北长五百米至五百九十米、东西宽五百五十米至七百米;最大的南北长六百六十米至八百三十八米、东西宽一千零二十米至一千一百二十五米。各坊的四面街也都很宽,约在一百米至一百五十米之间。《干𦠆子》曾记载了一个故事,说在崇仁坊的北街有上万人聚集一起围观一女子,可见街道之宽。
唐长安城里坊碑刻: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长安城规模宏大致使人口众多,估计城内大约居住着一百万人,其中有固定人口,也有流动人口,后者包括赶考的举人、赴选的官吏、上番的士兵,以及经商的商人、外来的使节等。在唐朝前期,由于运粮道路不畅,固定人口口粮的供应是个很大的问题,遇到灾荒,常常不得不流浪到四方去找饭吃,当时叫做“逐食”,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幸免。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关中地区遭到严重灾害,结果,“诏令任往诸州逐食”(《旧唐书•高宗本纪》)。流动人口的粮食供应也是个大问题,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的某一年,由于旱灾,无法保证流动人口的口粮,宪宗皇帝甚至下令暂时停止当年的各种选举活动,韩愈还为此写了篇辩解的奏状,叫《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他在文中说:“陛下怜悯京师之人,虑其乏食,故权停举选,以绝其来者,所以省费而足食也。臣伏思之,窃以为十口之家,益之以一二人,于食未有所费。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都计举者不过五七千人,并其童仆畜马,不当京师百分之一,以十口之家计之,诚未为有所损益”(《全唐文》卷549)。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长安人口有一百万,而光是来赶考的举人连同仆隶就有1万人。
唐长安城图
长安城的另一特点,是布局井然有序。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管理,以及更有效地保卫自己,改变了过去民居与宫殿官府混杂在一起的布局,将长安的宫殿区、中央衙署区与居民区严格区分开来。在唐代,长安城的宫殿区主要有三个,即正北的太极宫、东北的大明宫、东部的兴庆宫,一般将太极宫建筑群称为宫城。中央衙署集中在宫城南面,被称为皇城。宫城和皇城都有围墙环绕,各门都有士兵把守。进入皇城特别是宫城门,要凭“门籍”。门籍有两种:一种是当月有效,一月一换;另一种叫“长籍”,可长期使用,但每月也要登记。如果不该值班却以长籍入宫门,也算犯法。皇帝及其家属,主要生活在宫殿区。太极宫和大明宫是相通的,互相来往没有问题,就是大明宫与兴庆宫之间也有“复道”相连。所谓复道,是一种城墙旁边的夹墙,始修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宽处达二十余米,皇帝们在里面行走,外面看不见,这样可以确保安全。这条复道,还一直通到长安的游览胜地曲江。
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
太极宫宫殿区的北门叫玄武门,在唐朝前期皇帝生活特别是皇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于唐朝禁军中就护卫宫殿来说,最重要的是北军,而玄武门就由北军将领把守。谁控制了把守玄武门的北军将领,谁就掌握了政治斗争的主动权。唐太宗杀死兄弟、夺取政权的“玄武门之变”,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这一点。大明宫是唐高宗以后唐朝政治生活的中心,宫殿区的正殿是含元殿,举行最重大的典礼,一般常朝在含元殿北面的宣政殿。宣政殿的北面是紫宸殿,也叫便殿,是皇帝随意接见大臣的地方。宣政殿与紫宸殿之间有两道门,叫东西上 门。不要小看了这两道门,它划开了内朝和外朝,给宫廷生活以重大影响。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发生的“甘露之变”,反映了朝官和宦官的矛盾,宦官在这场斗争中获胜的原因之一,就是宦官抢在政变军队赶到之前,把文宗皇帝拥进了东上门,然后“门即阖,内官呼万岁者数四”(《旧唐书•李训传》),胜利心情跃然纸上。兴庆宫宫殿区,是唐玄宗兴建的,占有两坊地。兴庆宫的西南,盖有“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勤政楼面向南,前面有个大广场,玄宗常在这里设宴观乐。有一次大酺,百姓聚观,秩序混乱,金吾士兵挥棒如雨,不能制止,玄宗只好叫来京兆尹严安之,“安之到则周行广场,以手板画地示众曰:‘逾此者死!’以是终五日酺宴,咸指其地画曰‘严公界境’,无一人敢犯者”(《开天传信记》)。从兴庆宫宫殿区与周围坊市的关系看,这一处宫殿区是比较开放的。
现在看一个具体的宫殿。唐长安城大明宫宫殿区的正殿含元殿,无疑是当时最壮观的宫殿。它建筑在龙首原高岗上,高五十余尺,面阔十一间,左右立有栖凤、翔鸾两阁,形成为凹状。殿前有龙尾道,道“委蛇屈曲,凡七转”(《资治通鉴》卷201胡注)。《唐语林》说,含元殿是:“每元朔朝会,禁军羽杖宿于殿庭。金甲葆戈,杂以绮绣,文武缨佩,蕃夷酋长皆序立,仰观玉座,若在霄汉。”这种建筑,适应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生活的需要。
大明宫复原图
大明宫出土的莲花纹瓦当
与宫殿的相对集中相对应,长安城还出现了分区居住的倾向。这种分区居住,大部分是自然形成的,但也有少部分出自统治者自身的需要。
长安城东高西低,相差约三十米。低处常遭水灾,因此官僚们的住宅多集中在朱雀街以东。特别是大明宫、兴庆宫两处宫殿建在东北部和东部以后,那里更是成为官僚尤其高官们向往的地方。宰相如李林甫住平康坊、杨国忠住宣阳坊、元载住大宁坊、郭子仪住亲仁坊等,就都在大明宫和兴庆宫附近。因而可以说,长安城的东部是官僚居住区,西部则是庶民居住区,平民、举子、商人、手工业者多居住在这里。唐代有个靠精明发家致富的著名人物窦乂,他种树卖木材、收购麻鞋做法烛、买地建食店,很快成了大富翁,而他活动的嘉会坊、崇贤坊、延寿坊、西市,就都在长安城的西部。因此徐松《两京城坊考》说:“万年县(万年县领街东户口,长安县领街西户口——笔者注)户口减于长安。又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勋贵,由是商贾所凑,多归西市。”又说:“长安县所领四万余户,比万年为多,浮寄流寓,不可胜记。”讲的都是这种情形。
其他分区倾向还有以下一些:由于鸿胪寺在朱雀街西、以及西北角数坊多建有祆寺、大秦寺等,导致那一地区成为西域等少数族人集中居住区;翊善、来庭两坊因靠近大明宫,成为宦官集中居住区。隋炀帝还曾将魏、齐、周、陈的乐人子弟集中在一坊居住,人为地安排了一个乐人居住区。此外,造乐器者集中在崇仁坊;士大夫入道多在亲仁坊;凶肆等为丧葬服务的机构多在丰邑坊。从史籍看,还有鸡坊、客户坊、籍坊、僧坊、铜坊、徒坊、患坊等字样,显然这些也反映了某一类人集中居住在某一处的倾向。由于长安城太大,城的南部居民很少,《两京城坊考》说“自兴善寺以南四坊,东西尽郭,率无第宅。虽时有居者,烟火不接,耕垦种植,阡陌相连”,于是有些官僚的别墅就建在了城南。长安城的东南部是游览胜地,包括有慈恩寺、杏园、芙蓉园、曲江等。这样我们可以大致看出长安城分区居住的概况,即朱雀街东为官僚居住区,街西为庶民居住区,街西北一部为西域人居住区,城南多为农田、别墅,东南则为游览地。这种分区居住状况,就如同老北京所谓“东(城)富、西(城)贵、南(城)贫、北(城)贱”一样,反映了一种城市居住格局。
长安城还有一个特点,是封闭性强、便于控制。城里的居民区即每一坊都有高墙环绕,除去皇城南面四坊为避免冲了宫阙王气,因而只开东西二门以外,其他各坊都是四面开门。坊门由坊正负责开关,每天晚上鼓声一响,就准备关门,鼓响八百声,门就关上,再不许坊中人出坊。第二天五更二点自宫内“晓鼓”声起,诸街鼓顺序敲动,坊门就可开启。这鼓要敲三千下,到天亮为止。唐人小说《任氏传》说,郑六早晨从任氏宅出来想要回家,“及里门,门扃未发”,只好“坐以候鼓”,即等到鼓响门开才能出坊。各坊坊正如果违反规定开关坊门,就要受到惩罚。坊中设有宽约十五米的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形成十字街(但上述皇城南面的四坊只有东西大街),街内治安由左右街使负责。各坊在坊角处还设有武侯铺,由卫士把守,每铺的卫士依铺的大小不同有五人或三十人。这种铺,有些像现代的派出所。坊里与坊里的隔绝,限制了交往,对市民生活有一些影响。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李娃传》,就对此有所描述。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倡女李娃在平康坊租了间房待客,举子郑生喜欢李娃,就倾其所有,住在李娃处。一年后,郑生财尽,李娃将他骗至宣阳坊李姨处,自己退掉平康坊住房搬走。郑生回到平康坊,发现房锁人走,十分惊慌,急忙返回宣阳坊质问李姨。但这时天色已晚,坊门将闭,他只好卖掉衣服,住店暂息一宿。第二天,郑生赶到宣阳坊,才知李姨是李娃同伙,也已搬走。郑生打听不到李娃下落,穷困交加,只能乞食为生。一次要饭到安邑坊,被李娃发现,李娃救起郑生,最后帮助他考取了进士。从这篇小说可以看到,坊门的定时开关,影响了郑生寻找李姨。而且安邑坊就在宣阳坊旁边,只是由于坊墙的相隔,互相来往不多,才使得郑生找到李娃十分困难。难怪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诗叹其“隔墙如隔山”(《酬吴七见寄》)了。封闭而且整齐划分的坊里制,使长安的街道两旁满目皆是耸立的黄土墙。虽然各坊内相当热闹,但坊外的街景,却是十分单调的。
唐代的阙楼(懿德太子墓壁画)
以上介绍的城市和宫殿主要限于长安,其实隋唐的其他城市特别是各道治所也都很发达。当年,隋炀帝曾在江都修建过新奇豪奢的“观文殿”和“迷楼”,据《大业拾遗记》,观文殿前两厢为书堂,各十二间,每一间有十二个装书的宝厨,隋炀帝就分别在各间读书。二十四间书堂中,每三间开一方门,门垂锦幔,上有两个飞仙,门的底下有机关。当隋炀帝到来时,有宫人在前引导,宫人离门一丈远时脚踩机关,仙人于是下来揭开幔帐,然后再升上去,门扇打开,书厨也随之相继打开。这一连串的动作,都由一个机关操纵,很是奇妙。迷楼由浙人项升设计建造,“楼阁高下,轩窗掩映。幽房曲室,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回环四合,曲屋自通。千门万牖,上下金碧。金虬伏于栋下,玉兽蹲于户旁。壁砌生光,琐窗射日,工巧之极”(《迷楼记》)。其他如武则天在洛阳建造的通天宫,又叫明堂,史称其“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资治通鉴》卷205)。这座宫殿竟然高达近百米,真不知当时耸立在洛阳城中将是怎样的一种宏伟景象!到唐末五代,虽然北方战乱不断,南方却相对平静,各藩镇治所或各地方政权都城所在地都有长足发展。我们看福建王氏闽政权建的福州城,城由大城和南北夹城组成。大城周长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城墙高三十五尺,厚十七尺,外面包砖一千五百万片。城墙上建屋一千八百一十间,叫作“廊”。若干廊之间建一铺,置鼓报时,共三十铺。又有六个角楼,一个敌楼,敌楼高二十三层。整个布局严谨有序。五代时,南方各政权的君主们住在这样安全、严密的城内,更肆意挥霍,修建了一座又一座豪华的宫殿。例如南汉的昭阳殿,“用金为仰阳,银为地面,檐楹榱桷皆傅白金,殿下设水渠,浸以真珠。又琢水精琥珀为日月,列于东西玉柱之首”(《十国春秋》卷58);南熏殿“柱皆通透刻镂,础石各置炉燃香,有气无形”(同上)。闽国的东华宫,“以珊瑚为棁榆,琉璃为棂瓦,檀楠为梁栋,真珠为帘幕,范金为柱础”(同上,卷94);楚王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各长百尺,抱柱相向,己居其中,自言身一龙也”(同上,卷68)。这些宫殿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满足了帝王们奢侈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在客观上反映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宋刻唐兴庆宫图
隋唐五代大部分城市都与长安城一样,实行着封闭式的坊里布局。例如洛阳除宫殿和三市外,有一百零三坊。这些坊多为方形,每坊的面积比长安的坊小得多。洛阳的坊四周也有坊墙,坊中也有十字街。侍郎韦陟,就住在洛阳履信坊十字街西道北。洛阳坊分区居住的状况不明显,但也并非没有。例如道术坊就是隋炀帝集中了大量五行、占候、卜筮等后设置的,而且“设使检察,不许出入”(《两京城坊考》),以利控制。观德坊在唐初也是“唯内臣所居,长寿中敕不许他人居止”(同上)。除洛阳外,我们从史籍中还可以知道其他一些城市中坊的情形或坊的名字。例如吴县和长洲县各有三十坊;成都有花林坊、锦浦坊、金马坊、书台坊;长沙有鸡狗坊;越州有清道坊;幽州有来远坊、辽西坊、遵化坊;定州有博陵坊等。这些坊也与长安城一样设置坊墙,具有封闭性。所以隋朝不许汴州民居向大街开门,唐代定州也只有上元日才允许夜里开启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