⑫殷纣:商朝末代君主。又称帝辛。因荒淫残暴,后为周武王率军击败于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自焚而死。
⑬孟门:古隘道名。位于今河南辉县西。
⑭太行:即太行山。位于今山西平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⑮常山:本名恒山,西汉时因避文帝刘恒名讳而改,后世因之。为“五岳”中的北岳,位于今河北曲阳西北。
⑯太河:即大河,古指黄河。太,古作“大”。
⑰怠政:怠惰朝政;不理朝政。
⑱武王:指周武王。西周王朝建立者。姬姓,名发,周文王(昌)之子。
⑲崤函:峭,崤山,今陕西秦岭东段之支脉。函,指古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东北,因其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抵潼津,通名函关,号称天险。
⑳ 汧陇:汧(qiān),指汧山,位于今陕西陇县西南。陇、指陇山,六盘山南段之别称,位于今陕西陇县西北至陕、甘边境。
㉑终南:即终南山。今秦岭主峰之一,位于今陕西西安南。
㉒九原:郡名,秦置。唐代时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南。
㉓上郡:郡名,战国魏置。隋代时治所在今陕西富县。
㉔子婴:秦始皇之孙,秦二世胡亥兄长扶苏之子。秦相赵高杀死胡亥后,立子婴为秦王,在位仅46天,即投降了刘邦。后为项羽所杀。
㉕轵道(zhǐ—):古亭名。亦作“枳道”。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北。
㉖姚泓: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皇帝姚兴之长子。兴死后,他即帝位仅两年,便为东晋将领刘裕率军所灭。
㉗灞上:古地名。亦作“霸上”或称“霸头”,位于今陕西西安东。为古代咸阳及长安附近军事要地。
㉘五岭:即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之总称。位于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交界地区。
㉙三江:古代各地众多水道之总称,但因地不同而所指不一。本篇这里指江浙的吴淞江、钱塘江、浦阳江。
㉚沧浪:本指水呈青苍色。本篇这里借指东海。
㉛衡山:山名。即我国“五岳”之南岳,位于今湖南衡山市西北。
㉜吴王:本篇指三国时期吴国末帝孙皓。其统治专横暴虐,奢侈荒淫。晋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晋国出兵攻占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孙皓投降称臣,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归命侯”。故“吴王终于归命”句即指此事。
㉝陈主:本篇指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在其执政七年中,荒淫无度,不理朝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灭陈后,陈叔宝被俘至洛阳,死后被隋文帝杨坚封为“长城县公”。故本篇所称“陈主卒于长城”即指此事。
㉞巫峡:一称“大峡”,我国长江三峡之一,因巫山而得名。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到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约 45公里,长江横切于巫山主脉的石灰岩层上,峡谷特别曲折幽深。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于两岸,以“神女峰”(又称“望霞峰”)最为奇特景观。
㉟ 邛僰(qióng bó):汉代临邛、僰道的并称。辖境约当今四川邛峡、宜宾一带,后亦借指西南边远地区。
㊱泸溪:即泸水。指今金沙江在四川宜宾以上、云南与四川交界处一段。
㊲剑阁:古县名。位于今四川剑阁东北。剑门关即矗立于剑阁县北,自古以“剑门天下险”而闻名。
㊳刘禅(公元207—271年):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备之子,字公嗣,小字阿斗。公元223—263年在位。蜀国被魏国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
㊴李势:东晋十六国时期成汉国皇帝,建都于成都(今属四川),在位仅三年,被东晋灭亡。
㊵祐:义同“佑”,保佑。
㊶奚:这里作疑问词。何,什么。
[译文]
经典上说:有利的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但地利也像天时一样,是不可单纯依赖它的。
从前,三苗氏部族所居地区之大,西起洞庭湖,东到彭蠡泽,但他不修仁义道德,而被大禹所灭。夏桀所在的地方,左有黄河、济水,右有太华山,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但他治国不施仁政,最终被商汤所放逐。商纣王的国家,左有孟门关,右有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黄河经其南,但因他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终于被周武王所迫而自杀。秦国的土地,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汗山、陇山,终南山和太华山居其前,九原和上郡居其后,但因其国施行酷刑暴政,最终导致其王子婴于轵道亭投降了刘邦;十六国时期的后秦据有与秦国相同的地理条件,但因其帝姚泓不善国政,即位后仅两年,就被东晋军俘虏于灞上。三国时期的吴国所在地区,五岭在其南,三江在其北,左临东海,右靠衡山,但因其国严刑酷法,朝政不修,终于被西晋所灭,吴王孙皓投降称臣,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归命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占有与东吴相同的地理条件,但因其昏庸腐败,国势衰微,最终被隋军俘获至洛阳而死后封为长城县公。三国时期蜀国的分界是,左临长江巫峡之险,右靠临邛、僰道之地,南有泸溪做屏障,北有剑阁为险关,但当时由于丞相诸葛亮死后国中无英雄人物辅政,蜀后主刘禅最终没有守住国家而为曹魏所灭;十六国时期的成汉国皇帝李势据有与蜀汉同样的地理条件,但因其骄奢淫逸,不恤国事,也未能守住国家,最终被东晋所灭。
从以上这些历史实例可以说明,天时不能保佑荒淫无道的君主,地利也不能帮助昏乱衰亡的国家。地形的险要或平易,是依据不同人的利用才能发挥其险要或平易的作用的;地形没有绝对的险要与不险要,也没有绝对的平易与不平易。国家的存亡取决于君主的德行之好坏,战争的攻守方式则取决于地形之险易,唯有圣明的君主和智谋的将帅,才能守卫住自己国家的领土。地形条件对用兵作战所起的辅助作用,哪有绝对的险要与平易之分呢?
[解说]
《地无险阻篇》是继《天无阴阳篇》之后,为李筌《太白阴经》卷一《人谋上》之第二篇。如果说,《天无阴阳篇》是从分析“天时”与用兵作战的关系入手,着重论述人的谋略在战争中的意义和作用问题,那么,本篇则是从“地利”对用兵作战影响的角度,着重揭示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无险阻篇》与《天无阴阳篇》是立义相对而主旨同一的姊妹篇。《地无险阻篇》通篇主要阐明了两大重要思想观点:
第一,李筌认为,“地利”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是可充分利用而不可单纯依赖的客观因素;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存亡,关键不在于地形条件的险易,而在于统治者是否有道,是否实行仁政。
作者李筌在完全继承《孙子兵法•地形篇》关于“夫地形者,兵之助也”之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指出,“地利”虽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但它同“天时”一样,都是不可单纯赖以取胜的唯一条件。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观点。战争实践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战争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的,因而无一不受特定的天时、地利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所以,历来有作为的军事家无一不重视和研究天时和地利条件对用兵作战的制约与影响作用,把占有好的天时、地利条件视为攻取战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天时、地利等客观条件,对战争的胜负、成败只起辅助性作用,而战争胜负、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乃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李筌在充分肯定天时、地利对于用兵作战所起的辅助性作用的前提下,明确指出,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存亡在于德”,即在于统治者的“君主”是否有道和推行德政。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李筌以大量篇幅列举了历史上从夏商周到南北朝时期的许多败军亡国之实例,揭示出这些国家虽然都有“地利”之助,但都因为统治者的“君主”或“德义不修”、“修政不仁”,或“荒淫怠政”、“刑政苛酷”,或“时无英雄”、缺乏贤才,等等,而最终导致了败军亡国的悲惨结局。作者由此而得出正确结论说:“天时不能祐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这是十分正确的思想观点。此中之道理,着实令今人深省与借鉴啊!
第二,李筌认为,地形险易的作用不是绝对的,它是因人而变的,唯有"圣主智将"才能充分发挥地利条件对战争的辅助性作用。
地有险易,正如天有阴阳,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对地利作用的发挥程度,却是由于人的主观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作者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因而明确提出:“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无险无不险,无易无不易。”作者这里为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地利作用的问题,提供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李筌在首先肯定“存亡在于德”,而不在于“地之险易”这样的前提下,又进一步提出了“战守在于地,惟圣主智将能守之”的论断。其要旨是,战争的攻守方式运用得是否恰当有利,是取决于战争指导者是否能够对地形险易之利弊态势的正确取舍和充分利用。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就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式,运用什么样的作战方法。这就告诉我们,如何能够根据地形条件的险易利弊,而采取正确的作战方式和巧妙的作战方法战胜敌人,绝非是“昏君”、“庸将”所能做到的。唯有圣明的君主和智谋的将帅通过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地利"条件的客观作用来战胜敌人,从而保卫住自己的国家。李筌的这些思想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人无勇怯篇第三
[原文]
经曰:勇怯有性,强弱有地。秦人劲,晋人刚,吴人怯,蜀人懦,楚人轻,齐人多诈,越人浇薄①,海岱②之人壮,崆峒③之人武,燕赵④之人锐,凉陇⑤之人勇,韩魏⑥之人厚。地势所生,人气所受,勇怯然也。
且勇怯在谋,强弱在势。谋能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既言秦人劲,申屠⑦之子败于峣关⑧,杜洪之将北⑨于戏水⑩,则秦人何得而称劲?吴人怯,吴王夫差兵无敌于天下,败齐于艾陵⑪,长晋于黄池⑫,则吴人何得而称怯?蜀人懦,诸葛孔明撮⑬巴蜀之众,窥兵中原,身为僵尸⑭而威加魏将,则蜀人何得而称懦?楚人轻,项羽破秦,虏王离、杀苏角,威加海内,诸侯俯伏⑮,莫敢窥视,则楚人何得而称轻?齐人多诈,田横⑯感五百死士,东奔海岛,及横死,同日而伏剑⑰,则齐人何得而称诈?越人浇薄,越王勾践以残亡之国,恤孤老之众,九年灭吴,以弱攻强,以小取大,则越人何得而称浇薄?燕赵之人锐,蚩尤⑱败于涿鹿,燕丹⑲死于易水⑳,王浚㉑缚于蓟门㉒,公孙㉓戮于上谷,则燕赵之人何得而称锐?凉陇之人勇㉔……
所以,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能移人之性、变人之心者,在刑赏之间。勇之与怯于人何有哉?
[注释]
①浇薄:本篇这里指人情风气轻薄不朴实。
②海岱:指古青州地区。位于今山东渤海至泰山之间的地带。
③崆峒(kōng dòng):山名。位于今甘肃平凉西。亦泛指甘肃西部。
④燕赵:本为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的并称,本篇这里指其所在地区,即今河北北部及山西西部一带。
⑤凉陇:凉,指凉州。汉代时期其辖境约当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陇,指陇右地区,亦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其辖境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⑥韩魏:本篇这里指战国时期韩、魏二国的辖区,约当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及北部。
⑦申屠:复姓。周代时期申侯的后代,其支子居安定之屠原(位于今陕西合阳东),因以申屠为姓氏。
⑧峣关:古关名。故址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故又名蓝田关。
⑨北:败北,败逃。
⑩戏水:河水名。位于今陕西临潼东,源出骊山,北向流入渭水。
⑪艾陵:地名。位于今山东莱芜东北。
⑫黄池:地名。位于今河南封丘西南。本篇这里所称吴王夫差“长晋于黄池”,即指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与晋侯争夺霸主而位居晋国之上事,据《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系发生在春秋末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
⑬撮:聚合;集中。
⑭身为僵尸:谓死亡之身。本篇这里指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第五次率兵北攻曹魏,因操劳过度而病死于五丈原(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南)。
⑮俯伏:低头伏地。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
⑯田横:原本战国时期齐国贵族,秦末随从兄起兵重建齐国,并在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他不愿意向汉称臣,乃率党徒五百人逃往海岛,后在被刘邦召往洛阳途中自杀身死。
⑰伏剑:谓以剑自杀。
⑱蚩尤:传说中我国上古时代东方九黎族首领,后在与黄帝交战于涿鹿(位于今河北涿鹿东南),失败被杀。
⑲燕丹: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燕王喜之子。曾派遣壮士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未能成功。后秦军攻破燕国,其父将其斩首献给秦国。
⑳易水:即今河北西部大清河上游支流,因源于易县而得名。
㉑王浚:原文误作“王濬”,今据史改。西晋将领。官至宁北将军、青州刺史。后自领尚书令,“谋将僭号”(见《晋书•王沈传附王浚》)称帝,被后赵石勒执杀。
㉒蓟门:指蓟县(位于今北京城南)城门。
㉓公孙:指公孙渊,字文懿,三国时期魏国的地方割据者,于襄平(今辽宁辽阳)称燕王。后被魏将司马懿率兵攻杀。
㉔凉陇之人勇:清钱熙祚于此句后校注指出:“文澜阁本无此五字。张刻本(指清嘉庆年间张海鹏《墨海金壶》本)连上句云:‘则燕赵汗陇亦未必勇且锐也’。按:旧抄本此下空三十余格,盖原书残缺,传写者遂以意删改之。”钱说甚是。可见,“凉陇之人勇”句后原有缺文。故仍之,今以省略号标示。
[译文]
经典上说:勇敢和怯懦都是由人的天性决定的,刚强和柔弱都是由所居地域决定的。秦地人强劲,晋地人刚烈,吴地人胆怯,蜀地人懦弱,楚地人轻狂,齐地人多狡诈不实,越地人轻薄不厚重,海岱地区的人健壮,崆峒地区的人勇武,燕赵地区的人劲锐,韩魏地区的人忠厚。地理形势所产生的影响,为人的天性气质所接受,通常认为的勇敢与怯懦就是这样生成的。
(但要从军事的角度讲),士兵的勇敢或怯懦是取决于将帅谋略的成败,军队的强大或弱小则取决于整个形势的好坏。谋略高明,有利形势便会形成,在此情况下,怯懦的人也会变得勇敢;谋略笨拙,有利形势就会丧失,在此情况下,勇敢的人也会变得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