㉝范蠡:春秋末期军事谋略家、政治家、越国大夫。字少伯,楚国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曾助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其功成名就之后,乃激流勇退而离开越国到齐国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地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李筌本篇这里所引范蠡之言,出自《国语•越语下》,但与原文略异。
㉞孤虚:古代方术用语。一种以天干与地支相配而占测日辰吉凶的迷信活动。其法是:以十天干(甲、乙……庚、辛)顺次与十二地支(子、丑、寅……西、戌、亥)相配为一旬,所余二地支(戌、亥)称之为“孤虚”,与“孤”相对应者为“虚”。凡占得“孤虚”日,则认为不吉利,主事不成。据《史记•龟策列传》载称:“日辰不全,故有孤虚。”南朝宋裴驷《集解》对“孤虚”做了详细解释:“甲乙谓之日,子丑谓之辰。《六甲孤虚法》:甲子旬中无戌亥,戌亥即为‘孤’,辰巳即为‘虚’;甲戌旬中无申酉,申酉为‘孤’,寅卯即为‘虚’;甲申旬中无午未,午未为‘孤’,子丑即为‘虚’;甲午旬中无辰巳,辰巳为‘孤’,戌亥即为‘虚’;甲辰旬中无寅卯,寅卯为‘孤’,申酉即为‘虚’;甲寅旬中无子丑,子丑为‘孤’,午未即为‘虚’。”
㉟圣人:古时指智慧超凡的伟大人物。
㊱谲书:这里指专讲诡道以奇制胜的兵书。谲(jué),诡诈;权变。
[译文]
经典上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它根源于阴阳二气。阴阳既然已经形成,那么,违背它就要失败,顺应它就会成功。恭敬谨慎地向百姓传授农时,为的是使其掌握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的节气时令变化,而不是用来兴兵打仗的。
天地不是因为有了万物才存在的,而万物确是因为有了天地才出现的;阴阳不是因为有了万物才存在的,而万物却是因为有了阴阳才产生的。(《老子•第五章》说:)“天地是不讲什么仁慈的,对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而任其自生自灭。”因此,阴阳对于万物来说,又有什么情感可言呢?
火的性质是自然燃烧发热,但不是为了烧灼万物才产生这种性质;水的性质是自然浸湿滋润,但不是为了漂荡万物才产生这种性质。水与火都有其专一不变的性质,而万物遇到它们却各有不同的情况。阴与阳也有其专一不变的性质,而万物遇到它们却各有荣枯之别。倘若水火有情感的话,那么,就能使石头浮出水面,使木头沉于水底,使金属化为液流,使泥土变成坚石。(但事实并非如此。)可见,阴阳不能决定国家的胜败存亡、事物的吉凶善恶,这是十分明白的事情。
春风从东方吹来,地里的草木籽种就会发芽破土,但储藏在仓库中的粮谷却不能萌芽;秋天的严霜袭来,各种花卉都会遇寒而凋零枯萎,但得到遮蔽保护的草木却未遭到伤害。这说明,阴阳寒暑自然条件的作用,是随着人的谋略的实施而改变的,而人的谋略的成功与失败,哪里是阴阳寒暑所能改变的呢?
从前,王莽征召天下擅长兵法韬略的人有六十三家,全都编配在军中担任军吏,但到昆阳作战失败之际,恰逢巨雷狂风大作,屋瓦全飞,暴雨如注。当此之时,王莽军队的失败难道是其三门不发、五将不具吗?实乃其迷信于推亭亭白奸法,错以太岁、月建占卜时日吉凶之误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古代有个叫张伯松的人,正值战乱而离家住在军营中,因为贼寇迫近,营中的豪杰勇士都逃跑了,但张伯松却说:“今天是‘反吟’日,不利于出奔外逃。”不一会儿,贼寇来到,结果张伯松被杀,其妻子儿女被虏,财物被抢掠一空。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一书中说道:“最愚笨的人只知道躲避险恶的时日,而不知道躲避险恶的事情。”(张伯松因为禁忌阴阳时日结果被杀,)可见,阴阳对于人又有什么情感呢?
姜太公曾说:“选任贤才使用能人,不择吉日良辰而事情也会顺利完成;严明法制审行号令,不用占筮卜卦而事情也会吉祥如意;尊贵有功优赏勋劳,不必祭祀祈祷也会得到幸福快乐。”没有深厚高尚的德行,而仅以占卜日月星辰变化之数;不了解敌人强弱态势,而仅以侥幸心理希图天时有利;既无深谋又无远虑,而仅以观测风云变幻获得启示;既缺乏勇气又缺少力量,而仅以主观愿望企求于上天赐福;临敌畏怯而不敢出击,而仅以占卜龟筮之法求得吉凶之兆;士卒没有勇敢精神,而只想依靠求神拜鬼以期保佑;不会巧妙设置伏兵,而仅能任凭阴阳向背之说摆布,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无助于制胜,因而是不可取法的。)大凡天道鬼神之类,是视而不见其物,听而不闻其声,索而不得其状,指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既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又不可能制约人们的生死。所以,明智的将帅从来不取法这些东西,而众多的平庸将领却相信不已。
孙武说过:“明君圣主,贤臣良将,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其功业超出众人之上的,就在于他们能预先了解掌握敌情。而要事先了解敌情,不可用求神拜鬼的方法来获取,不可拿相似的事物作类比推测来得到,不可以凭借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作验证,而必须从那些熟悉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取。”吴起说:“了解和判断敌情,有不经占卜吉凶而能同敌人进行交战的,那是由于事先了解掌握敌情的缘故。”范蠡说:“天时对我不利,不可以兴兵打仗;人事对我不利,不可以兴兵打仗。”这里所说的“天时”,是指敌国发生水旱、虫蝗、霜雹和兵荒马乱等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对我而有利的时机,而不是方术家们所说的什么“孤虚向背之天时”。姜太公说:“智慧超凡的伟人之所以产生,是为了治理天下以匡正后世。因此,他们撰写了主张用诡诈之道以出奇制胜为内容的兵书典籍,而天道则对于用兵打仗是没有益处的。”照此看来,天道对于用兵作战又有什么阴阳向背可言呢?
[解说]
《天无阴阳篇》是李筌《太白阴经》第一卷《人谋上》之首篇。它从分析阴阳寒暑的天候气象条件与用兵作战的关系入手,着重阐述了人的谋略在战争中的决定意义和重要作用问题。
“阴阳”一词,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常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见于《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初始意义,是指阳光的向背,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暑,星辰的日月,人世的君臣、男女,等等。我国古代思想家由于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遂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中两种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物质力量,从而使阴阳这个概念成为我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中一对重要范畴。《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万物负阴而抱阳。”正确指明了阴阳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对立面。《周易•系辞上》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则进一步揭示了阴阳的对立与转化是宇宙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然而,到了战国末期,以齐国人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于是,把阴阳变成了和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说相结合的神秘概念。这样,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便形成了唯物与唯心两种对立的阴阳观。身处唐代中后期的兵学家李筌,他在完全继承前人唯物的阴阳观的基础上,运用阴阳这对哲学范畴分析和考察了天之阴阳寒暑与用兵作战的关系问题,深刻地阐明了如下重要军事思想观点:
首先,阐明了天之阴阳寒暑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而人的谋略计策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李筌从天地万物皆“本乎阴阳”而生这一根本规律的认识出发,正确指出,天之阴阳寒暑虽是万物生存与发展不可违背的自然条件(尤其在农业生产上更是如此),但对用兵作战来说却不是这样。他认为,天之阴阳寒暑,固然是用兵作战所无法回避的客观因素,但最终能够决定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的,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亦即人的谋略计策是否得到正确运用。作者继而以春风可使草木籽种发芽破土而出,但不能使仓库中的粮谷发芽;秋霜可使各种花卉凋败枯萎,但不能使受到保护的草木遭到伤害为例,进一步阐明了阴阳寒暑不但不能决定战争的成败,而且它对战争的客观影响作用,将会随着人的主观谋略的实施而有所改变,但人的谋略的成败却不是阴阳寒暑所能改变的。显而易见,李筌之所以用“天无阴阳”为题而立论,其意义恰在于此。
其次,阐明了破除用兵作战中的占卜祭祀、求神拜鬼等迷信活动对于赢得作战胜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李筌以汉末王莽因笃信卜筮、鬼神而导致昆阳作战之惨败,以及古代张伯松因禁忌阴阳时日而造成家破人亡之事为例,揭示了迷信占卜祭祀、求神拜鬼对用兵作战的危害性,以及破除此类迷信对用兵作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接着,作者在引录前人所论“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以及列举指斥了种种不思发挥人的主观谋略作用而专恃龟筮、鬼神等迷信行径之后,以唯物主义观点强调指出:“天道鬼神”是一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的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既“不可以决胜负”,又“不可以制生死”。因此,“天道鬼神”之类东西,是为明智将帅所不取法,而应坚决破除的。在迷信盛行的封建时代,李筌敢于冲决“天道鬼神”对兵家实施作战指导的束缚,其唯物主义的大无畏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和值得后人学习的。
再其次,阐明了预先了解敌情和正确选择进攻敌人的战略时机对于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了解和掌握敌情,是战胜敌人的前提条件。明于此理的李筌引述孙子的话指出:明君良将,他们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战胜敌人,其功业超越众人之上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预先了解和掌握敌情,而了解和掌握敌情,是“不可取于鬼神,不可求象于事,不可验之于度,必求于人。”(见《孙子兵法•用间篇》)作者指明了解和掌握敌情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应是从熟悉敌情的人那里去获取。李筌关于了解和掌握敌情的观点,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完全继承了孙子的理论,更在于他对“天时”概念做了科学的释义。他说: 所谓“天时”,是指敌国发生水旱、虫蝗、霜雹和兵荒马乱等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为我所用的击敌有利时机,而不是形形色色的方术家们所说的“孤虚向背之天时”。显而易见,李筌鉴此种“天时观”是唯物主义的,他所揭示的思想内涵,实质是指发动战争的时机选择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从其本原来讲,乃是物质的运动在军事领域的特殊表现;战争指导者要驾驭战争并获取胜利,必须从敌对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和指导战争。实践经验清楚表明,在已具备实施战争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对敌情确切掌握的前提下,战略进攻的时机选择是否恰当有利,将直接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成败。李筌关于“天时”即进攻敌人的战略时机问题的正确释义,完全摒弃了方术家们在此问题上的唯心主义的玄虚迷信色彩,无疑是应予充分肯定的一种历史进步。历史上大凡有作为的军事家和战争指导者,一般都善于选择战略进攻的有利时机,并指导战争直到胜利。南北朝时期的北周灭亡北齐的战争,就是能够充分体现正确选择战略进攻时机的成功一例。当时,北齐后主高纬十分昏庸庸败,致使奸佞擅权,贤臣良将受诛,天灾人祸,民怨沸腾,国家已呈“土崩之势”(见《北史•齐本纪下》)周武帝宇文邕适时准确把握此种有利时机,遂于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十月,亲率大军东征,以“破竹之势”(见《北史•周本纪下》),迅猛进攻,于次年正月攻占了齐都邺城(位于今河北磁县南),一举灭亡了北齐,为统一我国黄河以北地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周武帝宇文邕率军攻灭北齐的战争实践经验,充分印证了李筌关于深入了解敌情动态,准确适时把握战略进攻时机,对于赢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的论述的正确性,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地无险阻篇第二
[原文]
经曰:地利者,兵之助①,犹天时不可恃也。
昔三苗氏②,左洞庭③,右彭蠡④,德义不修,禹⑤灭之。夏桀⑥之居,左河济⑦,右太华⑧,伊阙⑨在其南,羊肠⑩在其北,修政不仁,汤⑪放之。殷纣⑫之国,左孟门⑬,右太行⑭,常山⑮在其北,太河⑯经其南,荒淫怠政⑰,武王⑱杀之。秦之地,左峭函⑲,右汧陇⑳,终南㉑、太华居其前,九原㉒、上郡㉓居其后,刑政苛酷,子婴㉔迎降于轵道㉕;姚泓㉖面缚于灞上㉗。吴之居,五岭㉘在其南,三江㉙在其北,左沧浪㉚,右衡山㉛,刑政不修,吴王㉜终于归命;陈主㉝卒于长城。蜀之分,左巫峡㉞,右邛僰㉟,南有泸溪㊱之障,北有剑阁㊲之险,时无英雄,刘禅㊳不能守;李势㊴不能固。
由此言之,天时不能祐㊵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无险无不险,无易无不易。存亡在于德,战守在于地,惟圣主智将能守之,地奚㊶有险易哉?
[注释]
①地利者,兵之助:语出《孙子兵法•地形篇》,但“利”字,孙子原著作“形”。
②三苗氏:我国上古时期的部族名。地处今河南南部、江西西部和湖南北部地区。
③洞庭:即今湖南的洞庭湖。
④彭蠡:即彭蠡泽,位于今江西鄱阳湖北。一说即今鄱阳湖。
⑤禹:传说中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如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一说名文命,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奉舜命治理洪水,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三十年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
⑥夏桀:中国奴隶社会夏朝的末代君主。名履癸。因其荒淫暴虐,商汤起兵将其击败于鸣条(位于今河南封丘东),放逐南方而死于南巢(位于今安徽合肥西南)。
⑦河济:河,黄河。济,济水。
⑧太华:指太华山,亦称“泰华山”。今称华山,位于今陕西华阳一带,为我国“五岳”(即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之西岳,著名风景名胜区。
⑨伊阙:古关名。位于今河南洛阳南之伊阙山上。
⑩羊肠:古地名。位于今河南林县一带。
⑪汤:我国商朝开国之君。亦称商汤、成汤、武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