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太白阴经》是一部创新意识颇强的兵学论著
《太白阴经》这一突出特色,除了表现在作者李筌对许多军事问题的探讨具有独到的阐发和创新意识之外,在兵学著述体例上亦有颇多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例如,李筌新辟《药方》卷目列于《太白阴经》第七卷中,结合唐代战争的实践经验,详细记述了部队行军作战中士卒与马匹的易发常见病、刀枪创伤以及中草药医治验方,开创了我国古代兵学著述史上“以医入兵”的先例,为我国古代军事医学科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如,李筌首次设置专卷,分别把《祭文》(卷七)、《杂占》(卷八)、《遁甲》(卷九)、《杂式》(卷十)等属于古代方术范畴的星角杂占、阴阳五行内容列人兵书范围,这在唐以前留存后世的大量兵书中是所没有的。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其所撰《汉书•艺文志》中,把古代兵家及其著述内容归类为"权谋者、形势者、阴阳者、技巧者”四大流派,并在阐述“兵阴阳家”时明确指出:“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颜师古注曰‘五胜,五行相胜也’),假鬼神而为助者也。”作为唐代兵学家的李筌,其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能把班固所论“四大类”兵法内容全面收入其《太白阴经》而使该书极具"兼容并包"之综合性鲜明特色,更在于他能遵循班固“假鬼神而为助者”之论,把星角杂占、阴阳五行等古代方术内容作为用兵者实施“诡谲”和“诳愚惑痴”(卷二《人谋下•选士篇第十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李筌以严肃的态度阐明他之所以对古代流传的方术“亦存而不弃”(卷八《杂占•风角占篇第九十》),其目的是“以备参考耳”(卷九《遁甲篇•总序》)。据此,李筌郑重告诫用兵者,对他所引入《太白阴经》中的古代各种方术内容,只“可博而解,不可执而拘也”(卷八《杂占•杂占总序》)。应当说,李筌对古代方术所持的认识和态度,是唯物主义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太白阴经》作为唐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卷帙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兵学论著,无疑应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该书主要价值意义有二:一是它的理论价值意义。《太白阴经》在继承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我国古典兵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唐代及其以前历代战争实践经验所总结和提出的富有创新与哲理的军事思想,诸如“人谋定胜负”的战争观,“富国强兵”的国防战略,“以法理兵”的治军思想,“道贵制人”的战争指导,以及贯穿于全书的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等等,不仅对唐以后军事思想的应用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分析和研究现代战争规律及其指导原则,仍然有其重要借鉴意义。二是它的学术价值意义。《太白阴经》首次把“人马医护”、“武器装备”、“军仪典制”以及“古代方术”等内容系统地纳入兵书范围,从而开创了我国古代兵学著述的新体例。这不仅对后世兵家著述起到了发凡启例的作用,而且其内容也多为后世兵家著述所采编。诚如清《四库全书总目•兵家类•太白阴经》所指出:继李筌之后的唐代“杜佑《通典•兵类》则取通论二家:一则《李靖兵法》,一即此经(按:经,当指《太白阴经》),其攻城具篇,则取为攻城具;守城具篇、筑城篇、凿濠篇、弩台篇、烽燧篇、马铺土河篇、游奕地听篇,则取为守拒法;水攻具篇,则取为水战具;济水具篇,则取为军行渡水;火攻具篇、火战具篇,则取为火兵;井泉篇,则取为识水泉;宴娱(按:娱,当为“设”)音乐篇,则取为声感人,是佑之采用此书”。值得着重指出的是,继李筌《太白阴经》之后,又有北宋曾公亮、丁度的《武经总要》,明代王鸣鹤的《登坛必究》和茅元仪的《武备志》,以及清以后的许多大型军事类书,都存录了《太白阴经》所列的上述内容,特别是存录了“古代方术”的资料。这一事实本身,不仅说明了后世兵家对把“方术”纳入兵书范围的著述体例的认同,而且证明了“方术”作为兵家实施“诡谲”和“诳愚惑痴”的一种手段,在古代军事斗争的实践中,有其存在与运用的价值性。这大概就是“方术”之所以为不少兵家认同,并且成为“上自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近它,受过它的摆布”,“深觉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甚大,对中国社会发展牵涉甚广;它所产生的正负面作用,都深深地镂刻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现实之中”(见《中国方术大辞典》刘逸生所作《序》,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7月第1版)的重要原因所在!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太白阴经》同其他许多古代兵学著作一样,也有宣扬“智者之使愚也,聋其耳,瞽其目,迷其心,任其力,然后用其命如驱群羊”(见《太白阴经》卷三《杂仪类•队将篇第二十九》)的愚兵政策(按:此唐代李筌《太白阴经》中的愚兵政策,实际源于春秋末年大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九地篇》),以及主张“凡人,观其外……以别其贵贱贫富”(卷三《杂仪类•鉴人篇第三十一》)的相面术(按:此李筌的相面术,实际源于东汉王充的《论衡•骨相篇》)等唯心主义糟粕。然而,微瑕不足以掩瑜。从总体上说,唐代著名兵学家李筌的《太白阴经》一书,以其内容丰富而颇具创新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辩证法,使其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兵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兵书,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史上一部值得充分肯定的哲学性著作。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唐代李筌《太白阴经》的时候,努力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历史实际,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加强军事战略指导,实现富国强军伟大战略目标,恰是发展无产阶级军事学术事业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太白阴经》
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说


太白阴经卷一人谋上

天无阴阳篇第一
[原文]
经①曰:天圆地方②,本乎阴阳。阴阳既形,逆之则败,顺之则成。盖敬授农时③非用兵也。
夫天地不为万物所有,万物因天地而有之;阴阳不为万物所生,万物因阴阳而生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④阳之于万物有何情哉?
夫火之性自炎⑤,不为焦灼⑥万物而生其炎;水之性自濡⑦,不为漂荡万物而生其濡。水火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差殊⑧;阴阳者一其性,而万物遇之,自有荣枯⑨。若水火有情,能浮石沉木,流金坚土⑩,则知阴阳不能胜败存亡、吉凶善恶明矣。
夫春风东来,草木甲坼⑪,而积廪⑫之粟不萌;秋天肃霜⑬,百卉具腓⑭,而蒙蔽之草不伤。阴阳寒暑为人谋所变,人谋成败,岂阴阳所变之哉?
昔王莽⑮征天下善韬钤
⑯者六十三家,悉备补军吏。及昆阳之败⑰,会大雷风至,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当此之时,岂三门不发、五将不具耶?⑱亭亭白奸⑲,错太岁⑳、月建㉑,误殆至如此。古有张伯松者,值乱出居营内,为贼所逼,营中豪杰皆遁。伯松曰:“今日‘反吟' ㉒,不可出奔。”俄而㉓,贼至,伯松被杀,妻子被虏,财物被掠。桓谭㉔《新论》曰:“至愚之人,解避恶时,不解避恶事。”则阴阳之于人有何情哉?
太公㉕曰:“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㉖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㉗而得福。”无厚德而占日月之数,不识敌之强弱而幸于天时,无智无虑而候于风云,小勇小力㉘而望于天福㉙,怯不能击而恃龟筮,士卒不勇而恃鬼神,设伏不巧而任向背。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生死。故明将弗法㉚,而众将不能已也。
孙武㉛曰:“明王圣主,贤臣良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不可取于鬼神,不可求象于事,不可验之于度,必求于人。”吴子㉜曰:“料敌有不卜而战者,先知也。”范蠡㉝曰:“天时不作,弗为;人事不作,弗始。”天时,为敌国有水旱灾害、虫蝗、霜雹、荒乱之天时,非孤虚㉞向背之天时也。太公曰:“圣人㉟之所生也,欲正后世,故为谲书㊱而奇胜,于天道无益于兵也。”夫如是,则天道于兵有何阴阳哉?
[注释]
①经:旧时对儒家著作的尊称,后泛指诸家(包括兵家)有代表性意义的典籍。这里可作“经典”解。
②天圆地方:语出《周髀算经》:“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又见《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③敬授农时:亦作“敬授人时”或“敬授民时”,语本《尚书•尧典》。句义是,恭敬谨慎地向百姓传授农时而使其掌握春耕夏除秋收冬藏的节气时令。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语出《老子•第五章》。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毕则弃而践之。
⑤自炎:自然燃烧发热。
⑥焦灼:焚毁;灼伤。
⑦自濡:自然浸湿滋润。
⑧差殊:差异;不同。
⑨荣枯:繁荣与枯萎。
⑩流金坚土:原文作“坚金流土”。从前句“浮石沉木”句式含义看,此句疑为“流金坚土”之误,故改。
⑪甲坼:谓草木发芽时种子外壳裂开。甲,甲壳;坼(chè),裂开。
⑫积廪:犹“积仓”。指贮存谷物的粮仓。
⑬肃霜:严寒霜冻。
⑭百卉具腓:语出《诗•小雅•四月》。百卉,谓各种花草。腓(féi),枯萎。
⑮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刘奭的皇后之侄,以外戚掌握政权,汉成帝刘骜时期封新都侯。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他毒死汉平帝刘衎,自称“假皇帝”,次年立仅两岁的刘婴为太子,号为“孺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莽政权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被绿林军所杀。
⑯韬钤:原本为古代兵书《六韬》与《玉钤篇》的并称,后因以泛指兵书,或借指用兵谋略。
⑰昆阳之败:指王莽军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在昆阳(今河南叶县)被绿林起义军刘秀等将领反击而惨遭失败之事,内容详见《汉书•王莽传下》和《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⑱三门不发、五将不具耶:三门、式卜术语。太乙、遁甲式皆以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八门中以休、生、开三门为吉,余皆为凶。故“三门”指休门、生门、开门。五将,太乙术语。指太乙为“监将”、文昌为“主目将”、始击为“客目将”,主目所生为“主大将”、客目所生为“客大将”。此五将值关、囚、挟、迫、格、对等则不发;若不值,则发;更遇开、休、生三门,则大吉。《后汉书•文苑列传•高彪传》载称:“天有太一(即‘太乙’),五将三门。”唐李贤注引《太一式》云:“凡举事皆欲发三门,顺五将。”
⑲亭亭白奸:指奇门遁甲术中的“推亭亭白奸法”,其内容见本书卷九《遁甲篇》和卷十《杂式•推神煞门户篇第九十七》所介绍的《推亭亭白奸法》。
⑳太岁:本为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又称“岁阴”、“太阴”。但阴阳术数家认为太岁有岁神,其所在的方位及与之相反的方位,均为凶方,忌兴造土木、迁徙、嫁娶等。
㉑月建:指旧历每月所建之辰。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的运转作为定季节的标准,将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份相配,用以纪月,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以此类推,逐次称建丑之月、建寅之月,直至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而星相术士则因月建以定吉凶之兆,此属封建迷信。
㉒反吟:术数家语。亦作“返吟”。古时术数家以人的生辰八字附会人事,而推算吉凶福祸的一种迷信说法。以木星与太阳相对谓“反吟”日,若木星与太阳相压则称为“伏吟”日,此二者皆被认为是凶象。其内容详见本书卷十《杂式•元女式篇第九十四》所介绍的《推伏吟返吟法》。
㉓俄而:亦作“俄尔”。谓不久,不一会儿。
㉔桓谭(前?—公元56年):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相县(位于今安徽淮北市西北)人。官至议郎给事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拘于章句。他极力反对谶纬神学,因其“极言谶之非经”(见《后汉书•桓谭列传》)被光武帝刘秀视为“非圣无法”(同上)之人,几遭处斩而幸免。他运用唯物观点,“以烛火喻人的形神”(见《新论•形神篇》),指出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其学说对后世无神论思想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在其稍后的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称赞桓谭的学说是“论世间事,辨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见《论衡•超奇篇》)其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可惜早佚。今传桓谭《新论•形神篇》,乃为南朝齐梁间僧祐《弘明集》卷五所收录。
㉕太公:指姜太公吕尚。李筌这里引录的太公所言“任贤使能”以下六句,见于《尉缭子》之《战威》和《武议》两篇,但皆未明确系太公所言。
㉖卜筮:古时一种占卜预测吉凶的迷信活动。用灼烧龟甲或兽骨所得兆象判断吉凶者称“卜”,用手攥数蓍草所得卦象判断吉凶者称“筮”。卜筮连言,则为“占卜”之通称。
㉗ 禳祀:古代一种除邪消灾的迷信祭祀活动。
㉘ 小勇小力:此句二“小”字,在本篇通“少”,谓缺少或缺乏。
㉙天福:谓上天所赐之福。
㉚弗法:谓不可取法。弗,不。法,取法,效法。
㉛孙武:我国春秋末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吴国将军。有著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本篇所引孙武曰“明王圣主”诸语,出自《孙子兵法•用间篇》,但与原文略异。
㉜吴子:即吴起(?一前381年)。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有谋略,善用兵。初为鲁将,继任魏将,因屡建战功,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魏文侯死后,遭陷害,逃奔楚国,任令尹,佐楚悼王实行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富强。楚悼王死后,被旧贵族杀害,致使变法失败。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著作《吴起》四十八篇,亦佚;今传本《吴子》仅存六篇,据郭沫若考证认为,此“大率西汉中叶时人之所依托”(见《青铜器时代•述吴子》)。李筌本篇这里所引吴子之言,出自今传本《吴子•料敌》,但与原文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