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述这十种各具特长人才的使用,必须尽量发挥其各自的才能,充分利用其特长。例如,进行谋划运筹的时候,使用“智能之士”;实施外交谈判游说的时候,使用“辩说之士”;对敌人实施离间之计的时候,使用“间谍之士”;深入敌国境内作战的时候,使用“乡导之士”;制造各种兵器的时候,使用“技巧之士”;挫败敌人锋芒,捕获敌人俘虏,防守危险地方,进攻强大敌人的时候,使用“猛毅之士”;袭击攻掠敌人的时候,使用“矫捷之士”;约期传递情报的时候,使用“疾足之士”;对敌攻坚作战的时候,使用“巨力之士”;诳骗愚惑敌人的时候,使用“方术之士”。以上这些针对不同敌情而使用不同特长的人才,就是任用人才所应着重掌握的原则,及选拔人才所应注意运用的方法。从夏、商、周三代君王之后,到春秋五霸称雄之始,凡是掌握了选士用人之道的,就会兴盛起来;而没有掌握选士用人之道的,就会走向衰亡。此种国家兴盛与衰亡之道,不在于君王的聪明才智如何,而在于其选拔人才是否能够做到人当其才、才尽其用!
[解说]
本章以《选士篇》为题立论,顾名思义,其中心思想是着重论述如何选拔各类具有专长的人才以为军事斗争服务的问题。综观全篇,作者李筌主要阐明了两个重要思想观点:
首先,阐明了“选士任才”之道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李筌开篇伊始便依据孙子“兵无选锋,曰北"(见《孙子兵法•地形篇》)的论断,明确指出,将帅统率百万之师对敌作战,如果没有“选锋”,即没有经过训练选拔而组成担负先锋作战任务的精锐部队,在前面为之冲锋陷阵,那么,自然是“智者无所施其谋,辨者无所施其说,勇者无所施其敢,力者无所著其壮”,其结果便无异于一个人独自闯荡天下,对整个战争的胜负并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作者还结合历史实际,进一步分析指出,从夏、商、周三代君王立国之后,到五霸称雄之始,都是沿着“得其道而兴,失其道而亡”的历史轨迹发展变化的,而此种国家“兴亡之道”,关键并不在于君王个人的“聪明文思”怎样,而在于君王是否能够坚持和推行“任才之道,选士之术”,“在乎选能之当其才也”。显而易见,在李筌看来,切实搞好“选士任才”工程,不仅对赢得战争胜利至关重要,而且是直接关系着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应当说,李筌的这一思想观点,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正确观点,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大力弘扬。
其次,阐明了“选士任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李筌认为,选士任才是以贯彻赏罚制度为指导原则,指明:“选士以赏,赏得其进;用士以刑,刑慎其退。”应当说,这是颇有道理的思想观点。
关于怎样“选士”问题。李筌结合历史经验指出,古代善于“选士”的将帅,都是在主帅所在的中军营门张贴悬赏令来进行选拔的,而一旦选中的人才,将帅不仅给以重赏,而且还要根据其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授予符合其本人实际情况的名号,以示区别不同类型和专长的人才。作者李筌列举了十类专长人才及其所授名号:对于有深谋远虑而超出常人之上者,授予“智能之士”名号;对于擅长辩辞和分化拉拢而能改变敌人企图者,授予“辩说之士”名号;对于能获取敌国君臣嫌隙、往来情报者,授予“间谍之士”名号;对于熟知山川地理情况者,授予“乡导之士”名号;对于会造各种兵器以利奇变诡谲者,授予“技巧之士”名号;对于能拉开六百斤强力弓箭或只身能捕虏、夺旗者,授予“猛毅之士”名号;对于骑术娴熟而立乘飞马可以左右奔突、跨越城堡、出入敌人营垒而不留形迹者,授予“矫捷之士”名号;对于擅长奔走而往返三百里不到一天者,授予“疾足之士”名号;对于力大能负六百三十斤而行走五十步不倒者,或者能负重二百四十斤可以行走者,授予“巨力之士”名号;对于善于运用五行、三式等方术,以天道、阴阳之说施行诡诈诳骗惑敌者,授予“方术之士”名号。可以明显看出,李筌所论列的十种“应选”人才,几乎涵盖了古代军队建设和实施战争需要的各类特殊军事人才。
关于怎样“用士”问题。李筌认为,选士的目的在于“用士”,而用士则应遵循“必尽其才,任其道”的原则。所谓“尽其才”,是说使用各类人才时要完全发挥其各自的特长和才能;所谓“任其道”,是说要根据不同情况和任务需要,而任用不同特长和才能的人去完成。例如,进行战略谋划运筹的时候,要使用“智能之士”;实施外交谈判游说的时候,要使用“辩说之士”;对敌人实施离间之计的时候,要使用“间谍之士”;深入敌国境内作战的时候,要使用“乡导之士”;制造各种兵器的时候,要使用“技巧之士”;实施摧锋捕虏、守危攻强的时候,要使用“猛毅之士”;对敌实施掩袭攻掠的时候,要使用“矫捷之士”;规定时限传递情报的时候,要使用“疾足之士”;对敌实施攻坚作战的时候,要使用“巨力之士”;对敌实施谁骗愚惑的时候,要使用“方术之士”,等等。
李筌把上述这种根据不同特长和才能而进行的“选士”,又区别不同情况和任务需要而相应“用士”的做法,称之为“任才之道,选士之术”。这是颇有见地的思想观点。关于“选士”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为兵家所重视,其论述屡见于兵书典籍。例如,《孙子兵法•地形篇》提出:“兵无选锋,曰北。”《尉缭子•战威篇》认为:“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吴子•图国篇》在论及作战编队问题的时候,明确提出把不同特长的五种人才各编为一队(每队计六百人,共五队合计三千人)而称之为“练锐”,并认为:“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六韬》则专门设置《练士》篇论列了十一种“练士”(练,这里通“拣”,义谓选择。练士,义同“选士”)。从上述四部先秦兵书所论及“选士”的内容,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以孙子为代表的诸多军事家已经较为深刻地认识到“选士”问题对于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另一方面也明显看到,他们所论及的“选士”内容,无论是《孙子兵法》所讲的“选锋”,还是《尉缭子》所讲的经过选择的“武士”,都仅仅局限于作战部队的编成人员的问题。虽然《吴子》把“选士”的范围扩大到由五种人员组成的"练锐",《六韬》则扩大到由十一种人员组成的“练士”,但从各种所选人员的命名称号和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来看,多数是指作战编成的“武士”,即为直接参战的人员。然而,唐代兵学家李筌在其《太白阴经》一书所列《选士篇》,则集中论列了十种各具不同特长和才能的“选士”,几乎涵盖了古代军事活动和战争实践的方方面面所需要的各类特种军事人才。显而易见,李筌对“选士”问题内涵之进一步深化和选拔军事人才范围的扩大,无疑是对以孙子为代表的先秦兵学家们的军事思想的重要发展。他所明确提出的关于选士用士“必尽其才,任其道”的指导原则和选用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引自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励士篇第十七
[原文]
经曰:激人之心,励士之气。发号施令,使人乐闻;兴师动众,使人乐战;交兵接刃,使人乐死。①其在以战劝战②,以赏劝赏,以士励士。
木石无心,犹可危③而动、安而静,况于励士乎?古先帝王④伯⑤有天下,战胜于外,班师校功⑥,集众于中军之门。上功⑦赐以金璋紫绶⑧,锡⑨以锦彩⑩,衣以缯帛⑪,坐以重裀⑫,享以太牢⑬,饮以醇酒⑭;父母妻子皆赐纹绫⑮,坐以重席⑯,享以少牢,饮以酌酒⑰。大将军捧赐,偏将军捧觞⑱。大将军令于众曰:“战士某乙⑲等,奋不顾身,功超百万,斩元戎⑳之首,搴㉑大将之旗,功高于众,故赏上赏。子孙后嗣㉒,长称卿大夫㉓之家;父母妻子,皆受重赏,牢席㉔有差。众士咸知。”
次功赏以银璋朱绶㉕、纹绫之衣,坐以重席,享以少牢,饮以酎酒;父母妻子,赠以缯帛,坐以单席㉖,享以鸡豚㉗,饮以酾酒㉘。偏将军捧赐,子将军㉙捧觞。大将军令于众曰:“战士某乙等,勇冠三军,功经百战,斩骁雄㉚之首,搴虎豹㉛之旗,功出于人,赐以次赏。子孙后嗣,长为勋给之家㉜;父母妻子,皆受荣赏㉝,牢席有差。众士咸知。”
下功赏以布帛之衣,坐以单席,享以鸡豚,饮以丽酒;父母妻子,立而无赏,坐而无席。子将军捧赐,卒捧觞。大将军令干众曰:“战士某乙等,戮力行间㉞,劬劳㉟岁月,虽无搴旗斩将,实以跋涉疆场,赐以下赏。子孙后嗣,无所庇诸㊱;父母妻子,不及坐享㊲。众士咸知。”
令毕,命上功起,再拜大将军,让㊳曰:“某乙等,忝列王臣㊴,敢不尽节㊵?有愧无功,叼受㊶上赏。”大将军避席㊷曰:“某乙等不德,谬居师长,赖尔之功,枭悬㊸凶逆,盛绩美事,某乙等无专善㊹。”退而复坐。命次功再拜上功。上功曰:“某乙等无谋无勇,遵师长之命,有进死之荣,无退生之辱。身受殊赏,上光父母,下及妻子,子其勉旃㊺。”退而复坐。命下功再拜次功。次功坐受曰:“某乙等少猛寡毅,遵师长之命,决胜负于一时。身受次赏,上光父母,下及妻子,子其勉旃。”下功退而复坐。
夫如是励之,一会㊻则乡勉党㊼,里勉邻,父勉子,妻勉夫;二会则县勉州,师勉友;三会则行路㊽相勉。闻金革㊾之声,相践而出㊿,邻无敌国,邑○51无坚城,何患乎不勉○52哉?
[注释]
①“发号施令”至“使人乐死”六句:语出《吴子•励士篇第六》。文中三“使”字,《吴子•励士篇》原著皆作“而”。
②以战劝战:谓以英勇奋战的精神勉励士卒作战。劝,劝勉;鼓励。
③危:高险;高耸。
④古先帝王:指古代帝王,或前代已故帝王。
⑤伯:这里通“霸”,谓称霸。
⑥班师校功:谓军队凯旋,论功行赏。班,还也;校(jiào),考论。
⑦上功:指上等功,或曰头等功。
⑧金璋紫绶:亦即“紫绶金章”,指有紫色丝带的金印。璋,通“章”;金璋,即“金章”,指金印(一说铜印)。紫绶,即紫色丝带。
⑨锡:赐予。
⑩锦彩(—cǎi):指色彩艳丽的丝织品。
⑪衣以缯帛:衣,本篇这里作动词,穿;着。缯帛(zēng—),丝绸的统称。
⑫重裀(chóng yīn):指双层的坐卧褥垫。裀,通“茵”,即褥垫、毡子之类。
⑬太牢:古代举行祭祀时候,凡具备牛、羊、豕(猪)三牲祭品的称为“太牢”,仅具羊、豕二牲者称“少牢”。
⑭醇酒:指味道醇厚的上等美酒。
⑮纹绫:一种薄而细、纹如冰凌、光如镜面的丝织品。
⑯重席(chóng—):指有层叠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的层叠多少表示其身份的高低。
⑰酎酒(zhòu—):指反复多次酿成的好酒。
⑱觞(shāng):盛满酒的杯子。亦泛指酒杯。
⑲某乙:称人或自称的代词。
⑳元戎:指主将或主帅。
㉑搴(qiān):拔取;夺得。
㉒后嗣:后代。
㉓卿大夫:即卿和大夫,后借指高级官员。
㉔牢席:指所享受的饮宴牲牢食品和坐席等次。
㉕银璋朱绶:指配有红色丝带的银印。银璋,即“银章”,指银质的印章。
㉖单席:指单层的坐垫。
㉗豚(tún):小猪。亦泛指猪。
㉘酗酒(shi一):滤酒。指过滤去糟的酒。
㉙子将军:唐代武官名,亦称“小将”,隶属于大将军之下而掌握布列行阵、金鼓及部署卒伍的副将或偏将。说见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四年》云:“子将,小将也,……资其分行阵、辩金鼓及部署。”
㉚骁雄:指勇猛雄武之将。
㉛虎豹:本篇这里喻指勇猛凶暴之将。
㉜勋给之家:指功勋之家。
㉝荣赏:犹“重赏”。例见《陈书•宣帝纪》:“近岁薄伐,廓清淮泗,摧锋致果,文武毕力……宜班荣赏,用酬厥劳。”
㉞行间(háng—):指行伍军阵之间。亦指战场。
㉟劬劳(qú—):劳累;劳苦。
㊱庇诸:庇护之;保护之。诸,本篇这里作代词,相当“之”。
㊲坐享:为前文“坐以单席,享以鸡豚”两句的缩语,指享受单席鸡豚的待遇。
㊳让:本篇这里指谦让,推辞。
㊴忝列王臣:谓愧为君王的臣子。忝(tiǎn),羞愧,有愧于。列,等列,列为。
㊵尽节:谓尽心竭力,保全节操。多用于赴义捐生之时。
㊶叼受:享受。叼,本谓用嘴衔物,引申谓享受到。
㊷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而立以示敬意,乃谓之“避席”。
㊸枭悬(xiāo—):谓斩首悬挂示众。
㊹专善:犹“专美”。谓独享美名。专,独享,独占。
㊺勉旃(—zhān):努力。多用于劝勉之时。旃,语助词,系“之焉”的合音字。
㊻一会:犹“一次”。本篇这里指一次赏功会。
㊼乡勉党:本篇这里的“乡”和“党”,皆指古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和基层组织。
㊽行路:指过路人,引申谓陌生人。
㊾金革:本指军用器械装备,这里借指战争。
㊿相践而出:义谓相继而出。相践,犹“相踵”,指足踵相继。
○51邑:古代有时用以称京城、国都,有时用以称封地、采邑。在本篇乃指诸侯国。
○52勉:清钱熙祚校注称:“张刻本此‘勉’字作‘勇’。”勉,本篇这里指尽力,努力。
[译文]
经典上说:要激发人们的决心,鼓励士卒的勇气。做到发号施令,能使人们乐于听从;兴兵打仗,能使人们乐于参战;冲锋陷阵,能使人们乐于效死。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用奋勇杀敌的精神去激发士卒作战,用奖赏军功的办法去鼓励士卒立功,以先进士卒为榜样去激励其他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