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荣立二等功的士卒,赏给他们配有红色丝带的银印和彩色丝绸衣裳,让他们坐在铺有双层坐垫的席位上,享用备有羊猪二牲的宴席,饮用多次酿造的酎酒;他们的父母妻儿赠给丝绸,让他们坐在铺有单层坐垫的席位上,享用摆有鸡、猪肉食品的宴席,饮用经过滤去糟的酗酒。由偏将军亲自捧着赏物给予荣立二等功的士卒,由子将军亲自举杯为他们分别敬酒。然后,大将军向众人发布号令说:“战士某某等人,他们勇冠三军,身经百战而立功,击斩了敌人骁将的首级,夺得了敌人猛将的军旗,其功勋高出于一般人,所以赐予他们二等奖赏。他们的子孙后代将永久称为‘勋给之家’,其父母妻儿都要受到荣耀和赏赐,只是所享用的饮宴和坐席位次有些不同罢了。请大家都要明了这一点。”
对荣立三等功的士卒,赏给他们普通的布帛衣裳,让他们坐在铺有单层坐垫的席位上,享用摆有鸡、猪肉食品的宴席,饮用经过滤去糟的翻酒;其父母妻儿站立一旁而没有赏赐之物和坐席饮宴。由子将军手捧赏物赐予荣立三等功的士卒,由士卒举杯为他们分别敬酒。然后、大将军向众人发布号令说:“战士某某等人,他们效力于行伍军阵之间,长年累月不辞劳苦,虽然没有夺旗斩将之功,确有跋涉疆场苦战之劳,所以应当授予三等赏赐。他们的子孙后代没有荫袭庇护,其父母妻儿没有饮宴和坐席。请大家都要明了这一点。”
大将军分别向众人发布号令之后,又命令荣立头等功的士卒起立再次拜谢大将军,并谦让地说:“我们某某等人,愧为君王的臣子,怎敢不尽心竭力以保全节操呢?但惭愧没有建立功勋却受到如此头等奖赏。”大将军听后离席而起立说:“我某某等人无德无才,愧居统帅之位,全靠你们的功劳,消灭凶顽叛逆,如此盛大战绩和美好事迹,我等不应独占美名。”荣立头等功的士卒退回原位坐下。大将军又命荣立二等功的士卒起立再次拜谢头等功荣立者;头等功荣立者说道:“我们某某等人、无勇无谋,遵循大将军的命令,唯有奋勇前进而拼死杀敌之荣,没有畏敌怯战而后退求生之辱。如今身受特殊奖赏,上光耀父母,下荣及妻儿。咱们大家共同努力吧!”荣立二等功的士卒返回原位坐下。大将军又命荣立三等功的士卒起立再次拜谢二等功荣立者;二等功荣立者坐在原位上接受拜谢,并说道:“我们某某等人,缺少勇猛刚毅,只是遵循大将军的命令,在决定胜负的战场上一时打了胜仗,如今竟身受二等奖赏,上光耀父母,下荣及妻儿。咱们共同努力吧!”于是,荣立三等功的士卒退回原位坐下。
像这种奖励将士的盛大论功行赏活动,举行一次,就可以使同乡人勉励到同党人,同里人勉励到近邻人,父母勉励儿子,妻子勉励丈夫。举行两次,就可以使同县人勉励到同州人,师长勉励到朋友。举行三次,就可以使过路的陌生人互相勉励。这样,遇到战时,士卒们一听到金鼓之声,就会争先恐后地相继出战杀敌,从而就能确保毗邻没有匹敌的国家,敌国没有坚固的城防,难道还用担心将士不努力奋战吗?
[解说]
本章以《励士篇》为题立论,其中心思想是论述如何激发军心士气,鼓励将士奋勇杀敌,以赢得对敌战争胜利的问题。励者,激励,勉励也,引申谓振奋。士者,这里有广狭二义:狭义指士卒或武士;广义则泛指军人,包括军官和士兵两个阶层的军人。通观全篇可以看出,作者李筌主要阐明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阐明了实施奖励军功制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李筌认为,在实施军事活动和战争实践中,将帅发号施令之所以能“使人乐闻”,国家兴兵打仗之所以能“使人乐战”,两军交兵接刃之所以能“使人乐死”,其中之重要原因就在于实行了“以战劝战,以赏劝赏,以士励士”这种奖励军功制度的结果。为了进一步说明军心可以激发、士气可以鼓励的道理,作者李筌以“木石”为例作比喻,指出:“木石无心,犹可危而动、安而静,况于励士乎?”这就是说,木和石虽然是没有思想意识之物,但加之以一定外力,将其放在高危之处尚能向下滚动,而将其置于平地则能静止不动,更何况是激励有血有肉有思想意识的广大将士呢!这就生动形象而又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奖励军功制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它能“激人之心,励士之气”,从而才能确保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
二是阐明了奖励军功的具体实施办法及其目的性。李筌依据《吴子•励士篇》所论述的原则意见,结合历史经验和唐代现实情况,提出了奖励军功的具体实施办法,就是出征部队每战得胜归来之后,要校功"集众于中军之门",即在主帅所居之中军营门举行论功行赏宴会。与会者除了参战部队将士之外,还邀请立功人员的父母妻儿参加。作者这里所阐释的庆功宴会程式,不但要比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所述内容更为具体详细,而且庆功宴会的气氛更加热烈活跃。授奖仪式开始后,由主帅大将军发布颁奖令,通报立功者的功勋等级、主要事迹和相应的赏赐及饮宴内容,以及他们各自的父母妻儿所得赏赐和饮宴内容。然后,再由各等立功受奖人员与将帅先后讲话,互相勉励,互相支持,充分体现了官兵之间团结友爱的融洽关系和相互促进的可贵精神,从而使庆功宴会气氛达到高潮。使人读后颇受感染,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李筌所提倡的论功行赏宴会,其目的不单是用来激励军心士气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也是为了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所以,他认为,举行一次这样的庆功宴会,即可达到“乡勉党,里勉邻,父勉子,妻勉夫”;举行两次这样的庆功宴会,“则县勉州,师勉友”;举行三次这样的庆功宴会,“则行路相勉”,人人将受到激励和鼓舞。于是,在广大民众高涨的爱国热情的感召之下,一旦发生战争,那么,部队广大将士必将是“闻金革之声,相践而出”,为打败敌人、赢得战争胜利而英勇奋战。从而便可确保自己国家呈现“邻无敌国,邑无坚城”的无与匹敌的强大国势。
李筌本篇所论激励和鼓舞军心士气的问题,实质上是探讨古代治军实践中如何提高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的问题。作者所提倡的通过举行以庆功颁奖宴会为形式、以达到“激人之心,励士之气”为根本目的之做法,实际是中华民族代代相继的传统做法,这对我们今天实施治军强国战略仍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人民解放军自创建之日起,不仅继承了这种历史传统,而且赋予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新内容,使开展立功创模运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曾开展过政治上比进步,战斗中比勇敢、比战果的竞赛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部队,开展了以战斗、生产和做群众工作为主要内容的评选英雄模范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部队相继开展了以“为人民立功”、“人人立功,事事立功”为内容的群众性立功创模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官兵英勇杀敌的积极性,全军涌现出许多英雄集体和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全国解放后,为了表彰全军各条战线上的英模人物,激励全国军民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中央先后于1950年9月、1987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极大地推动了立功创模运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全军作战、训练、科研、施工、生产、教学、平叛平暴、抢险救灾、守卫边海防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在2007年8月1日我军创建80周年纪念日的那天,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80年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深刻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建设的宝贵经验,高度评价了人民解放军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指明了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前进方向。通过这次全军英模代表大会的成功召开,八年来,我全军广大官兵积极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号召,掀起了学习英雄思想、走英雄道路、创英雄业绩的热潮;全军上下更加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有效地履行了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了国防和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更好更快地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更新更大的贡献。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鲜明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引领人民军队开启了强军兴军新的伟大征程。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面对国家和军队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新考验,面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和使命任务拓展的新要求,如何树立起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崭新形象,才能担负起强军重任,这是摆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2014年10月31日,习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出庄严号召:要适应强军目标要求,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显而易见,有灵魂是根本,有本事是核心,有血性是关键,有品德是基础。习主席关于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重要论述,既是赓续血脉的历史昭示,又是继往开来的时代要求。它从四个维度深刻而清晰地描绘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时代风貌,庄严而郑重地赋予了大国军人应有的责任担当。这为全党、全军培养堪当强军重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所以,习主席的号召一出,立刻激发全军官兵争做“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热潮。我们深信,在习主席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庄严号召指引下,我人民解放军不仅能够担当起强军兴军的伟大目标,而且一定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参见新华社、解放军报记者刊发的《培养造就新一代革命军人》,2015年8月1日《解放军报》第2版)。从而,为实现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伟大战略规划蓝图,做出人民军队应有的更加辉煌的贡献。
刑赏篇第十八
[原文]
经曰:有虞氏画衣冠、异章服①,以刑辅缪②,而奸不犯,其人醇③。汤武凿五刑④,伤四肢,以缪辅刑,而奸不止,其人淫⑤。有虞非仁也,汤武非暴也,其道异者,时也。
古之善治者,不赏仁,赏仁则争为施而国乱;不赏智,赏智则争为谋而政乱;不赏忠,赏忠则争为直而君乱;不赏能,赏能则争为功而事乱;不赏勇,赏勇则争为先而阵乱。夫蒞众⑥以仁,权谋以智,事君以忠,制物以能,临敌以勇,此五者,士之常。赏其常则致争,致争则政乱,政乱则非刑不治。故赏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所由生;刑者,忠信之戒,而禁之所由成。刑多而赏少,则无刑;赏多而刑少,则无赏。刑过则无善,赏过则多奸。
王者,以刑禁,以赏劝,求过而不求善,而人自为善。赏,文也;刑,武也。文武者,军之法,国之柄。明主首出,庶物⑧顺时,以抚四方,执法而操柄⑨,据罪而制刑,按功而设赏。赏一功而千万人悦,刑一罪而千万人慎;赏无私功,刑无私罪,是为军国之法,生杀之柄。故曰:能生而能杀,国必强;能生而不能杀,国必亡。能生死而能赦杀⑩者,上也。
刑赏之术,无私常公于世以为道。其道也,非自立于尧舜之时,非自逃于桀纣之朝。用得之而天下治,用失之而天下乱。⑪治乱之道,在于刑赏,不在于人君。过此以往⑫,虽弥纶⑬宇宙,缠络万品⑭,生杀之外,圣人错⑮而不言。
[注释]
①“有虞氏画衣冠、异章服”至“而奸不犯”诸句:语本《史记•孝文本纪》,又见于《慎子•逸文》。有虞氏,传说中的我国远古时代部落名,舜为其部落领袖。相传上古有“象刑”,即以异常的衣着象征五刑以示惩戒。犯人穿着画有特殊图文为标志的不同衣冠代替刑罚,因以称为“画衣冠、异章服”。章服,古代以日、月、星辰、龙、蟒、鸟、兽等图文作为等级标志的礼服。每图为一章,天子十二章,群臣按品级以九、七、五、三章递降,故名“章服”。
②以刑辅缪:原文作“以州辅牧”。钱熙祚校注云:“文澜阁本作‘以刑辅缪’,以下文考之,当是。”述古堂抄本同文澜阁本。今从钱说和述古堂抄本改。缪,本篇这里通“勠”。而勠乃系“戮”的异体字(说见《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故“缪”这里借为“戮”,意谓杀戮。
③醇:本篇这里指人的道德风尚淳厚质朴。
④五刑:指秦以前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酷刑。墨,即在脸上刺字,且涂以黑色,故名;劓(yì),即割鼻子;剕(féi),断足;宫,指男子割势、女子幽闭,即毁坏男女的生殖器官和生殖机能;大辟,指杀头,即处以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