⑱屈诸侯者以言:句义谓征服诸侯要用离间手段。言,这里谓离间。说见《礼记•缁衣》“毋以远言近”句,清汪远孙《国语考异发正古注》卷八注引《尔雅•释诂》云:“‘言,间也’。‘远言近',即《左传》'远间亲'也。以此间彼曰间。"
⑲攻其爱:进攻敌人所爱重之处。敌人爱重之处,也就是敌人的重要部位。
⑳捣其虚:进攻敌人的空虚之处。捣,谓冲击;进攻。
㉑多其方:谓多方向进攻敌人。
㉒从随:被动地随从于后。亦即被牵着鼻子走的意思。
㉓分备:谓分散兵力处处防守。
㉔并兵:谓集中兵力。
㉕佚:通“逸”。谓安逸。
㉖权算:谓谋划运筹。权,权衡;谋划。算,筹算;运筹。
㉗怀袖:犹“怀抱”,或“怀藏”。
㉘寰海:海内,四海。引申谓天下。
㉙“五寸之键,能制阖辟”:语本《淮南子•主术训》“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键,指门的插销。阖辟,谓闭合与开启。
㉚方寸之心:指心脏。因心脏处于胸中方寸间,故称。
㉛曲成万物而不遗:语出《周易•系辞上》。唐孔颖达疏曰:"言圣人随变而应屈曲委细,成就万物。”可见,曲成,指多方设法而使有所成就,或曰委曲成全。句义谓圣人能随机应变以成就万物而不使其遗漏。
[译文]
经典上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以信义待人就不能树立起威望,不遵循阴阳变化规律就不能取胜,不懂得奇正之术就不会布列战阵,不运用诡诈之道就不能与敌交战。谋略蕴藏于心中,战事表现在外部,如果心中的谋略与外部的表象显露相一致时,作战就要失败;如果心中的谋略与外部的表象显露不一致时,作战就能胜利。
(诚如《孙子兵法•计篇》所讲,)“用兵打仗之事,是以实施诡诈为原则的。因此要做到:能打时却向敌人伪示不能打,要打时却向敌人伪示不想打。”内心谋划大的作战计划,而表面上却显示为小计划;内心谋划着要攻取敌人,而表面上却显示给予敌人。以假乱真使敌人迷惑,实施诡诈使敌人猜疑。由于真伪不辨,敌人就无法分清我军力量的强弱。这样,就可以使我军隐蔽得像清澈的天空一样没有形迹,像深沉的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如能做到这样,那么,即使运用阴谋之术也无法推断,求助于鬼神也难以知晓,使用各种方术也不能识破,用卜筮算命也占不出吉凶,更何况对一般将领而言呢!
凡是善于指挥作战的人,其胜与败的结局都是发生在两军对垒的交战之中。然而,他们的谋略计策是隐蔽而不能有征兆的,他们的取胜条件是敌人所不能察看到的。能说会道而不能身体力行的人,是国家的祸害;能够身体力行而不善于辞令的人,是国家的有用之才。所以说,最好的谋略计策是不能随意说出的,重要的军事行动是不能向外暴露的。这是微妙神秘的啊!因此,要能做到通晓天地变化的规律全面了解万物的情状。
所以,对于贪婪的敌人,要用利益引诱他,使其贪欲难以满足;对于强大的敌人,要用卑词麻痹他,使其更加骄傲自满;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要用离间手段破坏他,使其内部离心离德。敌人贪心不足就缺少公正廉明,骄傲自满就势必放松守备,离心离德就会使谋臣出走。周文王用利益引诱殷商,武王最终灭商而迫使纣王投火自焚;越王勾践卑事吴国,最后灭吴迫使夫差自杀身亡;汉高祖刘邦离间楚军,最后灭楚迫使项羽乌江自到。所以,征服诸侯要用离间手段,役使诸侯要用谋略计策。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进攻敌人所爱重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必然要从之而援;要攻击敌人兵力空虚的重要部位,这样敌人必然要随之而来;要从多方向对敌人展开进攻,这样敌人必然要分散兵力:要用隐真示假之法使敌人产生疑惑,这样敌人必然要处处防备。敌人被动随从就不能固守城池,敌人分兵防备就无法集中兵力,从而就会造成我军安逸而敌人疲劳、敌人兵寡而我军兵众的有利态势。以安逸之兵攻击疲劳之敌,这是用兵打仗的顺利之举;以疲劳之兵攻击安逸之敌,这是用兵打仗的不利之举。以优势兵力攻击寡少之敌,这是用兵打仗的取胜之道;以寡少兵力攻击优势之敌,这是用兵打仗的取败之道。能够做到以优势兵力攻击劣势之敌,以安逸之师攻击疲劳之敌,那么,我军便可以取得完全胜利啦。
能够竭尽敌军之士气,动摇敌将之决心,疲敝敌军万众之体力,切断敌军千里之粮道,都不取决于武勇之将行军布阵的形势,而取决于智谋之士的谋划运筹之中。而谋划运筹如同细弱柔软之物啊,把它卷藏起来的时候而装不满胸怀;又如同深沉神秘之物啊,把它舒展开来的时候则可以经略天下。五寸长短的锁簧可以控制门的开闭;方寸大小的心谋可以改变战争胜败。智谋周全则万物变化不会受到危害,随机应变则万物不会被遗漏,顺应天道而取信于民,观察其始而预料其终。那么,谋略还怕有什么不能实现的吗?
[解说]
本章以《沉谋篇》为题立论,旨在阐述用兵谋略在战争中的作用、特性,以及如何隐蔽自己的谋略企图和探清敌人的谋略企图的问题。沉者,深也;沉谋,本篇乃取深藏谋略不露之义。通观全篇可以看出,作者李筌主要阐明了如下三个思想观点:
第一,阐明了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问题。李筌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善于用兵打仗的将帅,除了必须懂得“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的道理之外,还必须明了“非诡谲不战”的意义。这就是说,以“诡谲”(亦即孙子所说的“诡道”)为基本特色的谋略在战争中的实际运用,乃是赢得对敌作战胜利所必不可缺的理论武器。在李筌看来,是否明了和懂得运用“非诡谲不战”这一重要谋略思想于对敌作战实践中,乃是衡量战争指导者是否善于用兵打仗的重要标志之一。作者李筌还进一步分析指明:“夫竭三军气,夺一将心,疲万人力,断千里粮,不在武夫行阵之势,而在智士权算之中。”李筌这一论断,深刻而明确地揭示了谋略的运用在战争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第二,阐明了谋略的基本特性以及如何隐蔽自己的谋略企图和探明敌人的谋略企图的问题。我们从作者李筌所论内容来看,谋略的基本特性有二:一是谋略具有鲜明的隐蔽性。李筌指出:“谋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当深藏于内心的谋略与表露于外的行动迹象不相同的时候,才能使敌人无法摸清我军的真实企图,从而确保我军对敌作战的胜利;否则,如果我军的谋略外露而与行迹完全相同的时候,则十分容易使敌人摸清我军的真实企图,从而导致我军对敌作战的失败。因此,为了确保自己谋略的隐蔽性,李筌特别强调要切实做到“至谋不说,大兵不言”。并且认为,只有使自己的谋略完全处于“微乎神乎”的隐蔽神秘状态下,才“能通天地之理,备万物之情”,从而确保我军赢得对敌作战的胜利。二是谋略的诡诈性。李筌遵循孙子“兵者,诡道也”(见《孙子兵法•计篇》)的思想观点,进一步论述和揭示了“诡道”既是用兵打仗所应遵循的基本军事原则,又是谋略运用中应当采用的重要作战手段。所以,李筌强调指出,在实施谋略于战争过程中,必须巧妙地运用诡诈之道以惑敌误敌,做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做到“心谋大,迹示小;心谋取,迹示与。惑其真,疑其诈”,从而使敌人对我“真诈不决,则强弱不分”。这样,就可以使我军隐蔽得像清澈的天宇一样没有迹象,像沉渊的大海一样深不可测。果然做到“如此,则阴阳不能算,鬼神不能知,术数不能穷,卜筮不能占”。谋略与诡道之间的这种不可分割性,由此而可见一斑。而谋略之此一鲜明特点,恰恰又是谋略在战争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阐明了对不同特点、不同情况的敌人,要采用不同的谋略手段而给敌人制造困难,从而调动敌人就范。李筌认为,对于敌人之“贪者利之,使其难厌;强者卑之,使其骄矜;亲者离之,使其携贰。”这样,敌人贪利“难厌则公正阙;骄矜则虞守亏,携贰则谋臣去。”为了充分说明这一论点,李筌列举了诸多史例加以证明之。他指出:西周灭亡商纣,是“周文(周文王姬昌)利殷(利诱殷商)”的结果;春秋时期越国灭亡吴王夫差,是“勾践(越王勾践)卑吴(卑恭事吴)”的结果;刘邦灭亡项羽,是“汉高(汉高祖刘邦)离楚(离间楚军)”的结果。李筌还强调,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善于运用不同的作战方略。他说:“夫善用兵者,攻其爱,敌必从;捣其虚,敌必随;多其方,敌必分;疑其事,敌必备。从随不得城守;分备不得并兵”,从而造成“我佚(安逸)而敌劳,敌寡而我众”的对敌不利而对我有利的态势。这样,我就可以做到“以众击寡,以佚击劳”,从而确保我军能够取得对敌作战的“全胜”战果。
谋略问题,是历代兵家所着力探讨的古老课题。但是,在唐代以前,能对谋略的意义、作用、特性以及如何将谋略运用于战争之中等诸多问题,给以全面论述者,是不多见的。然而,唐代兵学家李筌不但专辟《沉谋篇》为题立论,而且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以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思想观点,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发展的一大贡献。李筌所深入探讨的“谋略”问题之诸多重要观点,对于今天的用兵者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意义。

子卒篇第十五
[原文]
经曰:古者,用人之力,岁不过三日,籍敛不过什一。①公刘好货②,居者有积仓③,行者有裹粮④;太王好色⑤,内无怨女⑥,外无旷夫⑦。文王作刑⑧,国无冤狱;武王行师,士乐其死。
古之善率人者,未有不得其心而得其力者也,未有不得其力而得其死者也。故国必有礼信亲爱⑨之义,然后人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⑩之俗,然后人以死易生。人所以守战,至死不衰者,上之所施者厚也;上施厚则人报之亦厚。且士卒之于将非有骨肉之亲,使冒锋镝⑪、突干刃⑫,死不旋踵⑬者,以恩信养之,礼恕⑭导之,小惠渐⑮之,如慈父育爱子也。故能救其阽危⑯,拯其涂炭⑰;卑身下士,齐勉甘苦,亲临疾病;寒不衣裘,暑不操扇,登不乘马,雨不张盖;军幕⑱未办,将不言坐;军井⑲未通,将不言渴;妻子补绽⑳于行间,身自分功㉑于役作㉒;箪醪之馈,必投于河㉓;挟纩之言,必巡于军。㉔是以人喜金铎㉕之声、勇鼓鼙㉖之气者,非恶生而乐死,思欲致命㉗而报之于将也。
故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理,譬如骄子不可用也。”㉘ “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㉙语曰:“夫妻谐可以攻齐,小夫怒可以攻鲁。”㉚王翦㉛李牧㉜、吴起、田穰苴竟如此,而兵强于诸侯也。
[注释]
①“古者,用人之力”至“籍敛不过什一”诸句:语出西汉桓宽《盐铁论•盐铁取下第四十一》。籍敛,谓征收田税。什一,谓十分之一。
②“公刘好货”以下六句: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公刘,古代周族祖先后稷的三世孙,为周代的创业之主。好货,指公刘喜爱和注重财货,借指公刘重视发展生产。
③积仓:指以仓廪储存的粮食。
④裹粮:指外出所携带的干粮。
⑤太王好色:太王,指周代的古公亶父,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其尊号为“太王”。好色,通常指贪爱女色,但在本篇这里则指太王古公亶父喜爱其妻太姜。
⑥内无怨女:句义谓居内女子没有找不到丈夫的怨恨女。内,与下文“外无旷夫”句中的“外”,皆代指男、女。古代以女子居内持家、男子外出做事,故女子用“内”代,男子用“外”代。
⑦外无旷夫:句义谓外出男子没有找不到妻子的单身汉。旷夫,指没有妻子的男子。
⑧文王作刑:文王,即周文王姬昌。作刑,谓制定刑律。
⑨礼信亲爱:礼信,谓礼仪与信义,也谓礼仪礼节。亲爱,亲近喜爱。
⑩孝慈廉耻:孝慈,谓尊长孝敬,对下属(或晚辈)慈爱。廉耻,谓廉洁知耻。
⑪锋镝:本指刀刃和箭簇,借指兵器,亦指战争。
⑫干刃:指盾与刀,皆是古代常用的兵器,亦代指战争。
⑬旋踵:谓旋转脚跟而转身向后,借指畏缩后退。
⑭礼恕:谓礼仪法度和忠恕道德。
⑮渐:滋润,滋长。
⑯阽危(diàn—):危险。
⑰涂炭:蹂躏,摧残。比喻极困难的境遇。
⑱军幕:部队行军宿营用的帐幕。
⑲军井:军中使用的水井。
⑳补绽:谓缝补破衣服。绽,衣服破裂。
㉑分功:犹“分工”。
㉒役作:力役劳作。
㉓箪醪之馈,必投于河:典出《黄石公三略•上略》。箪醪(dān láo),指用容器装的酒。馈,赠送。
㉔挟纩之言,必巡于军:典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句义谓要把人们慰问的温暖话语,一定传遍全军。挟纩(xié kuàng),本谓披着棉衣,亦以喻指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
㉕金铎:即铎。古代乐器名。大铃之一种。古代宣布政令或遇到战事时候用之。说见《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郑玄注云:“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
㉖鼓鼙(一pí):指古代军中使用的大鼓和小鼓。
㉗致命:犹“捐躯”。谓牺牲生命。
㉘“视卒如婴儿”以下八句:语出《孙子兵法•行军篇》,但与原著文字顺序及个别字略异。
㉙“是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此三句出自《孙子兵法•行军篇》。令,教令,亦谓教育。文,指政治,亦指道义。齐,谓整饬,规范。武,指军法军纪。必取,谓必定攻取战胜。
㉚ “夫妻谐可以攻齐”以下二句:出处待查。疑为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俗话谚语。
㉛王翦:战国末期秦国名将。为将持重,老谋深算。
㉜李牧:战国末期赵国名将。长期驻守赵国北部边防,熟悉边情,甚得军心。
[译文]
经典上说:古代时候,君王使用百姓人力劳作,每年不超过三天时间;征收百姓田税数额,也不超过十分之一。周代始祖公刘喜爱财货,故使留在家里的人能有仓储粮谷,行军打仗的人能有携带干粮。太王古公亶父喜好女色,故使内居者没有找不到丈夫的怨恨女,外出者没有找不到妻子的单身汉。周文王制定刑律,国家无冤案发生;周武王出兵征伐,将士心甘情愿赴死沙场。